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4 毫秒
1.
恶性肿瘤是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病率与死亡率逐年上升,但转移是肿瘤恶性行为的特征性表现,也是临床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古今中医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肿瘤的转移途径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恶性肿瘤的转移除经典转移学说外,要以中医学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结合五行生克乘侮关系来分析,但这方面尚需进一步研究。在深入研究了有关论述的基础上,提出关于恶性肿瘤转移的新学说——"经络转移学说",从恶性肿瘤转移的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陈惠  渠景连  龚婕宁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5):2823-2828
恶性肿瘤转移是恶性肿瘤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最危险的阶段,是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临床上,60%以上的恶性肿瘤患者在发现时已经转移。近年来,现代医学对恶性肿瘤转移的机制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从单纯的“解剖和机械”学说向“种子与土壤”学说迈进,再向微环境学说、肿瘤干细胞学说深入,特别是新兴的肿瘤干细胞学说成功解释了恶性肿瘤转移表现的肿瘤遗传异质性、失巢凋亡抗性、肿瘤休眠等现象,为恶性肿瘤转移的治疗提供了更多新的靶点与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认为,癌毒是恶性肿瘤的致病因素,癌毒在体内的转移造成了恶性肿瘤的转移。生理情况下,人体存在着经络、气街、四海通道,以及由内到外的三焦、膜原、腠理通道,为人体运输各种物质。病理情况下,正气亏虚,癌毒可以侵入这些通道进行转移。现代医学认为,恶性肿瘤可通过血管、淋巴管等途径进行转移,不同的转移途径与肿瘤预后密切相关。因此,依据中医的通道概念研究癌毒的转移,对恶性肿瘤转移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痰证与细胞黏附因子在肿瘤转移机制中的相似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玉莹  黎静 《新中医》2006,38(12):5-7
从痰毒流注学说、经络联属学说及细胞黏附因子的生物特性、细胞黏附因子表达与肿瘤浸润及转移,探讨肿瘤转移中细胞黏附因子与痰证的相似性。认为细胞黏附因子属于痰证,是痰证在细胞层次的存在形式,两者对肿瘤细胞逃逸、侵犯过程的调控非常相似,故从痰证角度探讨肿瘤转移。  相似文献   

5.
食管癌作为一种高发病率、高病死率的疾病威胁着人类健康。肿瘤转移作为恶性肿瘤的特征性表现之一,其发生发展决定着食管癌临床诊疗的成败,也是中西医结合防治该病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从中医学对肿瘤转移的传统和现代认识角度,以“癌毒传舍”理论为基础,对食管癌转移的病机内涵进行探讨,总结出正虚为恶性肿瘤转移之内环境,癌毒为搏结作用于机体之“灶”,经络系统为其转移之通路。  相似文献   

6.
防治恶性肿瘤转移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防治恶性肿瘤转移在肿瘤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运用五脏五行生克理论,经络气血走向以及气的固摄理论,对恶性肿瘤转移进行中医理论分析,提出五脏生克决定转移脏腑,转移部位与经络气血走向有关,转移是气失固摄的结果.恶性肿瘤转移的防治以辨证论治为核心,以截断扭转为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7.
中医药防治肿瘤转移的思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恶性肿瘤不同于其它疾病 ,最显著的生物学特征是侵袭和转移 ,可以说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最本质表现。迄今为止 ,世界上尚无理想的、抗肿瘤转移的药物进入临床使用。本文试从中医角度分析肿瘤转移的病因、病机、病理和途径 ,探讨应用中医药防治肿瘤转移的思路及研究方法。1 中医对肿瘤转移的认识近十几年来 ,全国先后多次召开过中医及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的学术研讨会 ,对肿瘤形成的病因、病机及病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并达成了基本共识 ,可用三个字概括 :“毒、虚、瘀”。肿瘤的根本病因是体内癌毒的存在 ;正气中抗癌力的虚损是肿…  相似文献   

8.
以传统中医"伏毒"理论为切入点,探讨病证结合模式下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术后复发转移的理论依据和方法。将中医证候要素和微观辨证纳入肿瘤转移复发防治领域,指出中医药扶正祛邪及搜剔经络的目的旨在清化"伏毒",防止肿瘤转移复发。阐述了"伏毒"在肿瘤复发转移中存在的客观基础和临床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致死率为妇科肿瘤首位。恶性肿瘤多是正气亏虚,癌毒聚留而成,其转移中医称为"传舍",主要和经络、藏象相关。卵巢癌主要通过种植转移、局部蔓延、血行播散等方式,引起腹盆腔、腹膜、肺、肝、骨和脑等部位的转移。文章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基于癌毒的性质(易伤正气、沉伏、发病猛烈、善行、易与痰瘀凝结等)以及卵巢与经络和和脏腑之间的联系,从中医理论探讨卵巢癌转移的病机。  相似文献   

10.
十全大补汤抗肿瘤转移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永军  包素珍 《中医药学刊》2006,24(6):1122-1124
转移是恶性肿瘤的基本生物学特征,是以脱离、转运和生长3阶段为主要环节,以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种植性转移为主要转移途径的复杂连续过程。祖国医学认为肿瘤转移与否与气失固摄关系密切;转移的部位与经络气血走向有关;而转移的脏腑与五脏(五行)生克有关。在抑制肿瘤转移的治疗中,中药以其可以长期服用无毒副作用,而且在耐药性方面明显低于化疗药而受到关注。现已证实中药如补益、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化湿利水、软坚散结等药具有一定的抗肿瘤转移的作用。十全大补汤是气血双补之剂。由四君子汤与四物汤再加肉桂、附子组成,  相似文献   

