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是指在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对选定层面进行连续多次扫描,以获得该层面每个像素的时间-密度曲线(time-den-sity curve,TDC),根据该曲线利用不同的数学模型计算出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对比剂通过时间(mean transis ti  相似文献   

2.
CT灌注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所谓 CT灌注成像 (CT perfusion imaging)是指在静脉注射对比剂的同时对选定的层面进行连续多次扫描 ,以获得该层面内每一象素的时间 -密度曲线 (time- density curve,TDC) ,根据该曲线利用不同的数学模型计算出血流量 (blood flow,BF)、血容量 (blood volum,BV)、对比剂的平均通过时间 (meantransit time,MTT)、对比剂峰值时间 (time to peak,TTP)等参数 ,以此来评价组织器官的灌注状态。普通 CT、MR、超声等主要反映解剖形态的变化 ,而 CT灌注技术反映的是生理功能的改变 ,因此是一种功能影像 (functional imaging)。笔者对 CT…  相似文献   

3.
CT灌注成像对肺部肿块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是指静脉注射对比剂的同时对选定的层面进行连续扫描,以获取该层面内每一像素的密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即时间-密度曲线(time-density curve,TDC),根据该曲线利用不同的数学模型计算出各种灌注参数并得出各种灌注图像,以此来评价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状态.  相似文献   

4.
肺癌CT灌注成像与病理分型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肺肿瘤的CT灌注成像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52例肺肿瘤患者,先行常规CT扫描,确定肺肿瘤中心部位,使用高压注射器经右肘静脉注射对比剂,对选定的同一层面进行连续电影扫描,以获得该层面内组织的时间-密度曲线,根据该曲线计算出血流量(BF)、血容量(BV)及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以此来评价肿瘤的灌注情况.结果 各型肺癌的BV及BF值大小顺序均为小细胞未分化癌》鳞癌》腺癌》转移性癌,MTT值的大小顺序为小细胞未分化癌《鳞癌《转移癌《腺癌.结论 肺肿瘤的CT灌注本质上反映了各种类型肺癌血流特点与肿瘤内部的微血管密度情况,有利于肺恶性肿瘤的分型诊断.  相似文献   

5.
CT灌注成像诊断肝脏肿瘤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90年代初Miles等[1]首先提出了CT灌注成像概念,所谓CT灌注成像(CTperfusion imaging,CTP)是指在静脉注射对比剂的同时对选定的层面行连续多次扫描,以获得该层面内每一像素的时间-密度曲线(time-density curve,TDC),然后根据曲线利用不同的数学模型计算出各种灌注参数,并可通过色阶赋值形成灌注图像,以此来评价组织器官的灌注状态。与普通CT、MR、超声等主要反映解剖形态变化不同,CTP可反映生理功能的改变,因此是一种功能成像。此后,CTP逐渐成为影像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CTP诊断肝脏肿瘤的价值和现状。1CT灌注…  相似文献   

6.
肝脏CT灌注成像是指静脉团注对比剂后,一定时间范围内对肝脏选定层面进行连续动态扫描,在血管和组织内选定感兴趣区(ROI),以获得该层面内ROI内的密度随强化时间而变化的曲线,即时间-密度曲线(time-density curve, TDC),采用一定的数学模型分析TDC来获得灌注值,理论基础是对比剂所引起的密度改变直接与对比剂聚集的浓度成线性关系,以及对比剂的血流动力学与血液相同[1,2].  相似文献   

7.
对比剂静脉注射后增强的时间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对比剂静脉注射后经肺循环在动脉中的时间状态与增强过程 ,为临床选择注射方法、确定扫描时间提供依据。方法 :结合使用螺旋CT和电子束CT检测增强扫描患者 5 0例 ,其中螺旋CT扫描 19例 ,电子束CT扫描 3 1例 ,年龄 2 3~ 73岁 ,平均 ( 4 0 .8± 10 .9)岁。根据年龄体重 ,注射剂量为 3 0~ 40ml;注射流率为 5~ 8ml/s。计算对比剂注射时限 (IT) ,并根据扫描曲线记录主动脉区对比剂开始时间 (SP)、上升时间 (AT)、上升CT值 (A HU)、峰值时间 (PP)、峰值CT值(P HU) ,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平均IT约为 5 .0 2s ,SP 9.0 6s ,AT 5 .84s ,A HU 183 .7HU ,PP 14 .97s ,P HU 2 3 5 .3HU。AT、PP与IT呈正相关。结论 :对比剂静注后在体内呈现r 曲线的动态变化 ,对比剂静注的时间 ,大致相当于r 曲线上升的时间 ;对比剂静注的时间愈长 ,强化峰值时间可能愈后  相似文献   

