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7 毫秒
1.
目的分析本市无偿献血者不同献血量的人口学特征及在不同献血点400 mL全血献血率之间的差异,为今后血液的采集,动员和献血点设置提供依据。方法根据采血地点、出车频率及献血者基本人口学特征,回顾分析2016年度成都地区全血献血者数据。结果 2016年174 231名献血者捐献了183 857袋全血,其中单次献血者164 605人,200 mL占1.89%,300 mL占41.76%,400 mL占56.35%。400 mL全血献血率固定献血点72.69%明显高于移动献血点35.10%(P0.01),郊县固定献血点79.75%明显高于市区67.77%(P0.01),固定献血点中献血车76.44%明显高于献血屋59.92%(P0.01),移动献血点中郊县400 mL全血献血率最高为71.69%(P0.01)。400 mL献血量献血者在性别,年龄段,职业,文化程度,献血频数和民族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016年度成都地区固定献血点共计46个,其中郊县共有20个街头献血点,出车603次,日均采集55人次(20 785 mL)。市区共有11个街头献血点,出车1 157次,日均采集42人次(15 567 mL)。郊县献血屋9个,开放353 d,日均采集19人次(6 769 mL),市区献血屋6个,开放1 520 d,日均采集10人次(3 395 mL)。移动采血点共计304个,累计出车714次。市区献血点开放天数超过郊县,但郊县献血点日采集量超过市区。结论成都地区400 mL全血献血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优先动员男性,年龄段在45—60岁,低学历,重复献血的易捐献400 mL的群体,提升400 mL献血率。对400 mL率高的献血点,多增加采血车次和延长工作时间。增加400 mL采集率,在不增加检验和成分制备工作量的同时,达到了既增加血液采集量又提高临床输血安全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成都地区过去2年的全血献血情况,为今后开展无偿献血招募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心数据库中调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的全血献血者数据,按照性别、年龄、学历、血型、民族以及献血量进行统计分析。2013年1-12月全血采集量按照采集地点进行分类统计。结果 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有246 625人参加311 856次献血,其中单次献血者176 707人,2013年采血量比2012年增加3.88%。献血者血型分布O型A型B型AB型,男性与女性比例为1∶1,汉族占95%。献血者职业:学生27.17%,职员12.74%,农民9.66%。18-25岁年龄段献血者最多,其次是26-30岁段,单次献血者主要集中在18-25岁年龄段。文化程度主要以本科、大专、中专高中和初中为主,占献血者人数的92%。献血量以400 m L和300 m L为主。献血屋采集量占7%,采血车采集量占93%。2013年全血采集量献血屋占7%,固定采血点占62%,临时采血点占31%。主城区采集量高于郊县。结论成都地区献血人群学历以初中文化水平以上为主,年龄以18-30岁为主,尤其是单次献血者。需要提高服务质量和加大宣传将单次献血者保留成重复献血者。冬夏季是全年2个采血量较低的阶段,需要发动更多的市民参与献血,满足临床用血需要,献血屋的使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献血服务网点的血液采集,目前基本能满足临床用血需要,如能进一步规划完善,各献血服务网点的采集能力还会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濮阳地区不同年龄献血者的献血动机或心态,为有针对性地制定招募策略,建立低危、固定的无偿献血队伍提供参考.方法 在街头流动采血车和献血屋及血站内发放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在献血者献完血后对每位献血者作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献血动机以可以拯救生命,奉献爱心达98%以上;其次献血有益身体健康达88%以上.结论 有针对性地制定招募策略,将有利于无偿献血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优化宣传和招募对本市全血采集工作的影响,为制定科学的全血宣传和招募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加大献血宣传投入,大力宣传献血知识,营造良好献血氛围;组建高素质无偿献血招募队伍,提升招募能力;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发挥志愿者作用;加强重复献血者和固定献血者保留。结果全血采集从2013年的158 895人次、281 186 U,增加到2015年的174 748人次、305 505 U;传染性指标检测不合格率从2013年的5.69%下降到2015年的3.36%,不同年份传染性指标检测不合格率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宣传和招募工作,对成都市全血采集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主动召回的全血献血者的人口学特征进行分析,为本地区制定高效的招募策略,解决季节性、结构性和紧急性供血紧张问题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分析2019年1月~2020年6月通过主动召回并成功献血的21 934名全血献血者在年龄、性别、户籍、职业、血型、文化程度、献血次数、献血地点和召回方式的特征规律,探讨建立本地区的招募策略。结果主动召回的献血者的年龄在"36~45岁"的占39.79%,男性占69.61%,外地户籍占70.49%,学历为初中至高中的献血者合计占62.96%,职业为普通员工的占36.57%,献血量400 mL的占56.87%,O型血的比例达42.18%,献血2~5次的献血者合计占70.27%,松山湖片区献血者人数最多(23.46%),水乡片区最少(3.26%),通过短信召回的献血者占76.42%。结论在制定本地区招募策略时,首选36~45岁,献血2~5次,曾献血400 mL,初中、中专或高中学历的外地户籍男性普通员工,重点招募区域为松山湖片区、主城区、滨海片区和东南临深片区,并根据不同的招募规模和紧急程度选择不同的召回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比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发生前后全血献血人群的基本特征。