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抗生素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出现了细菌与人类的另一挑战即耐药性。根据研究发现细菌的耐药机制,以及造成耐药的主要原因——抗菌药物的滥用。  相似文献   

2.
1929年,美国Fleming博士发现了青霉素,之后抗菌药物在人类与感染性疾病的斗争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细菌耐药问题接踵而至,导致在抗菌药物不断涌现的今天,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当前感染性疾病的死亡以条件致病菌耐药为主。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耐药菌感染往往使经验性治疗难以奏效。因此必须了解细菌的耐药机制,指导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从而使该类药物在抗感染治疗中发挥其应有的更有效的作用。1灭活酶和钝化酶的产生细菌可以产生灭活酶和钝化酶,这些酶可以破坏抗生素或者使其失去抗菌作用,使药物在作用于菌体前就被…  相似文献   

3.
抗生素的发现使细菌感染性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和控制,但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导致细菌耐药和临床抗菌治疗失败,目前抗生素耐药性问题也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为提高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细菌抗药性的产生,提高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本文就感染性疾病的抗生素抑菌机理、细菌的耐药机制以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尤其是多重药物耐药性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医学与社会问题,严重地威胁着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如常见于ESKAPE病原菌(源于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肠道杆菌属6种(类)细菌的英文缩写)的高度多重抗生素耐药性。这些细菌包括"超级细菌",因其本身基因结构的多样性和可移动性使其进化产生了多种耐药机制以对抗抗生素的作用。耐药细菌呈现的对多类不同化学结构抗生素的高度耐药性,使抗感染治疗的药物选择极其困难。耐药性基因可由细菌染色体或质粒携带,并编码介导产生抗生素灭活酶(如最近广为报道的属于金属β-内酰胺酶的NDM-1碳青霉烯酶)、改变或保护抗生素作用靶位、降低抗生素进入细菌胞内和(或)增强抗生素主动外排泵系统活性将药物排至胞外。目前研发用于临床的新型抗生素极为有限,促使重新研究优化现有抗生素。人类迫切需要同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控制抗生素耐药性,合理控制各类抗生素使用,以最大限度减少抗生素耐药性发生与传播,进而延长抗生素的有效时间,仍然是人类所面临的长期挑战。  相似文献   

5.
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的紧迫性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细菌是引起感染性疾病的主要病原菌,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或滥用,使得一度在细菌感染性疾病治疗中起着显著作用的抗生素出现了广泛的失效.抗生素耐药的全球化已成为事实,医院和社区的病原菌均获得了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6.
细菌耐药性严重影响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抗生素错用和滥用不仅没有达到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效果,反而会刺激细菌发生DNA损伤修复反应(SOS反应),加剧细菌耐药性的进化和耐药菌的传播。本文聚焦于耐药菌,简明介绍细菌耐药性与SOS反应,系统概述了质谱技术、微流控技术及其联用技术在细菌检测及细菌耐药机制研究中的应用。本文为细菌耐药性相关的药物靶点挖掘及新药开发提供理论参考,以期发展细菌耐药性快速检测新方法和抑菌新方法,推动临床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7.
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尤其是多重药物耐药性严重地危及着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并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Mohnarin 2008年度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结果显示[1],我国临床分离细菌耐药现象较为普遍且耐药率仍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肠杆菌科细菌、多药耐药非发酵菌等十分普遍,给临床治疗造成严重困难.因此,熟悉各种常见耐药菌的耐药机制,正确应用抗生素,对预防和控制细菌耐药,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细菌耐药性与新抗菌药物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伴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耐药及多药耐药细菌已经严重威胁了人类的健康.针对细菌产生耐药的各种机制,筛选和研制新型抗耐药细菌药物是战胜细菌耐药性的重要途径.同时,应重视和加强新药研制相关基础研究和微生物药物的筛选,加速开发创新药物,应对不断出现的新病原体和新耐药细菌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临床抗生素的应用和细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抗生素应用于临床以来 ,其在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抗生素长期广泛的使用 ,使患者机体防御屏障的正常菌群遭到破坏 ,从而增加了患者二重感染的易感性 ,同时也促进了耐药菌株的产生。一些常见的致病菌耐株逐年增加 ,给临床医生应用抗生素的针对性方面带来困难 ,影响医疗质量[1 ,2 ] 。了解细菌的耐药机制[3] 对于合理应用抗生素提高医疗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 细菌耐药性及其耐药机制1.1 产生灭活酶 ,灭活抗生素 :各种细菌接触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后都能产生 β -内酰胺酶 ,使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结…  相似文献   

