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分析中药制剂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为中药制剂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78例中药制剂导致的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8例ADR中年龄在50岁以上的患者ADR发生率较高;注射剂为引起ADR比例最高的中药剂型,占比46.15%;其中以活血化瘀类药物占多数,静脉给药引起ADR占比最高,为62.82%;皮肤及其附件为主要的累及器官,临床表现以皮肤和消化系统损害较为常见。结论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个体因素,以及药物剂型、给药途径等因素有关,临床上应加强对于临床安全用药的监控,确保患者能够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2.
熊周芳  涂凤莲  余丹 《当代医学》2016,(35):184-186
目的 通过对中药及其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了解中药及其制剂在临床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中药及其制剂的临床使用,调配等方面的提供意见.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65例中药及其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对其进行分类及相关分析.结果 男性ADR发生率为33.85%.女性ADR发生率为66.15%.女性比例大于男性.未成年者以及大于40岁中老年患者居多,比率各占21.54%和46.15%;用药方式引起ADR以静脉滴注的给药方式占主要比例,其次为口服;以药品分类调查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清热解毒类的喜炎平注射液和益气固脱类的参麦注射液占15.38%:从累及器官来看:累及皮肤及其附件的比例最大(53.85%),其次为循环系统(13.84%).结论 中药及其制剂安全日益受到重视,通过本分析帮助中药的临床使用,规避不良反应影响因素,从而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几率,并为涉及具体产品的不良反应提供补充性数据,为产品以后的发展及使用提供探讨性意见.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中药不良反应在临床中的发生情况,发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在安全用药中的指导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方法,对临床发生的90例中药严重、新的严重不良反应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中药严重不良反应91.55%以上发生在静脉给药,中药注射液ADR多数发生在静脉给药10分钟内;新的严重不良反应63.16%发生在口服制剂。结论:中药不良反应与给药途径有相关性。口服中药制剂安全信息尚需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收集我院2008-2009年的206例ADR报告,分别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积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6例报告中,男性(120例)多于女性(86例),涉及药品116种,青壮年患者ADR发生率最多占34.95%,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90.29%,抗微生物药致ADR发生率最多占56.80%,其次是中药制剂占28.16%,最常见的ADR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45.71%。【结论】临床应重视抗微生物药和中药制剂的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加强静脉注射液使用中的监测,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本文将对鞍山市肿瘤医院发生的中药制剂的药品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中药制剂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情况.方法 回顾本院2012~2014年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合计382例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本院上报中药制剂药品不良反应其中18岁以下儿童及青少年和45岁以上中老年人是ADR报告的主要年龄群体.以心血管疾病发生ADR的数量最多,有112例,占29.32%.ADR类型以变态反应,即过敏反应为主共227例,占59.42%.发生ADR后,立即停药,症状好转或消失的ADR例数有253例,占66.23%.结论 随着中药制剂在临床的广泛应用,研究中药制剂临床ADR发生的情况,对于合理使用中药制剂、产生更好的治疗效果、避免患者伤害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临床使用中药制剂提供参考.方法 对我院2005年1月~2006年1月收集的120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以及临床具体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0例中药制剂中,以儿童患者占37.5%,以静脉注射给药最多,占70%,临床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全身损害为主,占总数的60.57%.结论 医务人员应全面积极开展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监测,避免相似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合理、经济.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临床表现,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方法 对2008-2009年100例ADR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0例ADR中涉及药物75种,以抗生素类所致的ADR居多,占57%;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2%;静脉注射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ADR累及的系统以皮肤系统损害为主,占71%.结论临床工作中应重视药物不良反应,强调合理安全用药,避免ADR及最大限度地降低ADR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药新剂型研究的发展,中药制剂的品种增多,临床应用也日益广泛,中药制剂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其不良反应(ADR)的报道也随之增多,其发生率又以中药注射液为最,几乎涉及所有的中药注射液。肌肉注射、静脉滴注均出现过不良反应,静脉给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远高于肌肉注射,且发  相似文献   

9.
1366例药物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药物不良反应(ADR)在本院的发生和分布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医疗质量。方法对本院2004年~2008年收集的1 366例药物不良反应按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物类别、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类型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1 366例ADR报告中,抗微生物药物发生ADR的例数最多,占48.24%,中药制剂第二,占25.99%;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占38.51%,消化系统反应次之,占31.33%;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占61.35%。结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高认识,加强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使用和中药制剂的使用监测,提高ADR监测报告质量,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赵义林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7):2172-2173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因素、规律及特点,为我院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ADR监测工作质量。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上报的ADR病例87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7例ADR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30例,占34.48%,其中抗感染药最多为37例,占42.53%,其次为中药注射剂18例,占20.69%。使用注射给药途径引发ADR病例为58例,占66.67%。联合给药方式引起ADR病例61例,占70.10%。结论:强化医务人员防范意识,临床医生诊疗过程中仔细询问患者既往史及有关用药情况,加强我院ADR监测,减少联合用药,降低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1.
