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自经皮穿刺腰椎间盘摘除术和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髓核溶解术开展以来,我们对经皮穿刺治疗颈椎间盘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但发现采用现行的颈前外侧手术显露途径用于经皮穿刺切除颈椎间盘时有一定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2.
经皮穿刺等离子射频髓核成形术是近年来开展的治疗颈、腰椎间盘病变的微创技术。我院在经皮穿刺椎间盘髓核切吸减压术的基础上于2008年3月份引进该技术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21例,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经皮穿刺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治疗是微创脊柱外科开展最为活跃的领域,根据手术路径和减压方式不同,可以分为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减压术和腰椎间盘显微切除术两类手术。前者包括化学溶核术(CNL)、各种经皮椎间盘切除术(PLD)、激光椎间盘减压(PLDD)、椎间盘内电热疗法(IDET)和髓核成形术(NP);后者包括显微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和后路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本文对经皮穿刺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颈部过度活动或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导致纤维环破裂和盘内压升高,引起髓核突出,压迫颈神经根及脊髓,出现肩、颈、上肢痛和四肢感觉运动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甚至瘫痪.以往以保守治疗和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1].经皮穿刺椎间盘摘除术与传统手术比较具有简易、微创、疗效好、恢复快的特点,近年被广泛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PLD).我院于1993年10月至1997年11月,采用经皮穿刺摘除颈椎间盘(PCD)术治疗99例颈椎间盘突出症,并加强护理,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经皮穿刺椎间盘摘除术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穗 《护理学杂志》2000,15(2):87-88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颈部过度活动或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导致纤维环破裂和盘内压升高,引起髓核突出,压迫颈神经根及脊髓,出现肩、颈、上肢痛和四肢感觉运动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甚至瘫痪.以往以保守治疗和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1].经皮穿刺椎间盘摘除术与传统手术比较具有简易、微创、疗效好、恢复快的特点,近年被广泛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PLD).我院于1993年10月至1997年11月,采用经皮穿刺摘除颈椎间盘(PCD)术治疗99例颈椎间盘突出症,并加强护理,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经皮颈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9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皮颈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9例报告李健,程立明,胡汉生,许惠莲我院在总结经皮腰椎间盘切除术(PLD)经验的基础土,自1993年起采用经皮穿刺颈椎间盘切除术(PCD)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9例,收到良好效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9例,男6例,女...  相似文献   

7.
脊柱微创手术 (minimallyinvasivespinesurgicaltechnique)是指经非传统手术途径并借助医学影像、显微内窥镜等特殊手术器械和仪器对脊柱疾患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微创技术和方法, 其目的在于将医源性创伤减小到最低程度, 同时获得最佳疗效。主要包括两大类: 经皮穿刺脊柱微创手术和借助内窥镜进行的脊柱微创手术。1934年Ball经脊柱后外侧入路行椎体穿刺活检术开创了经皮穿刺脊柱微创诊断技术的先河。1964年Smith首先报道了在X线透视下经皮穿刺进入病变的椎间盘, 注入木瓜凝乳蛋白酶, 溶解髓核以治疗椎间盘突出症, 这是经皮穿刺微创技术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用经皮椎间盘镜腰椎间盘摘除系统行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108例的临床经验.本组穿刺成功率100%,近期随访优良率91.6%.该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对脊柱稳定性无影响的优点.为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经皮椎间盘镜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108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告用经皮椎间盘镜腰椎间盘摘除系统行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108例的临床经验。本组穿刺成功率100%,近期随访优良率91.6%。该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对脊柱稳定性无影响的优点。为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经皮侧方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经皮侧方入路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的解剖学依据,观察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8例L4/5椎间盘突出患者,俯卧位下经L4/5椎间盘进行CT断层扫描,观察从腰部外侧与椎管呈90°穿刺进入椎管的经皮穿刺点及穿刺路径上的解剖结构;测量经皮穿刺点至后正中线皮肤的距离和同侧上关节突前缘的距离。应用侧路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6例(均为突出较严重并且是非间隙水平以外或游离型突出者),观察患者治疗结果和并发症。结果:侧路穿刺路径由浅入深的主要结构有腰背筋膜中层结构(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腰方肌)、腰背筋膜深层、腰大肌、椎间孔和椎管。经皮穿刺点至后正中线皮肤的距离为18.08±1.88cm;至同侧上关节突前缘的距离为13.70±1.69cm。28例中27例可以直接穿刺进入椎管,不会损伤内脏、血管等解剖结构。临床应用66例中没有明显入路途径上的血管和内脏解剖结构损伤,2例发生了与穿刺无关的神经损伤,2例摘除失败行切开手术。结论:经皮侧方90°上关节突前缘进入椎管是可行的,为突出较严重并且是非间隙水平以外或游离型病例的微创治疗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1.
