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核因子-κB在缺血性脑损伤中作用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核因子 -κBDNA(NF -κB)结合活性在缺血性脑损伤后的变化 ,及NF -κB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四血管阻断法制作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EMSA法观察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NF -κBDNA结合活性变化。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法 (TUNEL染色 )及电镜观察脑缺血后CA1区神经原凋亡情况。结果 大鼠全脑缺血再灌后海马CA1区NF -κBDNA结合活性于再灌注 6h开始升高 ,再灌注 12h达高峰 ,再灌注 72h其结合活性仍保持一定水平 ,再灌注 7d其结合活性达对照组水平。再灌注 2 4h海马CA1区出现凋亡细胞 ,再灌注 72hCA1区凋亡细胞达高峰。结论 NF -κB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NF -κB在脑缺血再灌后的不同时间发挥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区细胞凋亡及bcl-2和Bax的检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证实缺血性脑损伤主要是以细胞凋亡的方式发生。 方法:用TUNEL法标记检测损伤的神经细胞,用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法检测bcl-2 mRNA,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ax蛋白。结果:手术组检测到TUNEL标记的阳性神经细胞主要位于海马CA1区,渐进性增多,第3天达到高峰,可检测到凋亡小体和正在形成凋亡小体的神经细胞。bcl-2主要在海马CA3区表达,Bax则主要在CA1区表达,两者均于再灌注8 h出现,24 h阳性信号达到高峰,72 h明显下降。结论:细胞凋亡是大鼠全脑缺血后海马区神经元丢失的重要原因,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区bcl-2 和Bax 的区域性表达可能参与海马不同区域缺血耐受性差异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Shenfu Injection)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时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表达的影响及其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四血管阻塞的方法,复制出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法、原位杂交法和原位末端标记法分别检测假手术组(A组)、全脑缺血再灌注组(B组)、参附注射液治疗组(C组)海马CA1区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mRNA(TNF—αmRNA)及细胞凋亡数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全脑缺血再灌注组海马CA1区NF-κB和TNF-αmRNA的表达及细胞凋亡数明显增加(P〈0.01);NF-κB和TNF—αmRNA的表达分别于再灌注6h和12h达到高峰,并持续到48h;细胞凋亡数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多(P〈0.01)。参附注射液治疗后,NF-κB和TNF—αmRNA的表达下降,细胞凋亡数减少(P〈0.01)。结论在脑缺血再灌注救治过程中,参附注射液可抑制NF-κB与TNF—αmRNA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细胞凋亡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已酮可可碱(pentoxifylline,PTX)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其治疗作用. 方法采用四血管阻塞的方法,复制出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法、原位杂交法和原位末端标记法分别检测假手术组(A组)、全脑缺血再灌注组(B组)、已酮可可碱治疗组(C组)海马CA1区核因子κB(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 mRNA(TNF-α mRNA)及细胞凋亡数的变化. 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全脑缺血再灌注组海马CA1区NF-κB和TNF-α mRNA的表达及细胞凋亡数明显增加(P<0.01);NF-κB和TNF-α mRNA的表达分别于再灌注6h和12h达到高峰,并持续到48h;细胞凋亡数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多(P<0.01).PTX治疗后,NF-κB和TNF-α mRNA的表达下降,细胞凋亡数减少(P<0.01).结论在脑复苏救治过程中,PTX可抑制NF-κB与TNF-α mRNA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细胞凋亡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中核因子-кB(NF-кB)表达水平与神经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参考Longa的5分制法在大鼠麻醉清醒后进行评分,应用免疫组化、TUNEL法检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NF-кB的表达及神经细胞凋亡。结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脑组织中NF-кB的表达明显增加(P〈0.01),于24 h达到高峰,且神经细胞凋亡数明显增加(P〈0.01)。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NF-кB表达水平增加,并参与神经细胞凋亡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细胞凋亡及调控基因bcl-2、bax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为脑:乏苏的研究及治疗开辟新的思路。