杨国正  何燕  高天  齐方洲 《四川医学》2012,33(2):248-250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本院2007~2010年354例ADR报告,从患者的年龄、性别、民族、体重、家族史、既往史、药品名称、所涉及的器官及系统、临床表现、国内文献及说明书记载、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354例报告中涉及38种中药注射剂,50岁以上患者发生率最高(58.19%),刺五加注射液引起不良反应所占比例最大(10.73%),ADR临床表现主要为皮疹和瘙痒(41.24%),中药注射剂用于循环系统疾病产生的不良反应最高(21.75%)。结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多样,应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8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临床中药注射剂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1年6月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81例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8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中老年患者(≥40岁)发生不良反应率高,占77.8%;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其次为全身性损害;用药后6~60 min不良反应率高,占79.0%。结论应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对容易引起不良反应的高危药物、高危患者、高危时间段重点观察,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减少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3.
某三甲医院2007年46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方法对某大学附属医院2007年1月-2007年12月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对是否询问患者药物致变态反应史、稀释用的溶剂、药物配伍、滴速等因素进行重点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与使用方法有关。结论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应进行合理规范,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我院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相关情况。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发生中药注射剂ADR患者165例,对患者性别、年龄、发生时间、涉及系统与临床表现、药品种类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165例患者中男性发病86例(52.12%),女性发病79例(47.88%);ADR的临床表现以用药部位为主,其次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发生ADR最多的药品为注射用七叶皂苷钠,其次是炎琥宁注射液;80例(48.48%)ADR发生的时间≤24 h。结论:中药注射剂容易发生ADR,应引起临床医生高度重视,及时、认真做好ADR预防和监测工作,可以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院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开展药物警戒,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汇总统计我院2012年上报的178例注射剂ADR,对患者情况、药品种类、注射方法、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78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物品种共有70种,其中抗感染药类药物19种(27.14%),居引发ADR的品种数首位;ADR发生以大分子量药物、中药复方制剂、抗感染药最为常见;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最为常见。【结论】临床使用注射剂应关注药物的种类、适用人群、临床表现等,了解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机制,加强ADR监测报告工作,确保药物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林敏 《大家健康》2016,(11):1-2
目的:分析中成药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及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收集该院2010年11月至2015年02月期间报告过中成药不良反应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提取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并探讨出对应的预防措施。结果:(1)≤10岁及≥51岁年龄段的患者出现中成药不良反应的例数最多,分别占总例数的30%和39%;(2)中成药不良反应对身体部位的损伤,处于前三位的是皮肤及附件、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结论:中成药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较复杂,主要因素有特殊人群未辩证医治、中成药生产工艺和剂型不完善、临床应用不规范等,为了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应以中医理论为重要指导,遵循患者个体年龄体质上的差异,加强药物配制工艺,规范中成药的使用等来减少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强化中药调剂监管在减少中药房不良事件及差错事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本院未实施中药调剂监管的1200张中药处方作为对照组,2018年7月至2018年12月实施强化中药调剂监管的1200张中药处方作为研究组,实施强化中药调剂监管,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关差错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不良事件及相关差错事件总发生率(0.50%)低于对照组(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21,P=0.006)。结论中药房药品调剂过程中,采取强化中药调剂监管方法,有助于降低不良事件及有关差错事件发生率,确保药物调剂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我院老年用药中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诱发ADR相关因素,以建立健全ADR监测制度,保持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1年12月老年用药中发生ADR患者546例(男337例,女209例),年龄60~88(71.4±13.2)岁,并把收集的这些ADR进行统计、分类和分析。结果发生ADR的546例老年患者中男性(61.7%)高于女性(38.3%),发生率最高的是抗菌药类药物。ADR发生与使用抗菌药种类、中药注射剂质量、给药途径等相关。ADR常见临床表现依次是皮肤及其附件、其次是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结论老年患者ADR发生率最高的是抗菌药类药物,临故床上必严格掌握,做到安全、合理和有效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特点,并分析原因,为我院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7年~2009年上报的ADR报告分别就患者性别、年龄、不良反应类型、药品种类、严重程度分级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413例ADR中,男性患者有198例(47.94%),女性患者有215例(52.06%),女性略高于男性;发生ADR的患者中年龄最小为7个月,最大为81岁,60岁以上的患者有147例(占35.59%);413例ADR共涉及药品14类115种,其中以抗微生物药最多占62.96%,中药制剂占16 22%:ADR主要发生于静脉滴注343例(83.05%)和口服给药49例(11.87%)为主;413例ADR中,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病例最多,其次为胃肠系统损害、神经系统等;新的ADR有36例(8.72%),严重的ADR有7例(1.69%)。结论:ADR的发生与患者体质、药品种类、临床应用途径等多种因素相关,应积极开展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降低ADR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促进中药注射剂在临床的合理应用。方法对我院各科室反馈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ADR)病例资料100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引起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因素主要为:药物本身因素、制剂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临床使用环节、患者个体差异以及说明书不规范等。结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在临床使用时要严密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