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去除门静脉淤血对小肠淤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建立小肠淤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检测去除门静脉淤血对恢复灌流后血清内毒素、TNF-?琢、D-乳酸水平,以及小肠湿/干重比、组织学评分、小肠丙二醛(MDA)和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的影响.结果 去除门静脉淤血能降低复流后血清内毒素、TNF-?琢、D-乳酸、小肠湿/干重、组织学评分以及组织匀浆MDA和MPO含量(P<0.05).结论 去除门静脉淤血可以通过减轻内毒素吸收和降低血清TNF-?琢产生来改善小肠淤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2.
Wang Y  Yang JM  Hou YK  Li DQ  Hu MH  Liu P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8):602-605
目的 探讨门静脉淤血对肝脏缺血再灌注后肺脏和肾脏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对24只新西兰大白兔行肝门阻断,同时经门静脉肝脏原位冷灌注30 min,恢复灌流时按门静脉淤血去除量的不同随机分为3组:A5组去除5 ml、A10组去除10 ml、B组不去除门静脉淤血,每组8只.另取8只作为对照(C组),仅行手术解剖,不做肝门阻断及肝脏灌注.检测去除门静脉淤血对恢复灌流4 h后血清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尿素氮(BUN)、肌酐(Cr)的影响;取肺脏、肾脏组织观察组织学改变并检测组织匀浆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肺湿/干重、肺灌洗液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 去除门静脉淤血能降低复流后血清内毒素、TNF-α、BUN、Cr、肺湿/干重、肺灌洗液蛋白含量和肺脏、肾脏组织匀浆中MDA含量.其中A5组血清TNF-α、Cr、肺灌洗液蛋白含量、肾组织匀浆中MDA均明显低于B组(P<0.05);A10组血清内毒素、TNF-α肺湿/干重及肺组织匀浆中MDA也明显低于B组(P<0.05).去除门静脉淤血可增加肺脏、肾脏组织匀浆中SOD活性,其中A5组肾组织匀浆中SOD活性明显高于B组(P<0.05).同时,去除门静脉淤血能明显改善肺脏、肾脏组织学变化.结论 去除门静脉淤血可以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后肺脏、肾脏功能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门静脉淤血去除减少内毒素吸收,进而降低了血清TNF-α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门静脉淤血后处理对小肠黏膜淤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淤血损伤组(CR组)、淤血后处理组(CPO组),各8只。Sham组仅行开关腹手术;CR组通过阻断门静脉45 min,再灌注60 min制作小肠淤血再灌注损伤模型;CPO组在再灌注时行开放30 s/夹闭30 s,3个循环淤血后处理。模型制作后60 min后抽取门静脉血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内毒素水平,取距回盲部约10 cm的近端小肠组织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和水肿程度分析。 结果(1) Sham组、CR组、CPO组大鼠门静脉血清TNF-α质量浓度分别(31.37±2.39)、(114.75±7.46)、(89.37±5.83)μg/L,内毒素质量浓度分别为(0.64±0.16)、(5.04±0.28)、(4.00±0.31)EU/ml,三组血清TNF-α、内毒素的质量浓度比较,CR组较Sham组显著增高,CPO组较CR组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04.84、680.85,均P<0.01)。(2) CR组的小肠组织病理损伤邱氏评分为4.01±0.35,显著高于Sham组的0.43±0.21和CPO组的3.58±0.34(Z=6.18、4.25,均P<0.01)。(3) CR组的小肠组织湿干比为5.29±0.36,显著高于Sham组的3.34±0.23和CPO组的4.26±0.26 (F=2.03、0.44,P=0.003、0.012)。 结论淤血后处理对小肠黏膜的淤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可能是延缓并减少炎性介质释放。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门静脉淤血对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及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检测家兔肝脏原位冷灌注30 min后淤血的门静脉中内毒素含量,观察清除门静脉淤血对血清内毒素、丙氨酸转氨酶(ALT)、透明质酸(HA)、肝组织匀浆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肝脏组织学改变的影响.结果 门静脉阻断30 min后,每去除2.5 ml淤血可使血清内毒素含量显著下降(F=52.698,P<0.01),但去除7.5 ml后淤血中内毒素含量不再明显下降(F=1.243,P>0.05).去除门静脉淤血能降低复流后血清内毒素、ALT、HA和肝组织匀浆中MDA,SOD含量,改善肝脏病理学变化.其中,去除门静脉淤血在5 ml与10 ml时效果最为明显,与不去除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35,P<0.05);去除门静脉淤血2.5 ml、15 ml时与不去除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275,P>0.05).结论 首批放出的5 ml门静脉淤血中内毒素含量极高,可能是引起肝脏损伤的主要原因;放掉门静脉淤血可以减轻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和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5.
