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反复呼吸道感染(RRI)的运动障碍患儿免疫功能的相关因素,为降低运动障碍患儿康复期间RRI的发病率,更好地促进运动障碍患儿的综合康复。方法 收集郑州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80例运动障碍患儿临床资料,其中40例康复治疗期间RRI的患儿为RRI 组,40例为同期进行康复治疗的运动障碍患儿为对照组,将两组分别进行维生素A、25-(OH)D3、无机元素(铁、锌、钙、铜、镁、铅)、免疫球蛋白(IgA、IgM、IgG)测定。结果 RRI患儿其体内维生素A(0.92±0.38 vs 1.24±0.35)、25-(OH)D3(24.7±5.2 vs 28.1±6.8)、锌(28.96±6.06 vs 44.68±8.70)、铁(7.09±0.87 vs 8.25±1.14)、钙(1.31±0.12 vs 1.83±0.26)含量都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RRI患儿血清 IgA(0.48±0.11 vs 1.32±0.25)、IgM(0.88±0.19 vs 1.51±0.32)显著低于对照组,IgG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运动障碍患儿康复治疗期间出现RRI,可能与维生素AD、锌、铁、钙的缺乏、体液免疫低下有关,定期加强相关因素的监测,适当给予相关因素异常的处理,能增强运动障碍患儿机体的抵抗力,降低RRI的发病率,缩短康复疗程,提高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家长参与的康复训练对功能性障碍患儿构音清晰度的疗效,为临床综合性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取2018年9月—2020年1月在株洲市中心医院康复治疗科治疗的67例功能性构音障碍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家长参与组33例和常规组34例。两组均予以常规构音训练,家长参与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增加家长参与整个治疗过程、每周1次家长培训和每日微信打卡作业,共治疗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采用构音清晰度评估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12周后,两组构音清晰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t=22.38、25.50,P<0.01),且家长参与组治疗后构音清晰度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0,P<0.01);家长参与组每周平均家中练习天数与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常规组(t=16.08、χ2=19.90 ,P<0.01)。 结论 结合家长参与的康复训练对功能性构音障碍患儿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抽动障碍(TD)患儿系统化行为干预的方法,以期为TD患儿的行为治疗提供临床指导。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在福建医科大学协和临床学院儿童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慢性抽动障碍(CTD)和Tourette综合征(TS)患儿132人,随机分为行为干预组(n=47)、药物治疗组(n=47)及联合干预组(n=38)。1)干预方法:行为干预组采用自行设计的四阶段CHEN团体行为干预方法;药物治疗组采用可乐定缓释透皮贴剂干预;联合干预组在维持原药物治疗的同时加用行为干预治疗。2)抽动严重程度评估:根据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评定。 3)干预安全性采用治疗副反应量表系统(TESS)进行评定,并评估干预依从性。结果 1)干预后4周,8周,12周,联合干预组YGTSS减分率分别为(41.48±16.39,53.39±16.59,67.6±19.31)>行为干预组(33.35±17.84,43.69±22.27,55.59±22.44)>药物治疗组(24.79±19.94,34.49±30.79,44.13±26.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2)三组间安全性及依从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结合抽动障碍患儿临床症状及其与家长的心理行为特点,实施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行为干预对抽动障碍儿童的症状和心理健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功能性构音障碍儿童智力结构的发育情况,为其认知功能的全面康复探索依据。方法 选择2017年1—7月就诊于大连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确诊为功能性构音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各30例,分别进行Peabody图片词汇测验和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测试。比较两组的言语智商和发育总商值及大运动、精细运动、适应能力、语言和社交行为能力的发育水平。结果 功能性构音障碍儿童精细动作和适应性行为、语言能力的发育均低于正常对照组(t=5.241、4.100、3.256,P<0.05)。大运动和社交行为发展与正常对照组一致(t=1.594、2.058,P>0.05)。其自身5项能力比较,精细动作和适应性行为的发展也落后于大运动和社交能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47、-2.794、-4.268、-2.398,P<0.05)。结论 功能性构音障碍儿童存在智力结构发展的不平衡,有必要尽早对其进行发育水平的评估以利于其全面、整体的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或ABR)对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的预测作用,为出生6月内持续BAEP异常对2岁神经心理发育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湖北省妇幼保健院2014年6月—2015年10月出生的早产儿95例,平均孕周(34.3±1.7)周,体重(2.457±0.268)kg。足月儿100例,平均孕周(38.3±1.9)周,体重(3.457±0.328)kg。Bayley婴幼儿发展量表随访至2岁,同时在1、3、6月龄监测BAEP。观察其6月龄BAEP正常、异常与2岁神经心理发育的内在关系。结果 28~32、32~34、35~36周早产儿及足月儿6月龄BAEP异常的婴幼儿2岁的智力发展指数(MDI)分别为80.63±5.216、83.43±3.563、86.36±7.658、90.12±5.658,BAEP正常的婴幼儿2岁的MDI分别为89.75±5.249、94.30±7.740、94.44±7.570、93.89±9.752,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月龄进行BAEP监测是2岁神经心理发育水平预测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家庭康复微信小程序对功能性构音障碍患儿的影响, 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7月在上海市儿童医院康复科治疗的36例功能性构音障碍(FAD)患儿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常规家庭康复组和微信小程序组各18例, 治疗8周, 治疗前后, 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的构音障碍检查方法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前, 常规家庭康复组和微信小程序组组间错误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2, P=0.48);经8周治疗后, 两组患儿同组治疗前后的错误音比较, 治疗后错误音均明显少于治疗前(t=10.73, 15.74, P<0.01);但家庭微信小程序组治疗后错误音节显著少于常规家庭康复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37, P<0.05)。