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了解青海省少数民族聚居农牧区儿童监护人对预防接种知识的认知和行为态度,为制定免疫规划传播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对703名儿童监护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少数民族聚居的农牧区儿童监护人对预防接种知识了解不够,自主接种意识薄弱.不同民族儿童监护人在预防接种知识的掌握和主动开展疫苗接种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医务人员和电视广播是儿童监护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且也希望今后继续通过这两种途径获得.结论 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不同的传播策略,重点通过医务人员和广播电视途径开展免疫规划知识宣传,提高公众参与免疫规划服务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三江侗族自治县留守儿童监护人免疫规划知识、态度和行为,从而探讨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预防接种知识传播及行为干预方式.方法 采用入户调查的方法对15个乡镇免疫规划工作3个不同层次行政村的父母双方外出6个月以上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免疫规划知识、态度、和行为情况调查,填写入户调查表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留守儿童占...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 了解北京市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收入水平、预防接种知识、态度和行为方面的现状,探索监护人对预防接种的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开展免疫宣传提供有用的信息。方法 本研究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对儿童监护人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疫苗接种记录按北京市接种标准进行统计。分析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共调查监护人400名。61.0%的监护人文化程度以大专及以上。监护人上年家庭人均收入6万元,收入在1~5万之间的占53.3%。绝大多数监护人未外出务工陪在孩子身边,父母均外出的仅占2.5%。单因素分析显示父母亲均外出的儿童接种率与双亲不外出的儿童有显著性差异(χ2=9.365,P=0.025)。对“疫苗是安全的”和“接种疫苗没有不良反应”观点赞同与否的监护人,其子女接种有显著差异(χ2=10.795,P=0.005;χ2=24.983,P<0.001)。“免费疫苗接种时犹豫”和“国产与进口疫苗的选择”对儿童预防接种有影响(χ2=5.611,P=0.018;χ2=8.43,P=0.038)。监护人接种知识的知晓情况对儿童预防接种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多因素分析发现父母外出、监护人文化程度、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态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因素对预防接种有明显的影响;在北京市“留守儿童”同样也是不应忽视的群体;儿童监护人更关注预防接种管理要求,并且非常重视疫苗的安全性,但对于疫苗的不良反应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鄞州区儿童监护人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情况及影响因素,探讨预防接种信息传播的有效方式。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于2017年9月对宁波市鄞州区718名0~3周岁儿童的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方法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鄞州区儿童监护人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为69.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身份(OR=2.064)、家中孩子越多(OR=1.417)、医保报销比例越高(OR=1.348)、家长文化程度越高(OR=1.960)、获得疫苗信息途径的数量越多(OR=1.509)和参加"妈妈班"培训(OR=2.622)是儿童监护人知晓率的促进因素。监护人信息获取渠道以接种门诊医生为主(88.7%),其次为网络媒体(28.8%)与传统媒体(25.10%)。结论鄞州区儿童监护人的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处于中等水平,应借助"妈妈班"培训、网络媒体等媒介加大预防接种宣传力度,提高儿童监护人的预防接种知识知晓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贵州省某县免疫规划针对性传播策略的效果以探索适宜有效的免疫规划健康教育模式。方法采用分层抽样选取实验组和对照组乡镇,在实验组乡镇实施针对性传播策略3个月。对儿童家长/监护人开展随机调查以对比分析实验组在实施策略前后及策略实施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知晓率和预防接种相关行为和态度的正确行为态度形成率的变化。结果儿童家长/监护人免疫规划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提高,其中基础知晓率较低的相关知识提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儿童家长/监护人预防接种相关行为态度的形成率改变不明显,仅有"主动了解预防接种相关信息"等少数行为态度形成率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短期的针对性传播策略能提高儿童家长/监护人免疫规划相关知识知晓率,并且还能改善其主动获取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的意识态度,但却不能明显改变其相关行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调查儿童监护人预防接种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水平及信息获取途径,旨在发现影响儿童监护人接种行为的关键因素,为开发有针对性的宣传提供依据。方法 调查北京市西城区200名儿童监护人,描述分析监护人的知识、态度、行为及信息获取途径。结果 儿童监护人对常识类知识的知晓率较高(76.5%~97%),不良反应和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PV)疫苗知识的知晓率较低(分别为39.5%和56%),母亲和高学历监护人知晓率水平较高。医生为监护人获取预防接种信息的最信任的途径,监护人倾向于从预防接种证(64.5%)、医生(61.5%)和宣传手册(37.5%)3种途径获取信息。结论 为了更好地开展预防接种工作,政府需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及宣传力度。免疫预防工作者应广泛宣传疫苗知识、不良反应及相关政策等,应采取多途径、有重点(医生、预防接种证及宣传手册)的宣传。  相似文献   

7.
