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抑亢丸治疗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病,GD)的疗效及对自身抗体和脂肪细胞因子的影响。 方法: 92例GD患者随机按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甲巯咪唑10 mg/次,3次/d,并根据甲状腺功能指标调整剂量。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抑亢丸,7.5 g/次,2次/d。疗程为12周。记录治疗前、治疗后4、8、12周主要症状、体征积分变化;检测治疗前后血清促甲状腺素(TSH)、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血清甲状腺素(T4)、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检测治疗前后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b)、检测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水平;检测治疗前后血清游离脂肪酸(FFA)、脂联素(APN)瘦素(LP)及抵抗素(ADSF)水平。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5.6%,优于对照组的82.6%(P<0.05);观察组主要症状、体征积分在8周和12周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TSH水平高于对照组,T3,T4,FT3,FT4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后观察组TGAb、TMAb及TPOAb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FFA,APN和ADSF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L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 结论: 抑亢丸能明显改善GD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其机理可能与降低GD患者自身抗体水平,调节异常免疫有关;抑亢丸还能调节GD患者脂肪细胞因子水平,从而改善GD患者改善异常的糖脂代谢。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益气解毒软肝汤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代偿期)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 方法: 将76例患者随机按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两组采用保肝、抗病毒等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扶正化瘀胶囊,1.5 g/次,3次/d,口服。观察组益气解毒软肝汤,1剂/d,常规水煎分2次服用。疗程24周。检测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计算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G)等肝功能指标,检测治疗前后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血清III型前胶原(PCIII)及血清IV型胶原(IV-C)等肝纤维化指标,采用彩超测定脾脏厚度和门静脉、脾静脉内径(DPV、DSV)和流速(VPV,VSV),检测治疗前后血清金属蛋白酶1组织抑制剂(TIMP-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水平。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体疗效为81.57%,优于对照组的60.52% (P<0.01);治疗后观察组ALT,AST,TBIL均较治疗前下降,并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ALB和A/G均上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血清HA,LN,PCⅢ及IV-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DPV,DSV,VPV,VSV及脾厚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后观察组血清TIMP-1,TGF-β1,PDGF水平均明显下降,并低于对照组(P<0.01)。 结论: 益气解毒软肝汤具有护肝降酶、抗纤维化和肝硬化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血清IMP-1,TGF-β1,PDGF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脑梗通汤联合舒血宁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疗效及对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按数字表法将88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舒血宁注射液静脉输注,1次/d;观察在对照组基础上内服脑梗通汤;两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巴塞尔(Barthel)指数(BI),傅格梅尔氏(Fugl-Meyer)评分(FMMS),残障率、脑卒中量表(CSS)及改良阿什沃思(Ashworth)评分,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6,IL-10,TNF-α,MMP-9水平。结果:经Ridit分析,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BI,上下肢FMMS评分高于对照(P<0.01);治疗后对照组残障率为25.12%,观察组为15.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CSS评分和改良Ashworth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血清IL-6,IL-10,TNF-α和MMP-9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梗通汤联合舒血宁注射液能改善脑梗死恢复期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肢体运动能力和降低肌张力,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炎症反应及下调基质蛋白酶-9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泻肺宁心汤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PHD)急性期血管内皮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 方法: 96例CPHD急性期患者随机按住院前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均给予抗感染、止咳、平喘、祛痰、利尿、抗心衰等对症治疗。 观察组加服泻肺宁心汤,1剂/d,疗程均为14 d。监测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和血氧饱和度(SaO2)等血气指标,测量肺动脉压(mPAP)和心肌做功指数(Tei指数),检测血浆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和白介素-8(IL-8)水平,记录主要症状、体征评分。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75%,优于对照组的77.08%(P<0.05);治疗后观察组PaO2,SaO2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mPAP,Tei指数及主要症状、体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ET-1低于对照组,N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TNF-α和IL-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 结论: 泻肺宁心汤能改善CPHD急性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改善通气/换气功能,并降低mPAP,改善心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血管内皮功能,降低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调冲平肝方治疗围绝经期高血压病患者的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和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方法: 90例围绝经期高血压病患者随机按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给予心理辅导治疗。对照组采用谷维素片,20 mg,3次/d,非洛地平缓释片,5 mg,1次/d。观察组采用调冲平肝方,1剂/d,常规水煎分2次服用。疗程为8周。采用Kupperman指数(KI)记录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测定患者血压水平;检测血清雌二醇(E2)、促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神经肽Y(NPY)、神经降压肽(NT)及β-内啡肽(β-EP)水平。 