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笔者自1995年8月~1998年12月,采用茵陈五苓散加味治疗高脂血症30例,并设西药对照组30例进行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60例均为近期2次(相隔2周以上)检查空腹血脂,血清总胆固醇(TCH)≥570mmolL,甘油三酯(TG)≥170mmolL,符合1项或2项者,且除外糖尿病及肝肾疾病。...  相似文献   

2.
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本病易发于青壮年及老年人,尤以30 ̄60岁左右发病率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其临床治疗方法彼多,疗效不一。笔者从2004年元月至2005年6月,采用腰椎牵引 电针 TDP照射 推拿等综合治疗134例,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男性54例,女性80例;年龄最小者17岁,最大者74岁,其中30岁以下3例,31 ̄40岁23例,41 ̄50岁39例,51 ̄60岁51例,61岁以上1.8例;病程最短者1天,最长者6年;单纯腰痛者24例,单纯腿痛者34例,腰腿均痛者76例,全部病例均经CT检查确诊;其中腰3…  相似文献   

3.
益气化瘀法对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于2000年10月 ̄2004年4月,采用中医益气化瘀法治疗慢阻肺缓解期患者60例,观察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所选120例均为唐山市中医医院呼吸科门诊或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60例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50 ̄75岁;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参芪麦味地黄汤治疗糖尿病早期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定糖尿病早期肾病患者60例,研究时段放2016年8月—2018年8月,分组原则以随机数字表法为主,分对照组(30例,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参芪麦味地黄汤治疗),比较实验室指标、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尿微量蛋白显著较对照组低,临床总有效率显著较对照组高,均P 0. 05。结论参芪麦味地黄汤可有效降低糖尿病早期肾病患者血糖及尿微量蛋白,疗效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我院自制中药治疗糖尿病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8月~2012年8月间治疗糖尿病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内科基础治疗,实验组应用我院自制中药治疗。结果: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疗效进行对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应用我院自制中药治疗糖尿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我院自制中药治疗糖尿病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8月~2012年8月间治疗糖尿病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内科基础治疗,实验组应用我院自制中药治疗。结果: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疗效进行对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应用我院自制中药治疗糖尿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3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1999年2月~2001年8月,我院对30例门脉高压性胃病(pro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全组共60例患者均符合PHG诊断标准(经B超或腹部……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病率可达50%~80%。近年来笔者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并与单用一般药物基础治疗30例作比较,现将结果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病例选择选择在我院住院、门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本组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有手足麻木、疼痛等症状,并有浅感觉明显减退,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障碍,确诊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一般资料将60例患者按入院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42~76岁,平均(60.2±6.4)岁;糖尿病病程3~22年,平均(7.5±3.2)…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基础降糖的前提下,将6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30例予以辛伐他汀胶囊或非诺贝特胶囊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五苓散加味口服。2组均治疗60 d。结果 2组治疗后血糖、TC、TG、LDL-C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治疗组各项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或0.05)。结论五苓散加味可明显改善糖尿病伴高脂血症患者症状,降低血糖,调整血脂。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关于2型糖尿病从脾论治的报道屡见不鲜,且获效良好。笔者在2010年8月~2012年8月间,用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30例,与单纯西药治疗30例做对照,亦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针刺联合蚕沙外熨治疗中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 选取北京市房山区中医医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60例中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2组均给于糖尿病基础治疗,其中对照组口服甲钴胺治疗,治疗组在口服甲钴胺的基础上,加用针刺联合蚕沙外熨进行治疗,2组均连续...  相似文献   

12.
2001年8月~2002年8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糖尿病肾病42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共收治42例,其中男30例,女12例;年龄在45~70岁之间;病程在10~20年不等。均为非胰岛素依赖型,实验室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2000年1月~2002年8月应用川芎嗪、门冬氨酸钾镁、维生素C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收到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30例为我院住院及门诊病例,诊断均符合  相似文献   

14.
2004年1月至2005年3月,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30例,并与西药治疗的30例进行对照观察,结果获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60例均为我院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治疗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了2017年8月—2019年8月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作为此次观察研究的对象。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31,P0.05)。结论对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的采用丹红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效果显著,有效改善患者的下肢动脉各项指标的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肾炎康复片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合并肾损害目前尚无理想的防治措施.2005年8月-2007年8月,本院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肾炎康复片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30例,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7.
<正>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DN常见于10年以上病程的糖尿病患者中,病程在20年的DN患者中有4%~17%进展至终末期肾病(ESRD)。近年来,笔者采用加味黄风汤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风湿内扰型DN30例。获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60例病例源于2014年7月至2015年8月浙江省中医院肾内科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  相似文献   

18.
<正>笔者自拟痛风灵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共60例,均为我院2008年8月至2011年8月门诊和住院患者,均为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病程1~3天。以红、肿、热、痛为主要症状。第1跖趾关节54例,踝关节5例,腕关节1例,伴高血压病10例,高脂血症12例,糖尿病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笔者用WLTY-2000型伟力电脑糖尿病治疗仪治疗该类患者30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60例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并伴有明显的肢体末端麻木、疼痛或发凉、感觉异常,神经系统检查深浅感觉明显减退,膝腱反射明  相似文献   

20.
笔者采用神芎丸加味治疗 型糖尿病 76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 76例均符合 WHO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其中男性 5 2例 ,女性 2 4例 ;年龄 42~ 5 0岁者 30例 ,5 1~ 60岁者 42例 ,61以上者 4例 ;病程 3个月~ 1 8年 ;合并冠心病者 1 4例 ,脑梗塞者 8例 ,高血压病者 1 2例 ,末梢神经炎者 1 0例 ,糖尿病性肾病者 4例 ;中医辨证分型属肺胃热盛者 1 2例 ,气阴两虚者 60例 ,阴阳两虚者 4例。气阴两虚型者中有38例挟瘀 ,其临床表现为心痛、胸闷、头痛、头晕、肢体麻木或不遂 ,舌质暗 ,脉弦或涩。治疗方法神芎丸基本方为黄芩 30 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