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相关生化指标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237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根据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无硬化组,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中膜厚度(I MT),斑块数目和性质、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内径,与检测的血糖、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等生化指标比较。结果:237例中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168例(70.9%),其中I MT增厚29例(17.3%),粥样硬化斑块139例(82.7%)中软斑或混合斑84例(60.4%)、硬斑55例(39.6%)。颈动脉粥样硬化组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明显增多,空腹血糖、FIB、LDL-C、CRP明显增高,HDL-C显著降低。根据脑梗死灶侧颈动脉有无粥样硬化可分为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对侧硬化组,分析发现同侧组I MT明显增厚、斑块数量显著增多、颈总动脉内径明显小于对照组,软斑或混合斑数量显著增多。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发生关系密切;另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紊乱等疾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清尿酸(SUA)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相关性。方法:对11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hs-CRP及SUA浓度测定,使用B型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析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81例)和高血压IMT正常组(36例)间hs-CRP及SUA水平。结果: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hs-CRP及SUA水平显著高于高血压IMT正常组(P<0.05,P<0.01),并且IMT与hs-CRP及SUA呈显著正相关。结论:hs-CRP、SUA可能参与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测值(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 9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Ⅰ级、Ⅱ级、Ⅲ级3个亚组,同期非高血压患者56例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行血浆hs-CRP测定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 hs-CRP均值、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血浆高hs-CRP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高血压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Ⅲ级患者的hs-CRP均值高于Ⅰ级和Ⅱ级者(P<0.05);高血压组hs-CRP均值、高hs-CRP检出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呈正相关(r =0.325,P=0.004;r =0.279,P=0.02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hs-CRP测值(OR =1.128,95%CI1.678~3.986,P<0.01)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s-CRP测值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hs-CRP测值可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有关.  相似文献   

4.
血压变异性与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变异性(ABPV)与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关系。方法:采用24h动态血压监测(24hABPM)仪,对32例原发性高血压(EH)伴冠心病(CHD)和40例EH无并发症患者及36例正常人进行24hABPM,观察ABPV及24h、白天、夜间血压均值等参数。结果:EH伴CHD组与高血压无并发症组、正常对照组比较ABPV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而高血压无并发症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BPV亦有明显差异性(P<0.05),而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24h、白天、夜间血压均值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AS与ABPV及动态血压均值有密切的关系。ABPV可能会成为颈动脉颈总动脉中膜厚度(IMT)进展较好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血压负荷与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对11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运用B超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硬化斑块,根据内膜厚度和斑块的有无分两组,67例为颈动脉内膜增厚或(和)斑块(Ⅰ组),46例颈动脉内膜正常(Ⅱ组);正常血压对照组20例(Ⅲ组)。所有病例行颈动脉内膜、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分别测定过时域(24h、夜间、白昼)动态脉压、血压负荷,比较各组动态血压指标。结果高血压Ⅰ、Ⅱ组的动态脉压、血压负荷较对照组Ⅲ组明显增高,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Ⅰ组与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血压负荷与颈动脉硬化斑块密切相关,动态脉压可反映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血压负荷与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对11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运用B超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硬化斑块,根据内膜厚度和斑块的有无分两组,67例为颈动脉内膜增厚或(和)斑块(Ⅰ组),46例颈动脉内膜正常(Ⅱ组);正常血压对照组20例(Ⅲ组)。所有病例行颈动脉内膜、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分别测定过时域(24h、夜间、白昼)动态脉压、血压负荷,比较各组动态血压指标。结果高血压Ⅰ、Ⅱ组的动态脉压、血压负荷较对照组Ⅲ组明显增高,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Ⅰ组与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血压负荷与颈动脉硬化斑块密切相关,动态脉压可反映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超声心动技术检测右心室侧壁三尖瓣环舒张期运动速度,并与三尖瓣血流频谱对比研究,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右心室舒张功能。