方法 收集2018—2021年我国26家采供血机构全血献血人群基本特征相关数据,剔除无效数据后,对全血献血者基数变化趋势、活跃献血者(重复献血者)人数、献血频率、献血者平均年龄、初次献血者招募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相关指标进行分析,比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发生前后的变化。结果 14个指标中受疫情影响差异较大的有8个(占比57%)。其中,全血献血者基数变化趋势受疫情影响变化较大,疫情期间整体增长率高于疫情前(P<0.05);活跃献血者人数均为增长趋势,疫情期间高于疫情前(P<0.05);献血频率疫情期间低于疫情前(P<0.05);献血者平均年龄、女性献血者平均年龄受疫情影响波动范围较大,两者较疫情前偏高(均P<0.05);初次献血者招募<25岁组和≥25岁组参加率受疫情影响差别较大,呈不规则波动且波动幅度范围较大(均P<0.05);初次献血者占全部献血者的比例受疫情影响呈不规则波动,整体占比低于疫情前(P<0.05)。结论 26家采供血机构全血献血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发生后较发生前呈增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对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的影响。方法选取广州市番禺区中心血站2014年8月~2015年6月100例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延续性护理。比较两组持续献血、全血及血小板间隔献血、不再献血小板、成为志愿者、成功招募献血者等情况。结果实验组持续献单采血小板人数、成为志愿工作者人数、成功招募献血者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全血及血小板间隔献血人数、不再献血小板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不仅使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还促进其成为固定献血者,积极参与无偿献血宣传和招募工作,是一种健康、便捷、高效的护理模式,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招募、召回与保留模式提供了有效依据,具备创新性、科学性、客观性,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分析全血献血者献血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寻找应对措施。方法统计2015年1-12月采集全血41 624人次,分析650例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全血献血者相关信息。结果 2015年全血采集中发生反应率为1.6%。其中男性408人,女性242人(1.6%对1.5%),初次献血者561人,89人重复献血者(2.4%对0.5%)。采血车出现反应率最高2.1%,献血屋0.7%,站内0.2%。按年龄段分布情况18-25岁反应率最高3.2%,其次是25-35岁年龄段1.1%。男女性献血者的反应发生率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次和重复献血者、献血者不同年龄段、献血者不同职业和不同采血地点的献血反应发生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季节对献血反应的发生率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血献血过程中要更多地关注初次,年轻,学生,降低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发生,有助于更好地保留献血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广州市全血献血者中参加单采血小板捐献的人群特征分析,研究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人群特征和对应招募策略。方法以2015年在广州血液中心全血献血者为研究对象,使用SPSS软件对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献血地点、献血状态进行描述、卡方检验和逻辑回归。结果 36岁以上、大专或以上学历的重复全血献血者更可能捐献机采血小板。年龄、受教育程度、献血地点、献血状态都是捐献机采血小板的相关因素。这些因素可能与全血献血者对单采血小板捐献的关注度、知识和愿望有关。结论从全血献血者中招募单采献血者时,建议宣传工作可重点选在固定献血点和高校发动资深重复献血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献血者招募模式下无偿献血者的类型及发展(增长)趋势。方法从浙江省献血管理BIS2.0系统中,检索并收集2012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在衢州市中心血站参加捐献全血与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相关数据,应用统计软件R 3.5.3对采用街头自愿与团体招募2种献血者招募模式下全血及成分血增长趋势、献血者人口学特征作比较分析。结果 7年间衢州市始终保持千人口献血率11‰,采血人次与采血量:2012—2017年全血由14 413人次23 233.05 U增长至17 490人次26 624.5 U,人次与量的增长率为2.26%、1.37%。2012—2018年机采血小板由1 613人次2 281.1 U增长至2 207人次3 370.9 U,人次与量增长率为5.48%、6.78%。献血者年龄分布:献全血中18-29(22.92±3.48)岁是主力军,占了37.43%。献机采血小板者中40-49(44.96±2.77)岁者为主,占45.83%。团体与街头自愿招募献血:7年间街头自愿招募模式人次由2012年11 731人次降至7 560人,下降了35.56%,团体招募由2012年的4 295人次增至11 061人次,增长了157.53%,自2015年起保持年增长率55%。年龄≥50岁者占全部献血者中比率11.39%,占献全血者的9.27%,占献机采血小板者的17.99%。