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儿童计划免疫IEC策略制定的需求调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了解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对计划免疫的认知水平及计划免疫宣传教育的现状,为信息、教育与传播(infomaation education and communication,IEC)策略的制定及传播材料的设计提供依据。方法选取黔东南地区剑河和榕江县共8个村子作为调查地点;采用自行设计的计划免疫知、信、行问卷调查了189名7岁(含)以下儿童母亲,组织儿童主要看护人的小组讨论,对村长/支书及乡村医生进行个人深入访谈。结果被调查地区群众对儿童预防接种基本持有正确的态度,但缺乏预防接种的基本知识,他们现有的浅显的预防接种信息大多来自医生和村干部;被调查地区计划免疫宣传教育很缺乏,但村民对计划免疫知识是渴求的,他们对医生或村干部的话充满信任,对宣传画、民歌/快板书等宣传形式十分喜爱,且有一部分人有一定的化,可阅读简单宣传语;电视和VCD机的家庭拥有比例分别为72.5%、34.4%。结论本次需求调查为制定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儿童计划免疫IEC策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浙江省某经济欠发达山区县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监护人预防接种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现况,为改善欠发达地区预防接种现状提供参考信息。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在该山区县随机抽取4个乡镇,共计12个行政村,通过问卷调查当地0~6周岁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监护人对预防接种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结果 调查共完成有效问卷416份,其中留守儿童家庭97户,非留守儿童家庭319户。71.13%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外)祖父母,55.67%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文化水平为小学及以下。17.18%留守儿童监护不了解预防接种的作用(P=0.002),81.44%留守儿童监护人不知道接种单位咨询电话(P<0.001)。55.67%留守儿童和60.82%非留守儿童监护人认为选择替代苗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接种反应。11.36%留守儿童到达接种地点时长大于30分钟(P=0.016)。儿童监护人获得预防接种知识主要途径为接种单位,占32.70%。结论 浙江省山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预防接种方面的知识掌握和行为情况亟待提高,尤其应针对文化程度偏低的留守儿童监护人群制定相应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儿童监护人使用《儿童预防接种告知书》后,其预防接种知识、态度和行为(KAP)的改变效果,探讨提高边远农村地区儿童监护人免疫规划行为的方法。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设计统一调查问卷,以使用和未使用《儿童预防接种告知书》的儿童监护人各420名分别作为干预组和对照组,通过询问儿童监护人获得预防接种KAP水平,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对干预组和对照组儿童监护人的抽查发现,经过干预后,对照组儿童监护人免疫规划认知相关指标上升率达到30.0%~88.57%;主动带孩子去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疫苗者上升到98.10%。结论使用《儿童预防接种告知书》贴切地、个体化地宣传免疫规划知识,可以提高儿童监护人免疫预防接种KAP水平。  相似文献   

10.
儿童监护人预防接种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加强常规免疫合作项目在广西4个项目县2004年出生儿童的监护人对预防接种知识、态度、行为(KAP)的现状,为制定免疫规划传播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入户调查的方法对2004年出生的852名儿童的监护人进行预防接种信息情况调查。结果79.69%的家长知道孩子在出生时要接种疫苗;69.48%的儿童监护人能主动带孩子去接种疫苗;父母亲知道要接种疫苗的比例远大于外祖父/母和其它监护人,是否知道要接种疫苗与监护人的文化程度显著相关;56.81%的监护人常带儿童到乡镇卫生院接种;47.89%的儿童监护人知道孩子出生时要办理预防接种证;49.30%的儿童监护人知道在预防接种时要提供儿童的身体健康情况。结论儿童监护人对预防接种重要性理解不够,自主接种意识薄弱,需提高公众对免疫规划服务的主动需求。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江西省、上海市、青海省3地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水平及相关的行为,探究影响预防接种知识水平和相关行为的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江西省、上海市、青海省各选择2个县(区)作为调查现场;采用连续抽样,在接种门诊对接种儿童家长使用结构化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家长知识水平、接种行为间的关系及影响因素。结果此次调查总计收到有效问卷760份。3地家长预防接种知识掌握情况较好,青海省及上海市家长的接种知识水平略高于江西省家长。家长主要通过医务人员、阅读接种手册获取相关的知识。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效果较好(近似误差均方根=0.033);家长的文化程度越高,对应的接种知识水平也越高(β?=0.082);家长的预防接种知识水平会影响接种儿童是否留观半小时(β?=0.541)以及面对媒体关于孩子注射疫苗后产生不良反应的报道时是否会放弃给孩子接种疫苗(β?=0.515)。结论江西省、上海市、青海省接种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水平较高。应当重点关注中、低文化程度家长的预防接种知识宣教。可通过医务人员、接种手册或移动应用程序普及相关知识。  相似文献   

12.