我科从 1990~ 2 0 0 0年在行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中发生椎间盘炎 7例 ,其中 2例采用腰大肌瓣填塞治疗 ,收到满意效果。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2例患者均为男性 ,同为L4~ 5椎间盘突出 ,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 3~ 5d ,出现剧烈腰痛 ,经X线、CT及MRI检查明确诊断为腰椎间盘炎。1.2 手术方法右侧卧位 ,采用左侧经腹膜外的前方切口 ,钝性剥离腹膜 ,显露腰大肌内缘 ,椎体的外缘及大血管 ,将输尿管随同腹膜及腹主动脉推向中线小心保护 ,然后确定腰椎的序列。炎症的椎间盘 ,纤维环颜色稍发黄 ,用 12号针头穿刺椎间盘可抽出少…  相似文献   

12.
经皮穿刺腰椎间盘摘除术前后CT值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皮穿刺腰椎间盘摘除术前后CT值的比较研究刘雷1张聪1衡代忠1陈德英1我院自1993年起应用椎间盘镜对197例患者进行了椎间盘摘除术,优良率为83%〔1〕。为进一步认识其作用机理,我们选择了12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记录其手术前、后的CT值并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经皮椎间孔内窥镜下靶向穿刺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体会。方法选取2017-02—2018-01间淇县人民医院收治的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予以经皮椎间孔内窥镜下靶向穿刺椎间盘切除术。观察手术效果及随访情况。结果 4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51.85±6.20)min,术中出血量为(40.26±7.60)mL。未发生脑脊液漏、硬脑膜微小撕裂、神经受损等并发症。术后2个月及12个月随访时患者的VAS评分及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Macnab标准,术后12个月时的治疗优良率为87.50%(42/48)。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基础上,应用经皮椎间孔内窥镜下靶向穿刺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创伤小、安全性高、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4.
经皮穿刺椎间盘病灶清除术治疗椎间盘炎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椎间盘炎的一种新的微创手术治疗。 方法 对 37例椎间盘炎采用经皮穿刺椎间盘病灶切除及用含庆大霉素盐水持续性灌洗治疗。 结果  31例得到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为 2 6年。全部病人在进行病灶清除术后 ,临床症状体征均获得迅速控制 ,并早期下床活动 ,腰椎间盘炎在 6周左右 ,颈椎间盘炎在 1周左右。血沉 (ESR)、急性反应蛋白 (CRP)腰、颈椎间盘炎分别在术后 4周和 3周开始降至正常。X线平片显示病变椎体融合 2 0例 ,椎间隙变窄 17例。 结论 经皮穿刺椎间盘病灶清除术或病灶清除持续灌洗引流术有微创、效果好、不影响脊柱稳定性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经皮穿刺腰椎间盘手术路径的三维重建及其可视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构建基于PC的经皮穿刺椎间盘手术入路可视化模型。方法通过16排螺旋CT进行脊柱腰段和相邻动脉的三维重建了解其空间关系。将采集的脊柱腰段薄层断面数据分割后,导入3D lancet可视化系统中,用该系统将分割后的脊柱腰段及其周围主要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和经皮穿刺椎间盘手术入路可视化。结果脊柱腰段与血管CT三维重建影像显示腰动脉的走行、与椎间盘、上关节突的关系以及髂血管与L5~S1椎间盘的关系。脊柱腰段三维解剖模型和可视模型能够清晰显示脊柱腰段主要结构、位置及其毗邻关系,成功模拟显示后外侧入路和前入路虚拟路径及其相互间的三维空间解剖结构关系。结论基于PC的经皮穿刺椎间盘手术入路的三维重建和可视化模型准确反映出该脊柱腰段主要结构的特点及其空间毗邻关系,可为经皮穿刺椎间盘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上颈椎的显露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上颈椎的显露贾连顺11上颈椎前外侧显露途径上颈椎系指第一和第二颈椎,由于该部位于颈椎最高节段而又深在,与下位颈椎有很大不同。前外侧显露途径仅能暴露C2椎体和C2~3椎间盘。显露过程主要在于对喉上神经及其周围的解剖必须熟悉。喉上神经起于颈结状神经节的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臭氧腰椎间盘靶向注射治疗腰椎间盘各型突出的穿刺路径,观察臭氧在椎间盘和突出物的分布。方法123例经皮穿刺腰椎间盘臭氧消融术患者,根据突出节段分别在CT下进行薄层扫描,根据突出类型选择合适穿刺路径,注射臭氧后CT扫描观察气体分布状况。结果75例L4~5椎间盘穿刺全部成功采用后外侧路径。85例L5~S1椎间盘穿刺全部采用小关节内缘侧隐窝路径。臭氧在椎间盘髓核腔内积聚状分布43例,裂隙状分布64例,弥漫分布状62例。46例L4~5和L5~S1椎间盘突出物大于1/3矢状径的突出,29例在突出物内和突出物表面分布,17例在突出物表面分布。结论CT导引臭氧腰椎间盘消融术穿刺定位精确,可以进行椎间盘和突出物靶向注射,同时可观察注射后气体在目标部位的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18.
