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枕骨大孔腹侧区肿瘤位于颅底深部,周围毗邻重要的血管神经结构,手术切除难度较大.1990年Sen和Sekhar[1]应用远外侧入路成功切除延髓腹侧的占位病变,并建议将该入路普及为处理此区域病变的常规入路,国内也相继开展了此入路的临床应用[2].我们自2004年8月至2009年6月应用远外侧入路切除枕骨大孔腹侧区肿瘤24例,临床效果较好,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枕骨大孔区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索枕骨大孔区肿瘤的治疗方法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 通过显微外科手术治疗31例枕骨大孔区肿瘤,其中脑膜瘤13例,神经鞘瘤15例,脊索3例。根据肿瘤附着点、生长方式及手术入路将肿瘤分为2种类型:I型:肿瘤主要位于枕骨大孔前方,包括基底起源于枕骨大孔上方、前方和前侧方,共15例;Ⅱ型:肿瘤主要位于枕骨大孔后方,包括基底起源于枕骨大孔后方、后侧方和椎管内,共16例。采用3种手术入路切除肿瘤:枕颈后正中和侧方入路18例,远外侧或经髁入路10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3例。结果 肿瘤全部切除25例,次全切除5例,部分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I型枕骨大孔区肿瘤全切除9例,次全切除5例,部分切除1例;Ⅱ型均全切除。结论 I型枕骨大孔区肿瘤,手术全切除肿瘤困难,远外侧经髁入路是切除I型枕骨大孔区肿瘤最有效的方法;Ⅱ型肿瘤容易全切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后外侧枕下入路手术治疗枕大孔前方和下斜坡病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作者报告一种治疗下脑干和上颈髓腹侧病变的手术入路。它包括枕下瓣状切口形成一侧皮瓣,暴露和切除枕下骨质、颈、半椎板以及酌情切除枕骨髁和颈1外侧块。将椎动脉暴露于术野。采用此手术入路,无手术死亡和与手术入路有关的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4.
远外侧入路治疗颅颈交界腹侧病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Wu B  You C  Cai BW  He M  Shuai KG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9):612-615
目的 探讨远外侧人路在处治中下斜坡、颈延交界区腹侧及颈静脉孔区病变的应用。方法对23例患者采用远外侧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其中枕髁后入路12例,经部分枕髁入路5例,经C1-2关节面侧方联合经部分枕髁入路3例,经颈静脉结节入路2例,经完整枕髁入路1例。结果20例肿瘤全部切除15例,近全部切除5例,3例椎一基底动脉瘤均顺利夹闭,3例行枕颈融合,无手术死亡率,结果满意。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寰枕关节不稳定的症状,手术并发症主要是后组颅神经损伤、椎动脉损伤、脑脊液漏以及脑干、小脑或脊髓缺血。结论远外侧入路是脑干和上段颈髓腹侧、腹外侧病变的理想入路,但手术操作较复杂,具有一定的潜在风险,应根据病变性质、位置和延伸范围来选择入路,进而最低限度切除颅底骨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经枕颈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寰枕区腹侧病变的不良事件作统计,评估该术式的安全性.方法 1999~2006年,对74例寰枕区以腹侧病变压迫为主的患者进行治疗,手术经枕颈后外侧入路,先行枕骨大孔扩大及寰椎后弓切除减压,再经枕颈区硬脊膜侧方显露齿突及C2椎体做相应压迫因素切除,达到脊髓前后方同时减压,并同期完成枕颈植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远外侧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枕大孔区延髓及颈髓腹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18例延髓及颈髓腹侧肿瘤均采用远外侧入路,咬除病变侧C1后弓、枕鳞及枕大孔后外缘,保护椎动脉,显露延髓及颈髓的侧方,在手术显微镜下行显微手术治疗.结果 18例中全部切除肿瘤13例(72.2%),次全切除4例(22.2%),未能切除1例(5.6%),术后症状消失11例,症状改善6例,无改善1例.结论 经远外侧入路治疗枕大孔区延髓及颈髓腹侧肿瘤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远外侧枕下入路临床应用的初步经验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改良远外侧枕下入路,适当显露病变,改善延髓和上颈髓腹侧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远外侧枕下入路的5种改良入路,包括经小关节入路、经枕骨髁后入路、部分经枕骨髁入路、完全经枕骨髁入路和极端外侧经颈静脉孔入路,治疗延髓及上颈髓腹侧和腹外侧肿瘤12例、椎动脉动脉瘤2例,并分析手术治疗的效果和并发症。结果 本组12例肿瘤患者,7例肿瘤全切除,5例肿瘤在部分切除,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其中3例术后遗留永久性组颅神经麻痹。2例动脉瘤患者,1例夹闭瘤颈,1例动脉瘤切除的患者因脑干缺血死亡。没有与入路有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 远外侧枕下入路的改良可以满足延髓及上颈髓腹侧和腹外侧病变手术的需要和良好手术野显著,减少不必要的手术步骤,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经前方入路切除颅颈交界区延髓颈腹侧肿瘤史继新,刘承基,樊友武,张祖暄颅颈交界处延颈髓腹侧的肿瘤位置深在,后方被脑干、上颈髓及颅、脊神经阻挡,手术十分困难。通过后方入路不仅难以切除肿瘤,而且可能因过分牵拉延颈髓等神经组织而导致严重神经功能障碍。本院近2...  相似文献   

9.
