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骨窗经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技术要点及临床疗效。方法巴中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对48例经CT证实血肿量为30~50 ml且未出现脑疝症状的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患者,早期行翼点后小骨窗开颅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结果术后12小时内CT复查血肿清除率80%以上41例,50%~80%7例;术后再出血2例,出血量≤20 ml。本组死亡4例(8.3%),存活病例术后6月按照日常生活能力(ADL)评价,自理7例(15.9%),部分自理20例(45.5%),中度依赖13例(29.5%),完全依赖4例(9.1%)。结论小骨窗开颅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具有创伤少、手术显露满意、清除血肿较彻底、有效降低颅内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致残致死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小骨窗开颅经侧裂岛叶入路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HBGH)的效果。方法选取某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HBGH患者60例,按照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经颞叶皮层入路血肿清除术,观察组采用小骨窗开颅经侧裂岛叶入路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血肿清除率,术后康复(清醒时间、住院时间),术前、术后7 d、术后14 d意识状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日常生活能力[巴氏指数(Barthel指数)]。结果观察组清醒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7、14 d观察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3个月观察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骨窗开颅经侧裂岛叶入路血肿清除术治疗HBGH能提高血肿清除率,改善术后康复情况,提高意识状态与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小骨窗开颅经外侧裂人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96例,其中右侧基底节区出血54例,左侧基底节区出血42例,采取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经外侧裂入路,清除血肿.结果 96例患者均于术后24 h内行头部CT检查,其中血肿完全清除46例,血肿清除量:>90%36例,50%~90%10例;再出血4例.术后随访6个月,按格拉斯格预后评分标准:5分12例(12.5%),4分29例(30.2%),3分39例(40.6%),2分8例(8.3%),1分8例(8.3%),肺部感染6例和循环功能衰竭2例),总有效率为83.3%(80/96).结论 小骨窗开颅经外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具有手术创伤小、术中清除血肿彻底、并发症和致残率低及功能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早期锁孔小骨窗经外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的效果.方法 对85例基底节区HICH患者在超早期(发病后6h内)实施锁孔小骨窗开颅经外侧裂手术.术毕及术后48 h内复查头颅CT,了解血肿清除情况.随访6个月时,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评估预后.结果 血肿清除量>80%者64例(75.3%).术后随访6个月,ADL分级包括Ⅰ级13例(15.3%),Ⅱ级37例(43.5%),Ⅲ级25例(29.4%),Ⅳ级5例(5.9%),V级3例(3.5%).术后因并发症死亡2例(2.3%).结论 超早期锁孔小骨窗开颅经外侧裂人路行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具有创伤小、术中显露好、止血彻底等优点,尤其适用于基底节区中等量出血者,可促进患者后期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经外侧裂-岛叶及颞叶皮质入路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对预后的影响比较。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3月收治的98例高血压性基底节脑出血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颞叶皮质组46例和裂岛叶组52例。颞叶皮质组经颞叶皮质入路血肿清除术,裂岛叶组经外侧裂-岛叶入路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手术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术后48 h、2个月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评分及术后2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结果:裂岛叶组手术总有效率高于颞叶皮质组,术后2个月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评分高于颞叶皮质组,格拉斯哥评分高于颞叶皮质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经颞叶皮质入路,经外侧裂-岛叶入路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脑出血有效率更高,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后部脑出血患者应用不同入路小骨窗开颅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后部脑出血患者8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经颞叶皮层入路,研究组采用经侧裂下Rolandic点-岛叶入路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睁眼时间、术后24 h内再出血发生率、术后24 h内血肿清除率、术后48 h内脑水肿增加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于术后6个月比较两组远期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睁眼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内再出血发生率、术后48 h内脑水肿增加率、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术后24 h内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经侧裂下Rolandic点-岛叶入路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后部脑出血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有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2007年1月~2013年6月,运用冷光源吸引器辅助下经侧裂-脑岛入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104例,手术入路为经侧裂-脑岛入路,直视下以冷光源吸引器配合双极电凝清除血肿并止血。选取本院病人术后6h内复查CT示血肿清除率>80%者73例,血肿清除率50%~80%者21例,血肿清除率<50%者10例。术后存活92例,按ADL分级,恢复良好65例,中残22例,重残5例,死亡及放弃治疗12例。冷光源吸引器辅助下经侧裂-脑岛入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为直视下手术,手术时间短,损伤小,血肿清除率高,止血可靠,疗效确切,是理想的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8.
