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转移性前列腺癌生存预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Ma CG  Ye DW  Yao XD  Zhang SL  Dai B  Zhang HL  Zhu Y  Shen YJ  Zhu YP  Shi GH  Qin XJ  Lin GW  Xiao WJ  Yang LF  Yang BS  Cao DL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5):1166-1169
目的 回顾性分析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相关临床病理资料,寻找生存预后的预测因素,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 自1998年3月至2009年6月收治前列腺癌患者940例,筛选出接受内分泌治疗并且具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前列腺癌患者364例.对此364例患者进行随访并对生存预后进行分析,寻找生存预后的预测因子.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生存函数分析运用Kaplan-Meier 法,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运用Cox回归,并采用Log-rank法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 末次随访时间为2009年6月30日,中位随访时间24(3~135)个月.末次随访时240例生存,109例死亡,15例失访.转移性前列腺癌的中位生存时间为64(3~135)个月,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92%、78%、66%、60%、54%.单因素分析显示,Gleason评分、临床分期(M分期)、内分泌治疗有效性、内分泌治疗过程中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最低值、达到PSA最低值时间为转移性前列腺癌生存时间的预后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内分泌治疗过程中PSA最低值和达到PSA最低值时间为转移性前列腺癌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均P<0.01).结论 内分泌治疗过程中PSA最低值和达到PSA最低值时间为转移性前列腺癌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伴骨转移的前列腺癌患者在内分泌治疗前长期、小剂量口服阿司匹林有无抑制前列腺癌进展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3年5月在我院接受内分泌治疗的初诊伴骨转移的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内分泌治疗前长期(≥1年)、小剂量(100 mg/d)口服阿司匹林的29例患者纳入阿司匹林组,未口服阿司匹林的167例患者纳入非阿司匹林组。收集两组患者内分泌治疗前、后的相关临床资料;统计内分泌治疗后1年内两组各有多少患者进展到去势抵抗前列腺癌(castration 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CRPC)阶段;统计内分泌治疗后5年内两组患者的肿瘤特异性死亡率。结果:内分泌治疗前,阿司匹林组患者中患有冠心病、脑梗塞比例更高;而两组患者的其他指标,如年龄、Gleason评分、血PSA值、TNM分期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组和非阿司匹林组患者内分泌治疗后1年的C反应蛋白(CRP)较内分泌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02,P=0.000),而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6)。两组患者的早期CRPC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6%vs.34.1%,P=0.490)。内分泌治疗后5年内,两组患者的前列腺癌特异性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9%(22/29) vs.78.4%(131/167),P=0.757]。结论:伴有骨转移的前列腺癌患者,在接受内分泌治疗前,长期、小剂量口服阿司匹林并无延缓前列腺癌进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晚期转移性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寻晚期转移性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效果及生存预后的预测因子. 方法 1996年12月至2008年3月收治前列腺癌患者820例,其中晚期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364例,均接受内分泌治疗并且具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364例患者,末次随访时间2008年3月31日,中位随访时间24(3~135)个月.患者随访期间进展为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250例.对364例患者的内分泌治疗效果及生存预后进行分析.生存函数分析运用Kaplan-Meier法,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运用Cox回归,采用Log-rank法进行显著性检验. 结果 364例患者内分泌治疗有效率98%(357/364),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20(1~113)个月,1、2、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9%、39%、27%.多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基线PSA>20 nglml(HR 2.279,95%CI 1.239~4.190)、临床分期(HR 6.879,95%CI 2.480~19.083)、内分泌治疗过程中PSA最低值≥1 ng/ml(HR 6.838,95%CI 4.263~10.967)和达到PSA最低值时间≤5个月(HR 0.366,95%CI 0.236~0.570)为晚期转移性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无进展生存时间的不良预后因素. 结论 基线PSA、临床分期、内分泌治疗过程中PSA最低值和达到PSA最低值时间为晚期转移性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无进展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雄激素非依赖性晚期转移性前列腺癌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1996年12月至2008年3月250例晚期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在内分泌治疗期间进展为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对其进行随访,末次随访时间为2008年3月31日,中位随访时间为24个月(3~135个月).