枕颈交界区包括枕骨大孔、寰椎、枢椎,枕颈交界区手术有后方入路、前方入路、侧方入路。经口咽入路是目前常用的枕颈交界区前方入路方式,但其显露困难、局部解剖复杂及手术并发症多,对外科医生具有挑战性。然而很多疾病无法单从后路或侧方入路解决,如难复性寰枢椎脱位、上颈椎及颅底前部的肿瘤等。Park等采用高位颈前咽后入路暴露枕颈交界区,而Kassam等采用内窥镜下经鼻入路来暴露枕颈交界区。笔者就枕颈交界区前方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及相关技术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远外侧入路显微切除斜坡和枕大孔区腹侧肿瘤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 探讨斜坡、枕大孔区腹侧病变的手术方法和远外侧入路手术适应证。 方法 选择斜坡和枕大孔区腹侧病变22例,其中脊索瘤10例,脑膜瘤4例,舌下神经鞘瘤4例,椎-基底动脉汇合处动脉瘤2例,软骨肉瘤和纤维肉瘤各1例。3例肿瘤下极达颈2水平。依据需要磨除枕骨髁1/3或全部及其它骨块。2例侵入咽后壁的脊索瘤先经远外侧入路切除颅内部分肿瘤,再二期经口咽入路切除咽后壁部分。 结果 显微手术全切除18例,次全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枕骨大孔区脑膜瘤的治疗方法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总结自1995午6月~2004年2月通过显微外科手术治疗18例枕骨大孔区脑膜瘤的经验。采用3种手术入路切除肿瘤:枕颈后正中或侧方入路10例。远外侧或经髁入路7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1例。结果肿瘤全切除14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结论合理选择手术入路能提高肿瘤全切除率及颅神经的保护,远外侧经髁入路是有效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2.
Liu Q  Yu CJ  Yuan XR  Yan CX  Yang J  Yue Y  Huang YB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8):558-561
目的定量研究枕下远外侧入路及耳后经颞入路对颈静脉孔区的显露程度,为临床个体化选择手术入路、保护重要结构功能提供可靠的解剖依据。方法选择经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颈湿标本各12具(24侧),采用枕下远外侧入路及耳后经颞入路进行解剖学研究,用脑立体定向仪测定各步骤颈静脉孔区的显露面积,用游标卡尺测量斜坡和三叉神经的显露长度。结果在远外侧入路中,磨除颈静脉突、部分磨除枕髁后对颈静脉孔区显露程度显著增加;在耳后经颞入路中,迷路后入路、部分磨除迷路对颈静脉孔区的显露程度显著增加。结论磨除颈静脉突是枕下远外侧入路显露颈静脉孔的关键;迷路下入路和部分磨除迷路入路是自侧方显露颈静脉孔区的理想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3.
侧方入路显露兔腰椎间盘及椎间盘内的注射方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我们在显露兔腰椎和椎间盘的实验中 ,运用了在人体常用的前方经腹膜外入路[1] 和自行设计的侧方入路 ,体会到动物的解剖学特点与人类比较有其特殊性 ,兔的腹膜菲薄 ,由前方入路难于完整进行腹膜后剥离 ,易损伤腹膜刺激腹腔内脏器 ,动物又难于进行消化道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 ,易引发消化道并发症 ,不适沿用 ;由侧方循胸腰筋膜走行于骶棘肌和腹斜肌间入路 ,则不侵及腹腔脏器 ,另具有腰椎节段定位准确、显露椎体和椎间盘充分、操作简便损伤小等优点。显露椎间盘后 ,测量其可注入容量 ,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一、材料和方法1.前方入路 :兔仰卧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枕骨大孔区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肿瘤特点,选择正确手术入路.采用枕下后正中入路24例,采用改良的枕颈侧入路4例;在高倍手术显微镜下锐性分离,分辨并保护好重要的血管和神经.瘤内分块切除,减容减压后,牵拉显露被颈髓或延髓遮挡肿瘤部分,逐步切除,尽可能避免牵拉已受压迫的延髓、颈髓和重要的血管神经;肿瘤难以切除或与延髓、上颈髓粘连严重部分,不能强求全部切除.结果 28例中全部切除肿瘤21例(75%),次全切除5例(18%),未能切除2例(7%),只行减压术.术后症状消失11例,症状改善13例,无改善和加重4例.结论 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和显微外科技术是切除枕骨大孔区肿瘤获得良好临床效果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颅底凹陷症又称为颅底陷入症,是指因颅颈交界区病变或者发育畸形,高位颈椎向上移位或者直接陷入枕骨大孔,导致脑干腹侧受压,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1~4])。其形成原因较多,发病机制复杂,常合并寰枢椎脱位及小脑扁桃体下疝或脊髓空洞。经口咽齿状突切除是治疗颅底凹陷症的一种前路减压方法,经口咽入路一般可以向  相似文献   

16.