8.
CT灌注成像在肾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在肾细胞癌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本研究共包括39例肾细胞癌、12例良性肿瘤患者,均有完整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所有病例行肾脏常规CT平扫后,选定灌注扫描层面,以4.0 ml/s的速度团注对比剂50 ml,注射对比剂后延迟6 s,采用Siemens Bodyperfusion体部灌注扫描序列,对选定相邻2层部位进行连续动态增强扫描.利用SIEMENS Perfusion CT/VA11A软件对灌注扫描图像进行后处理,生成表示腹部器官血流的伪彩灌注图.将各图转入ROI Evaluation子菜单,利用感兴趣区法(region of interest)测量血流量(blood flow)、血流容积(blood volume)、无血管血流量(flow without vessels)、组织强化峰值(peak enhancement)、灌注起始时间(time to start)和峰值时间(time to peak).结果 肾细胞癌的血流值、血流容积、无血管血流量和组织强化峰值均高于/大于良性肾肿瘤,而灌注起始时间小于良性肾肿瘤;采用Siemens Perfusion CT/VA11A软件得到的肾细胞癌、肾良性肿瘤的灌注值分别为(1.52±0.68)、(0.65±0.32)ml·min-1·ml-1.结论 CT灌注成像可较好地检测肾脏肿瘤的血流动力学情况,有助于术前判断肾脏肿瘤性质.  相似文献   

9.
对比剂流量对腹部脏器CT增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静脉注射CT对比剂与最佳CT扫描时间的关系。材料和方法:25例分成5组,以1.5ml/kg体重静脉注射对比剂,流量分别为2、3、4、5和6ml/s。采用电子束CT多层流动模式对腹部进行扫描,获得肝脏、胰腺、脾脏等的时间-密度曲线。分析比较各组腹部脏器多个兴趣区对比剂到达峰值的时间(PT)、上升时间(RT)、平均通过时间(MTT)、到达峰值的CT值(PV)和上升CT值(RV)。结果:腹部脏器的PT、RT、MTT随对比剂流量升高明显缩短(p<0.05)。当对比剂流量超过3ml/s时腹部多数脏器可达到较好的增强效果。结论:当对比剂剂量相对固定时腹部脏器最佳扫描时间窗应随对比剂流量改变而改变。为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应选择较快速的对比剂流量(≥3ml/s)。  相似文献   

