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应用双筒注射技术消除上腔静脉伪影的作用。方法:182例疑冠心病的患者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高速注射对比剂后立刻以相同流率注射30~50ml生理盐水。评价上腔静脉伪影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图像质量分优、良和差3个等级。结果:本组中CT冠脉成像质量优者占85%,良占14%,差占1%。结论:通过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可消除上腔静脉和右心房内潴留对比剂而产生的伪影,提高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次心跳内采集数据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时低对比剂用量的可行性.方法:将131例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病例分为3组,A组对比剂剂量为0.8ml/kg,注射流率4.5ml/s;B组对比剂剂量0.7ml/kg,注射流率5.0ml/s;C组对比剂剂量0.6ml/kg,注射流率5.5ml/s.所有病例心率均<70次/分,单心跳采集心脏数据.分别在主肺动脉干、升主动脉、右冠状动脉和左冠状动脉主干内选择相同的兴趣区测量其CT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病例动脉强化程度的差异.结果:C组主肺动脉干CT值为(185.40±46.74)HU,强化程度最低,与A组和B组[分别为(225.77±79.69)和(216.79±51.06)HU]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之间升主动脉、右冠状动脉和左冠状动脉主干强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能显著降低单心跳扫描患者对比别用量,并保证冠状动脉足够程度的强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对比剂温度对高压注射器注射压力及CT峰值的影响.方法 连续采集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的患者共100例,用静脉穿刺针肘静脉穿刺,应用CT双筒高压注射器注入碘帕醇60 mL,注射速度5 mL/s,随机分成2组,造影时分别应用20℃和37℃碘帕醇,观察高压注射器注入药物时的压力,比较升主动脉CT值的差异.结果 相同条件下37℃对比剂组注射压力低于20℃对比剂组,37℃对比剂组升主动脉根部CT值高于20℃组.结论 对比剂在37°℃时注射可降低注射阻力,提高动脉显影浓度.  相似文献   

4.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0岁,因反复心悸、头昏、黑蒙5 a,彩超显示心影增大。2 CT心脏冠状动脉成像采用64层Light Speed VCT(GE公司),增强扫描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STELLANT,MEDRAD公司)、非离子型造影剂碘帕醇(碘的质量浓度为370 g/L,GE公司)。  相似文献   

5.
双筒高压注射器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多层螺旋CT及心电门控技术的问世,尤其是随着16层多层螺旋CT的出现,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已成为现实。作为微创性检查,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把双筒高压注射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和单筒高压注射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进行对照分析,初步评价双筒高压注射器冠状动脉MSCTA的临床价值。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文60例自愿进行多层螺旋CT冠脉造影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应用双筒和单筒高压注射器,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26~68岁,平均47.3…  相似文献   

6.
随着多层螺旋CT及心电门控技术的问世,尤其是随着16层多层螺旋CT的出现,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已成为现实.作为微创性检查,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把双筒高压注射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和单筒高压注射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进行对照分析,初步评价双筒高压注射器冠状动脉MSCTA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心脏检查中应用三时相一次扫描获得理想的冠状动脉图像、心脏形态和功能分析的对比剂优化注射方案。方法:将326例患者以不同注射方案随机分成5组:方案A,30例,单期注射,仅团注80~90ml对比剂。方案B30例,双期注射,团注60~80ml对比剂后于第二时相注射30ml生理盐水。方案C、D、E共266例,均行三期注射。其中,方案C 92例;方案D 83例;方案E91例。第一时相团注50~60ml对比剂,第二时相分别以不同比率(方案C 50%,方案D 40%,方案E 30%)注射30~40ml对比剂-生理盐水混合液,第三时相注射30ml生理盐水。分别测量升主动脉根部、同层面胸主动脉、主肺动脉、左心室及右心室的CT值,计算心室腔-心室壁的对比噪声比(CNR)。比较不同对比剂注射方案冠状动脉各级分支显示情况及右心室内对比剂均匀性。结果:CNR左心室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NR右心室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C组CNR右心室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左心室、升主动脉根部和降主动脉的平均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肺动脉和右心室的平均CT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右心室CT值C组高于其他各组(P〈0.01)。各组在冠状动脉的显示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心室的均匀性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C组优于A、B、D组(P〈0.05),与E组间差别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三时相注射方案,先团注50~60ml对比剂(第一时相),再以50%的比率注射30~40ml对比剂-生理盐水混合液(第二时相),随后注射30ml生理盐水(第三时相),一次扫描不仅可以在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的同时行心脏形态和功能分析,而且减少了对比剂的用量,可以为临床冠心病的筛查提供相应的综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碘浓度为400mgI/ml的含碘对比剂采用较低的给药速度和剂量,用于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血管增强程度及分支显示情况,对其是否能达到常规造影剂使用的同等效果进行探讨.材料和方法:40例临床怀疑冠心病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400mgI/ml碘美普尔45ml,给药速度4ml/s(组1)或370mgI/ml碘普罗胺65ml,给药速度5ml/s(组2)的给药方案.所有患者采用双源CT进行扫描,比较两组冠状动脉的4个主要分支、升主动脉、降主动脉及肺动脉的增强值及其冠状动脉分支的显示率.结果:两组4个冠状动脉主要分支、升主动脉、降主动脉主要分支各段显示率未见明显差异(P>0.05),部分小分支显示率组2高于组1(P>0.05).结论:碘浓度400mgI/ml含碘对比剂用于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采用较低的给药速度与剂量,能够达到常规造影剂使用的同等效果.  相似文献   

9.