结果: 治疗后第4周两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治疗后8周两组SBP,DBP水平进一步下降,观察组SBP,DB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血压复常率为68.89%,优于对照组的46.67% (P<0.05);观察组血压疗效有效率为93.33% 优于对照组的73.33% (P<0.05);治疗后4周及疗程结束时观察组K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KI评分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E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FSH,LH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ET-1水平下降,并低于对照组(P<0.01),NO水平上升,并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NPY低于对照组,NT,β-E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在心理辅导治疗的基础上,调冲平肝方能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下降患者血压水平,促进患者血压恢复正常,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调节患者神经内分泌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苏颗粒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白介素21(IL-21)的影响.方法:86例CHB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派罗欣,180 μg/次,1次/周,sc.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肝苏颗粒,9 g/次,3次/d,口服.疗程24周.检测血清IL-21水平、乙肝病毒DNA(HBV-DNA)定量及肝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HBV-DNA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IL-21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观察组上升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谷酰转肽酶(GGT)及总胆红素(TBil)低于对照组(P <0.05,P<0.01),白蛋白(ALb)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苏颗粒能升高CHB患者IL-21水平,具有抗乙肝病毒和保护肝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自拟中药方治疗小儿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疗效及与免疫调节机制的相关性。 方法: 将60例小儿紫癜性肾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单纯口服雷公藤多甙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给予自拟中药方配合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逆转尿蛋白、逆转尿红细胞、整体疗效以及安全性;取血检测患儿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8(IL-18)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变化。 结果: 自拟中药方治疗小儿紫癜性肾炎3个月,在逆转尿蛋白、逆转尿红细胞、整体疗效、安全性等方面均优于单纯应用雷公藤多甙片,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血清IL-6,IL-18,TNF-α水平下降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血清IL-10水平升高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自拟中药方治疗小儿紫癜性肾炎临床疗效肯定,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优于单纯雷公藤多苷片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其临床疗效与中药调节机体免疫、改善机体内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主要观察肌瘤清胶囊对子宫肌瘤大鼠血清NOS活性及TNF-α、IL-2水平的影响,探讨肌瘤清胶囊治疗子宫肌瘤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雌激素、孕激素共同肌注的方法建立大鼠子宫肌瘤模型,灌胃给予肌瘤清胶囊11周,检测血清NOS活性和IL-2、TNF-α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NOS活性和TNF-α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IL-2水平显著降低(P<0.01);而肌瘤清胶囊能明显降低血清NOS活性和TNF-α水平(P<0.05或P<0.01),升高血清IL-2水平(P<0.05或P<0.01)。结论:肌瘤清胶囊能明显降低血清NOS活性和TNF-α水平,升高IL-2水平,提示肌瘤清胶囊抑制子宫肌瘤作用可能与调节内分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心通胶囊对冠心病高脂血症患者的脂联素及血管内皮功能的控制。 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按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次,晚上睡前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脑心通胶囊,1.6 g/次,3次/d。疗程均为12周。检测治疗前后血清脂联素(APN)、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血栓素(TXB2)及6-酮-前列腺素F-(1a)(6-Keto-PGF-1a),并检测血脂水平,进行心电图检查。 结果: 观察组降脂效果总有效率达95.0%,优于对照组的80.0%(P<0.01);观察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80.0%,优于对照组的55.0%(P<0.01);治疗后观察组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均明显下降并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血清APN水平均升高,观察组上升更为显著(P<0.01);治疗后两组血清vWF均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NO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ET-1均明显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TXB2 均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6-Keto-PGF1a均上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 结论: 脑心通胶囊能升高冠心病高脂血症患者APN水平,抑制炎症反应,通过改善ET/NO和TXA2/PGI2比例、下调vWF水平正性调节血管内皮功能,从而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通腑清胰方辅助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疗效及对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 方法: 64例SAP患者随机按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通腑清胰方,胃灌注入,1剂/d,疗程10 d。监测血清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血浆内毒素水平及尿乳果糖/甘露醇(L/M)值;记录首次排便时间、腹痛缓解时间、腹胀缓解时间及肠鸣音恢复时间;检测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检测治疗前后血浆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a(6-keto-PGF1a)水平;记录4周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中转手术率,死亡率。 结果: 治疗后第5、10天观察组血清D-乳酸、DAO及尿L/M值均明显下降并低于同期对照组(P<0.01);两组血浆内毒素呈升高趋势,观察组在第5、10天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首次排便时间、腹痛和腹胀缓解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L-6、IL-8及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TXB2水平低于对照组,6-keto-PGF1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4周内观察组ARDS、MODS的发生率分别为12.5%、9.38%,均低于对照组的37.5% 和31.25% (P<0.05)。 