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了解患者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时性别差异所呈现的某些基本特点,为实施药品安全性监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某三甲医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7690例ADR报告。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7690例ADR报告中性别因素分别与报告年份、患者年龄、药品类别、前位药品、药物剂型、给药途径、累及系统/器官等指标相关联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7690例报告中,男性4052例,占52.69%,女性3638例,占47.31%,男女之比为1.11∶1;2007至2010年男性比例均高于女性,而2005至2006年男性低于女性;0~21岁及51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而21~51岁女性多于男性;影响血液及造血系统药、中成药、维生素类药等引起ADR男性多于女性,而影响变态反应和免疫功能药、心血管系统药、呼吸系统药等女性多于男性;注射用奥沙利铂、氟尿嘧啶注射液、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等7种药品引起ADR男性多于女性,而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引起ADR女性多于男性;应用混悬剂、口服溶液剂、粉针剂等6种剂型出现ADR男性多于女性,而应用丸剂、分散片、胶囊剂等4种剂型则女性多于男性;腹腔用药、鞘内用药、静脉注射等给药途径出现ADR男性多于女性,而局部外用、眼内用药、肌内注射等女性多于男性;ADR所致代谢营养障碍、视觉损害、血液系统等例数男性多于女性,而听觉和前庭功能损害、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女性多于男性;在一般的、新的一般的、严重的、新的严重的4种ADR严重程度中,男性ADR例数均多于女性。结论在加强ADR监测时,应了解ADR性别差异,其对实施药品安全性监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且通过对ADR性别差异的深入分析,可以采取相应对策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宁夏地区1052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宁夏地区2003-2008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引起ADR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10524例ADR报告进行统计描述。结果 10524例ADR中,女性略多于男性;以静脉滴注给药引发ADR居首位,占总例数的65.68%;ADR涉及药物种类以抗微生物药物最多,占总例数的47.90%;累及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所占比例最大,占总例数35.55%;两种以上合并用药占总例数39.36%。结论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改善给药途径,减少合并用药种类,以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水平,保证公众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8家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的统计分析,探讨我州习惯用药中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和规律,发掘警戒信号,提高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质量,促进临床用药安全.方法:选取黔南州8家二、三级医院2012年上报的ADR报告表393例,采用EXCEL电子表格和筛选方法,对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类别、联合用药、不良反应对原患疾病的影响及转归、累及系统及ADR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44岁的患者ADR发生率高,抗生素药品ADR发生频次最高,给药途径以静脉用药为主,ADR累及的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居多.结论:ADR的发生与诸多因素相关,包括患者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等,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改变不良用药习惯,减少抗微生物药的应用和静脉给药比例,科学合理用药,确保公众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宁夏回族自治区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和分布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回族自治区药品不良反应中心2003-2009年收集的ADR报告。结果 13773例ADR中男性占49.38%,女性占50.62%;由抗微生物药物引起ADR例数最多,占46.74%,中成药第二,占25.54%;以静脉滴注给药引起的ADR居多,占65.88%。结论加强抗感染药的合理使用与管理,正确选择给药途径,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同时加强ADR监测,逐步提高ADR报告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及一般规律。方法:对我院2008~2009年收集的193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生理状况、引发ADR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发生时间、患者ADR史、ADR预后分析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3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共19类81种,其中抗微生物药引发的ADR居首位,共91例(47.15%);主要的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共156例(80.83%);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共81例(41.97%)。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监测,规范临床合理用药,避免或减少ADR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6.
苗亮 《当代医学》2011,17(19):62-63
目的通过对临床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信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0月,全院临床科室ADR报告中涉及的患者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和转归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女性ADR的发生率高于男性,ADR累及的系统器官主要为皮肤、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临床表现皮疹,局部红肿、红斑、搔痒、头晕、头痛、发热、出汗、寒颤、胸闷、气促心慌、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结论合理使用抗菌素;使用中药针剂时需辩证用药,且尽量避免与其他药物配伍,严格控制剂量和滴速,减少和避免ADR发生。  相似文献   

7.