本院自2007年1月~2009年12月在超早期采用骨瓣开颅或小骨窗手术,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施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2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切口小骨窗经外侧裂后部入路超早期显微手术治疗壳核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改良切口小骨窗经外侧裂后部入路清除壳核出血患者41例,采用大骨瓣开颅清除血肿并去骨瓣减压患者19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手术效果、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等均无显著性差异,但小骨窗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1)。结论改良切口小骨窗经外侧裂后部入路清除脑内血肿方便可行,同样能够达到大骨窗手术组的效果,且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经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淮安市淮阴医院2009年8月至2011年7月采用小骨窗开颅经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46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第1天复查头颅CT:血肿清除>90%者41例,70%~90%者3例,<70%者2例。术后6个月根据GOS评分:恢复良好18例,中残12例,重残10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4例(2例自动出院),其有效率(前三者归入有效)为86.9%(40/46),死亡率为8.6%(4/46)。结论小骨窗开颅创伤小,经侧裂入路是从脑组织自然间隙进入血肿腔,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正常脑组织,显微镜下便于血肿清除,且利于找到出血点并彻底止血,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友病髂腰肌血肿的CT 诊断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17例血友病髂腰肌出血患者均进行1次或多次CT检查,并对血肿的发病部位、大小、形状、密度、与周围组织间关系、影像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患者CT检查均可见髂腰肌内不同密度的块状或结节状血肿影,其中左侧髂腰肌出血9例(53%)、右侧5例(29%),双侧出血3例(18%)。共发现类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血肿20个,其中急性期血肿10个(50%),呈高密度影,CT值为66~70 Hu,平均(68.54±3.27)Hu;亚急性血肿8个(40%),呈稍高密度影,CT值为51~65 Hu,平均(59.1±7.95)Hu;慢性期血肿2个(10%),呈低或等密度影,CT值为38~50 Hu,平均44 Hu。经CT测量计算,初发血肿血量为68~766 mL,平均(222.74±166.40)mL。结论 CT不但可以诊断血友病髂腰肌血肿,而且可以为临床正确诊疗提供许多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单发前、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类型CT影像学的特点,以提高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1年来经CTA及动脉瘤夹闭术后证实破裂的单发前交通动脉瘤50例及后交通动脉瘤30例,对比其CT平扫中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形成血肿的特点进行出血类型的分型.结果 50例前交通动脉瘤中48例(96 %)属于Ⅰ型出血类型,2例(4 %)属于Ⅱ型出血类型;30例后交通动脉瘤中6例(20 %)属于Ⅰ型出血类型,24例(80 %)属于Ⅱ型出血类型.前、后交通动脉瘤Ⅰ型和Ⅱ型出血类型比较(P < 0.05),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论 前、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CT影像学出血类型有明显的差别,对临床确定颅内多发动脉瘤中的责任瘤体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显微手术外侧裂入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对32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采用小骨窗外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清除血肿。结果术后24h复查头颅CT,血肿清除80%以上28例,50%~79%3例(9.37%),血肿残余40%~49%1例。术后随访3~6个月,按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Ⅰ级4例(12.5%),Ⅱ级13例(40.6%),Ⅱ级12例(37.5%),Ⅳ级3例(9.4%),无死亡病例。结论小骨窗外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创伤小,手术显露满意,止血可靠,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和肌间血肿的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的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54例(血栓组)和小腿肌间血肿24例(血肿组)的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特点,总结超声鉴别诊断要点。