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比较定时开放耻骨上膀胱造瘘与清洁间歇导尿治疗男性高位脊髓损伤(C_5以上)伴神经源性下尿路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为选择更优的膀胱管理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7年12月因高位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下尿路功能障碍行耻骨上膀胱造瘘或清洁间歇导尿的45例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访1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的变化情况及两组治疗后出现症状性尿路感染、膀胱结石、肉眼血尿、睾丸附睾炎、尿道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症状性尿路感染、膀胱结石、肉眼血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肾功能均能得到较好的保护,但清洁间歇导尿组分别有4例睾丸附睾炎及3例尿道狭窄发生。结论:对于高位脊髓损伤(C_5以上)患者的膀胱管理,定时开放耻骨上膀胱造瘘优于清洁间歇导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膀胱结石是泌尿外科的一种较常见的疾病,尤其是一些反复泌尿系感染或/和合并前列腺增生的患者发病率更高。我院于2001年6月至2006年9月共收治膀胱结石患者23例,结石较大单一碎石钳碎石困难患者14例,其中13例采用膀胱镜加膀胱穿刺造瘘利用双碎石钳治疗膀胱较大结石,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膀胱造瘘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治疗膀胱结石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大体积或多发膀胱结石患者20例,均采用经皮膀胱造瘘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25min(10-40min),结石取净率100%,术中无膀胱穿孔或破裂、尿道损伤,术后无大出血、尿道狭窄、感染等并发症。随访平均6个月(1-24个月),无结石复发及尿道狭窄。结论:经皮膀胱造瘘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膀胱结石效果满意,避免了患者排石痛苦或开放手术的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康复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对18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施以间歇导尿配合膀胱功能训练、针灸治疗以及心理护理等。结果:18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应用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后,残余尿量均下降至50~100 ml以下,膀胱容量恢复或接近正常,无一例发生急性泌尿系感染及输尿管反流症状。结论: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施以无菌性间歇导尿配合膀胱功能训练等,能有效地恢复膀胱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使用自制导管持续引流在经尿道膀胱结石激光碎石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医院自2014年6月—2018年11月,通过使用间断冲吸水方式及使用自制导管持续引流(改良)方式各20例均行经尿道膀胱结石激光碎石术,术后分析其术中用水量,出血量,手术时间及膀胱黏膜损伤等数据来评价该改良方法是否有优越性。结果改良组从冲水量、碎石时间及膀胱损伤等方面均优于普通组。结论采用自制输尿管导管持续引流在经尿道膀胱镜下膀胱结石激光碎石术中可持续冲洗及引流,保持膀胱视野清晰,碎石过程持续进行明显提高手术效率,膀胱内结石活动度较小,膀胱损伤较少,碎石成功率高,此改良方法效果确切,安全、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将80例患者简单随机分为2组,40例患者为一组。其中,一组患者采用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另一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治疗组)。对比观察两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症状情况、膀胱容量以及膀胱残余尿量。结果:治疗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症状情况、膀胱容量以及膀胱残余尿量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时联合康复训练、针灸治疗应用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作用显著,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7.
近年我科将康复护理的有关新理论和新技术导入脊髓损伤外科护理工作中,在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方面体会颇深,自2007年6月~2009年9月,我科共收治脊髓损伤、马尾损伤患者共32例,经过(3~6)个月的康复护理和膀胱功能训练,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的新手术方法。方法:利用骶神经根及骶丛神经相互间代偿的原理,设计了选择性骶神经前根切断术,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结果:术后患者膀胱痉挛明显缓解,膀胱贮尿及排尿功能得到明显改善,6个月后随访患者膀胱功能已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结论:选择性骶神经前根切断术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近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可导致损伤平面以下的内脏器官丧失高级神经中枢(大脑和/或脊髓)的调节与支配,引起神经性功能紊乱。其中以排尿障碍较为常见。脊髓损伤患者不管病变完全与否,其膀胱常处于一种脊髓休克状态,此时膀胱功能完全丧失,常表现为张力性膀胱,  相似文献   

10.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所致膀胱功能障碍的治疗是极其复杂的综合工程,目前尚无一种疗法可以使其完全恢复,由此而继发泌尿系感染、尿路结石、肾积水及肾功能衰竭是脊髓损伤患者晚期死亡的首位原因[1]。所以针对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与护理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近五年来,在对我科住院的脊髓损伤膀胱功能障碍患者护理过程中取得一定体会,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 目的 探讨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法治疗脊髓损伤术后患者排尿功能障碍的中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7年1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脊髓损伤术后排尿功能患者60例。男39例,女21例;年龄23一66岁,平均39.7±8.5岁;完全性损伤5例,不完全损伤55例;颈髓损伤35例,胸髓损伤9例,腰髓损伤/马尾神经11例。采用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法对所有患者进行治疗。记录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膀胱B超检查膀胱残余尿量、尿动力学测定、拔尿管试验成功率,并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2-60个月,平均35.5个月。未见肾积水、泌尿系结石等并发症发生。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治疗后的膀胱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或平均尿流率,膀胱顺应性等指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53例患者成功拔除导尿管,成功率为88.3%, 结论 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法可显著改善不完全脊髓损伤术后患者的排尿功能,中短期随访结果满意,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膀胱功能训练在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康复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康复科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所收治的100例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膀胱功能训练。结果 100例患者进行1-3月的膀胱功能训练,残余尿较前明显减少,其中76例患者已恢复自主排尿功能,停止间歇性导尿;期间无1例患者发生肾积水和肾功能损害,发生尿路感染8例。结论膀胱功能训练使脊髓损伤患者的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并促进膀胱功能恢复,减轻了患者生理及心理的负担。  相似文献   