10.
CT灌注成像是主要的功能成像方法之一,是在同层动态CT及图像处理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已应用到对肾功能、肝硬化、肝癌、肝转移癌、肺癌、淋巴瘤和卒中等的评价[1]。CT灌注成像的原理与数学模型CT灌注成像是指在静脉团注对比剂后对选定层面行同层动态扫描,以获得该层面内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CT灌注成像与CT血管成像 (CTA)在颈内动脉狭窄及闭塞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 7例颈内动脉狭窄及闭塞的患者 ,14例行单层CT灌注成像 ,对比剂总量为 50ml ,注射流率为 4.5ml s。 13例行 2次CT灌注成像 ,每次对比剂剂量为 3 5ml。随后使用螺旋CT扫描对颈内动脉颅外段和 (或 )颅内段行CTA。由 2名神经影像医生阅片比较 2种CT灌注成像的最大峰值时间 (timetopeak ,PT) ,以及平均通过时间 (meantransittime ,MTT)和相对血流量 (relativeflow ,RF)图像。观察CT血管成像的螺旋横轴面图像以评价管壁斑块。应用Xtension软件实现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intensityprojection ,MIP)和表面阴影成像 (thresholdshadedsurfacedisplay ,SSD)以观察血管整体形态 ;使用FlyThrough软件生成CT仿真血管内窥镜图像以观察血管内部形态。结果  2 7例患者常规CT图像检出 2 9个病灶。CT灌注图像共检出 43个病灶 ,其中 8个病灶RF与对侧相比无明显降低 ;其MTT略延长 ,PT明显延长。注射 3 5ml对比剂与注射 50ml对比剂的CT灌注图像的质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χ2 =0 .487,P >0 .0 5)。 13例患者 2 6支颈动脉中 2 1支颈动脉可以观察到动脉管壁钙化斑块 ,15支颈动脉可以观察到密度值为 -12~ 15HU的软斑块。SSD、MIP和内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鼻咽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技术.资料与方法 22例鼻咽镜活检病理证实的鼻咽癌行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多层螺旋CT对选定的鼻咽层面进行定层连续扫描30次,将4×30帧图像输入function CT软件内,根据动脉动态增强-时间曲线和各组织强化值计算各层面内每一像素的灌注指标,并计算各指标与同层面正常肌肉的比值,以此来评价鼻咽癌和邻近组织的灌注状态.结果鼻咽癌组织血流量(BF)、强化峰值(PEI)、峰值到达时间(TTP)及血容量(BV)分别为(51.7±10.9) Ml·100g-1·min-1、(35.4±5.2) HU、(14.5±1.7) s、(853.6±245.3) ml/100g,肿瘤组织和邻近正常肌肉灌注比值分别为7.0±1.8、4.1±1.4、0.6±0.1、6.9±3.9.结论正确的检查技术是灌注成像的重要保证,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可以显示鼻咽癌微循环灌注特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非卒中型烟雾病(MMD)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特点。方法对12例颅脑 CT 平扫未发现病变,经 DSA 证实的 MMD 患者(病例组)和10例正常成人(对照组)行多排螺旋 CT 灌注成像(CTPI),计算出2组样本相对应脑解剖部位血流动力学参数,对比分析所得数值的统计学意义。结果病例组不同部位脑组织各血流灌注参数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00);对照组不同部位脑组织各血流灌注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病例组额叶、颞叶、顶叶及基底节区脑血容量(rCBV)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病例组额叶脑血流量(rCBF)低于对照组(P <0.05);病例组额叶、颞叶、顶叶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及额叶对比剂峰值时间(TTP)较对照组延长(P <0.05)。结论CTPI 可以定量地反映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对评价尚未出现脑组织形态学变化的 MMD 患者脑循环障碍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对比剂注射速率对家兔肺动态CT时间-密度曲线的影响.方法:健康家兔2只,非离子型对比剂总量5ml/kg,对比剂的注射速率分别为0.1ml/s,0.3ml/s,0.5ml/s,0.8ml/s.在选定层面的肺动脉、主动脉、肺设置感兴趣区,绘制时间-密度曲线,纪录曲线特征参数.结果:兔肺动脉、主动脉、肺的时间-密度曲线表现为不对称的类钟形曲线.在对比剂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对比剂注射速率与强化峰值正相关,与到达峰值时间负相关.结论:对比剂注射速率是家兔肺动态CT时间-密度曲线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回波时间 (TE)和对比剂剂量对MR灌注成像 (PWI)的图像质量和计算参数的影响作用 ,确定二者的最适值。方法  35例健康志愿者 ,分别以TE =2 0、30、4 0ms和 0 1、0 2mmol/kg的钆喷替酸葡甲胺 (Gd DTPA)及TE =30ms、0 3mmol/kg的对比剂行PWI ,观察PWI图像的质量 ,计算脑白质的最大信号强度下降百分率 (SRRmax)和平均通过时间 (MTT)。结果 未用对比剂的PWI图像 ,TE =2 0、30、4 0ms时各组间脑白质信噪比差异有显著意义 (q2 0ms,3 0ms=18 3,q2 0ms,40ms=2 5 9,q3 0ms,40ms=7 5 ,P <0 0 1)。剂量相同或TE相同时各组白质的SRRmax间差异有显著意义 (F0 1mmol/kg=31 5 ,F0 2mmol/kg=131 5 ,F2 0ms=12 1 9,F3 0ms=4 6 9,F40ms=91 4 ,P <0 0 1) ,但MTT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F =0 0 9,P >0 0 5 )。对比剂剂量为 0 3mmol/kg、TE =30ms时与 0 2mmol/kg、TE =30ms方案相比SRRmax差异无显著意义 (F =0 91,P >0 0 5 ) ,而MTT则差异有显著意义 (F =10 2 ,P <0 0 5 )。结论 TE =30ms和 0 2mmol/kg的对比剂剂量 ,可获得最优化的PWI结果  相似文献   