去除门静脉淤血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去除门静脉淤血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检测家兔肝脏原位冷灌注20、30、40 min后淤血的门静脉中内毒素含量变化,观察门静脉淤血去除对恢复灌流后4 h血清内毒素、丙氨酸转氨酶(ALT)、透明质酸(HA)、肝组织匀浆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肝组织核因子-κB(NF-κB)活性的影响.结果 门静脉淤血中内毒素含量随阻断时间延长明显升高(P<0.01),同一阻断时间每去除2.5 ml淤血血清内毒素含量显著下降(P<0.01).在阻断30 min和40 min组,去除门静脉淤血能降低血清ALT、HA、及肝组织匀浆MDA的含量和肝组织NF-κB活性,增加肝组织匀浆SOD活性,与不去除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阻断20 min组去除门静脉淤血与不去除相比较,各检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门静脉淤血中内毒素含量随阻断时间延长明显升高,可能是引起肝脏损伤的主要原因;去除门静脉淤血可以减轻肝脏的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门静脉淤血去除减少内毒素吸收,进而降低肝组织NF-κB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淤血预处理对兔肝门静脉阻断模型中肠道淤血-再灌注引起的肠道损伤和肝脏损伤的影响。
方法 选取雄性日本大耳兔75只,体重2.5~5.0 kg,随机分为五组:假手术组(S组)、淤血-再灌注组(OC组)、预处理A组(OC5组)、预处理B组(OC10组)、预处理C组(OC15组),每组15只。S组仅行剖腹手术暴露第一肝门30 min,OC组进行门静脉阻断30 min后开放门静脉。三个预处理组门静脉操作分别为OC5组夹闭5 min,开放5 min;OC10组夹闭10 min,开放10 min;OC15组夹闭15 min,开放15 min,随后阻断门静脉30 min后开放。术后2、8、24 h通过门静脉取血,检测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和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丙氨酸转氨酶(ALT)浓度。术后24 h血液样本采集完毕后,再次麻醉并处死以获取回肠末端肠黏膜及肝组织,显微镜下观察病理形态学结构改变。
结果 与S组比较,术后2、8、24 h OC组、OC5组、OC10组和OC15组血清MDA含量、内毒素、TNF-α、ALT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OC组比较,术后2、8、24 h OC5组、OC10组和OC15组血清MDA含量、内毒素、TNF-α、ALT浓度明显降低(P<0.05)。与OC5组比较,术后2、8、24 h OC10组血清MDA含量、TNF-α、ALT浓度明显降低(P<0.05)。与OC5组比较,术后2、8 h OC10组血清内毒素浓度明显降低(P<0.05)。与OC10组比较,术后8 h OC15组血清MDA含量、ALT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S组比较,OC组、OC5组、OC10组和OC15组肠黏膜损伤Chiu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OC组比较,OC5组、OC10组和OC15组黏膜损伤Chiu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OC5组比较,OC10组、OC15组的肠黏膜损伤Chiu评分明显降低(P<0.05)。
结论 淤血预处理可以减轻由于肝门静脉阻断导致的肠道淤血-再灌注损伤,减轻内毒素血症、过度炎性反应及氧自由基对肝脏的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减轻肠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小肠及远隔脏器损伤的效果,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家兔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处理组,每组16只。再灌注2 h 后采集各组动脉血、静脉血及部分肠道组织、肝、肺组织,测动脉血中 TNF-α、IL-1β、IL-6、IL-10水平,测静脉血中 ALT、AST、BUN,Cr、LDH、CK-MB 活性,测内毒素水平,测定血清及小肠、肝、肺组织 MDA、MPO、CAT、SOD 水平,HE 染色,观察肠黏膜损伤情况,细菌培养观察细菌易位率。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缺血后处理组血清及小肠、肝、肺组织中 MDA、MPO 水平明显降低, SOD、CAT 水平明显升高,静脉血 ALT、AST、LDH、CK-MB、BUN 下降;动脉血中 TNF-α、IL-1β、IL-6、内毒素降低,IL-10水平升高,肠黏膜损伤评分明显降低。