结论: 通腑清胰方辅助治疗SAP,能减轻肠麻痹,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减轻炎性损伤,改善微循环,保护了SAP患者肠道黏膜屏障功能,降低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从而降低了ARDS、MODS 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活络方内服及丁香膏外用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110例PHN患者随机按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两组均采用针灸治疗,疗程10 d。对照组口服维生素B1片,20 mg/次,3次/d,甲钴胺片,0.5 mg/次,3次/d,双氯芬酸钠双释放肠溶胶囊,75 mg/次,1次/d。必要时口服氨酚曲马多片。疗程8周。观察组采用活络方内服,及丁香膏外用,疗程8周。采用(VAS)法评价患者疼痛情况,并计算疼痛下降指数;记录治疗前后生存质量(QOL)评分;记录治疗期间氨酚曲马多用量;检测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和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结果: 观察组疼痛下降指数总有效率为95.54%,优于对照组的78.18%(P<0.05);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观察组在第2、4、8周(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后观察组CD3,CD4及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后两组血清IL-6水平均下降(P<0.01),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血清IL-2水平上升,观察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期间观察组氨酚曲马多用量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 采用活络方内服联合丁香膏外用能快速减轻(PHN)疼痛症状,减少氨酚曲马多用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免疫功能,减轻炎症损伤,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消银汤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疗效,及其对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L)-17,IL-23,IL-6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例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消银汤联合NB-UVB照射治疗,对照组仅予NB-UVB照射治疗,疗程8周。同时选取30例志愿者作为健康组。检测健康组以及银屑病患者治疗前后IL~(-1)7,IL-23,IL-6表达水平,并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后4,8周的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血清IL~(-1)7,IL-23,IL-6水平均较健康组明显升高(P0.01);治疗后两组IL~(-1)7,IL-23,IL-6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治疗后上述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IL~(-1)7,IL-23,IL-6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性。结论:消银汤联合NB-UVB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较单一NB-UVB治疗效果好,二者发挥协同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患者血清Th17细胞相关因子IL~(-1)7,IL-23,IL-6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茵陈蒿汤加味治疗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30例DILI患者随机按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两组均口服肌苷片0.4 g/次,3次/d,肝泰乐片0.2 g/次,3次/d。对照组口服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2粒/次,3次/d;观察组采用茵陈蒿汤加味,1剂/d,疗程4周。每周监测肝功能变化、观察临床症状体征,检测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γ-干扰素(IFN-γ)水平。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治愈率95.23%,优于对照组的63.07%(P<0.05);治疗后观察组黄疸、乏力、纳差、恶心呕吐、皮肤疹痒、大便、胁痛及脘闷腹胀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L-10高于对照组,IFN-γ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茵陈蒿汤加味可降低患者ALT,AST,TBIL水平,减轻黄疸、乏力、纳差等临床表现,提高临床治愈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免疫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4.
愈肠煎保留灌肠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愈肠煎保留灌肠配合美沙拉嗪治疗(大肠湿热证)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白介素(IL)-17,IL-21的影响。方法:将120例UC患者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综合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1 g/次,4次/d,吞服勿咀嚼。综合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愈肠煎,1次/d,保留灌肠。两组疗程均为4周。进行治疗前后Baron内镜评分法评分;采用肠黏膜病变活动指数(Sutherland DAI)对疾病严重度与活动度进行评价;记录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进行治疗前后炎症性肠病问卷(IBDQ)评分;检测治疗前后血清IL-17,IL-21水平。结果:综合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76.67%,综合组优于对照组(P0.05);综合组Baron评分和Sutherland DAI疾病活动性指数评价均低于对照组(P0.01);综合组腹泻、脓血便、腹痛和腹胀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综合组IBDQ量表肠道症状、全身症状、情感能力及社会能力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血清IL-17,IL-21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综合组血清IL-17,IL-2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愈肠煎保留灌肠联合美沙拉嗪治疗(大肠湿热证)溃疡性结肠炎能减轻症状,控制疾病活动,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美沙拉嗪,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炎症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通窍鼻炎颗粒联合针刺治疗过敏性鼻炎(AR)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4,IL-6,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11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AR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5)和观察组(n=55)。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通窍鼻炎颗粒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针刺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积分及炎性因子IL-4,IL-6,IL-10水平。并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复发率。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4%,明显高于对照组85.4%的总有效率(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喷嚏、流涕、鼻塞及鼻痒等症状积分显著降低,IL-4,IL-6,IL-10水平明显降低,比较都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的复发率为5.4%,明显低于对照组18.2%的复发率(P0.05)。