结论 应用家庭康复微信小程序能更好的改善功能性构音障碍患儿的错误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应用口肌运动训练联合综合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语言发育及流涎的影响,以期为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提供借鉴。方法 选取2018年8月-2019年12月于柳州市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的62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干预组给予综合康复训练联合口肌运动训练,对照组给予综合康复训练。分析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及2个疗程后所有患儿的语言发育、流涎分级及吞咽功能,比较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儿语言发育评分、构音语音发育评分、流涎分级、吞咽功能得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疗程及2个疗程后,两组患儿语言发育评分、构音语音发育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吞咽功能得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流涎分级1级比例明显增多,且干预组患儿临床疗效(χ2=7.381、7.123)、语言发育评分(t=5.624、4.361)、构音语音发育评分(t=4.911、4.202)、吞咽功能得分均优于对照组(t=8.493、6.262),流涎分级1级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4.381、7.715, P<0.05)。结论 在脑瘫患儿中采用口肌运动训练联合综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提高语言发育,改善流涎状况及吞咽功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早期分度诊断的价值。方法 收集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新生儿科HIE病例134例,其中轻度HIE组42例,中重度HIE组36例,正常对照组56例。内容包括患儿一般资料,出生分娩情况,第1、3、7天血常规,计算NL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生后1周内行头颅MRI检查,采用单因素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Kappa一致性检验判断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第1天和第3天白细胞、中性粒细胞、NLR是中重度HIE组的危险因素,第1天中重度HIE组NLR较同期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5.55±1.88 vs 2.63±0.91,P<0.05),轻度HIE组NLR升高不明显(2.71±0.92 vs 2.63±0.91,P>0.05),中重度HIE组NLR明显高于轻度HIE组(5.55±1.88 vs 2.71±0.92,P<0.05);ROC曲线显示第1天NLR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达0.959),灵敏度高达93.3%,特异度达81.0%,最佳截断点为3.43;Kappa检验显示NLR与1周内头颅MRI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新生儿窒息1周内NLR对HIE早期分度诊断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学龄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父母婚姻冲突、严厉管教与亲子依恋的关系。方法 分别对ADHD患儿(ADHD组,103例)及一般情况匹配的正常儿童(对照组,103名)进行依恋安全性量表(KSS)、儿童感知婚姻冲突量表(CIPC)及自制的严厉管教方式问卷调查;分析ADHD患儿父母婚姻冲突、严厉管教与亲子依恋的关系。结果 1)ADHD组母子及父子依恋安全性量表(KSS)分[(2.66±0.33),(2.68±0.46)]低于对照组[(2.97±0.32),(2.88±0.40)]( P均<0.01);2)ADHD组CIPC冲突频率、冲突强度、冲突解决、自我归因、冲突内容因子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ADHD患儿母亲责骂评分与母子依恋安全性评分间呈负相关(r=-0.240;P<0.05),ADHD患儿父亲责骂和体罚评分与父子依恋安全性评分间呈负相关(r=-0.234、-0.276;P<0.05或<0.01);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母亲责骂是ADHD患儿母子依恋安全性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而CPIC冲突频率、冲突解决是ADHD患儿父子依恋安全性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或<0.01)。结论 ADHD患儿不良亲子依恋关系受到父母婚姻冲突及严厉管教方式的影响;建立和谐的父母婚姻关系,减少不良的父母管教方式有利于改善ADHD患儿亲子依恋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上海市大学生高血压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在校大学生进行健康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3所大学高血压患者,对抽中的高血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和经过改良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II(HPLP-II)。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健康促进方式总得分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对582例上海市在校大学生高血压患者进行调查,其中A大学184例、B大学202例、C大学196例,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20.12 ± 1.63)岁。男女比例为3.41∶1。大学一年级232例、二年级147例、三年级165例、四年级38例。以汉族为主,550例,占94.5%。上海市大学生高血压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总得分为(129.01 ± 21.02)分,得分为一般者312例,占54.6%。各维度得分从低到高分别为运动锻炼行为(17.82 ± 4.84)分、健康责任行为(19.14 ± 5.30)分、压力管理行为(20.29 ± 4.30)分、饮食营养行为(21.72 ± 4.45)分、自我实现(24.74 ± 4.67)分和人际关系行为(25.31 ± 4.72)分。