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毒素对体外培养肝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研究通过体外实验,探讨了内毒素对肝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作用以及SOD的保护效应。用分离的大鼠肝细胞与内毒素(500ng/ml)共同孵育,6h肝细胞MDA、LDH和SOD水平均显著上升(P<0.05~0.01),而且LDH和SOD升高早于MDA;预先将PMN经内毒素处理后,再与肝细胞共孵,激活的PMN能显著损伤肝细胞,引起肝细胞MDA升高和LDH释放增加(P<0.01),SOD活性下降(P<0.05)。给予SOD治疗能部分抑制PMN对肝细胞的损伤作用。上述结果提示,内毒素对PMN引起肝细胞的损伤具有增强作用,内毒素亦可直接诱导肝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但其机制尚待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2.
清开灵液对家兔内毒素性发热和脑脊液cAMP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清开灵液对家兔内毒素性发热和脑脊液cAMP含量的影响蒋玉凤,黄启福,严京,贾旭,李伯光(北京中医药大学病理教研室北京100029)关键词内毒素;发热;cAMP;清开灵注射液我校研制的清开灵注射液(solutionofQingKaiLing,QKL)是...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板蓝根、双黄连、清开灵等8种中药注射剂的体外抗内毒素作用。方法:注射剂经稀释后取0.2mL与内毒素0.2mL(1EU/mL)温孵,然后利用鲎试剂定量测定内毒素含量,计算各注射剂对内毒素的清除率,比较不同注射剂的抗内毒素作用。结果:双黄连粉针剂、清开灵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和鱼腥草注射液都有明显的体外抗内毒素作用,其中双黄连、清开灵和板蓝根的抗内毒素作用最强,稀释2500倍仍能够清除70%以上的内毒素;穿琥宁、鱼腥草和鱼金注射液其次;复方大青叶注射液和抗腮腺炎注射液的体外抗内毒素作用较弱。结论:在清热解毒中药中寻找抗内毒素作用的制剂将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大鼠烧伤复合内毒素血症致肝脏细胞凋亡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大鼠烧伤复合内毒素血症早期肝细胞的凋亡规律,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 烧注组以大鼠体表面积20%Ⅲ度烧伤复合内毒素血症为模型,与正常对照、单烧组、单注组比较,观察其肝脏病理变化、TUNEL检测、DNA凝胶电泳的改变,并测量血浆MDA浓度和SOD活性。结果 烧注组凋亡细胞的数量明显比后两组多且发生时间早,于伤后6h达到峰值。血浆MDA含量升高趋势和SOD活性降低趋势与肝细胞凋亡发生相一致。结论 烧伤复合内毒素血症大鼠早期肝细胞损伤以凋亡为主,脂质过氧化是其发生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脓毒症肝损伤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琳  厉其昀 《医学综述》2014,20(19):3529-3531
肝损伤在脓毒症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而改善肝功能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因此研究脓毒症肝损伤发生机制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目前其发生机制进展如下:脓毒症引起肝微循环与肝血流改变导致肝细胞缺血缺氧,在此基础上合并有肝细胞的能量代谢障碍同时引起肝功能损伤,内毒素直接对库普弗细胞的损伤作用,同时内毒素可引起炎性因子的变化加重对肝功能造成损伤,脓毒症时氧自由基的大量释放和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的毒性作用引起肝细胞膜和线粒体膜完整性的破坏,引起肝功能损伤,血小板活化因子的作用,肝细胞凋亡,以及其他一些肝损伤的发生机制共同引起脓毒症时肝损伤。该文就以上脓毒症肝损伤发生机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观察了心脉灵液对内毒素休克大白鼠肝脏的组织学及超微结构变化,并对肝细胞线粒体进行了定量分析。光镜下可见内毒素休克组大白鼠肝血窦及中央静脉扩张瘀血,伴有白细胞增多、聚集,肝细胞肿胀、胞浆嗜酸性变,空泡变性;透射电镜可见肝细胞严重损伤,包括核固缩,线粒体肿胀、嵴消失、部分基质浓缩,内质网扩张,糖原含量减少。线粒体图象分析表明,内毒素休克组肝细胞线粒体数密度,面密度及表面积分体积之比明显降低,平均表面积及平均体积增大,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0.01,心脉灵治疗组以上指标明显改善,与内毒素休克组相比P<0.01。  相似文献   