结论:通窍鼻炎颗粒联合针刺治疗AR疗效可靠,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减轻炎性反应,且复发率低,临床上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抗敏煎内服及穴位敷贴治疗儿童过敏性鼻炎58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抗敏煎内服及穴位敷贴治疗儿童过敏性鼻炎(AR)的疗效及对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和白细胞介素-4,-10(IL-4,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16例AR患者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观察组各58例,门诊体检的健康儿童15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对照组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片,5~10 mg/次,1次/d,疗程4周;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根据不同情况喷鼻,疗程10 d。联合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抗敏煎内服,1剂/d及中药穴位敷贴,1次/周。两组疗程均为4周。进行治疗前后鼻炎的症状评分;记录治疗前1周及治疗后1周AR发作次数;进行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价;检测治疗前后IgE,IL-4,IL-10水平。结果:联合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100%,对照组86.2%,联合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联合观察组鼻炎的症状评分、AR发作次数和生活质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AR患者治疗前后IgE和IL-4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IL-10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IgE,IL-4水平均比治疗前下降,IL-10水平升高(P<0.01);治疗后联合观察组IgE,IL-4水平低于对照组,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AR的基础上,抗敏煎内服和中药穴位敷贴治疗AR近期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IgE水平和调节Thl/Th2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解郁化浊汤对2型糖尿病前期(气滞痰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11例患者随机按数字法分为对照组55例和观察组56例。两组均采用基础干预,包括控制饮食、健康教育、运动等一般治疗,观察组加服解郁化浊汤,1剂/d, 疗程均为12周。检测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B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 h胰岛素 (2 h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TC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HDL-C高密度脂蛋白、LDL-C低密度脂蛋白),测量患者体重、腰围和臀围及记录中医证候积分,并随访患者的转归。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15例(26.78%)糖代谢正常,优于对照组的6例(10.91%)(P<0.05),观察组为7例(12.5%)转为T2 DM,少于对照组的17例(30.91%)(P<0.05);对照组治疗后FBG,2 hPBG,HbA1c,FINS,2 hINS均呈上升趋势,观察组以上指标则明显下降(P<0.05,P<0.01),观察组FBG,2 hPBG,HbA1c、FINS,2 h INS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BMI、体重、腰围及WHR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G,HDL-C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形体肥胖、脘腹胀闷、心烦、大便干结及口苦等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在基础干预的基础上,解郁化浊汤能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糖脂代谢,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对防止糖尿病前期患者转化为T2 DM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加味血府逐瘀汤对急性肺挫伤的临床疗效及对内皮素-1(ET-1)、白细胞介素-8(IL-8)和C-反应蛋白(CPR)的影响。 方法: 84例肺挫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加服加味血府逐瘀汤,1剂/d。观察临床症状,监测血气分析,记录需行机械通气率、肺部感染发生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和病死率,检测血清ET-1,IL-8及CPR水平。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病情分级轻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及氧合指数(PO2/FiO2)上升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P<0.01);观察组发生机械通气例数及肺感染例数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观察组ET-1,IL-8,CRP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P<0.01)。 结论: 加味血府逐瘀汤能减轻急性肺挫伤临床症状,降低血浆ET-1,IL-8,CRP,升高PO2,PCO2及PO2/FiO2,改善肺功能,促进肺挫伤后肺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汤治疗气阴两虚兼血瘀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从微炎症角度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筛选气阴两虚兼血瘀型糖尿病肾病患者70例,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根据患者就诊的先后顺序编号,对应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治疗组(3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方案(饮食控制、降糖、降压、降脂等)配合中药汤剂治疗,对照组予以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120方,治疗组予以益气活血汤,疗程为12周。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肌酐、尿素氮、血清白蛋白、肾小球滤过率、尿微量白蛋白/肌酐、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第12周,治疗组患者的血肌酐降低(P0.05),血清白蛋白升高(P0.01),肾小球滤过率升高(P0.01),尿微量白蛋白/肌酐降低(P0.01),血清CRP和IL-8水平亦降低(P0.05);同时,治疗组在降低尿微量白蛋白/肌酐,升高血清白蛋白,下调血CRP,IL-8水平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活血汤能改善早期糖尿病肾病(DKD)患者的肾功能,降低尿蛋白,具有早期干预糖尿病肾病进展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血CRP,IL-8等炎症因子水平,从而改善DKD机体的微炎症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实验性变应性鼻炎(llergic rhinitis,AR)发病机制中白介素(IL)-6、IL-17和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分析消风宣窍汤对这3种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用卵蛋白(OVA)通过腹腔注射结合滴鼻的方式建立AR豚鼠模型,造模周期共21 d,将60只Hartley豚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消风宣窍汤高、中、低剂量组(42,21,10.5 g·kg-1)、氯雷他定组(1.34 mg·kg-1)。用被动皮肤过敏试验(PCA)检验豚鼠模型制备情况,ig治疗1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E)和IL-6,IL-17的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IgE和IL-6,IL-17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消风宣窍汤高、中剂量组IgE水平显著降低(P<0.01),IL-6,IL-17水平降低(P<0.05或P<0.01);低剂量组IgE水平降低(P<0.05);氯雷他定组IgE水平降低(P<0.05),IL-6,IL-17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消风宣窍汤降低AR的IgE水平的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IgE和IL-6,IL-17水平实现的,并且两者呈正相关关系,提示IL-6和IL-17在AR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