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恢复期(2周~4周)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选定42例老年AMI恢复期病人,对照分析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前1 d和术后1 h的标准12导联同步心电图,测量QTd及校正的QT(QTcd),并与26例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行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前最大QT间期(QTmax)、最大校正QT间期(QTcmax)、QTd及QTcd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大(P<0.01);介入手术后QTmax、QTcmax、QTd及QTcd 比术前明显降低(P<0.01).而单独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对QT离散度无明显影响.结论 AMI病人QTd和QTcd明显高于正常人,而AMI恢复期行PTCA及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可使QTd和QTcd显著降低,从而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改善老年AMI病人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PTCA及支架置入术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恢复期 (2~ 4周 )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及支架置入术对QT离散度 (QTd)的影响。方法 选择 5 7例AMI恢复期的患者 ,分别记录PTCA及支架置入术前 1d ,术后 1h的 12导联同步心电图 ,测量QTd及校正的QTd(QTcd) ,并与 86例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者进行对照。结果 AMI组行PTCA及支架置入术前最大QT间期 (QTmax) ,最小QT间期 (QTmin) ,QTd及QTcd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大 ,差异有显著性。前壁与下壁AMI之间上述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成功的PTCA及支架置入术后QTmax,QTmin,QTd及QTcd比术前明显缩短 ,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而单纯行冠状动脉造影对QT离散度无明显影响。结论 AMI患者QTd及QTcd显著高于正常人 ,而AMI恢复期成功的PTCA及支架置入术可使增加的QTd及QTcd显著缩短 ,从而减低AMI后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 ,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恢复期(2~4周)介入治疗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选定76例AMI恢复期患者,对照分析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术前1d和术后1h的标准12导联同步心电图,测量QTd及校正的QT离散度(QTcd),并与53例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AMI组介入治疗术前最大QT间期(QTmax)、最大校正QT间期(QTcmax)、QTd及QTcd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介入手术后QTmax、QTcmax、QTd及QTcd比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单独进行冠脉造影对QT离散度无明显影响。结论AMI患者QTd和QTcd明显高于正常人,而AMI恢复期介入治疗可使QTd和QTcd显著降低,从而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改善AMI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成功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及支架植入术对冠心病患者QT间期离散度 (QTd ,QTcd)的影响。方法 :对 3 1例成功进行PTCA及支架植入术的冠心病患者 ,3 1例未进行PT CA及支架植入术经常规治疗冠心病的QT间期离散度进行分析。结果 :1 PTCA及支架植入的冠心病患者QT间期离散度比较 ,术后QT间期离散度比术前明显减少 (P <0 0 1) ;2 PTCA及支架植入组术后与未进行PTCA及支架植入术组的QT间期离期度比较 ,术后患者比常规治疗患者的QT间期离散度明显减少 (P <0 0 1) ;3 常规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治疗前后的QT间期离散度无明显变化 (P >0 0 5 )。结论 :成功的PTCA及支架植入术可降低冠心病患者的QT间期离散度 ,从而减少心血管意外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QT间期离散度 (QTd)是指不同导联 QT间期的差异 ,故可反映心室各部位复极的不一致性 ,冠心病患者的 QTd异常增加 ,并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密切相关 [1 ] ,研究表明 ,成功地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可降低患者 QTd[2 ]。对我院因冠心病成功地进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及冠脉内支架植入术的患者术前、术后 QTd进行分析 ,以探讨介入治疗对QTd的影响。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2 0 0 0年 9~ 11月因冠心病住院患者 17(男 16 ,女 1)例 ,年龄 38~ 75 (平均 5 9)岁。全部患者均经冠脉造影显示冠脉血管管径狭窄≥ 75 % ,而成功进行 PTCA…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后QT间期离散度(QTd)与心率变异性变化的特点。方法63例行直接PTCA治疗的AMI患者,于术前、术后2h、12h、24h、48h作同步12导联心电图检查,测量QTd,术后3~6d查24h动态心电图的QT间期变异度(QTv)和心率变异性(SDNN),与36例用药物治疗组的AMI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二组之间相对应时间段的QTd对比均有显著差异,PTCA组的QTd最高值提前,QTv的昼夜节律性消失。结论QT离散度的变化可作为判断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疗效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为金标准,评价EASI 12-导联心电监测系统对QT间期及QTd监测的有效性。方法同时记录EASI 12-导联心电图和标准12导联心电图,测量并比较两种心电图各导联的QT间期并计算QTd。