造影剂温度与流速相关性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材料和方法1.1 设备和材料 :( 1)高压注射器 :美国MADRAM公司生产的MARKV型。 ( 2 )造影剂 :非离子型造影剂优维显UltyavistR3 70( 3 70mgI/ml)。 ( 3 )导管 :5F猪尾巴导管 ,长度 10 0cm内径0 .97mm ,最大承受压力 12 0 0psi( 4 )温度计。1.2 方法 :按所列表格的设计方案首先将预设的注射条件 :流速 16ml/s、总量 40ml、压力上限 10 0 0psi在高压注射器控制板面上设定好。然后 ,将不同温度的造影剂分别抽入注射筒内 ,连接上导管 ,导管的另一端放入收集瓶内。全部准备好后开始注药。每次注药完毕按下高压注射器上的实际注射按键 …  相似文献   

10.
宋会军  王宏宇  侯志辉  吴言伶  韩磊  吕滨   《放射学实践》2012,27(11):1217-1220
目的:探讨房间隔缺损患者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理想对比剂注射方案。方法:将连续90例拟行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中老年房间隔缺损患者,于术前行冠状动脉CTA检查,依据不同的对比剂注射方案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单期相注射方案(仅注射基础量对比剂,不注射生理盐水);B组:双期相注射方案(先注射基础量对比剂,后以40mL生理盐水冲洗);C组:三期相注射方案(先注射基础量对比剂,后注射30%生理盐水与对比剂的混合物30mL,最后注射40mL生理盐水冲洗)。基础量对比剂按1mL/kg计算,注射流率均为5.0mL/s。比较3组方案CTA图像上冠状动脉及左、右心系统的CT值及房间隔缺损的可评估性。结果:3组患者在平均年龄、体重及心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各组患者冠状动脉、升主动脉及左心房、左心室的CT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各组右心房、右心室及肺动脉的CT值均数大于250HU;此外,B组对比剂用量明显低于其它2组(P〈0.05),房间隔缺损量化评分高于C组(P〈0.05)。结论:双期注射方案由于对比剂用量减少,利于房间隔缺损评估,因而是房间隔缺损患者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理想的对比剂注射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压注射器在16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参数应用。方法对60例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患者,采用3 ml/s、4 ml/s两组的注射流率、总量、扫描延迟时间及注射方式,根据原始图像和最大强度投影(MIP)重建像作综合性评价。结果选择合适的注射参数,优片率平均达到82%,影像良占17%,影像差占1%,颈动脉、椎动脉及颅内动脉在两组中均清晰显示,显示程度评分上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选择合理的高压注射器的注射流率、总量、扫描延迟时间及注射方式,可获得满意的增强效果,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小剂量团注测试结果计算肺动脉血管成像(CTPA)对比剂用量,并评价该对比剂用量下CTPA的影像质量。方法 前瞻性分析100例临床怀疑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采用小剂量团注测试法,测试肺动脉主干峰值时间T1和左心房峰值平台末时间T2,测试对比剂10 ml和生理盐水30 ml,注射流速4ml/s。常规组对比剂用量固定50 ml,试验组对比剂用量[(T2-扫描时间)×4-12]ml。其余扫描参数一致。采用SPSS17. 0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肺动脉主干、上腔静脉、主肺静脉、左心房的CT值,对比剂用量及肺动脉相关血管图像质量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 两组肺动脉主干、主肺静脉、左心房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上腔静脉CT值及肺动脉相关血管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试验组对比剂用量(33. 86±5. 81) ml与常规组50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基于小剂量团注测试结果计算CTPA对比剂用量与常规组比较,对比剂用量明显减少,肺动脉图像质量占优,且明显减少上腔静脉硬化伪影,减少对比剂肾病(CIN)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肝癌门静脉癌栓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门静脉癌栓多层螺旋CT(MSCT)3D成傈的诊断意义。方法:搜集57例门静脉3D成像资料,包括6例正常,5例肝硬化门脉高压,42例肝癌门静脉癌栓,4例肝门部淋巴结肿大,所有病例来源于肝脏常规双期扫描。