7.
“肝郁”大鼠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及逍遥散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观察了“肝气郁结”大鼠模型肝组织,血浆丙二醛(MDA)和肝组织、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及肝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并以逍遥散治疗作反证。结果提示:肝郁模型大鼠过氧化作用增强;消除自由基能力下降;肝细胞受损。逍遥散能抗脂质过氧化,对肝郁大鼠模型肝细胞及脂质过氧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认为:脂质过氧化增强、肝细胞的破坏可能是肝郁证重要的病理基础。抗氧化反应可能是逍遥散的主要药效作用之一。  相似文献   

8.
心脉灵液抗内毒素休克肝脂质过氧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脉灵液抗内毒素休克肝脂质过氧化的实验研究梁虹,黄启福,邹丽琰,周光锦,李伯光(北京中医药大学病理教研室北京100029)关键词:心脉灵液;内毒素休克;脂质过氧化;血清乳酸脱氢酶;血清谷-丙转氨酶内毒素休克发病机理复杂,死亡率高,一直是休克研究的中心...  相似文献   

9.
清开灵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清开灵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确定合理的清开灵注射液内毒素限值,建立快速准确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法,以代替热原检查,提高内毒素的检出率,避免临床热原反应的发生。方法:对清开灵注射液进行干扰试验。结果:对样品进行1:10稀释.用灵敏度为0.5EU/mL的鲎试剂,无干扰作用。结论:清开灵注射液内毒素限值按7.5EU/mL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查结果安全可靠,可以代替热原检查。  相似文献   