13.
石玉昕 《中外医疗》2012,31(21):141-141
目的对脊柱脊髓损伤并伴有神经元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综合康复护理的方法进行探讨。方法我院2010年3月-2011年8月期间接收的45例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元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对这45例患者采取了一系列康复护理措施,并对变化情况进行了记录分析。结果这45例患者中,有25例不完全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和20例完全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其中27位患者的膀胱功能得到恢复,14位得到了改善,4位患者仍在护理当中。结论良好的科学技术、有序的康复训练及综合护理能给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带来了福音。  相似文献   

14.
<正>神经源性膀胱是一类由于神经系统病变导致膀胱和/或尿道功能障碍[即储尿和(或)排尿功能障碍],进而产生一系列下尿路症状及并发症的疾病的总称。脊髓损伤是其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期的神经源性膀胱导致患者的双肾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最终导致肾衰竭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因此,对于脊髓损伤的患者行泌尿系检查尤为重要,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本院2015年5月至2016年3月康复科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的新手术方法.方法利用骶神经根及骶丛神经相互间代偿的原理,设计了选择性骶神经前根切断术,治疗9例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结果9例患者术后膀胱痉挛均明显缓解,膀胱贮尿及排尿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经6~24个月随访,其中8例患者膀胱功能已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1例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略差.结论选择性骶神经前根切断术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的膀胱护理和训练。方法:收集我院35例损伤脊髓后排尿功能障碍的患者,其中15例实施基础护理,另20例在加以综合性的膀胱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复程度。结果:接受综合膀胱功能训练后,膀胱功能恢复明显,且尿路感染发生率较小。结论:对脊髓损伤患者进行膀胱功能训练,能够明显促进患者膀胱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的新手术方法。方法:利用骶神经根及骶从神经相互间代偿的原理,设计了选择性骶神经前根切断术,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性膀胱。结果:术后患者膀胱痉挛明显缓解,不贮尿及排尿功能得到明显改善。6个月后随访患者膀胱功能已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结论:选择性骶神经前极切断术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近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郑莉斯 《中外医疗》2011,30(25):60-60
目的探讨临床采用膀胱扫描仪检测脊髓患者膀胱尿量的效度和信度。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收治脊髓损伤患者137例,采用膀胱扫描仪检测患者膀胱内残余尿量,根据记录进行无菌导尿。结果膀胱扫描仪测量数值与导尿量的数值相差不超过10%。同一测定人员或不同测定人员均显示出良好的重测信度,检查结果稳定。结论膀胱扫描仪测定尿液量准确,为临床治疗和预后提供理想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对间歇导尿在脊髓损伤后截瘫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方法:从我科2013年到2014年脊髓损伤患者中选28例脊髓损伤患者,于脊髓损伤后1到2周进行膀胱功能评估,制定具体导尿次数,操作方法,残余尿测定,饮水指导及膀胱排尿训练健康教育,通过对患者讲解评估意义并使患者能够很好的配合,加强会阴部清洁护理等。结果:28例患者中有18例患者经过20至30天间歇导尿,残余尿量80毫升,有26例形成反射性膀胱,20例膀胱充盈后能自行排尿,均无严重尿路感染和肾积水等并发症发生。讨论:间歇导尿操作简单,经济,效果可靠,能减少泌尿系统感染,同时配合膀胱功能训练,是有效的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120例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回顾性分析证明膀胱容量压力测定在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训练中的指导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脊髓损伤康复科住院的120例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应用膀胱容量压力测试系统测定入院时、治疗后4周的膀胱容量、压力,分析膀胱的类型及训练效果。结果发现120例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治疗前痉挛型48例,占40.0%;迟缓型56例,占46.7%;混合型16例,占13.3%;治疗后痉挛型52例,占43.3%;迟缓型52例,占43.3%;混合型16例,占13.4%。治疗前膀胱容量均值为(275.90±133.818)mL,治疗后膀胱容量均值为(295.59±107.307)mL,治疗前后对比P≤0.05,差距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证明膀胱容量压力测定在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训练中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