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显示,接触健康促进类相关课程(标准回归系数=0.226)和母亲文化程度(标准回归系数=0.335),可共同解释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总分19.7%的变异量。结论 上海市大学生高血压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处于一般水平,母亲文化程度、接触健康促进类相关课程为影响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可通过普及健康促进相关知识改善大学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口腔功能训练联合家庭训练治疗功能性构音障碍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随机的在2018年1月~2020年1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功能性构音障碍患者中筛选60例患者.为这些患者制定口腔功能训练联合家庭训练的治疗方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对比30例患者的口部运动功能情况以及语音清晰度.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30例患者的唇部运动功能、舌部运动功能、下颌运动功能、语音清晰度以及整体运动功能五个方面的评分得到显著提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口腔功能训练联合家庭训练治疗方法进行有效运用,能够更好的治疗功能性构音障碍患者,可以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对学龄阿斯伯格综合征(AS)儿童学业及社交功能损害的影响。方法 应用Vanderbilt ADHD评定定量表对门诊确诊的90例学龄AS患儿(男85例,女5例)进行评估,年龄6.0~14.0岁,平均(9.11±2.11)岁。其中共患ADHD 44例,分别评定共患ADHD及单纯AS儿童的学业及社交功能损害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共患ADHD的AS组其学业以及社交功能损害程度均较无共患ADHD的AS组严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共患ADHD学龄AS儿童存在更为严重的学业及社交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我国婴幼儿认知和运动发展水平,了解我国儿童早期发展现状。方法 于2012年10月-2013年3月抽取全国8个省市1 026名2~30月龄足月、健康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获得人口学及社会经济水平等因素,采用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第1版对婴幼儿进行发育评估。使用多元回归分析,探索婴幼儿认知发育及运动发育的影响因素。结果 我国2~30月龄婴幼儿平均认知发展指数102.38±17.58,平均运动发展指数为101.39±16.38。认知发育迟缓发生率为7.70%,运动发育迟缓发生率8.28%。控制混杂因素后,发现相较于母亲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人群,母亲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学历人群的认知发展指数和运动发展指数降低显著(β=-8.51,95%CI:-11.23~-5.78;β=-4.17,95%,CI:-6.79~-1.55)。结论 我国城乡地区婴幼儿早期发展水平较20年前有上升,母亲受教育程度对婴幼儿认知、运动发育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家庭干预对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效果和可行性。方法 对上海市杨浦区2所公立幼儿园用儿童行为量表(CBCL)识别出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学龄前儿童及其家庭。17个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及其家庭作为干预组,进行5个月的家庭干预,18个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及其家庭作为对照组,未进行家庭干预。比较干预前后两组儿童的儿童行为量表(CBCL)和攻击行为-教师核查表(TCL)分数的改变。结果 干预组儿童实施家庭干预后 CBCL量表攻击分数(18.06±5.54)、TCL量表反应性攻击分数(2.00±0.60)和主动性攻击分数(1.61±0.82)均明显低于干预前(22.47±4.42;2.86±0.73;1.82±1.15,P<0.05)。对照组儿童在5个月后的CBCL量表攻击分数(21.17±4.12)、TCL反应性攻击(3.04±0.69)和主动性攻击行为分数(1.78±0.65)与干预前(21.72±4.34;3.13±0.74;1.85±0.87)均无显著变化(P>0.05)。干预前两组儿童攻击分数均无差异(P均>0.05),而干预后干预组儿童的CBCL攻击分数和TCL反应性攻击分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儿童(P<0.01)。结论 家庭干预是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一种有效可行的重要干预方式。家庭干预对于儿童早期的攻击性行为具有防治作用,可继续完善针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家庭干预方案和探索干预的长期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功能性构音障碍(FAD)患者舌面音异常的语音特点及康复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120例FAD患者,分析其舌面音异常的语音特点,并对其进行针对性康复训练,对舌面音构音异常和年龄的关系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 /j/音构音错误主要置换成/x/和/d/、侧化、脱落;/q/音主要置换成/j/、/x/、/t/和侧化;/x/音主要置换成/j/和侧化;三者均涉及的错误方式主要为置换(与u、i为介母的韵母组合时)和侧化(与i为介母的韵母组合时)。经过3~6周的针对性训练,104例痊愈,13例好转,总治愈率为86.67%(104/120),轻、中、重三组治愈率分别为100%(7/7)、82.61%(19/23)、86.67%(78/90)。发音错误字数由训练前的23.11±9.41减少到1.85±6.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3.012,P<0.001)。FAD患者舌面音错误字数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r=-0.045,P=0.626)。结论 舌面音构音错误类型主要为置换、侧化;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是矫治FAD患者舌面音异常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系统评价核心稳定训练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能力的效果,为指导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提供循证证据。方法 对PubMed、中国知网等8个数据库采用布尔逻辑链接关键词和自由词检索文献,并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文献检索截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10月23日。结果 共纳入17篇文献,1 085名患儿,其中对照组542名,实验组543名。