结论缺血后处理可以减轻肠黏膜损伤,减少内毒素易位,促进抗炎因子的激活,抑制炎性介质的过度释放,提升小肠组织及远隔脏器的氧自由基的抗氧化能力,减轻小肠及远隔脏器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肠缺血再灌注时门、体循环 D-乳酸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肠粘膜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大鼠肠系膜上动脉阻断75分钟后松夹进行重灌注的模型,分别于术前,阻断末,松夹后0.5,2,6小时活杀动物,观察门静脉和体循环 D-乳酸水平、血浆内毒素含量及小肠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肠缺血75分钟后大鼠门静脉 D-乳酸水平较伤前值显著上升(P<0.05),再灌注后呈进一步持续升高趋势。外周血 D-乳酸的改变与门脉血基本一致,各时相点与门脉血含量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门静脉血浆 D-乳酸含量与肠粘膜损伤评分值呈显著正相关(r=0.415,P<0.01)。与此同时,大鼠肠缺血75分钟门静脉内毒素含量迅速上升,再灌注后2小时达峰值。结论急性肠缺血再灌注可致肠粘膜屏障破坏。使门、体循环 D-乳酸水平显著升高,其含量与小肠粘膜损害密切相关。因此,D-乳酸可作为新的血浆标志物应用于急性肠粘膜损害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中不同门静脉淤血去除量对术后内毒素血症及肝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2006年2月至2007年11月收治的47例肝移植患者按术中门静脉淤血去除量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n=26,门静脉淤血去除50 ml)和B组(n=21,门静脉淤血去除200 ml),检测受者手术前后血清内毒素、D-乳酸、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肝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两组在性别、年龄、原发疾病类型、Child-pugh分级、供肝冷缺血时间、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手术方式、出血量、输血量及术前各项检测指标无显著差异的条件下,B组术后血清内毒素、D-乳酸、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谷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明显低于A组(P<0.05);前白蛋白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 肝移植术中门静脉淤血去除200 ml效果优于50 ml,可以更好地减轻术后内毒血症,并有助于肝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肠道淤血再灌注在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40只被分成4组:单纯肠道淤血再灌注肝脏组(E组)、无肠道淤血肝脏缺血再灌注组(I组)、肝脏缺血再灌注组(H组)、未处理组(S组),每组10只。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测定肝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计算肝、肠系膜淋巴结肠道细菌移位率;镜下观察肝组织、肠黏膜形态变化;Western blot测定并计算肝组织NF-κb活化P65(P-P65)占P65的比例。结果:血清ALT、AST、TNF-α及肝组织MDA含量H组高于I组、E组高于S组(P0.05),肝组织SOD活性则相反。肝组织NF-κb、P-P65/P65值在E组、I组和H组较S组升高(P0.05),其中H组高于I组(P0.05)。结论:肠道淤血再灌注是加重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因素;肠道淤血再灌注能加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可能与肠黏膜屏障受损致肠源性细菌移位,NF-κb被活化致炎症介质TNF-α等释放增加及肝脏抗氧化能力降低,氧化应激性损伤加重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肺泡巨噬细胞Toll样受体4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肺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以野生型小鼠C3h/Heouj及TLR4缺失小鼠C3h/Hej复制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于缺血20 min再灌注1 h,6 h时经支气管肺泡灌洗(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获取肺泡巨噬细胞和肺泡灌洗液,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泡巨噬细胞表面TLR4的表达,并以鲎试剂内毒素检测试剂盒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灌洗液中内毒素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同时检测肺组织湿/干重比值、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sidase,MPO)的含量以及计算肺组织学评分.