方法依据Ganau分类法将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4组Ⅰ组为正常左室构型组(37例),Ⅱ组为向心性重构组(29例),Ⅲ组为向心性肥厚组(29例),Ⅳ组为离心性肥大组(25例);正常对照组32例。应用QTVI技术测量右室侧壁三尖瓣环处舒张早期期峰值速度(Em)、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m),计算Em/Am值。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三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频谱E峰,舒张晚期血流频谱A峰,计算E/A值,并对两种检测方法和各组测量值进行比较。结果原发性高血压各组右室侧壁三尖瓣环处Em及Em/Am较对照组均显著减低(P<0.05或P<0.01),在高血压各组中,Ⅲ组Em及Em/Am值最低,其次为Ⅳ组、Ⅱ组和Ⅰ组呈递减趋势;原发性高血压Ⅲ、Ⅳ组Am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Ⅰ组E/A值与对照组差别无显著性,Ⅱ、Ⅲ、Ⅳ组三尖瓣口血流频谱E/A值较对照组均显著减低(P<0.05或P<0.01)。结论QTVI技术比三尖瓣口血流频谱更早、更敏感地发现高血压所致的右心室舒张功能障碍,随着左心室构型的不同,QTVI能准确评估右心室舒张功能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LVH)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临床确诊的45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并左室肥厚、3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非左室肥厚患者和对照组40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别测量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径、内膜中层厚度(IMT)、管壁有无斑块以及斑块的大小、斑块的性质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与对照组比较,颈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降低,血管搏动指数增高,内膜中层厚度增加,粥样硬化发生率增高,其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并左室肥厚组血管搏动指数在各组中最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左室构型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心功能和颈动脉结构的变化。方法7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超声左室构型分为四组:正常构型组(n=34)、向心性重构组(n=18)、向心性肥厚组(n=11)和离心性肥厚组(n=15)。测定与比较各组24 h动态血压、左室功能、颈动脉内径、血流参数和斑块发生率。结果向心性肥厚组24 h平均收缩压高于正常构型及向心性重构组(P<0.01)。离心性肥厚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正常构型组(P<0.05),Tei指数高于正常构型组(P<0.05)。向心性肥厚和离心性肥厚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均高于正常构型组(P<0.05),且向心性肥厚组颈动脉分叉处IMT高于其他三组(P<0.01)。向心性肥厚组斑块检出率(54.55%)较高,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在老年高血压人群中,不同左室构型左心功能和颈动脉结构变化不同,离心性肥厚者心功能受损最明显,心室肥厚者颈动脉重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高血压不同左室型患者QT间期离散的变化。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和相对室壁厚度(RWT),按LVMI和RWT将左分为4种构型,对117例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QT间期离散度进行研究,并以45例临床人作为对照组。结果:高血压组除正常构型外,其余QT间期离散度均大于对照组,而向心性肥厚和离心性肥厚组大于向心性重构组,向心性重构组大于正常构型组。QT间期离散度与LVMI正相关。结论:高血压不同左室构型患者QT间期离散度不同,随着LVMI增加QT间期离散度加大。  相似文献   

11.
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硬化左室重构与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硬化左室构型与中医证型血瘀、痰瘀互结关系。将112例高血压诊为血瘀、痰瘀患者以超声检测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IMT)、心脏结构并计算左心室质量(LVM)、左心室质量指数(LV-M I)、相对室壁厚度(RWT),分析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硬化及左室不同构型与血瘀、痰瘀证关系。结果痰瘀组颈动脉IMT较血瘀组明显,痰瘀组左室构型以向心性肥厚、离心性肥厚为著。说明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硬化左室构型改变以痰瘀互结证为重。  相似文献   

12.
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颈动脉硬化程度与左心室肥厚(LVH)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普勒超声技术观察168例高血压患者和120例健康对照者颈动脉病变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并计算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结果 LVH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发生率为71.28%。随EH危险分层增加,颈动脉IMT有增厚趋势,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也明显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影响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P〈0.01)。所有颈动脉参数在左室肥厚组与无左室肥厚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颈动脉有斑块形成的患者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高于无斑块形成组(P〈0.01)。结论 EH患者颈动脉IMT增加与LVH密切相关,颈动脉硬化程度可作为预测LVH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颈动脉硬化程度与左心室肥厚(LVH)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多普勒超声技术观察168例高血压患者和120例健康对照者颈动脉病变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并计算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结果LVH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发生率为71.28%。随EH危险分层增加,颈动脉IMT有增厚趋势,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也明显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影响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P<0.01)。