庞洲  查赣  许尔凤 《中外医疗》2013,32(21):74-75
目的探讨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原因,提出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收集的4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按照患者年龄、给药类型、不良反应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女性发生ADR比例男性,且儿童和老年患者是主要人群。抗生素、中成药等是引起ADR的主要药品类型。配伍不当、联合用药不科学及用药间隔时间不合理等是引起ADR的主要原因。结论应加强药品质量及临床用药全程控制,尤其是抗生素、抗感染药及中成药的用药监测,强化对基层药品质量监督,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降低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分析规律和特点,以期提高ADR监测水平,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13年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的205例ADR报告,从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或系统、临床表现及上报人群的职业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与分析。结果我院ADR报告中60岁以上患者较多,共88例(占42.93%),女性患者(154例,占75.12%)明显多于男性(51例,占24.88%);静脉给药引发ADR最多,共188例(占91.71%);引发ADR的药品共涉及12类、65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物包括13个品种,居首位(20.00%),抗感染药物同时居ADR上报例数首位,共计80例(39.02%);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包含10类,主要是皮肤及附件损害,共57例(27.81%)。ADR上报人群的职业主要是医师,占86.83%。结论医护人员应重视ADR监测工作,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药品,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某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某院2015-2017年上报的20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和归纳。结果 200例ADR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1.15:1),静脉滴注给药占所有ADR例数的85.5%,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ADR涉及药物品种主要为抗感染药物、中成药制剂等,其中抗感染药物导致的ADR占29%,位居首位,其次是心血管类药物,导致ADR占22%,中药制剂导致的ADR占15%,位居第三;从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观察,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43.5%,胃肠道反应占15%。结论 ADR的发生与患者性别、年龄、应用药物品种、给药途径等多种因素有关,合理选择药物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的特点与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2月497份ADR报告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资料。结果所有的ADR报告中,涉及11类216种药品,其中抗菌药物28.37%(141/497),中药注射剂12.88%(64/497),静脉给药76.26%(379/497);女性52.92%(263/497),男性47.08%(234/497);皮肤及附件损害为常见临床表现。结论应重视临床合理用药,加强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某院160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建东  沈敏  李莹  江海平 《重庆医学》2012,41(14):1407-1408,1423
目的探讨本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规律及相关诱发因素,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1年该院收集并成功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160例临床资料。结果引起不良反应合并用药21例(3.13%)、单一用药139例(86.87%)。以口服给药途径居首位,共110例(68.75%),其次为静脉滴注给药29例(18.13%),局部外用13例(8.13%),肌内注射6例(3.75%),阴道给药2例(1.25%)。结论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应加强ADR的监测工作,注重并积极开展合理用药的宣传,减少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我院169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我院近3年来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和分布情况,为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6-2008年临床科室上报的169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按抗菌药物种类、名称、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69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涉及的抗菌药物9大类,46个品种;以静脉给药为主;主要不良反应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全身性损害、胃肠道损害等。结论:医疗机构必须加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炎琥宁在临床治疗小儿腹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9月-2013年2月本院收治的腹泻患儿49例,按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利巴韦林)和试验组(常规治疗+炎琥宁),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综合比较。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54%(χ2=4.0452,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20,P〉0.05)。结论:炎琥宁用于辅助性治疗小儿腹泻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儿腹泻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情况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3年247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ADR高发年龄段为≤10岁,静脉滴注较其它给药途径更容易发生ADR,抗感染药物引发的ADR比例最高,ADR累及多个器官/系统,临床表现中变态反应最多。结论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ADR监测及其相关知识的宣传,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15.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8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临床中药注射剂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1年6月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81例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8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中老年患者(≥40岁)发生不良反应率高,占77.8%;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其次为全身性损害;用药后6~60 min不良反应率高,占79.0%。结论应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对容易引起不良反应的高危药物、高危患者、高危时间段重点观察,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减少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6.
药物不良反应555例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555例药物不良反应(drug adverse reaction, ADR)发生特点和相关因素,制定ADR监测工作方向。方法对我院2008年度收集的555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报告中20至59岁年龄段构成比最高。ADR涉及的药品182种,其中抗感染类药物引起的ADRs占总例数的70.43%(462例),中成药引起的ADRs次之。静脉给药的ADRs占82.17%(539例),是引起ADR的主要用药途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以保障安全合理用药、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我院2008年收集并上报的63例ADR报告.分别从报告人、患者性别及年龄、引发ADR的药品、给药途径、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3例ADR报告中,50~60岁患者ADR发生率最高(36.5%);以抗肿瘤药居多(39.7%);给药方式以静脉滴注为主(60.3%);ADR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34.8%),其次为神经系统损害(18.0%)。结论:临床应重视抗肿瘤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合理使用抗肿瘤药,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18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我院出现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基本情况及特点的临床分析.方法 本文主要对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间出现的18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本组18例患者病例中,在5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ADR有11例(61.11%),发生率是最高的.在给药途径方面,出现ADR机率最大的是静脉滴注,其占到了全部给药的72.22%.在本组18例ADR药品中出现比例较重的为红花注射液、华蟾素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结论 对于中药制剂出现ADR现象,只要我们注重中药制剂的临床管理以及强化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的认识,同时对患者使用中药制剂情况进行全程跟踪监测,以最大限度来降低中药制剂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214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使用抗菌药物发生不良反应(ADR)的特点。方法对某教学医院2008年度抗菌筠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4例抗菌药物ADR涉及8类38个品种,喹诺酮类药居首位(43.93%).其次为头孢菌素类(31.78%);ADR以皮肤损害多见;静脉滴注给药引发不良反应发生率高(90.65%)。结论为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应加强使用抗菌药物过程监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