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自制垫枕预防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淋巴水肿及缓解疼痛的效果。方法将58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按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9例。试验组采用自制垫枕抬高患侧上肢,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2组术后患侧上肢淋巴水肿及其持续时间、疼痛的情况。结果试验组术后患侧上肢无淋巴水肿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患侧上肢轻度淋巴水肿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试验组术后患侧上肢淋巴水肿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试验组0、1度所占比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4度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使用自制垫枕可有效减少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乳腺癌患者术后使用乳腺癌专用软枕预防早期患侧上肢水肿的效果。方法选择临床诊断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473例,按时间先后分为实验组341例,对照组132例。实验组早期使用乳腺癌专用软枕抬高患侧上肢,而对照组术后按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早期患侧上肢的周径。结果实验组术后早期上肢周径比术前大1.0 cm,占28.7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2.42%。结论给乳腺癌患者术后早期使用乳腺癌专用软枕能有效预防早期患侧上肢水肿,且患者使用舒适,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乳腺癌根治术后患侧上肢功能锻炼方法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后渐进式功能锻炼对患侧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00例乳腺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实验组行常规护理+患侧上肢渐进式功能锻炼.两组均于术前1 d和术后10 d测量上肢功能.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患侧上肢上举差距、后仰差距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皮下积液、切口一期愈合、患侧上臂水肿情况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患侧上肢渐进式功能锻炼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上肢功能状态有明显改善作用,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抗阻呼吸训练对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疗效。方法 2013年10月~2015年4月,60例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患者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给予消除水肿基础治疗及徒手淋巴引流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抗阻呼吸训练。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放射性核素淋巴管造影测量患侧上肢淋巴流量;测量双侧上臂周径,计算差值;水置换测量双侧上肢体积差。结果治疗后,两组上肢淋巴流量均增加(t3.446,P0.05),双侧上臂周径差值减小(t2.143,P0.05),双侧上肢体积差值减小(t1.562,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t1.982,P0.05)。结论抗阻呼吸训练可进一步增加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淋巴回流量,减轻淋巴水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β-七叶皂甙钠对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水肿的预防作用。方法:84例乳腺癌病人配对后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手术后常规治疗,实验组术后另给予β-七叶皂甙钠10~20mg iv q 12h×7~10天,观察两组病人术后患侧上肢水肿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术后患侧上肢水肿发生率为20.93%(9/43),实验组为4.88(2/41),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β-七叶皂甙钠对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水肿的发生有明显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益平  张颖  杜金刚 《中国康复》2015,30(3):201-203
目的:探讨肩关节内收等速肌力训练对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影响。方法:乳腺癌术后并发上肢水肿患者68例,随机分为等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等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肩关节内收等速肌力训练。训练前后采用放射性核素淋巴扫描观测2组患侧上肢淋巴流量的变化;在腕横纹上10cm处测量2组双侧上臂周径;应用等速肌力测试系统为等速组记录等速肌力测定值。结果:治疗2个月后,2组患者上肢淋巴流量均较组内治疗前增加(P<0.05),双侧上臂周径差值均较组内治疗前减小(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等速组上肢淋巴流量较大(P<0.05),双侧上臂周径差值较小(P<0.05)。治疗后,等速组患者等速肌力测量值(峰力矩、总功率、平均功率)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肩关节内收等速肌力训练可以增加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淋巴回流量,有效减少淋巴水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睡眠支架对预防乳腺癌患者术后患侧上肢淋巴水肿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南京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住院的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以2016年1-2月在普外乳腺科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56例患者为对照组;2016年3月在普外乳腺科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60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术后给予睡眠支架抬高患侧上肢,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早期患侧上肢淋巴水肿发生情况、疼痛感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乳腺癌患者术后患侧上肢水肿发生率及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则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使用睡眠支架可有效预防和减少乳腺癌患者术后患侧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缓解术后疼痛,提高主观舒适度,促进患者康复,从而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减轻乳腺癌患者术后放疗期间患侧上肢淋巴水肿的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常规护理)和实验组(常规护理+向心性按摩+八段锦锻炼),每组30例.