方法:雄性Wistar大鼠5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15min再灌注1、6、12、24、48、72h组。采用大鼠4条血管阻断方法制备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TUNEL法观察不同再灌注时间组海马CA1区细胞凋亡的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Bcl-2及Bax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脑缺血损伤后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凋亡细胞逐渐增多,至再灌注48h达到高峰,72h后减少。Bcl-2表达至再灌注12h时达高峰,再灌注24~72h组逐渐减弱。Bax表达至48h达高峰,再灌注72h减少。结论:Bcl-2于再灌注早期表达增强,Bax于再灌注中期表达增强,Bcl-2/Bax比例失衡可能是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高捷  武英 《医学争鸣》2005,26(13):1157-1159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后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及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同时给予乌司他丁治疗,采用TUNEL和水迷宫测试观察海马区细胞凋亡及学习记忆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的变化规律.结果:脑缺血组大鼠再灌注后6h,海马CA1区即出现少量凋亡阳性细胞;于48~72h达高峰.乌司他丁能够使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的高峰明显下调(P<0.01).水迷宫测试结果表明缺血组潜伏期较正常组明显延长,乌司他丁组潜伏期较缺血组明显缩短.结论:乌司他丁能够有效的抑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明显改善学习记忆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过度表达Bcl-2的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P53在海马回的表达,探讨Bcl-2的抗凋亡作用及机制。方法:雄性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30)。缺血再灌注组(IR组),采用4-血管法建立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6 min缺血后给予再灌注;假手术组(SO组),只暴露血管而不夹闭;Bcl-2过度表达组(Bcl-2组),Bcl-2过度表达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处理同IR组。所有动物于6、12、24、48、72及96 h行4%多聚甲醛灌注处理,将脑组织切片行免疫组化染色、原位末端标记法和HE染色,光镜下观察P53在海马回CA1和CA3区的表达、神经元形态及结构的变化以及凋亡神经细胞数,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 全脑缺血再灌注后24 h,IR组CA1区P53蛋白开始表达,程度较弱,随后逐渐增加,于72 h达高峰后下降,主要位于胞核;CA3区于再灌注后48 h才出现P53蛋白的表达,72 h达高峰,但表达强度较CA1区弱(P<0.05)。Bcl-2组CA1和CA3区P53蛋白表达强度均弱于IR组(P<0.05),主要位于胞浆。② HE染色:全脑缺血再灌注后72 h,IR组CA1区有明显组织水肿,神经元数目降低,排列紊乱,核膜不清晰,未见核仁;CA3区神经元损伤程度较CA1区轻(P<0.05);Bcl-2组神经元损伤较IR组轻(P<0.05)。③原位末端标记法染色:与SO组比较,IR组海马CA1区全脑缺血再灌注后24~48 h凋亡细胞数最多(P<0.01),再灌注后72 h海马CA1区凋亡细胞数开始减少;与IR组比较,Bcl-2组凋亡细胞均较少(P< 0.05)。结论:Bcl-2过度表达可抑制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P53在海马回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转bcl-2基因大鼠全脑缺血组再灌注后P-P38蛋白在海马回CA1区的表达. 方法 9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O组,n=30),暴露血管而不夹闭;缺血再灌注组(IR组,n=30),采用4-VO法建立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5 min缺血后给予再灌注;转bcl-2基因组(bcl-2组,n=30):大鼠经转基因处理后再缺血再灌注.各组动物于再灌注后2,6,12,24,48,72 h处死,将脑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及TUNEL染色,观察海马回神经元形态改变,凋亡细胞数量及P-P38在CA1区表达. 结果 HE染色显示:IR组全脑缺血再灌注后48 h CA1区神经元数目减少,排列紊乱,核膜界限不清,结构模糊;bcl-2组变化不明显.免疫组化染色显示:P-P38在SO组基本呈阴性着色;IR组CA1区2h出现,48 h达高峰,72 h略有下降;bcl-2组P-P38表达趋势同IR组,但各时间点表达强度弱于IR组.TUNEL染色显示:SO组可见到少量凋亡细胞;IR组全脑缺血再灌注后48 h凋亡细胞数达高峰;bcl-2组再灌注后12-72 h凋亡细胞数量较IR组均明显减少. 结论 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P-P38表达增加,bcl-2可通过抑制P-P38表达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细胞凋亡及调控基因bcl-2、bax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为脑复苏的研究及治疗开辟新的思路。方法:雄性Wistar大鼠5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15min再灌注1、6、12、24、48、72h组。采用大鼠4条血管阻断方法制备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TUNEL法观察不同再灌注时间组海马CA1区细胞凋亡的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Bcl-2及Bax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脑缺血损伤后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凋亡细胞逐渐增多,至再灌注48h达到高峰,72h后减少。