结果 (1)与假手术组小鼠相比,野生型小鼠(C3h/Heouj)在缺血再灌后各时间点肺泡巨噬细胞Toll样受体4蛋白表达升高,6 h强于1 h,且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TNF-α的水平明显升高,肺组织湿/干重比值持续升高,MPO的含量持续增加(P<0.05).(2)与C3h/Heouj小鼠相比,C3h/Hq组小鼠在再灌注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TNF-α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肺损伤明显减轻(P<0.05),肺组织湿/干重比值及MPO的含量明显下降(P<0.05).(3)各组小鼠缺血再灌注后1 h肺泡灌洗液中内毒素水平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6 h时则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鼠全肝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肺泡巨噬细胞表面Toll样受体4激活,并与肺功能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减轻肠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肝损伤的作用机制,为外科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策略。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仅手术显露肠系膜上动脉)、缺血再灌注组(IR组,阻断肠系膜上动脉60min,再灌注120min)、缺血后处理组(IP组,阻断肠系膜上动脉60min后行3个循环的灌注30s/阻断30s,再持续灌注117min),每组12只。建立模型2h后采集各组大鼠动、静脉血及部分小肠、肝组织,检测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测定血清及肝组织内丙二醛(MDA)、髓过氧化酶(MPO)水平,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小肠及肝脏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脏组织中核因子κBp65(NF-κBp65)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变化。结果与SO组比较,IR组小肠、肝脏病理损伤加重,肝组织NF-κBp65和HIF-1α的表达显著升高,血清和肝组织中MDA、MPO水平及血清TNF-α、IL-10、ALT和AST水平升高;与IR组比较,IP组小肠、肝脏损伤减轻,肝组织NF-κBp65表达下降而HIF-1α的表达显著升高,血清和肝组织中MDA、MPO水平及血清TNF-α、ALT和AST水平均显著下降,血清IL-10水平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可以促进抗炎因子的激活,抑制NF-κB信号通路调控的炎症级联反应,上调HIF-1α的表达,减轻小肠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肝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构建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谷氨酰胺强化肠外营养对小肠黏膜屏障作用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3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传统肠外营养组(TPN组)和谷氨酰胺强化肠外营养组(TPN+Gln组)3组,每组10只。TPN组和TPN+Gln组构建小肠缺血再灌注模型后予完全肠外营养5d。观察3组小肠黏膜形态、血浆D-乳酸、内毒素、TNF-α、IL-6水平及小肠黏膜HO-1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TPN+Gln组与TPN组相比,小肠黏膜组织形态明显改善,血浆D-乳酸、内毒素、TNF-α和IL-6水平均显著性降低,HO-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结论:谷氨酰胺强化肠外营养可以明显减轻大鼠缺血再灌注小肠黏膜屏障损伤及炎性反应,保护黏膜屏障完整性,并促进HO-1 mRNA表达及HO-1合成。HO-1及其代谢产物的抗氧化、抗凋亡及抗炎作用可能是谷氨酰胺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小肠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4.