所有颈动脉参数在左室肥厚组与无左室肥厚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颈动脉有斑块形成的患者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高于无斑块形成组(P<0.01)。结论EH患者颈动脉IMT增加与LVH密切相关,颈动脉硬化程度可作为预测LVH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眼底血管变化与原发性高血压分期和危险分层及心脏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1年4月至2016年3月该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依据Keith-Wagener眼底分级法分为对照组(29例)、Ⅰ~Ⅱ组(56例)和Ⅲ~Ⅳ组(15例),比较3组患者的原发性高血压分期和危险分层(轻度、中度、重度)及心功能[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厚度(LVST)、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对照组、Ⅰ~Ⅱ组、Ⅲ~Ⅳ组轻度高血压比例分别为55.17%、21.43%、6.67%,中度高血压比例分别为31.03%、30.36%、26.67%,重度高血压比例分别为13.79%、48.21%、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68,P=0.019).对照组、Ⅰ~Ⅱ组、Ⅲ~Ⅳ组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等心功能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底血管变化与原发性高血压分期和危险分层呈正相关(r=0.742,P=0.002)、LVMI(r=0.674,P=0.028)、IMT(r=0.598,P=0.014),与LVEF呈负相关(r=-0.623,P=0.035).结论 眼底血管变化与原发性高血压分期和危险分层及心脏功能具有明显相关性,可作为判断高血压病情程度及靶器官受损情况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陈磊  罗时荣  徐玉顺  俞志红 《重庆医学》2018,(9):1186-1187,1190
目的 探讨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及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及意义.方法 前瞻性选择浙江省台州市中心医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心血管内科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高血压患者是否合并左室肥厚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分为A组(高血压组)140例,B组[高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 T)增厚组]75例,C组(高血压+左室肥厚组)45例,D组(高血压+颈动脉IM T 增厚+左室肥厚组)40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清胱抑素C水平等并进行比较.结果 B组和D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A、C组(P<0.05);B、C、D组血清胱抑素水平高于A组(P<0.05),D组血清胱抑素水平高于B、C组(P<0.05);颈动脉IM T与低密度脂蛋白、肌酐、胱抑素C均呈正相关(P<0.05);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厚度(IVST)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左室肥厚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左室重构的关系.方法 超声检查58例EH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的颈动脉IMT和超声心动图;分析EH患者颈动脉IMT与超声心动图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EH左室重构组IMT值高于EH正常构型组和健康对照组;EH患者颈动脉IMT值与左室重量指数(LVMI)和平均室壁厚度(WT)呈正相关.结论 高血压左室重构者颈动脉IMT增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与左心室结构改变相关.  相似文献   

17.
朱秀兰 《西部医学》2012,24(7):1334-1336
目的观察螺内酯对心室及血管重构的影响。方法选取伴左心室肥厚(LVH)及颈动脉内中膜(IMT)增厚患者106例,在经两周药物洗脱期后,平分为观察组(53例)与对照组(53倒)。观察组给予硝笨地平控释片(拜新同)30mg/d,螺内酯10-20mg/d,倍他乐克12.5-25mg/d;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30mg/d,氢氯噻嗪12.5-25mg/d,倍他乐克12.5-25mg/d;所有对象治疗前后均测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T),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射血分数(EF),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内径,颈动脉内中膜/血管内径(IMT/R),使用EpiData(中文版)进行数据管理并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后各指标有明显差异(P〈0.05),IMT、IMT/R的变化值与LVMI呈正相关,与EF的变化值呈负相关。结论IMT、颈动脉内径、IMT/R的变化值水平可反映左室重构和左心功能。螺内酯对血管重构抑制和逆转一心室,改善心功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左室肥厚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EH组)和32例正常人(对照组),应用二维超声检查心脏及颈动脉,分别测量左室质量指数(LVMI)、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情况,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EH组LVMI、IMT、斑块检出率均明显增高,EH组LVMI增高者以上指标又均高于LVMI正常者。两组的LVMI与IMT呈显著正相关(r=0.79,p〈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IMT增加,与左室肥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高血压患者左心室不同构型的超声心动图表现。方法 :Ⅰ组 130例 ,为高血压病患者 ,Ⅱ组119例 ,为对照的正常健康体检者。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 (IVST)、左室后壁厚度 (PWT)、左心室内径 (LVD) ,计算左心室重量 (LVM )、左心室重量指数 (LVMI)及左心室壁相对厚度 (RWT)。根据LVMI和RWT分析高血压病患者的左心室不同构型。结果 :左心室离心性肥厚的LVD最大 (6 .12± 0 .5 4 )cm ,其次为向心性肥厚 (5 .18± 0 .4 8)cm ,二者显著高于其它二种构型及Ⅱ组 (P <0 .0 1) ;左心室离心性肥厚的LVMI最高 (16 1.12±36 .2 4 ) g/m2 ,其次为向心性肥厚 (14 2 .0 9± 35 .12 ) g/m2 ,二者显著高于其它二种构型及Ⅱ组 (P <0 .0 1) ;左心室向心性肥厚的RWT最高 0 .4 8± 0 .0 8,其次为向心性重构组 0 .4 7± 0 .0 8,二者显著高于其它二种构型及Ⅱ组 (P <0 .0 1) ;在Ⅰ组中左心室正常型占 4 8.6 % ,离心性肥厚型 30 .4 % ,向心性肥厚型 12 .1% ,向心性重构型 8.9%。结论 :在高血压病患者中 ,左心室离心性肥厚的LVMI最高 ,向心性肥厚的RWT最高 ,正常构型最常见 ,离心性肥厚较向心性肥厚常见 ,向心性重构型少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