结果共采集了216例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EASI 12-导联心电图和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两种心电图各导联的QT间期具有很好的的相关性(r=0.630~0.843,p0.05);各导联QT间期配对t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ASI 12-导联心电图和标准12导联心电图的QTd配对t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ASI 12-导联与标准12导联心电图在QT间期及QTd测量上具有一致性,为临床QT及QTd的持续监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9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体表心电图12导联QT间期离散度(QTd)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AMI24小时内QTd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AMI死亡组QTd明显长于生存组(P<0.001),AMI中死于室颤、室速者QTd也长于死于其它并发症者(P<0.10)。QTd是一种简单、价廉反映心室应激状况的无创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宋皆  乔玮 《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15(12):1032-1033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QT离散度(QTd)的变化与心律失常的关系以及有效的溶栓治疗对QTd的影响.方法 AMI病人42例与正常健康者50例进行对比,所有对象测量12导联心电图不同导联最长与最短的QT间期Qtmax和Qtmin,QTd=Qtmax-Qtmin,根据Bazett's公式,校正QT间期QTc=QT/(√RR),校正QT离散度(QTcd)=Qtcmax-Qtcmin.结果 AMI病人QTd、QTcd分别为(68.7±16.3)、(74.8±20.1)ms,对照组QTd(32.3±11.4)ms、QTcd(36.4±13.3)ms,P<0.01,有心律失常组QTd(70.4±19.5)ms、QTcd (79.4±22.5)ms,无心律失常组QTd(54.4±16.3)ms、QTcd(63.2±20.1)ms,P<0.01.溶栓有效者与无效者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结论 有效的溶栓治疗可使QTd明显减小,减少危险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降低AMI患者病死率.QTd对预测AMI患者溶栓疗效以及早期危险性心律失常和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宋皆  乔玮 《高血压杂志》2007,15(12):1032-1033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QT离散度(QTd)的变化与心律失常的关系以及有效的溶栓治疗对QTd的影响。方法AMI病人42例与正常健康者50例进行对比,所有对象测量12导联心电图不同导联最长与最短的QT间期QTmax和QTmin,QTd=QTmax-QTmin,根据Bazett’s公式,校正QT间期QTc=QT/RR,校正QT离散度(QTcd)=QTcmax-QTcmin。结果AMI病人QTd、QTcd分别为(68.7±16.3)、(74.8±20.1)ms,对照组QTd(32.3±11.4)ms、QTcd(36.4±13.3)ms,P<0.01,有心律失常组QTd(70.4±19.5)ms、QTcd(79.4±22.5)ms,无心律失常组QTd(54.4±16.3)ms、QTcd(63.2±20.1)ms,P<0.01。溶栓有效者与无效者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结论有效的溶栓治疗可使QTd明显减小,减少危险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降低AMI患者病死率。QTd对预测AMI患者溶栓疗效以及早期危险性心律失常和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对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对70例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PCI前和PCI后24h内12导联同步心电图QT间期、校正QT间期(QTc)、QTd及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4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并监测严重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PCI后QT和QTc与术前差异无显著性,而QTd和QTcd则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8例术前有恶性心律失常,其QTd明显高于无心律失常的患者[(70±18)msvs(52±15)ms,P<0.01];术后QTd降至(45±16)ms(P<0.01),室性心律失常消失或减少。结论急诊PCI能显著减少AMI患者的QTd和QTcd,降低急性期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用体表心电标测时空图法探讨复极离散空间分布和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体表心电标测时空图法及12导联心电图 ,分别测定 6 8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QT间期及QT离散度 (QTd) ,并与 5 8例正常对照者进行对比。结果  (1)在正常人及AMI患者时空图法测得QTd均大于 12导联心电图 ,两种方法均表明AMI后QTd增加。 (2 )正常人时空图分布 :T波呈单群、结束时间相对较一致 ;AMI后时空图分布发生明显变化 :梗死区对应体表部位T波结束延长 ,大致分 3型 ,部分患者可见零线垂直偏斜 ,ST T复极过程中分群现象 ,T波结束离散增大。 (3)AMI患者死亡及合并室性心律失常者时空图法测得QTd较无心律失常者增加、分布主要表现第Ⅰ、Ⅲ型 (18/ 2 1) ,12导联心电图未发现两组间差异。 (4 )时空图尚可展示相邻部位的复极离散和U波分布。结论 时空图法可直观反映QT间期空间分布及离散 ,并能有效鉴别U波 ,可能会成为QTd研究中一项有前途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相关血管与QT离散度(QTd)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4年3月间在我院完成冠状动脉造影且成功进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143例,将其设为PCI组,根据血管病变部位将其分为右冠脉组(RCA组,40例)、左回旋支组(LCX组,47例)、左前降支组(LAD组,56例);选择同期在我院确诊AMI,未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78例为AMI对照组。记录各组患者在入院时、入院后24h、48h的12导联心电图,比较各组的QTd及QT间期(QTcd)。结果:与入院时比较,AMI对照组和PCI组入院24h和48h后QTd和QTcd显著缩短(P0.05或0.01);与AMI对照组比较,PCI组QTd[24h:(56.82±11.47)ms比(32.90±2.19)ms,48h:(47.85±10.74)ms比(31.64±2.73)ms]和QTcd[24h:(60.49±12.40)ms比(40.06±4.68)ms,48h:(58.17±13.38)ms比(38.42±3.29)ms]降低更显著,P均0.01。