Bcl-2表达至再灌注12h时达高峰,再灌注24~72h组逐渐减弱。Bax表达至48h达高峰,再灌注72h减少。结论:Bcl-2于再灌注早期表达增强,Bax于再灌注中期表达增强,Bcl-2/Bax比例失衡可能是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短暂性全脑缺血/再灌注(I/R)大鼠海马CA l区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3(STAT3)表达与迟发性神经元凋亡的关系。方法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5)和全脑I/R后4、24、48、72、96 h组(n=5)。双侧颈总动脉阻断 全身低血压法建立大鼠短暂性全脑缺血模型;运用N issl和TUNEL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存活数和凋亡细胞数;免疫组化法检测STAT3蛋白在全脑I/R后的表达。结果全脑I/R后24 h,海马CA l区STAT3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多,72 h达峰值,至96 h开始下降。TUNEL染色显示,在I/R后24 h即出现少量凋亡细胞,48~72 h显著增多;STAT3蛋白高表达与神经元凋亡两者的部位和时间段基本一致。结论STAT3蛋白表达增强可能介导缺血性脑损伤的信号转导过程,其在脑缺血损伤神经元凋亡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c fos表达和神经元的凋亡。方法wistar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夹闭 30min ,造成全脑缺血 ,松开动脉夹再灌注。动物均于再灌注 1h行c fos原位杂交 ,再灌注 4 8h行TUNEL染色 ,观察海马神经元的凋亡情况。结果缺血再灌注后 ,大鼠海马CA1区c fos基因表达增强 ,缺血再灌注大鼠的TUNEL染色可见CA1区有大量阳性细胞 ,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导致海马c fos基因的表达显著增强 ,细胞凋亡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新生大鼠脑缺氧缺血后海马CA1区核因子-κappaB (NF-κB)激活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的相关关系。方法 64只7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组,每组32只,各组又均按时间点分为1、6、12、24 h四个亚组,每个亚组8只。经分离、结扎左颈总动脉和8%低氧暴露制备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左侧海马CA1区NF-κB P65核阳性表达以评价NF-κB活化情况和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组各时间点海马CA1区NF-κB P65核阳性表达增强和神经细胞凋亡增多,与假手术组相应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直线相关分析表明大鼠缺氧缺血后凋亡神经细胞数与NF-κB P65核阳性表达细胞数存在显著正相关(r=0.878,P<0.01)。结论 缺氧缺血诱导了海马CA1区NF-κB P65核移位即NF-κB激活;持续活化后的NF-κB可能与神经细胞的死亡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短暂性全脑缺血/再灌注(I/R)大鼠海马CA1区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3(STAT3)表达与迟发性神经元凋亡的关系.方法 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5)和全脑I/R后4、24、48、72、96 h组(n=5).双侧颈总动脉阻断+全身低血压法建立大鼠短暂性全脑缺血模型;运用Nissl和TUNEL染色观察海马CAI区神经元存活数和凋亡细胞数;免疫组化法检测STAT3蛋白在全脑I/R后的表达.结果 全脑I/R后24 h,海马CA1区STAT3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多,72 h达峰值,至96 h开始下降.TUNEL染色显示,在I/R后24 h即出现少量凋亡细胞,48~72 h显著增多;STAT3蛋白高表达与神经元凋亡两者的部位和时间段基本一致.结论 STAT3蛋白表达增强可能介导缺血性脑损伤的信号转导过程,其在脑缺血损伤神经元凋亡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5.
Wu G  Xue RL  Lv JR  Li W  Lei XM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31(8):1298-1303
目的通过观察全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海马回Fas、TNFR1蛋白的表达与细胞凋亡及Bcl-2过度表达时对其表达的影响,探讨全脑缺血再灌注后Bcl-2过度表达对Fas、TNFR1介导凋亡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PO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Bcl-2过度表达组(BT组)。采用4-VO法建立SD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和TUNEL方法检测Bcl-2、Fas和TNFR1在CA1及CA3区的表达及细胞凋亡。结果 HE染色显示:IR组CA1区缺血48 h后神经元数目减少,排列紊乱,间质水肿;CA3区少数细胞结构不清。BT组变化不明显。免疫组化染色显示:Fas在IR组中CA1区6 h达高峰,BT组强度弱于IR组(P<0.05)。TNFR1在IR组CA1区24 h达到高峰,BT组强度弱于IR组(P<0.05)。两者PO组CA1、CA3区表达为阴性。细胞凋亡检测:IR组在缺血再灌注后6h,CA1、CA3区凋亡细胞开始增加,24~48 h为高峰。BT组弱于IR组(P<0.05)。结论 Fas和TNFR1蛋白在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及CA3区都有表达,只是表达强弱及细胞分布不同,提示死亡受体参与了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Bcl-2过度表达能减弱Fas和TNFR1蛋白在全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表达,明显减少凋亡细胞数,提示Bcl-2过度表达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刘志安  樊红彬  徐铁军  王梅申 《西部医学》2009,21(11):1838-1840,1843