对比剂按1.5~2.0ml/kg,注射流率2.5~3.0ml/s,门脉期延迟时间60~70s。对肝癌形成的42例门静脉癌检进行轴位和3D成像观察,并行两组对照。结果:根据癌栓不同部位分为门脉左支(13例)、右支(20例)、主干(9例)3种类型。3D成像与轴位对显示门静脉癌栓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3D对显示主干栓塞形成的侧支循环优于轴位。结论:门静脉癌栓MSCT3D成像可较好地多方位显示癌栓部位及类型,CT3D成像和物位结合可更好地对门静脉癌栓做出判断,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对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经下肢静脉注射造影剂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技术的方法.方法 80例原发性巨块型肝癌按2 ml/kg的剂量注射造影剂行MSCT阈值触发增强扫描.实验组60例分为3个亚组采用3 ml/s、4 ml/s、5 ml/s的注射速率经下肢静脉注射.对照组20例采用3 ml/s的注射速率经上肢静脉注射.分别测量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的肝实质、腹腔动脉、肝内肿块的最大增强CT值,统计分析各组间的差异.结果动脉期及门脉期,对照组与实验组5 ml/s组之间的腹腔动脉、肿瘤组织的CT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与实验组3 ml/s、4 ml/s组之间的腹腔动脉、肿瘤组织的CT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平衡期,对照组与实验组各组之间的肝实质CT值、以及与实验组4 ml/s、5 ml/s组的腹腔动脉、肿瘤组织的CT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造影剂注射用量相对恒定的条件下,采用MSCT的阈值触发扫描技术,原发性肝癌经下肢静脉5 ml/s的注射速率可以达到经上肢静脉3 ml/s注射速率的增强效果.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胰腺检查:不同注射条件下时间窗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胰腺三期增强扫描,不同注射条件下时间窗的选择。资料与方法40例无胰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20例,A组注射条件为:对比剂总量为120ml,注射流率为5ml/s;B组注射条件为:对比剂总量为90ml,注射流率为3ml/s。行胰腺同层动态增强扫描,于不同时间点,分别测定胰腺、肝脏实质及胰周主动脉、门静脉的CT值,最后分别绘制时间密度曲线。结果两组胰周主动脉强化到达峰值的平均时间分别为(33.2±3.8)s(A组)及(40.1±3.8)s(B组),而20s(A组)及25s(B组)时胰周动脉CT值多可达200HU;胰腺实质强化到达峰值的平均时间分别为(42.7±3.3)s(A组)及(46.8±4.5)s(B组);胰周门静脉强化到达峰值的平均时间分别为(47.5±4.8)s(A组)及(53.3±4.8)s(B组);肝脏实质强化到达峰值的平均时间分别为(59.2±4.7)s(A组)及(64.2±4.5)s(B组)。结论在不同的注射条件下,多层螺旋CT胰腺检查三期增强扫描的时间窗的设定并不相同。笔者推荐,对比剂总量为120ml,注射流率为5ml/s时,动脉期延迟时间为20s,胰腺期延迟时间为45s,肝脏期延迟时间为65s;对比剂总量为90ml,注射流率为3ml/s时,动脉期延迟时间为25s,胰腺期延迟时间为50s,肝脏期延迟时间为65s。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压注射器在冠状动脉造影术及狭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抽取采用高压注射和采用手推注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及狭窄治疗各300例,对影像质量进行综合评级,分优、良和差。结果:高压注射组优271例,占90.3%,良27例,占9.3%,差1例,占0.4%:手推注射组优242例,占80.6%,良53例,占17.7%,差5例,占1.7%。说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中高压注射器注射的影像质量明显优于手推注射。结论: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和PTCA治疗中应用高压注射器替代手推对比剂安全可靠,可明显提高图像质量,使操作者运用插管、投照和移动摄影技术更方便灵活和协调,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64层CT下肢动脉成像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64层CT下肢动脉成像强化质量的对比剂注射方式。