TLR2/4蛋白在小鼠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脏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Toll样受体2/4蛋白在小鼠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肝脏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肝功能损伤的关系。方法通过夹闭BALB/c小鼠肝门,复制小鼠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定量检测缺血肝叶中TLR2/4蛋白的表达变化,并检测门静脉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pALT)、肿瘤坏死因-α(TNF-α)及门静脉血清内毒素(endotoxin,EN)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sham-operated group,SH组)相比:(1)全肝缺血20min并行再灌注后,缺血再灌注组(ischemic/reperfusion group,I/R组)血清ALT在再灌注1h即明显升高,且在再灌注3h时较1h时明显升高;(2)I/R组缺血肝脏TLR2/4蛋白的表达(OD值)明显升高,TLR2蛋白的表达在再灌注3h较1h明显高;而TLR4蛋白的表达以再灌注1h时水平最高。(3)I/R组中门静脉血清TNF-α在再灌注1h即开始高,在再灌注3h达高峰。(4)门静脉血清内毒素水平明显升高(与SH相比,P〈0.01),但I/R组在不同灌注时间点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LR2/4蛋白表达的上调参与了小鼠全肝脏缺血再灌注中肝脏的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炎性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n=10):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p38MAPK抑制剂SB203580组(SB组)。采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SMA)的方法制备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I/R组和SB组夹闭SMA 1 h再灌注6 h,SB组缺血前30 min经股静脉注射p38MAPK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 100μg/kg。于再灌注6 h时,处死大鼠,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双胺氧化酶(DAO)活性及小肠组织TNF-α含量、p38MAPK、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水平,在光镜下观察小肠组织病理学,并进行小肠组织损伤程度评分。结果与S组比较,I/R组血浆TNF-α浓度、DAO活性及小肠组织p38MAPK、ICAM-1表达、TNF-α含量、小肠组织损伤程度评分升高,SB组血浆DAO活性、小肠组织ICAM-1表达、TNF-α含量及小肠组织损伤程度评分升高(P〈0.05);与I/R组比较,SB组血浆TNF-α浓度、DAO活性及小肠组织p38MAPK、ICAM-1表达和TNF-α含量、小肠组织损伤程度评分降低(P〈0.05)。结论p38MAPK参与了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SF)对大鼠胰腺移植受体肠粘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24只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IR组。n=12),参附注射液预处理组(SF组.n=12),12只正常大鼠为对照组,IR组和SF组大鼠均接受胰腺移植,再灌注后5d检测小肠通透性和吸收功能,检测血清TNF-α、NO、SOD和淀粉酶活性,取受体空肠粘膜组织检测小肠粘膜粘膜湿重、微绒毛高度及宽度、MDA含量及MPO活性,同时取肠系膜静脉血、肠系膜淋巴结、肝及脾组织进行细菌培养,观察细菌易位情况。结果再灌注后SF组血清TNF—α含量(P〈0.01)、淀粉酶活性(P〈0.01)、MDA含量(P〈0.01)、MPO活性(P〈0.01)、小肠通透性(P〈0.01)、细菌易位率(P〈0.01)和小肠粘膜损伤程度均低于IR组;血清NO和SOD含量、小肠吸收功能均高于IR组(P〈0.01)。结论SF预处理可保护大鼠胰腺移植受体小肠肠粘膜屏障,降低细菌易位率,机制可能与降低胰酶活性、减少TNF—α生成、减轻PMNs粘附与聚集、增加NO和SOD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姜黄素(CUR)和地塞米松(DXM)对大鼠移植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干预作用。方法:实验分四组进行,CUR组肺移植前3h供、受者腹腔注射CUR溶液;DXM组肺移植前30min受者腹腔注射DXM溶液;载体组肺移植前3h供、受者腹腔注射CUR的溶剂二甲基亚砜;假手术组不进行肺移植。每组分别于恢复血液再灌注2h和24h各处死大鼠6只,采取颈动脉(CA)血和左肺静脉(LPV,移植侧)血,测定血氧合指数(PO2/FiO2)以及血清中丙二醛(MDA)、总抗氧化能力(TAOC)、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同时行肺组织病理学观察,测定肺湿重与干重比(W/D),以及肺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活性(MPO)、MDA、TAOC、TNF-α、IL-6的含量。