目的探讨短暂性前脑缺血后大鼠海马细胞的死亡形式,为深入研究缺血性脑损伤的机制和脑缺血后治疗时间窗的选择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四动脉阻断法建立大鼠脑缺血(15min)再灌注(0.5h-7d)动物模型、HE染色、TUNEL法原位标记DNA末端和图像分析与统计处理。结果HE染色显示,缺血后24h细胞出现损伤表现,进行性加重,直至缺血后7d。缺血后12h,可见TUNEL阳性细胞,进行性增多,48h增加更为明显,72h达高峰;然后有所减少,但至缺血后7d,依然存在。以上损伤和阳性细胞主要位于海马CA1区。结论短暂性前脑缺血后,细胞坏死和细胞凋亡共同参与了大鼠海马细胞的死亡过程,二者具有相对的一致性且皆主要发生在海马的选择性易损区。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全脑缺血再灌注后茶多酚对p38信号转导通路蛋白的表达及对大鼠海马CA1区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126只雄性健康清洁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缺血再灌注组(IR,n=42),假手术组(PO,n=42),茶多酚干预组(TP,n=42)。经典四血管阻塞法建立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TP组给予腹腔注射茶多酚200mg/kg,时间在全脑缺血再灌注结束之后,其余两组则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入。各组均在再灌注后2、6、12、24、48、72h处死大鼠,提取脑组织制备病理切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磷酸化p38蛋白的表达;HE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结构的改变;TUNEL染色计算阳性细胞凋亡指数。结果: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凋亡细胞在海马CA1区PO组少量表达,IR组显著表达(P<0.05),TP组凋亡细胞表达在各时间点介于IR组和PO组之间(P<0.05);与PO组比较,IR组在再灌注后各时点p38蛋白表达显著增强(P<0.05),TP组较PO组表达增强但较IR组表达减弱(P<0.05)。结论:茶多酚可抑制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的p38蛋白活性,进而减少海马椎体细胞凋亡,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大鼠缺血再灌注脑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时程及其与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4-VO法建立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各组各时间点脑组织切片分别进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海马回CA1区神经元形态结构改变;免疫组化染色:观察PCNA蛋白在CA1区的表达情况;TUNEL染色:观察海马回CA1区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统计阳性细胞表达情况,计算细胞凋亡指数;将PCNA蛋白免疫组化切片进行图象分析测得平均灰度值。结果:PCNA蛋白于再灌注后2h在海马CA1区可见表达下降,再灌注后6~24h组明显下降,之后持续低表达。缺血再灌注后6h凋亡细胞开始增加,主要位于CA1区,24~48h为高峰,至72h明显减少。结论:PCNA蛋白主要在缺血再灌注后早期即24h前DNA损伤未积累到严重程度时执行抗凋亡的作用,对损伤神经元进行修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NMDA受体亚单位2A(NR2A)特异性反义寡核苷酸阻断大鼠海马CA1区NR2A表达后在缺血性脑损伤中产生的变化,以揭示NR2A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分别经反义寡核苷酸、正义寡核苷酸、生理盐水对照和空白对照预处理后,以四血管阻断法建立短暂性前脑缺血(15min)/再灌注(24h和48h)动物模型。在确定的时间内进行灌注固定、取材、石蜡包埋和组织切片(片厚8μm),然后行原位杂交染色、TUNEL染色和焦油紫染色。结果缺血/再灌注早期(24h)大鼠海马CA1区NR2A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5)。经反义寡核苷酸预处理后,大鼠海马CA1区NR2A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同时TUNEL染色显示,在缺血/再灌注24h和48h凋亡阳性细胞的数量也明显降低(P<0.05)。结论短暂性前脑缺血后,NR2AmRNA的表达水平与细胞凋亡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具有一致性,提示NR2A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诱导的细胞凋亡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70味珍珠丸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的保护作用。方法 48只雄性Wistar大鼠采用4血管闭塞法制造大鼠全脑缺血模型,观察不同剂量70味珍珠丸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学的影响,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海马神经元凋亡率。结果 70味珍珠丸组与缺血/再灌组相比表现为海马神经元凋亡率下降,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组织学分级(histological grade,HG)明显降低,神经元密度(neuronal density,ND)明显升高(P〈0.05)。结论藏药70味珍珠丸可以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时海马神经元凋亡,从而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对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