16.
64层CT灌注成像评价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评价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方面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采用64排螺旋CT对24例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和14例正常志愿者进行下肢CT灌注扫描,计算血容量(blood volume,BV)、血流量(blood flow,BF)、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和灌注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灌注参数,分析缺血组与对照组各灌注参数之间的差异.将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的Fontaine分级分成4组,分别对比4个组之间各灌注参数的差异.结果:缺血组BV、BF参数患病下肢均低于对照组(P<0.05).缺血组临床分级各组之间BV值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BF在Ⅰ级和Ⅲ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和TTP在各级别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V、BF值可作为CT灌注成像评价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病情轻重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都很高的急性脑血管病。血肿周围组织脑水肿是ICH最为严重的继发性损伤。动态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以研究血流动力学改变为目的,为脑实质出血周围组织损伤的研究提供了直观准确的方法。CTP经静脉注入对比剂,对同一层面行快速连续扫描,观察对比剂通过循环的规律,通过不同时间影像学密度的变化,绘制出每个像素的TDC,算出达峰时间、平均通过时间、脑血流量和脑血容量,从而了解局部脑灌注情况。本文就CTP在脑血肿周围组织损伤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探讨胰腺癌、正常胰腺组织时间特异性双能CT碘图参数与对应部分CT灌注参数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时间特异性单期双能CT扫描能否成为CT灌注临床应用的有效替代方法?方法:入组胰腺癌患者32例,男19例,女13例。记录正常胰腺组织实质期时间,利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胰腺癌与正常胰腺组织碘浓度(iodine concentration,IC),选用Pearson相关计算胰腺癌、正常胰腺组织IC与对应部分CT各灌注参数间的相关性。比较全胰腺CT灌注与时间特异性单期双能CT有效辐射剂量。结果:正常胰腺组织实质期时间为对比剂注入后的(31.75±3.50)s。胰腺癌与正常胰腺组织IC有统计学意义(P=0.000)。胰腺癌、正常胰腺组织碘图参数IC与CT灌注参数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间有中度相关(r分别0.644、0.523、0.547、0.511)。时间特异性单期双能CT与全胰腺CT灌注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1.13±0.14)mSv vs 8.61mSv。结论:胰腺癌时间特异性单期双能CT碘图参数IC与CT灌注参数BF、BV间有中度相关。双能CT碘图在某些临床疾病的诊断与评估中有望成为CT灌注的有效替代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肺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1例肺恶性肿瘤行CT灌注扫描,其中腺癌12例,非腺癌9例,均经病理证实.将所得图像传入工作站后以CT灌注成像处理软件处理,分别获得最高灌注区、高灌注区均值和最大层面全肿瘤区域的血流量、血容量、表面渗透性等灌注参数.绘制时间-密度曲线,并测量肿瘤的CT强化峰值.对所获得的各种灌注参数值及CT强化峰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将腺癌与非腺癌的各项灌注值进行均数t检验.结果 (1)肺恶性肿瘤CT强化峰值与最大层面全肿瘤区域及高灌注区的血容量均值呈显著正相关,与表面渗透性无明显相关性;(2)肺腺癌与非腺癌的对比,所有灌注参数均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肺恶性肿瘤评价方面提供一定的信息,但对肺肿瘤的组织学定性诊断方面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20.
运用CT动态灌注成像技术测定肝脏血流量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的测定方法和技术原理,以及肝硬化程度与肝脏血流量动态变化关系。资料与方法 肝硬化患者27例,其中Child A级12例,Child B级10例,CMld C级5例。对照组为无肝脏疾病者18例。选取同时含有肝脏、脾、主动脉和门静脉的层面进行CT动态增强扫描,绘制感兴趣区时间-密度曲线(TDC),计算肝脏血流量各参数。结果 (1)肝硬化患者的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和总肝血流量(THBF)均较正常组降低,平均通过时间(MTT)较正常组延长。(2)肝硬化程度不同时,部分肝血流灌注参数存在显著性差异。(3)脾灌注量和门静脉灌注量呈正相关。结论 (1)肝脏CT灌注成像可定量测定肝血流量参数。(2)肝硬化时肝脏血流灌注的变化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