结果:再灌注2h及24h,CUR组及DXM组LPV血的PO2/FiO2明显高于载体组(P〈0.01)。CUR组与DXM组再灌注2h和24h的肺水肿病理评分和总分明显低于载体组(P〈0.017),CUR组与DXM组再灌注24h的W/D明显低于载体组(P〈0.01)。再灌注2h和24h,CUR组与DXM组肺组织中MPO含量明显低于载体组(P〈0.05,P〈0.01)。再灌注2h时,CUR组和DXM组血清和组织中MDA含量明显低于载体组(P〈0.05),再灌注24h时,CUR组血清MDA含量和DXM组组织中MDA含量明显低于载体组(P〈0.05)。再灌注2h和24h,CUR组肺组织和血清中TAOC含量明显高于载体组(P〈0.01,P〈0.05),而DXM组仅再灌注2h的肺组织和再灌注24h的血清中TAOC含量高于载体组(P〈0.01)。再灌注2h和24h,CUR组和DXM组肺组织中TNF-α和IL-6含量低于载体组。结论:CUR和DXM对大鼠移植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二者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抑肽酶-低钾-右旋糖酐保存液对常温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成年新西兰大白兔18只,体重0.9~1.5kg,雌雄不拘,随机分为3组(n=6):对照组(C组)、低钾-右旋糖酐(LPD)组(L组)、抑肽酶+LPD组(A组)。C组直接阻断左肺门,不灌注肺保存液,L组和A组阻断左肺动脉,待肺膨胀后分别经左肺动脉导管灌注LPD保存液或抑肽酶+LPD保存液30ml/kg(含抑肽酶150kIU/ml),灌注结束后阻断左肺静脉,在肺膨胀一半时阻断左主支气管,2h后依次开放左肺静脉、动脉和左主支气管,再灌注90min后处死动物取出左肺,测定肺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及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计算肺组织干湿重比(D/W),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分别于缺血前及再灌注15、60、90min检测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结果与缺血前比较,3组再灌注期间血清TNF-α浓度升高,PaO2下降(P<0.01);与C组比较,L组、A组再灌注期间肺组织MDA含量、MPO活性降低,D/W升高,血清TNF-α浓度降低,PaO2升高(P<0.05或0.01);与L组比较,A组肺组织MDA含量、MPO活性降低,D/W升高,血清TNF-α浓度降低,PaO2升高(P<0.01)。A组肺组织水肿、渗出、损伤等病理变化较C组和L组减轻。结论抑肽酶-LPD保存液可减轻兔常温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19.
银杏叶提取液抗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银杏叶提取液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制作兔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并分为对照组,再灌注组和治疗组,检测不同时相点血小板计数,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含量,测定骨骼肌丙二醛(MDA),线粒体钙(MitochondrialCa)含量和组织湿/干重量比值(Wet/Dry)。结果 再灌注组与对照组比较,以上各项指标变化明显,银杏叶提取液可抑制血小板活化,降低血浆TXB2和6-Keto-PGF1α水平,减少骨骼肌MDA,线粒体Ca含量和组织湿/干重量比值,治疗组各项测定指标较再灌注组有比较明显改善。结论 银杏叶提取液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骨骼肌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必净联合维拉帕米对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制作小肠缺血再灌注模型,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缺血再灌注组(B组)、血必净组(c组)、维拉帕米组(D组)及血必净和维拉帕米联合治疗组(E组),各10只。分别检测各组大鼠小肠缺血45min再灌注0h、2h时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丙二醛(MDA)的含量;同时观察小肠黏膜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组小肠组织病理学改变较其他组明显;在再灌注0h、2h时B、C、D、E组血清中TNF—α、IL-1β、MDA含量均较A组显著升高(P〈0.05);再灌注2h时C、D、E组血清中TNF—α、IL-1β、MDA含量均较B组明显降低(P〈0.05),但C、D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组血清中TNF—α、IL-1β、MDA含量均较E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血必净、维拉帕米能减轻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二者联合用药有协同保护作用,效果更明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