结果两组二维超声和CDFI影像学表现相似。血栓组36例、血肿组12例均呈实性低回声;血栓组37例、血肿组8例形态均呈窄条形;血栓组30例、血肿组24例局部无血流信号;血栓组40例、血肿组16例压迫试验阳性。血栓组病变均沿血管走行,血肿组病变则多呈局限性;血栓组两端与静脉相连续,血肿组则无此征象,仅10例病变对邻近静脉产生挤压。结论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和小腿肌间血肿超声声像图容易混淆,需仔细鉴别,CDFI可作为重要的鉴别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时间与预后的关系,寻求其最佳手术治疗时间窗。方法 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抽签筛选出6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分别为超早期手术组(7 h),早期手术组(7~12 h内),延期手术组(12 h以后)。三组均实施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观察三组患者住院期间的再出血率、病死率及术后6个月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结果 1再出血率:超早期、早期和延期手术组再出血率分别为15.0%、35.0%和80.0%,延期手术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01,P0.01)。2病死率:超早期、早期和延期手术组再出血率分别为15.0%、40.0%和60.0%,延期手术组显著高于超早期手术组(P0.01)。3术后6个月日常生活能力:越早手术,生活质量越好,但三组间未达统计学差异。结论出血后7 h内手术是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最佳手术时间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和总结高血压性丘脑出血在CT引导下使用微创穿刺术的治疗方法,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04-08-2012-08期间使用的微创穿刺血肿抽吸术治疗高血压性丘脑出血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影像学检查资料,分析其临床治疗过程,进一步总结出微创穿刺技术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中的治疗经验。结果:本组病例中,患者以偏瘫(76例)、意识障碍(64例)、偏身感觉障碍(55例)、语言障碍(47例)、发热(42例)为主要症状。根据CT影像学表现分型:Ⅰa型12例,Ⅰb型例20例,Ⅱa型17例,Ⅱb型25例,Ⅲ型8例。结合CT计算出血量10ml≤V〈30ml45例,V≥30ml37例。全部病例均在CT引导下行微创穿刺血肿抽吸术,其中死亡10例(12.2%),存活者术后三月内复查随访,经ADL(ActivityofDailyLiving)日常生活活动分级:Ⅰ级(恢复社会活动)12例(14.6%)、Ⅱ级(恢复家庭活动)21例(25.6%)、Ⅲ级(生活需照顾,辅助行走)30例(36.6%)、Ⅳ级(长期卧床)9例(11.0%)。结论:CT引导微创穿刺血肿抽吸术治疗高血压性丘脑出血微创、快速,临床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CT引导下颅骨锥孔置管引流治疗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安全性、疗效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80例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出血量约70-110ml,平均90 ml,出血时间4天-3周以上,平均21天。根据术前CT平扫、增强扫描、MRI图像分析,采用治疗计划系统制定引流管置入计划,按计划在CT引导下颅骨锥孔准确置入引流管。置入后即刻及术后1、5、15天CT平扫复查观察引流管在血肿内分布位置,有无并发症发生及疗效。结果:80例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颅骨锥孔置管引流均顺利完成,76例引流管置入部位、深度均满意,2例引流管置入较浅,于置管3天后病人不小心引流管外脱于血肿外,2例置入的引流管偏离血肿中心,发现后在CT机房即对引流管位置、角度调整为满意位置,8例合并血肿腔积气,经保守治疗积气吸收。80例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完全吸收78例,2例血肿延迟吸收好转。总有效率100%(80/80)。结论:在CT引导下颅骨锥孔置管引流治疗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微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急性胰腺炎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雪 《浙江临床医学》2010,12(3):246-248
目的评价CT在急性胰腺炎(AP)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50例经临床确诊的急性胰腺炎病例,全部病例行cT常规扫描及增强扫描。结果临床诊断急性水肿型胰腺炎43例;急性坏死型胰腺炎7例。cT检查表现为胰腺肿大32例(64%)、密度改变36例(72%)、胰腺周围液体聚集12例(24%)、胰腺内坏死7例(14%)、并发假性囊肿5例(10%)、并发脓肿3例(6%)、肾周筋膜增厚26例(52%)、并发蜂窝织炎9例(18%)、少量胸腔积液12例(24%)等影像学改变。结论CT是诊断急性胰腺炎的有效方法,能早期发现和明确诊断,对临床早期及时有效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对判断病情的轻重及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