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组患儿在步行能力(MD=4.58,95%CI:3.73~5.43)、精细运动能力(MD=1.96,95%CI:0.47~3.45)、平衡能力(MD=6.03,95%CI:3.87~8.20)、功能独立性(MD=6.35,95%CI:5.49~7.25)以及粗大运动功能(MD=3.37,95%CI:1.40~5.34)得分都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核心稳定训练能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各项运动能力,促进患儿的动作和姿势发展。但是由于同质性的文献较少且文献质量不高,仍需要纳入大样本、随机双盲实验进一步评估核心稳定训练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社会疏离感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在济南市某医院接受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社会疏离感的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以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影响患者社会疏离感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收集700例患者的调查问卷,患者年龄42~75岁,平均(58.42±6.03)岁;男性374例,女性326例。调查结果显示,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社会疏离感评分共(43.89±5.23)分,心理弹性评分共(43.79±5.23)分,脑卒中症状评分(42.69±4.35)分,社会支持总分为(45.78±4.41)分,病耻感评分为(43.92±4.35)分。多重线性分析结果显示社会支持评分(β’=0.308)、病耻感评分(β’=0.262)、脑卒中症状评分(β’=0.237)及年龄(β’=0.215)为影响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社会疏离感的因素。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社会疏离感处于较高水平,年龄、社会支持评分、病耻感评分、脑卒中症状评分为影响患者社会疏离感的因素,因而需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干预,以减轻患者社会疏离感,促进疾病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帕金森病(PD)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情况以及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 2019年6月-2020年12月在江苏省中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357例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功能锻炼依从性情况进行自制问卷调查,并利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357例PD患者的功能锻炼依从性平均总得分为(37.69± 9.32)分,条目均分为(2.36± 0.76)分,4个维度的高依从率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身体锻炼(45.66%)、锻炼监测(31.37%)、注意事项(22.41%)、寻求建议(17.37%)。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表明,PD患者的主要照顾者(β'=0.215)、康复指导(β'=0.281)、锻炼知识掌握程度(β'=0.307)、Hoehn-Yahr分期(β'=-0.430)、社会支持(β'=0.398)、运动自我效能(β'=0.224)和身体疲劳(β'=-0.253)是其功能锻炼依从性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论 PD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水平较低,且影响因素众多,临床康复期间应针对性为PD患者提供个性化功能锻炼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悬吊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核心稳定性的影响,为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2016年10月-2018年3月在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治疗的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悬吊训练,两组均治疗3个月。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采用核心稳定性评估方法、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Berg平衡量表(BBS)、10 m步行测试(10MWT)分别对两组患儿进行评估,并对评估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的平板支撑时间、仰卧双腿上举角度、仰卧静态卷腹维持时间、GMFM-88 D、E区评分、BBS评分、10MWT时间、步数相比于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且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t=2.95、3.78、3.46、3.37、2.89、4.52、7.33、3.96,P<0.01)。结论 悬吊训练能有效地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核心稳定性,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呼吸道感染儿童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阳性结果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8年9月至2020年8月在辽宁省沈阳市某三甲医院确诊的呼吸道感染患儿,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3 025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年龄0~12岁,平均(6.1±1.7)岁;男1 624例,女1 401例;发病时间春季654例,夏季523例,秋季861例,冬季987例;咳嗽时间1~28 d,平均(12.7±3.6)d;热程1~16 d,平均(5.9±2.4)d;热型规则1 510例,不规则1 515例;抗生素应用时间3~18 d,平均(7.0±2.5)d;有支原体感染史957例。3 025例呼吸道感染患儿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阳性率为28.1%。不同年龄、性别、发病季节、抗生素应用时间、支原体感染史的患儿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咳嗽时间、热程、热型的患儿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6.379)、抗生素应用时间(OR=7.531)、支原体感染史(OR=7.272)是呼吸道感染儿童肺炎支原体检测结果阳性的危险因素。结论 呼吸道感染儿童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阳性率较高,年龄、抗生素应用时间、支原体感染史是影响因素,应针对以上各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