10.
研制兔肠节段性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与自由基清除剂抗损伤作用。分别测定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血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活性及内毒素含量变化;再灌往结束后,测定肠组织脂质过氧化物,并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缺血后血中各项生化指标轻度升高,再灌往后则明显升高,给予SOD+CAT能抑制再灌注阶段的损伤及内毒素吸收,但对缺血阶段无效.表明内毒素的吸收与再灌注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制作内毒素所致家兔DIC模型。观察到肝细胞线粒体在超微结构和功能方面均受到明显损害。而应用热毒清注射液之模型动物肝细胞超微结构基本正常;线粒体呼吸功能、ATP酶,肝匀浆和血清过氧化脂质(LPO)接近正常,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0.05)。体外实验与体内实验结果一致,从而提示热毒清有拮抗内毒素损伤线粒体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磷脂酶A_2抑制剂(氯丙嗪、地塞米松)及抗氧化剂(维生素)对内毒素所致红细胞膜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上述两种磷脂酶A_2抑制剂均能明显改善内毒素所致红细胞膜磷脂降解及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增强,维生素E则具有明显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提示,由磷脂酶A_2激活所介导的膜磷脂降解及脂质过氧化在内毒素所致生物膜损伤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HGF治疗鸭急性肝坏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在大肠杆菌内毒素诱导下,由DHBV诱发的鸭急性肝坏死。结果表明:促肝细胞生长素能明显降低血清过氧化脂质,改善急性肝坏死后肝细胞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促进肝细胞内细胞器的修复,表明促肝细胞生长素可稳定细胞膜,保护肝细胞,对治疗急性肝坏死具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本文观察了大鼠腹腔注射较低剂量E.Col;内毒素纯制剂(LPS,2mg/kg体重)后不同时间肝线粒体膜结构损害、自由基代谢,以及脂质过氧化物(LPO)水平的变化。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在注射内毒素后14小时下降至对照组酶活性的76.2%(P<0.01),24小时后酶活性趋于回升。LPO4小时增高,24小时达对照组的173.2%(P<0.01),48小时明显恢复。SOD和GSH-px活性分别于4小时和24小时下降,此后趋于增高并超过对照组水中。电镜观察肝细胞线粒体在14和24小时损害较严重。上述结果提示:实验选用剂量的内毒素引起肝细胞可逆性损害并出现膜的脂质过氧化,SOD和GSH-Px活性可于降低后出现诱导性增高。本文结合前期工作讨论了磷脂酶A的激活与膜脂质过氧化是导致膜磷脂组分改变的两个主要起始点,它们在肝细胞损害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毒素对SD幼鼠肝细胞一氧化氮合酶(Nitfic oxide synthase,NOS)和细胞色素氧化酶(Cytochrome oxidase,CcO)的影响.方法:用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在内毒素刺激后,SD幼鼠肝细胞NOS和CcO反应产物分布和活性变化.结果:内毒素刺激6h肝细胞内NOS活性最强,内毒素刺激后1~31,,CcO活性呈现逐渐减弱趋势。内毒素刺激6h,CcO活性明显减弱。结论:内毒素可刺激肝细胞NOS活性增强,表明肝细胞内NOS属于诱导性NOS(iNOS);同时内毒素也可间接使肝细胞CcO活性减弱。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肝细胞诱导性一氧化氮(NO)及外源性NO对肝细胞内环境稳定的影响。方法 用内毒素及细胞因子诱导培养大鼠肝细胞内源性NO及应用外源NO供体硝普钠(SNP)与原代肝细胞作用,观察肝细胞丙二醛(MDA),还原型从胱苷肽(GSH)及细胞内游离钙的变化规律。结果 内毒素 细胞因子作用肝细胞24h后,肝细胞MDA增高7.97倍及GSH降低57.9%,一氧化氮合酶(NOS)竞争性抑制剂,N^G-甲基-L-精氨酸使肝细胞MDA及GSH分别逆转43.5%和98.4%。异搏定显著抑制内源性NO合成及相关氧应激,A23187的作用不显著,而氯丙嗪和α-生育酚并不导致内毒素 细胞因子诱导肝细胞释放的NO下降,SNP作用肝细胞表现为可逆性增强氧化态,但外源NO显著抑制K^ 去极化及肝细胞生长素诱导动员的肝细胞游离钙瞬增,结论 在内毒素及细胞因子导致肝细胞代谢和功能应激反应中,诱导NO,独立介导脂质过氧化和抗氧化能力下降,可能具有起始关键作用;NO抑制肝细胞内游离钙动员,可能通过负反馈调节与蛋白激酶C相关的NOS诱导而作为一种重要的肝细胞内伺服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7.
脂质过氧化对培养人胚肝细胞的损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四氯化碳造成原代培养人胚肝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模型,发现随培养液中丙二醛含量增加,肝细胞存活率下降,谷丙转氨酶释放增多,同时受损肝细胞白蛋白分泌及胞质膜流动性下降,提示脂质过氧化可引起人胚肝细胞多方面损害。  相似文献   

18.
清开灵注射液治疗重度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清开灵注射液对重度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将47例重度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清开灵治疗组,治疗21d后统计总有效率。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治疗组80.49%,有显著差异,半年后随访,治愈率;对照组37.04%,清开灵组45.835有显著差异;致残率,对照组40.74%,清开灵组37.50%,差异无显著性;病死率;对照组22.22%,清开灵组16.67%,差异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19.
研制兔肠节段性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与自由基清除剂抗损伤作用。分别测定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血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活性及内毒素含量变化;再灌注结束后,测定肠组织脂质过氧化物,并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缺血后血中各项生化指标轻度升高,再灌注后则明显升高,给予SOD+CAT能抑制再灌注阶段的损伤及内霉素吸收,但对缺血阶段无效。表明内毒素的吸收与再灌注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清开灵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方法使用不同鲎试剂对清开灵注射液进行干扰试验。结果用稀释法进行稀释,证明供试品经过60倍稀释后无干扰作用。结论清开灵注射液可以采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控制热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