枕大孔区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报道枕大孔区脑膜瘤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临床结果。方法选择经枕大孔后缘入路包括枕髁远外侧入路、枕下后正中入路和枕下下外侧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枕大孔区脑膜瘤7例,并结合文献分析影响枕大孔区脑膜瘤的手术入路的选择和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肿瘤最大直径为0.8~4.8cm,肿瘤瘤体位置位于脑干前方3例,侧方2例,后方2例。经枕髁远外侧入路2例,枕下后正中入路3例,枕下外侧入路2例,肿瘤手术全切除6例(Simpson Ⅰ级4例,Simpson Ⅱ级2例),次全切除1例。术后6例随访6~36个月,神经系统占位症状较术前明显好转,未见肿瘤残留和复发。结论选择合适的经枕大孔后缘的手术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枕大孔区脑膜瘤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前根椎管内植入手术入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臂丛神经根部及椎管内结构的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寻找臂丛神经前根再植入脊髓的最佳手术入路。方法在成人19例38侧颈胸段尸体标本上,显露臂丛神经并追踪至椎间孔,切除椎弓,切开硬脊膜,暴露脊髓及臂丛神经根,对臂丛神经根走行、长度及周围相关骨性结构,各脊髓节段与对应椎间盘相对位置和椎动脉与臂丛神经的关系进行观测。结果脊髓节段与椎间盘的对应关系为:C_(5-7)脊髓节段对应C_(3-4)、C_(4-5)、C_(5-6)椎间盘,C_8、T_1脊髓节段对应C_6、C_7椎体,根据解剖学结果寻找出侧前方、椎间孔扩大侧方、侧后方、侧-后方联合四条可行的手术入路。结论侧前方及侧方入路是臂从神经前根再植入脊髓的最佳入路,侧后方及侧-后方联合入路再植入脊髓的位点差,但其难度和危险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一种新的治疗忱寰区腹侧病变的手术方法,方法:对31例枕寰区病变患者(枕寰区畸形23例,齿状突阵旧性骨折伴寰枢脱位8例)采用经枕颈后外侧入路先行枕骨大孔扩大及寰椎后弓切除减压,然后经枕颈区硬脊膜侧方显露齿突及C2椎体的后方,达到脊髓前、后方同时减压并一期植骨枕颈融合,结果:全组病例无术中死亡及术后感染,1例术后10d作石膏外固定时突然呼吸停止死亡。余30例术后随访6-24个月,患者躯体感觉恢复接近正常,四肢肌张力明显降低,肌力均有1级以上改善。结论该术式手术视野开阔,脊髓前、后方减压及枕颈融合可一期完成,是处理枕寰区腹侧病变较为理想的新术式。  相似文献   

19.
经颞下-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巨大岩斜脑膜瘤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试图通过改进手术入路而改善巨大岩斜脑膜瘤的手术治疗结果。方法:采用经颞下-乙状窦前入路切除5例巨大岩斜脑膜瘤。结果:全切除3例,2例恢复良好,另1例遗留对侧偏瘫和同侧Ⅲ、Ⅴ、Ⅵ脑神经功能障碍;次全切除的1例遗留持久性动眼神经瘫痪;而部分切除的1例则长期昏迷伴对侧偏瘫。结论:此入路的优点有:(1)到达岩斜区最直接,路径最短;(2)手术野开阔,显露良好;(3)可多视角操作;(4)只需很轻的脑牵拉。肿瘤不能全切除和出现严重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是肿瘤包裹了基底动脉及其分支以及肿瘤破坏了软脑膜使肿瘤与脑干间失去界面。术前的MRI检查有助于了解肿瘤侵犯脑干的程度和动脉包裹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远外侧枕骨髁上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恒柱  兰青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6,29(4):274-276,i0006
目的在枕骨髁后锁孔入路基础上,探索磨除颈静脉结节的可行性,形成枕骨髁上锁孔入路,探讨其适应证,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0%甲醛固定、颅内动静脉乳胶灌注的成人尸头8具,采用枕骨髁后锁孔入路的“S”形7cm切口,逐层游离、翻转肌肉,做枕骨髁后直径约3cm骨窗,在导航辅助下于硬膜外磨除颈静脉结节,观察显露的解剖结构并测量其长度。结果乳突中点向后2cm处至C_2水平的纵向“S”形7cm长头皮切口可充分暴露同侧颈静脉结节、寰枕关节椎动脉V3段及寰椎后弓,磨除颈静脉结节效果满意,可显露基底动脉下段、小脑前下动脉等桥延沟附近中斜坡结构;显露基底动脉的长度(15.65±1.34)mm,小脑前下动脉(20.36±4.18)mm。结论远外侧枕骨髁上锁孔入路具有可行性;磨除颈静脉结节可增加中斜坡的显露,适合椎-基系动脉瘤、小脑前下动脉瘤、累及中斜坡的延髓腹侧肿瘤以及颈静脉孔区肿瘤等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