与入院时比较,入院24h和48h时LAD组、LCX组和RCA组QTd和QTcd显著降低(P均0.01),但三组间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诊介入治疗后,患者QT离散度及QT间期有明显改善,而不同病变血管对心室肌复极的影响程度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成功的冠状动脉介入手术 (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对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 (QTd)的影响。方法 考察 2 5 2例冠心病患者成功进行介入手术前后十二导联同步心电图的结果 ,计算QTd和校正的QT离散度 (QTcd)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 5 2例冠心病患者经PTCA或加支架植入术共处理的病变有 383处 ,除 2 8例外 ,术后QTd缩短明显 ;介入手术前后QTd及QTcd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血流灌注术后均达到TIMIⅢ级与Ⅱ级 ,两组术前QTcd比较以及术后下降幅度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单支与多支病变术前QTcd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术后下降幅度则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冠心病经成功的介入治疗后QT离散度明显减小 ,QT离散度可作为介入手术后心肌再灌注成功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正>冠脉内支架植入是以应用支架来改善狭窄动脉远段心肌缺血手段。QT间期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是无创性评价心室肌复极化非同步的一个重要指标,心肌缺血可引起QTd增加[1,2]。成功的冠脉内支架植入可改善心肌缺血情况[3]。本文通过观察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脉内支架植术前后的QTd变化,以探讨机械解除冠状动脉狭窄对QTd的影响。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择1998年1月-2001年10月住院冠心病患者已成功行经皮冠脉内支架植入术者共34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8.5±14.4岁。冠脉造影结果,单支病变24例,2支病变8例,3支病变2例。  相似文献   

16.
阿替洛尔对急性心肌梗塞早期QT离散度的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肌梗塞的猝死与其突发的恶性心律失常有关 ,而 QT离散度 ( QTd)是反映心肌复极离散程度的一个指标 ,对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有重要意义。为探讨 β-受体阻滞剂防治急性心肌梗塞 ( 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 ,降低猝死率的电生理机制 ,我们采用监测 QTd的方法 ,观察阿替洛尔对 AMI早期QTd的影响 ,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选择 1996年 1月至 1999年 8月间符合条件的 145例 AMI患者 ,男 10 0例 ,女 45例 ;平均年龄 5 8±11.5岁。入选条件 :1无 β受体阻滞剂禁忌症 ;2入院后精确测量 QT间期的首次心电图导联≥ 12个 ;3无干扰 QT间期的房颤…  相似文献   

17.
本文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急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前后QT离散度(QTd)的变化,以评价急诊PTCA的疗效。一、资料与方法16例AMI成功接受急诊PTCA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8~80岁,平均61.4岁;58例AMI行UK溶栓再通者,男36例,女22例,年龄43~78岁,平均67.7岁。患者治疗前后一周每天做12~18导联心电图。所有病例心电图由同一心内科医师测量,每份心电图QT间期测定不少于6个导联,同一导联测量3个以上QT间期,取其平均值。QTd-QTmax-QTmin。统计分析行配对t检验。二、结果治疗后第1、2天内,(急诊)PTCA…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梗死相关动脉(IRA)早期静脉溶栓再灌注或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对58例老年AMI患者(AMI组)予以静脉内溶栓,溶栓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判定为心肌梗死溶栓试验性疗法(TIMI)2级以下者,部分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溶栓前后测量分析QTd,并与48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老年人(对照组)和50例健康体检非老年患者(非老年组)进行对照。结果AMI组溶栓前与对照组和非老年组间QTd有显著性差异(P<0.01);静脉溶栓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IRA血流达到TIMI 2~3级者,溶栓后2 h QTd显著降低,而IRA未开通者其QTd始终保持较高水平。16例溶栓前有室性心律失常者其QTd明显高于无心律失常者(P<0.05),结论IRA早期再灌注可使QTd显著降低,可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冠状动脉内PTCA及支架术后病人的QT间期离散度区域性差别的研究,进一步估测左右冠脉内的介入操作所固有的围术期风险性。方法对130例冠脉造影证实冠脉管径狭窄≥70%而成功进行PTCA及支架术后的患者术前、术后第1、2、3天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①与PCI术前相比,术后第1、第2、第3天QT离散度均有明显降低,P<0.05,校正QT离散度也明显降低(P<0.05);而术前、术后心率则无明显变化。②右冠状动脉的介入操作后QT离散度和QTc离散度均大于左冠状动脉的介入治疗后。③QTd、QTcd在右冠状动脉介入操作者下壁导联长于前壁导联,反之左冠状动脉介入操作者前壁导联长于下壁导联。结论成功PCI可降低冠心病患者的QT离散度,从而可能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提高总体安全性,但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几率右冠脉支架后仍然可能比左冠脉支架后大,所以决不能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QTd增大伴心律失常8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纯青  史杰  唐国骥 《山东医药》2005,45(13):31-31
研究证明,QT间期、QT间期离散度(QTd)可作为冠心病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心脏性猝死的预测指标之一。近2年来,我院收治急性心肌梗死(AMI)QTd增大伴心律失常患者8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