10.
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耐药菌株产生越来越快,细菌耐药性已引起世界医药界的高度重视.虽然抗菌药物不断涌现,但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仍居高不下.究其原因,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密切相关,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增强,已出现了一些特殊的耐药菌株,甚至对多种抗菌药物同时耐药的多重耐药菌,细菌耐药性的出现和耐药细菌的感染常使经验性治疗难以奏效,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极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医药在预防及治疗感染方面已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且大量体外研究也证实了中医药对于抑制基于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相关感染的明显效果,是当前抗感染研究的重点之一。但目前有关中医药抑制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基础研究相对较少,与骨科内植物细菌生物膜形成相关的基础研究更少;同时,对其复杂作用机制的研究亦相对薄弱,且文献报道也仅为单纯中药复方或单体探讨。故今后需进一步加强与中药复方或单体相关的基础研究,关注组合抗生素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并深入探讨中医药抑制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具体机制,为与骨科内植物细菌生物膜形成相关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肺炎支原体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致病菌之一, 其致病机制较复杂。随着抗肺炎支原体一线抗生素应用的不良反应及多重耐药的发生, 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中医治疗感染性疾病独具特色, 中药具有抗感染、调节免疫、改善微循环、修复肺组织损伤等作用, 可从整体出发防治感染性疾病, 或可成为辅助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王凤科 《吉林医学》2010,31(32):5726-5728
目的:探讨广谱抗生素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以寻求感染性疾病患者抗生素应用中腹泻的有效预防方法。方法:对136例应用抗生素治疗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分别在抗生素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14天采集粪便,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应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肠道菌群发生明显改变,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大肠杆菌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1)。结论:广谱抗生素对肠道菌群影响明显,必须合理使用,避免滥用;对必须应用抗生素治疗的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应及早应用微生态制剂。  相似文献   

14.
自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爆发多起不明原因肺炎疫情,后经病原学检测判定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将由其引发的疫情拟称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并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列入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控制措施。由张伯礼院士等专家组成的专家组深入疫区,开展疫区中医药防控工作,有效控制了疫情的发展与转归,取得显著成效。文章从目前已公布的临床资料出发,比较分析COVID-19患者的临床症状、检查、中医证候、治疗等内容,以期为临床指导COVID-19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药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彦芳  秦林  王焱  岳启安 《医学综述》2008,14(22):3488-3490
许多病毒感染性疾病不仅传染性强,而且病死率高。目前尚缺乏理想的抗病毒西药,而有些中草药对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成为近年来医学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中药抗呼吸道、消化道、肝炎、单纯疱疹病毒作用的研究进展,认为具有抗病毒作用的某些中药在抑制病毒复制的同时,还可以延缓细胞病变,且可以提高机体诱生干扰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新时代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以“络病证治”为总纲,以“脉络学说”“气络学说”为两翼的中医络病理论体系就是传承了历代医家关于络病的学术思想、理论观点、临证经验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系统构建的创新理论,开辟了临床重大疾病防治的新途径。以络病理论为指导,以现代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为基石,将临床有效组方转化为系列中药创新药物,在病毒类呼吸系统传染病、微血管病变、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疾病防治及抗衰老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7.
在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多种原因,传染病是中国人民生命与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把传染病的防治作为一项政治任务,确定防治原则,开展群众运动,建立医疗体系,推广免疫规划,搭建传染病预警系统,对艾滋病患者实行“四免一关怀”,加大科研投入,培养人才梯队。通过70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在传染病防治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大幅提高了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建国70年来,中国消灭了天花,实现了本土无脊髓灰质炎新发患者,大幅抑制了乙型肝炎的流行。中国HIV抗病毒治疗的病毒抑制率达到91%,丙肝的治愈也已成为现实。在新发传染病防治领域,中国从“跟随者”成为“领跑者”。因发现青蒿素对疟疾的治疗作用,获得了中国人的第一个诺贝尔生物医学奖。同时,中国传染病防治工作者也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全球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践行者。然而,中国传染病防治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任务,需要树立大健康观念,改革和建立适应新时期的传染病防治体系,加大政府在传染病防治方面的投入,以专业性的科研政策引导传染病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热带医学是根据地理空间位置界定的,它是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为一体,研究发生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各种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控制的一门科学;而热带军事医学是热带医学与军事医学交叉的一门新兴前沿学科。随着我国及世界经济的发展、卫生条件的改善及人类健康水平的提高,以往的一些热带传染病逐渐得到控制。然而,目前愈发频繁的国际交流、过度生产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剧变等一系列因素将导致世界范围内疾病分布发生改变,并对军队的战略方针及战术方式等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对热带军事医学的研究概况作一回顾与展望。  相似文献   

19.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传染病学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染病学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传染性疾病防控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新的形势,军队传染病学教育要立足军事医学发展,结合战时和平时传染病防控、救治需要,从本土重大传染病防治和教育出发,以核心传染病专科建设为载体,以培养适应国际化发展的传染病学专门人才为目标,坚持不懈走传染病学教育国际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大蒜为药食同源食物,中医文献记载大蒜可用治关格病症(慢性肾脏病的临床表现之一)。大蒜素为大蒜的提取物,在防治心血管疾病、肿瘤、细菌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等方面具有广泛药理学作用。近年来,大蒜素在肾脏疾病中的药理学作用也被挖掘。大蒜素可多途径、多靶点保护肾脏,对慢性肾脏病、急性肾损伤、肾纤维化、肾肿瘤等均有一定作用。今后有关大蒜素的研究应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深入系统研究大蒜素防治肾脏疾病及其并发症的作用机制和作用环节,研制适合临床长期使用的新剂型,发挥中医药优势,提高中医药防治疾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