系统化健康教育在儿童计划免疫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张兴玉 《现代预防医学》2005,32(9):1109-1110
目的:了解儿童家长系统化健康教育对提高其计划免疫知识知晓率和儿童计划内、外免疫接种率的作用。方法:对我院2002年9月-2004年6月建卡的儿童家长全部进行问卷调查,将参加系统化健康教育的儿童家长与未参加系统化健康教育的儿童家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参加系统化健康教育的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儿童计划内五苗接种合格率、计划外免疫接种率均明显高于未参加系统化健康教育的儿童家长,分别为98.1%和46.6%、96.7%和83.7%、87.0%和53.9%。结论:对儿童家长开展系统化健康教育,可提高其对计划免疫的认知,改变家长的行为角色,从被动接受型转为主动参与型。从而提高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学龄前儿童伤害状况及家长对伤害的知识、信念、行为(简称KAP)水平,为安全社区创建和学龄前儿童伤害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2-6岁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2005年9月-2006年8月期间2-6岁儿童发生伤害的情况及家长对伤害的KAP水平。[结果]对花木社区13所幼儿园3089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儿童伤害的发生率为10.94%,最常见伤害类型为跌倒或坠落、碰伤或挤压、扭伤等;家长对儿童伤害相关知识正确应答率〉80%,但只有23.67%正确认识到伤害是儿童死亡和伤残的最主要原因;预防儿童伤害相关正确行为形成率为44.63%~86.35%,其中对于家中电源插座防护、不给3岁以下儿童喂食果冻和硬果、带孩子坐前排位置必须系安全带的行为形成率都不到50%。[结论]预防和控制学龄前儿童的伤害发生,需要对家长加强教育和培训,普及相关知识,提高家长的认知水平,尤其是提高家长预防儿童伤害相关正确行为的形成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分析德宏州汉族、傣族、景颇族的吸烟现状和对吸烟危害相关知识的认识情况。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7 052名1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包括吸烟及相关知识情况。结果 汉族、傣族、景颇族居民的吸烟率分别为33.4%、35.9%、48.1%;被动吸烟率分别为44.5%、47.5%、46.4%。3种民族的男性吸烟率均远高于女性(χ2=1425.837,χ2=895.092,χ2=435.822,P<0.001)。3种民族中,男性吸烟者的初次吸烟年龄均以在15~24岁组所占比例最高(χ2=27.645,χ2=23.752,χ2=139.740,P<0.001)。景颇族吸烟者每日吸烟量少于汉族和傣族吸烟者,而汉族吸烟者每日吸烟量高于傣族和景颇族吸烟者(χ2=123.190,P<0.001)。汉族和傣族的女性居民对吸烟会导致胃肠道疾病、糖尿病、流产的正确回答率高于男性居民(χ2=13.014,χ2=11.114,P<0.01;χ2=12.721,P<0.01,χ2=6.747,P<0.05;χ2=35.559,χ2=19.932,P<0.001);汉族女性居民对吸烟会导致脑卒中的正确回答率高于汉族男性居民(χ2=12.585,P<0.01)。结论 云南省德宏州的傣族、景颇族居民具有吸烟率高,但对烟草危害知识的知晓率低的特点。因此应加强健康教育,提高该人群对烟草危害的认识,减少烟草对少数民族的健康危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崇左市边境地区儿童疫苗可预防疾病免疫状况及居民知识水平,为中越边境地区制定免疫规划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分层抽取3个中越边境县(市)2~7岁儿童444人,分析麻疹(MV)IgG抗体、白喉(DP)IgG 抗体、脊髓灰质炎(PV)总抗体、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水平。结果 中越边境地区儿童的乙肝抗原及乙肝、脊灰、麻疹、白喉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1%、53.6%、97.1%、95.7%、95.3%,抗体几何平均滴度 (GMT) 分别为 1∶67.47、1∶1 385.08、1∶0.13、1∶39.74。不同年龄组间脊灰抗体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25.892,P<0.001);不同地区组间乙肝抗体、白喉抗体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HBsAb = 12.084,χ2DPIgG = 7.452,P<0.05);常住儿童脊灰、麻疹、白喉抗体阳性率均大于流动儿童(χ2PVIgG = 7.551,χ2MVIgG = 12.771,χ2DPIgG = 14.564,P<0.05)。