方法前瞻性地选择60例疑诊下肢动脉病变的病人,利用64层螺旋CT行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采用不同的扫描和重建参数,应用370mgI/100ml浓度的对比剂100ml团注或采用先70ml的对比剂后50ml的0.9%生理盐水用双筒高压注射器分别以4.0ml/s的注射速度团注入肘静脉,应用对比剂追踪触发扫描方式待腹主动脉CT阈值达120HU时延迟7s开始扫描;利用MIP和VR方式重建CTA图像;对比不同参数和不同对比剂应用方式的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结果最佳的扫描与重建参数为准直64×0.6mm,螺距1.5,层厚1.0,重建间隔50%;最佳的对比剂应用方式为(浓度为370mgI/100ml)对比剂70ml、生理盐水50ml以4.0ml/s注射速度按先后顺序团注。结论选择合适的准直、螺距以保证适当的扫描速度,选择合适的对比剂浓度、用量和注射速度以保证血管内足够的对比剂峰值浓度及峰值持续时间,此二者是64层CT下肢动脉成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低剂量对比剂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单次心跳内采集数据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时低对比剂用量的可行性。方法:将131例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病例分为3组,A组对比剂剂量为0.8ml/kg,注射流率4.5ml/s;B组对比剂剂量0.7ml/kg,注射流率5.0ml/s;C组对比剂剂量0.6ml/kg,注射流率5.5ml/s。所有病例心率均<70次/分,单心跳采集心脏数据。分别在主肺动脉干、升主动脉、右冠状动脉和左冠状动脉主干内选择相同的兴趣区测量其CT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病例动脉强化程度的差异。结果:C组主肺动脉干CT值为(185.40±46.74)HU,强化程度最低,与A组和B组[分别为(225.77±79.69)和(216.79±51.06)HU]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之间升主动脉、右冠状动脉和左冠状动脉主干强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能显著降低单心跳扫描患者对比剂用量,并保证冠状动脉足够程度的强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低管电压、低对比剂用量(“双低”)扫描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2例临床疑诊冠状动脉疾病于本院行256层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双低扫描(管电压80kV ,对比剂用量0.8ml/kg)的患者资料(A组),均采用迭代重建算法iDose 5进行图像重建;50例行64层螺旋CT常规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资料作为对照组(B组),两组患者均行传统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CG )检查。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按照15段分段法采用4级图像质量评分法评价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并记录对比剂用量及辐射剂量,以CCG为准,评估两组冠状动脉C T成像的诊断准确率。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256层CT及64层CT 冠状动脉成像。A组患者共显示冠状动脉677节段,以CCG为标准,敏感度为94.5%,特异度为97.4%,阳性预测值为92.7%,阴性预测值为98.0%,诊断准确率为96.6%。B组冠脉成像患者共显示冠状动脉631节段,敏感度为89.1%,特异度为96.4%,阳性预测值为89.9%,阴性预测值为96.1%,诊断准确率为94.5%。两组患者的平均对比剂用量分别为56.8ml和82.2ml ,辐射剂量分别为1.46mSv和8.37mSv。结论256层螺旋CT低管电压冠脉成像技术结合低对比剂用量及迭代重建算法可实现冠状动脉成像的“双低”扫描,与CAG对比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
汪洋  朱斌  季桂珍  秦国初 《放射学实践》2008,23(12):1376-1379
目的:探讨高压注射器三种不同的增强方式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搜集150例病例均使用Lightspeed 16层螺旋CT和Medrad的Stellant D型高压注射器。注射流率4.0ml/s,注射总量80ml,分为甲、乙、丙三组行增强扫描。甲组50例,只使用单管注射,不注射生理盐水冲洗;乙组50例,随即注射生理盐水冲洗;丙组50例使用A筒对比剂和B筒生理盐水按A筒60%B筒40%的比例通过三腔连接管同步注射。评价方式:采用双盲观片法。结果:甲组有伪影40例,占80%,无伪影例数是10例,占20%;乙组有伪影26例,占52%,无伪影24例,占48%;丙组有伪影23例,占46%,无伪影是27例,占54%(P<0.05)。结论:双筒高压注射器以A筒60%B筒40%成比例同步注射时,干扰主动脉内部结构观察的上腔静脉高密度伪影较采用单筒高压注射方法少,与双筒前后注射方法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