结论 2种献血者招募模式的应用使得无偿献血长效机制逐步凸显;团体招募成为无偿献血的主导招募模式;献血者老龄化现象显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北京市街头无偿献血者人群结构,为本市采供血机构招募街头无偿献血者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街头采血车无偿献血的9 408例街头无偿献血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街头无偿献血者填写的《无偿献血登记表》中的性别、年龄、无偿献血时间资料,以及血液初筛结果中的血型结果,采用Excel软件分别对不同性别、年龄段、ABO血型,以及献血月份的无偿献血者人数进行统计.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2013-2015年北京市街头无偿献血者的性别、年龄及ABO血型构成比.结果 ①2013-2015年9 408例北京市街头无偿献血者中,男性献血者为6 327例(67.3%),女性为3 081例(32.7%),男、女性献血者比例为2.1∶1;2013-2015年无偿献血者性别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0,P=0.316).②本组无偿献血者中,以年龄为18~40岁青、壮年无偿献血者为主,所占比例为77.3%(7 271/9 408),年龄为>50~59岁的老年无偿献血者构成比呈逐年增加趋势.2013-2015年,各年龄段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45,P<0.001).③本组无偿献血者中,O型、B型、A型、AB型无偿献血者所占比例依次下降,分别为31.1%(2 928/9 408)、32.7%(3 073/9 408)、25.9(2 433/9 408)、10.3%(974/9 408).2013-2015年,各ABO血型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6.73,P=0.347).④2013-2015年,每年3至5月为北京市街头无偿献血的高峰期,而每年1至2月为街头无偿献血的低谷期,6至9月街头无偿献血人数相对稳定.结论 北京市街头无偿献血者以青、壮年献血者为主,街头无偿献血呈“季节性”变化规律.建立适应无偿献血者人群结构特点的招募方法,在无偿献血高峰季积极组织各种献血活动,有利于推动街头采血工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渭南地区2017—2019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不合格献血者检测结果,提供科学合理的宣传、招募、征询及初筛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渭南地区2017—2019年无偿献血人群ALT速率法检测结果,比较不同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献血次数献血者,以及不同献血季节的ALT不合格率。分析ALT合并4项输血感染疾病不合格结果情况及ALT不合格献血者ALT检测值区间分布情况。结果120817人次无偿献血人群中检测出455人次ALT不合格,ALT不合格率为0.38%,且不同年份间ALT不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不合格人群特征:男性高于女性;在25~<35岁年龄段最高;不同职业人群以工人最高,医生最低;在第1季度最高;不同文化程度及献血次数献血者ALT不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55人次ALT不合格献血者以单项ALT不合格为主,占99.34%,有1人次ALT合并抗-HCV不合格,2人次ALT合并TP不合格。ALT不合格献血者ALT以分布在50~60 U/L区间人次最多,占80.00%。结论渭南地区献血者人群ALT不合格以不良生活习惯因素引起的ALT低程度升高为主,针对ALT不合格人群特征,对宣传招募、征询采集、ALT检测过程等环节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实验室ALT不合格率,节约血液资源,降低血站运营成本,稳定献血者队伍。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咸阳市中心血站在医院开展血费直接报销工作后的献血招募情况,探讨医院直报血费对献血招募工作的影响。方法调查在医院直报血费和到市血站报销血费的献血者或代报销者,比较2种血费报销方式的便捷度、对报销者献血积极性的影响和知晓医院直报血费对献血招募的影响。结果在医院直报血费人均花费22 min,无往返路程和交通费用,报销方式满意率、自愿长期献血率、自愿动员他人献血率分别为98.11%、91.89%、82.56%,均高于到血站报销血费的方式(P<0.01);对知晓医院直报血费的献血者进一步调查统计,其中献血2~3次者、献血3次以上者、报销方式满意率、自愿长期献血率、自愿动员他人献血率分别为35.16%、38.90%、98.56%、94.24%、93.37%,均高于不知晓在医院直报血费者(P<0.05)。结论医院直报血费的报销方式不仅提高了血费报销的便捷度和效率,更通过报销方式满意度的提高增加了献血者参与无偿献血的积极性,对献血招募工作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析56-60岁献血人群的基本特征,为我国安全实施推广高龄献血者的招募保留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1日-2016年6月30日在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献血者的资料,将18-55岁献血人群为对照组,56-60岁人群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献血次数、性别、献血频率、献血量选择、延迟献血率、献血不良反应率等特征。结果观察期间年龄在56-60岁之间献血者共4 134名参加登记献血,其中男2 692名,女1 442名,共计登记献血次数为5 916人次,登记献血频率(5 916/4 134,1.431)高于对照组的(1 220 889/1 176 193,1.038),且每年献血人次逐年增加;400 mL献血量比(3 937/1 979, 1.989)显著低于对照组(1 070 718/150 171, 7.130);延迟献血率和献血反应发生率与18-55岁年龄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既往无献血反应的56-60周岁献血者继续献血是安全的,其献血量逐年增多,针对这部分人群的献血动员招募是我国献血人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针对该人群的献血行为特征,制定精准的献血招募保留策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成都市2010-2015年机采血小板捐献现状及其变化趋势,为制定机采血小板采集计划、献血者招募方案和指导临床用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2010-2015年,于成都市血液中心捐献机采血小板的73 106人次无偿献血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本中心血站信息管理系统查询、收集及整理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年龄、性别、献血人次等资料,计算2010-2015年成都市机采血小板献血人次的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并且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不同性别及年龄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构成比差异.