本地儿童乙肝、麻疹、白喉、乙脑接种率均大于外地儿童(P<0.05);儿童监护人对免疫规划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正确率均大于80%,信息获取主要渠道是预防接种门诊。结论 崇左市边境地区2~7岁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抗体水平和接种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儿童监护人对疫苗可预防疾病知识水平达标。流动儿童和边远地区儿童为免疫规划管理薄弱人群,应结合抗体水平监测加强重点人群、重点地区的疫苗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新疆昌吉州玛纳斯县儿童监护人扩大免疫规划的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传播策略、开发传播材料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二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玛纳斯县11个乡镇78个行政村387名儿童监护人,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儿童监护人免疫规划知识平均知晓率为70.56%,计划免疫五苗知晓率为79.50%。扩大免疫规划新增四苗知晓率为55.30%;农区扩大免疫规划疫苗知晓率高于牧区(P〈0.01)。影响监护人信念和行为的主要因素是不了解打预防针的好处、不了解免疫规划扩大的疫苗是否免费和部分接种点太远。结论儿童监护人扩大免疫规划知识知晓率是影响监护人信念和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最终会影响儿童扩大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合肥市0~6岁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其态度和行为.方法 抽取0~6岁儿童家长,采用自行设计的预防接种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全市预防接种知识平均得分为(74.96±17.10)分,平均知晓率为75.0%,来自合肥市区的家长知晓率得分较高;文化程度高的家长,知晓率得分较高;家长户籍可能是影响儿童按时接种的因素(χ2=16.778,P=0.000);儿童性别可能是影响家长带儿童全程接种的因素(χ2=4.874,P=0.027),也可能影响家长对预防接种的态度(χ2=6.481,P=0.011).结论 我市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不高,重点应加强农村地区和低文化程度父母的免疫规划教育工作,同时应关注女性儿童的疫苗接种情况,提高疫苗接种的及时率及完整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结核病知识教育对村医和村干部结核病防治知识认知的影响。方法安徽省长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长丰县18个乡镇372名村干部和村医实施结核病防治核心知识培训,对其培训前后的结防知识知晓率进行分析。结果经过培训,村医和村干部对结核病防治核心知识的知晓率均有了较大的提高,正确回答全部问题的人数在培训前后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507,P〈0.001)。结论通过短期结核病防治知识培训,村医和村干部对结核病防治知识有了很好的掌握,为结核病防治知识在群众中普及以及提高结核病人的发现率起到了积极作用。为进一步开展大众人群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上海市花木社区幼儿家长居家安全知-信-行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幼儿家长居家安全知识、信念、行为(简称KAP)水平,为实施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上海市浦东新区花木社区儿童保健门诊对满1周岁幼儿的父母或经常看护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收集问卷219份。家长对于溺水、药物中毒、睡眠窒息的危险因素正确应答率较低,分别是32.42%、56.62%、79.00%,对于居家伤害中常见的烫伤、宠物伤和坠落伤的危险因素正确应答率分别是62.56%、83.56%、90.41%,在烫伤、睡眠窒息和坠落伤上,父母的正确应答率均高于(外)祖父母(χ2值分别为9.392、11.463和5.088,均P<0.05)。72.6%的家长没有接受过有关预防儿童伤害的培训和指导;49.77%的家长愿意接受医务人员对其家庭环境进行安全评估和指导。父母中90.56%觉得在预防儿童伤害中“我能做很多事,作用会很大”,高于(外)祖父母的48.72%(χ2=39.962,P<0.001)。家长对于各类居家安全防护用品的知晓率可达79.00%~92.24%,但使用率仅为1.83%~6.39%。结论幼儿家长居家安全KAP水平不容乐观。预防幼儿居家伤害应当加强对监护人(尤其是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教育和培训,建议推广使用居家安全防护用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