比较2组患者在放疗前和放疗结束1个月末淋巴水肿发展程度及患侧上肢功能康复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淋巴水肿发展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患者患肢功能康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术后伴有患侧上肢淋巴水肿患者放疗期间采用向心性按摩加八段锦锻炼,配合积极有效常规护理能有效预防水肿进一步发展,促进患侧上肢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艾灸疗法预防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淋巴水肿的效果。方法将8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按患者意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艾灸,比较两组术后第2月末患侧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率及水肿程度。结果淋巴水肿发生率观察组为7.5%、对照组为30%,观察组均为轻度水肿,对照组轻度水肿22.5%、中度水肿7.5%;两组淋巴水肿发生率比较,x2=6.65,P<0.01。结论艾灸疗法能有效预防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皮硝外敷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水肿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0例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淋巴水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各2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包括局部清洁、抬高患肢、肢体锻炼、佩戴弹力袖套等;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皮硝外敷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对比2组干预前后双上肢周径差值、肿胀程度和疼痛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后2组上肢周径差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干预组改善更为显著(P0.01)。干预组肿胀和疼痛改善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皮硝外敷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能有效改善乳腺癌患者术后患侧上肢水肿症状,减低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压力衣佩戴治疗对乳腺癌术后并发上肢淋巴水肿患者的长期疗效和对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乳腺癌术后并发上肢淋巴水肿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穿戴治疗师为其量身订制的压力衣进行治疗,每天佩戴时间不少于23h,同时在治疗师或护士指导下在家中进行上肢的向心性按摩及功能锻练;对照组患者只在治疗师或护士指导下在家中进行上肢的向心性按摩及功能锻练。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采用上肢淋巴水肿程度分级和上肢功能指数(UEFI)评分进行评估。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水肿程度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有下降(P0.01,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UEF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长期佩戴压力衣可明显减轻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程度,并更有利于上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韩静  宫晨  黄燕  肖志平  付秀根  张勇  彭平 《中国康复》2017,32(5):401-403
目的:观察上肢强化锻炼结合加压按摩对乳腺癌根治术后序贯化放疗患者上肢活动度、疼痛、麻木及及水肿情况的影响。方法:收集乳腺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行根治术及术后序贯化放疗。观察组在放射治疗开始后给予患侧上肢强化锻炼及加压按摩3个月。治疗前后评估2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肢的活动度、患侧上肢/健侧上肢周径差、患肢疼痛及患肢麻木情况。结果:放疗后,2组患者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但观察组活动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放疗后,2组患侧疼痛VAS评分及患、健上臂周径差均较放疗前明显增加(P0.05),但观察组VAS评分及患、健上臂周径差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放疗后,对照组麻木率较放疗前明显增加(P0.05),观察组较放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乳腺癌根治术及术后序贯化放疗可导致患者上肢活动度受限、疼痛、麻木和水肿,而上肢强化锻炼结合加压按摩可以减轻患者患肢淋巴水肿,改善乳腺癌患者上肢运功功能,疼痛及麻木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居家康复锻炼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淋巴水肿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4月期间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肿瘤化疗科治疗的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患者80例,采用随机分组将患者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保持通常的自我护理,锻炼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患者居家康复训练指导,并通过检测患者淋巴水肿手臂周径大小、患肢间体积差异、肩部关节运动范围、手臂肌肉力量、生活质量等方面评估康复锻炼对淋巴水肿治疗的作用。 结果2组患者在经过为期至少6周的干预康复后,与对照组相比,锻炼组的淋巴水肿手臂周径大小有所下降(P<0.05),手臂体积也随之变小(P<0.05);锻炼组的肩关节运动范围恢复情况相比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此外,在锻炼组中患者的手臂屈曲肌、外展肌、外旋肌、内旋肌和水平内收肌的肌力水平都显著增强(P<0.05);最后通过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FACT-B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之后发现,锻炼组患者各方面的生活质量都有所改善。 结论康复锻炼对于乳腺癌患者术后淋巴水肿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淋巴水肿的康复和预后,这为居家康复锻炼治疗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寻求预防或降低乳腺癌术后发生皮瓣坏死、皮下积液、患肢功能障碍、上肢淋巴水肿的方法,评价切口不加压包扎联合早期功能锻炼措施在乳腺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甲乳外科行单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实验组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相关措施进行干预,并随访至术后1年,对2组患者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伤口愈合、住院天数、治疗费用、患肢肩关节活动度、患肢淋巴水肿发生率及程度等指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皮瓣坏死、皮下积液、患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率并不高于对照组。