11.
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最本质的表现。肿瘤生成与转移是癌毒搏结体内,邪毒互结,蓄而不流,加之正气亏耗,失于固摄,邪毒扩散,进而发生传舍。邪毒传舍是恶性肿瘤转移的基础,经络则是转移的重要路径。从化理论、内生五邪及脏腑传变等理论解释了肿瘤转移的部位和证候改变。在治疗上需采取扶正培本、解毒抗癌、疏通瘀滞等,针对转移脏器选用相应抗癌中药,同时配合西医疗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方法探讨中药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及疼痛用药规律。方法: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和PubMed中药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及疼痛的临床研究或经验探析。将所用处方中的药物建立数据库,通过药物、性味归经的频数分析、SPSS聚类分析、Clementine关联规则分析,探索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研究144项,获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及疼痛的中药处方150首,中药198味。药物频数分析中熟地黄、补骨脂、甘草、骨碎补、黄芪等应用最多;性味频数分析结果显示,温性药、甘味、苦味及辛味药使用较多;归经以肝、肾2经最多;聚类分析得到药对2对,3味药药组1组,聚类方1首;关联规则分析结果以补骨脂,当归-骨碎补等置信度最高。结论:中药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及疼痛遵循和化痰饮、滋补肝肾、通络止痛及专病专药等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3.
肿瘤干细胞是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复发转移的可能靶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的复发转移是导致恶性肿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寻求防治恶性肿瘤复发及转移的靶点是目前肿瘤研究的重点。研究表明肿瘤干细胞在肿瘤的复发转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目前尚没有靶向调控肿瘤干细胞功能的成熟的方法。中医药在防治恶性肿瘤复发转移中有较好的疗效,为了更好地发挥这种疗效,并深入探讨其作用机制,应对中医药调控肿瘤干细胞功能进行相关研究,找出中医药作用的最终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14.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占各种恶性肿瘤的7%~10%.半个世纪以来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渐增高趋势,已成为35岁~65岁女性肿瘤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率日渐增多.所以,开展普查和早期诊断、探索预防途径,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是本文综述的主要课题.近些年来,乳腺癌的外科手术治疗经历了根治术、扩大根治术、改良根治术、保留乳房的乳腺癌切除术四大历程,手术范围在明显缩小,手术方式是外科争论和研究的热点.随着早期乳腺癌确诊病例日益增多,国内开展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也逐年增多.  相似文献   

15.
论"风"与肿瘤转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恶性肿瘤转移的治疗是临床肿瘤学的一大难题,也是大多数癌症患者的死亡原因。近代中西医学者已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研究了肿瘤转移的成因以及治疗方法。作者认为“内风暗旋、肝风内动为恶性肿瘤的病理机制之一,是恶性肿瘤转移的基本条件”,阐述了恶性肿瘤机体中“内风”的成因,以及“内风暗旋、肝风内动”造成肿瘤转移的病理机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祛(熄)风法为恶性肿瘤和肿瘤转移中医治疗的基本大法,祛(熄)风药当为肿瘤辨证治疗用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脾脏原发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0年3月至2002年12月收治的31例原发性脾脏肿瘤病例。结果31例中有28例术前诊为脾脏肿瘤。B超检出率92.59%(25/27),CT检出率为92.0%(23/25)。18例良性肿瘤中14例行脾切除,4例行肿瘤切除或脾部分切除;13例恶性肿瘤中12例行脾切除术,1例广泛转移未手术。恶性肿瘤患者生存5年以上2例,生存3年以上3例,生存2年以上1例,小于1年6例,1例未手术在两个月内死亡:综合治疗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长于非综合治疗患者(P〈0.05)。良性肿瘤预后良好,恶性肿瘤预后较差。结论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是脾脏肿瘤的主要诊断方法,治疗以脾脏切除为主并根据不同性质的病变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根治手术和综合治疗是改善脾脏恶性肿瘤预后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经脉走向与“寒头暖足”养生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东明  王琦  刘铜华 《中国针灸》2010,30(7):598-598
通过经脉走向的探讨,结合对“寒头暖足”养生之道的认识,指出“寒头暖足”与早期经脉学说、根结、根溜注入的同源性,一方面体现出早期经脉循行走向对养生实践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反映了由下而上的经脉循行方向来源于实践。  相似文献   

18.
《山东中医杂志》2017,(2):148-150
骨转移是中晚期恶性肿瘤(如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患者较为常见的病变。徐振晔教授通过辨别邪正虚实,辨证和辨病相结合,以及综合性疗法治疗骨转移疗效显著。同时,对于临床不同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的治疗,徐教授结合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中药研究,根据多年的临床用药经验总结出了治疗骨转移的经验方——骨痛灵方。附病案1则。  相似文献   

19.
Zhuo LS 《中国针灸》2011,31(6):567-570
考察古人心物一元的思维方式,认识经脉的存在状态,用以检验经络实验.结果发现构建经脉理论的方式具有内观反视的生命体验,经脉之部分乃形神合一状态下心灵向肢体、躯干的投射,它与实验医学之间在基本事实的认定方面常有不同,因而实验所揭示的经络极可能与经脉的实际存在状态相去甚远.经络实验需重视与形、气、神有关的中医理论,并用以检验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