结果 ①2010-2015年,成都市机采血小板献血人次由6 798人次增加至17 684人次,累计绝对增加量为10 866人次,年平均增长量为2 173人次,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1%.2010-2015年,成都市机采血小板献血人次环比增长速度分别为22.4%、28.4%、31.1%、11.6%和13.2%,其中2012年和2013年环比增长速度较高.②2010-2015年,成都市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男性献血者为52 650人次(72.02%),女性为20 456人次(27.98%),各年男性献血者均多于女性,并且所占比例均>60%,其中2014年男性献血者所占比例最高,为76.88%(12 010/15 622).2010-2015年,成都市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性别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91.483,P<0.001).③2010-2015年,成都市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各年均以18~25岁人群为主要机采血小板献血人群,其中2010年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18~25岁献血人群所占比例最高,为62.80%(4 269/6 798).2010-2015年,18~25岁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而>25~30岁和>30~35岁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所占比例均呈增加趋势.自2012年起,有年龄为>55~60岁献血者参与机采血小板献血,2012-2015年该年龄段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各年所占比例分别为0.46%(49/4 561)、1.09%(153/14 002)、1.42%(222/15 622)及1.19%(210/17 684).2010-2015年,成都市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不同年龄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 542.556,P<0.001).结论 2010-2015年,成都市机采血小板献血人次呈逐年增加趋势,各年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均以男性多于女性,且以18~25岁人群为主要机采血小板献血人群.应根据成都市机采血小板捐献特点,制定科学的机采血小板采集计划和献血者招募方案,确保为临床提供充足、安全的机采血小板制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重庆市江津区无偿献血者血液传染性疾病的感染状况,为无偿献血招募方式和招募策略提供依据,达到减少血液报废,净化血液资源,提高血液质量的目的。方法收集江津区2008~2011年13 499人次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资料,对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抗体(抗-TP)检测不合格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 499人次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总不合格率为4.54%,各年间总的不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检测不合格率依次是1.65%、1.17%、0.34%、0.2%、1.3%,除ALT(P〈0.01)外,HBsAg、抗-HCV、抗-HIV、抗-TP各年间的不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江津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率排名依次是ALT、抗-TP、HBsAg、抗-HCV、抗-HIV,其中ALT、HBsAg不合格率呈先降后升趋势,抗-HIV不合格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抗-HCV和抗-TP呈逐年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7.
The demand for blood products steadily increases. Concurrently, blood donor recruitment becomes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effects of blood donation on blood donors, which could be helpful for blood donor recruitment and retention. In addition to cortisol measurements in saliva, three questionnaires quantifying mood (good/bad), vigilance (awake/tired), agitation (calm/nervous), actual strain and asking for donation-related effects perceived were distributed to 110 whole blood donors (DON). Results obtained were compared with 