上肢运功功能的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拔管时间、住院天数、治疗费用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切口不加压包扎联合早期功能锻炼可有效应用在乳腺癌术后患者恢复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患者患肢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PICC )是否可行。方法选择6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需行PICC置管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在患肢进行置管,对照组在健肢进行置管。两组均由同一名专科护士根据标准操作程序行PICC。置管后由同一水平、同一资质的护士团队根据统一的《PICC患者健康教育路径表》和《PICC维护标准及并发症处理标准》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患肢肩关节活动度、上肢水肿发生率、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导管留置相关情况等指标。结果观察组1例患者发生患肢关节运动受限,29例正常;对照组2例患者发生患肢关节运动受限,28例正常,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587,P=0.557)。观察组4例患者发生上肢水肿,其中轻度2例,中度2例;对照组3例患者发生上肢水肿,其中轻度1例,中度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08,P=0.683)。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29例,对照组一次置管成功3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7,P=0.313)。两组在留置导管长度、外露长度、操作时间、导管留置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对患者的患侧上肢进行PICC置管可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乳腺癌不同术式后患肢活动、感觉障碍、淋巴水肿的发病情况,评价患肢功能障碍发病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2005 年~2012 年235 例乳腺癌患者按腋窝淋巴结处理术式不同分为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组(A组,n=120)和常规腋窝淋巴结清扫组(B 组,n=115)。测量患者患侧上肢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收活动度,并与对侧比较;测量双上肢尺骨鹰嘴上下15 cm的周径,随访患者术后半年、1 年、2 年患肢功能障碍的发病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半年、1 年、2 年患肢在肩关节活动、感觉方面(麻木和疼痛)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患肢水肿的发病率高于A组(P<0.05)。放疗与患肢淋巴水肿有关联(P<0.05)。结论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与常规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相比,能降低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淋巴水肿的发病率,但在肩关节活动、感觉障碍方面无差别。术后放疗是增加患肢淋巴水肿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生物电阻抗监测相对于主观症状体征问卷调查对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早期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方法:筛选2016年10月—2017年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静安分院确诊为乳腺癌并行根治术,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给予受试者主观症状体征问卷调查、生物电阻抗分析设备(bioimpedance spectroscopy,BIS)监测和定点臂围测量,并记录其在术后2周及术后6个月的BIS监测结果及问卷调查、定点臂围测量结果。以患者的健侧与患侧臂围差值作为标准,计算BIS相对于主观症状体征问卷调查对上肢淋巴水肿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以患者的健侧与患侧臂围差值作为参考标准,对88例病例进行分析后,主观症状体征问卷调查诊断的敏感性为94.4%,特异性为96.1%;BIS监测淋巴水肿的敏感度为97.2%,特异性为80.8%。结果显示BIS监测相对于症状体征评定,诊断淋巴水肿敏感性高,特异性差(P0.05)。结论:BIS监测相对于主观症状体征问卷调查,更易诊断淋巴水肿及发现隐匿性淋巴水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不同的锻炼时机对上肢肩关节活动度、淋巴水肿发生率的影响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4—10月我院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行放射治疗的患者21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开始锻炼时间将患者分为3组:术后早期锻炼组(术后3 d内开始锻炼);术后中期锻炼组(术后3~14 d开始锻炼);术后晚期锻炼组(术后14 d后开始锻炼)。比较3组不同的锻炼时机对上肢肩关节活动度和淋巴水肿发生率的影响。结果3组患者患侧上肢上举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患侧上肢上举角度、后伸高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5例患者中有11例(5.12%)发生轻度淋巴水肿,3组患者淋巴水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3 d内开始锻炼后伸高度恢复较好,术后14 d内开始锻炼上举角度恢复较好。不同的锻炼时机对术后淋巴水肿发生率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冯坡颜 《全科护理》2012,10(14):1249-1251
[目的]探讨中药外敷配合个体化功能锻炼对髋关节置换术后肢体肿胀病人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40例择期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术后采用软枕抬高患肢、常规功能锻炼指导及应用消肿、抗渗出的药物,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患肢局部予中药外敷配合个体化功能锻炼,分别于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进行肢体肿胀程度测试,术后3d进行疼痛程度评分,术前1d、术后2周、术后3个月评定髋关节疗效。[结果]观察组病人肢体肿胀及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髋关节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中药外敷配合个体化功能锻炼能有效减轻髋关节置换术后的肢体肿胀、疼痛程度,提高病人的舒适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下肢功能的恢复,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