经皮穿刺双间隙髓核摘除术治疗复合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以一个经皮穿刺点行双间隙髓核摘除,治疗复合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 在应用经皮穿刺法为40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髓核摘除术中。选择L4,5、L5S1复合型椎间盘突出者35例(8.7%),采用同一穿刺点对同侧不同侧椎间盘髓核突出的相邻的双间隙作髓核摘除术。结果 接受本术式治疗的35例复合型椎间盘突出症者,其穿刺的成功率为100%,穿刺的有效率为100%。结论 以一个穿刺点作经皮穿刺髓核摘除治疗复合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恢复快,具有创新性。  相似文献   

19.
椎间盘压力测定在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中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椎间盘压力测定在颈椎、腰椎间盘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中的可行性及椎间盘压力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择2006年7月~2007年7月同组医生施行局麻下经皮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手术治疗的颈椎、腰椎病例各10例,于术中射频消融前后分别测量椎间盘内压力。共测量18个颈椎间盘及17个腰椎间盘,其中5个腰椎间盘术前同时行椎间盘前部测压。另随机选择术中行椎间盘造影检查的椎间盘源性颈腰痛病例10例,10个椎间盘(颈椎、腰椎间盘各5个),于术中椎间盘造影检查前后分别测量椎间盘内压力。分析射频消融减压前后椎间盘内压力数据分布的正态性、减压情况、应用造影剂及穿刺部位等相关干预因素对压力的影响。结果全部测压病例术前与术后椎间盘压力的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P>0.05)。颈椎间盘压力术前为26.56mmHg±3.35mmHg(1mmHg=0.133kPa),术后为22.94mmHg±4.12mmHg;腰椎间盘压力术前为37.18mmHg±4.23mmHg,术后为31.47mmHg±5.95mmHg。射频消融术后椎间盘压力均较术前降低,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应用造影剂后,颈椎间盘压力增高21.44mmHg±7.82mmHg,腰椎间盘压力增高30.06mmHg±11.25mmHg,较应用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腰椎间盘前部压力比中部高2.00mmHg±3.12mmHg,但二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椎间盘压力变化与射频消融术及造影剂的应用关系密切。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椎间盘压力监测在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中具有可行性,并有助于量化减压程度,为保证术后疗效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颈椎前外侧入路穿刺技术的解剖学基础,提高该入路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方法 成人尸体解剖22具,颈椎前路手术患者50侧。通过尸体解剖及手术观察向左侧推移脏器鞘时颈动脉鞘的位移情况,颈动脉鞘与脏器鞘间隙在不同颈椎水平的特点,向内侧推移气管时食管随气管移动的情况及食管向内侧相对于椎体的移动发生在哪一筋膜间隙,向内外侧推移颈动脉鞘时其移动情况。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颈椎间盘髓核射频技术治疗颈椎间盘源性疼痛及颈性眩晕206例患者资料,男93例,女113例;年龄22~71岁,平均48岁,共434个椎间盘。结果 尸体解剖和术中观察均发现在约C4椎体水平以下颈动脉鞘和脏器鞘之间不存在天然间隙,为使二鞘之间产生可供穿刺的间隙需借助手法分离。椎前筋膜浅、深两层之间容易分离。在脏器鞘完整情况下,向内侧推移气管时,食管随气管一同活动,脏器鞘相对于颈椎的活动主要发生在椎前筋膜浅、深层之间。颈动脉鞘主要由椎前筋膜向两侧移行而成,受椎前筋膜的限制加之颈动脉本身的张力使其向内外的活动度受到明显限制。434个颈椎间盘穿刺均安全完成,无一例发生颈动脉、食管损伤和椎间盘炎等并发症。结论 颈椎前外侧入路穿刺技术应基于对颈前解剖的正确理解,在此基础上的操作合理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