109 control subjects (CON) lacking the blood donation experience. Overall, 216 subjects completed the questionnaires. Sixty-eight percent of DON reported at least one effect perceived with blood donation. Exclusively, positive, negative or mixed effects were described by 26.5%, 23.5% and 17.6%, respectively. Among positive effects (i.e. physical/psychological well-being, feeling satisfied, happy, prou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P = 0.07), whereas mixed or negative effects (i.e. vertigo, dizziness, tiredness, pain) were significantly (P = 0.03; P = 0.049) more associated with females. DON showed higher levels of well-being than CON as indicated by better mood (P = 0.004), higher vigilance (P = 0.015) and relaxation (P = 0.003). The latter even increased after donation with maximum values after 15 and 30 min. Despit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itial strain scores (P = 0.008), first-time donors maintained a better mood (P = 0.025) than repeat donors. DON showed a statistically better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an CON, although the donation experience was perceived as stressful, especially for first-time donors. The results may facilitate donor recruitment and retention as blood donation may become less frightening and perhaps even attractive.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年度机采血小板采血数量和献血人群及各血型采供比例情况,分析临床用血规律,为机采血小板无偿献血者招募和供血服务及建立机采快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2009年机采血小板采供血数据,计算采供血量,分析机采成分血使用情况及各血型使用的构成比例,以及献血者年龄血型、不同年龄段血液报废率等.结果 2009年采集5823人次,采集机采血小板8819治疗量.献血人员构成以21至25Y人员为主,共采集3257人次,占所有机采献血人次的55.9%(3257/5823),同时其淘汰人次也相对较高40.4%[(18+3)/(49+3)],其次为26至30Y的献血者占12.3%(716/5823).男性献血者占献血人次的74.3%(4325/5823),女性献血者占25.7%(1498/5823).各种血型年度间构成比例基本稳定,变化不大,其采集比例顺序是:O型、B型、A型、AB型,年度内构成比例基本稳定,各月份间比例变化不大.结论 研究结果对今后自愿无偿机采献血者的招募,采血计划的制定,机采血小板的储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成都市无偿献血者中脂肪血的人群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3年3月1日至2014年3月1日于成都市血液中心某采血组献血的13 726人次献血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比浊图片法判断献血者脂肪血的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研究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人体质量指数(BMI)]、献血季节、献血次数对脂肪血发生的影响.结果 本组13 726人次献血者所捐献血液中,脂肪血为990人次,脂肪血发生率为7.2%(990/13 726).其中,重度乳糜的脂肪血为351人次,占2.6%(351/13 726),中度乳糜的脂肪血为639人次,占4.7%(639/12 727).男性献血者脂肪血发生率为9.3%(632/6 799),高于女性的5.2%(358/6 927),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0.85,P<0.05);已婚献血者脂肪血发生率为10.4%(551/5 290),高于单身者的5.2%(439/8 436),并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x2=127.17,P<0.05).不同年龄段、文化程度、职业、BMI、献血季节、献血次数的献血者脂肪血发生率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x2=24.37、61.91、23.53、101.39、10.41、11.52,P<0.05).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1.71,95%CI:1.48~1.91,P<0.05),年龄(OR=1.20,95%CI:1.09~1.33,P<0.05),职业(OR=0.96,95%CI:0.94~0.98,P<0.05),BMI(OR=1.71,95%CI:1.53~1.90,P<0.05)及献血季节(OR=0.91,95%CI:0.86~0.98,P<0.05)是献血者发生脂肪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成都市献血者脂肪血的分布具有明显倾向性,主要集中在男性、肥胖、35岁以上的献血人群,应针对这部分献血人群采取相应措施,最大程度的避免不合格血液采集,有效降低脂肪血的发生率,减少血液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