末次随访时131例生存,105例死亡,14例失访.利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生存预后分析.结果 中位生存时间为30个月.1年牛存率79%,2年生存率59%,3年生存率41%.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显示:内分泌治疗过程中PSA最低值、达到PSA最低值时间、进展为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时PSA速率、内分泌治疗有效时间为独立预后冈素.结论 内分泌治疗过程中PSA最低值、达到PSA最低值时间、进展为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时的PSA速率和内分泌治疗有效时间为雄激素非依赖性晚期转移性前列腺癌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发性上尿路上皮癌(UTUC)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30例UTUC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比较多发性UTUC与单发性UTUC组间的病理TN分期、Grade分级、合并膀胱内肿瘤有无差异(χ2检验)以及两组间术后生存时间是否相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Wilcoxon检验)。结果:38例患者术后病理诊断为多发性UTUC,与单发性UTUC相比,其预示着更高的病理分级(P=0.031)、分期(P<0.01)、淋巴结转移率(P=0.023)及合并膀胱肿瘤的比例(P=0.002)。术后随访3~302个月,平均随访30个月,发现死亡66例,其中多发性UTUC组死亡13例,术后3年总体生存率为40.0%(P=0.036)。结论:多发性UTUC具有更强的生物学侵袭特性,预后更差,治疗策略应选择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术后需要更严密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T3a期前列腺癌近距离治疗联合外放疗和内分泌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诊治T3a期前列腺癌患者38例,年龄48 ~ 84岁,平均71岁;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 10.000 ~99.800 μg/L,平均56.300 μg/L;Gleason评分5~9分,平均7.6分;穿刺活检针数阳性率10.0%~ 100%,平均65.3%.治疗方案为前列腺癌近距离治疗联合外放疗和内分泌治疗,观察患者联合治疗的效果,并运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以患者术前年龄、前列腺体积、血清PSA值、Gleason评分和穿刺活检针数阳性率为变量,分别对生化复发、远处转移和总体生存状态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38例患者随访9~ 109个月,平均69个月.19例出现生化复发,发生时间在术后1~ 40个月,平均13.4个月.13例出现远处转移,发生时间在术后1 ~ 70个月,平均19.7个月;15例死亡,9例死因为前列腺癌复发,6例为其他死因,平均死亡时间为术后52.2个月(9.0~98.5个月).总体的5年无生化复发率、无远处转移率、肿瘤特异生存率及总体生存率分别为44.1%、68.6%、82.4%及75.8%.29例患者出现1~2级泌尿系统不良反应,18例患者出现1~2级胃肠道不良反应.在单因素分析中,穿刺活检针数阳性率对生化复发(x2=17.240,P=0.000)、远处转移(x2=18.641,P=0.000)及总体生存状态(x2=8.970,P =0.003)有显著影响;Gleason评分对远处转移(x2=12.484,P=0.000)和总体生存状态(x2=6.575,P=0.010)有显著影响;年龄对总体生存状态(x2=5.179,P=0.023)有显著影响.结论 近距离治疗联合外放疗和内分泌治疗是T3a期前列腺癌的可选择方案,穿刺活检针数阳性率是影响患者生化复发、远处转移及总体生存率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膜假性粘液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其生存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5月~2011年12月收治的39例腹膜假粘液瘤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统计分析方法,寻找影响患者生存期的预后因素。结果全部患者行手术治疗,32例行单纯术中腹腔化疗,7例行腹腔内热化疗。中位随访时间为40个月,随访期内9例患者死亡,其中1例为腹腔内热化疗患者。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89.0%和35.0%。中位生存期为37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肿瘤标志物高于正常及病理分型为腹膜粘液腺瘤病者对生存期延长有统计意义(P=0.027,P=0.048)。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类型可作为影响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0.033)。结论术前肿瘤标志物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生存。病理组织分型在影响患者生存期的因素中仍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8.
前列腺癌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晚期一线内分泌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北京、上海、广州的三个中心前列腺癌的流行病学特征,初步反映中国发达地区的前列腺癌现状.对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寻找内分泌治疗效果以及生存预后的预测因子.方法 收集三个中心525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并对其中272例资料完整的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的内分泌治疗效果以及生存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68.0%的患者确诊时已属于晚期,80.2%的患者以内分泌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Gleason分值、有无骨转移和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最低点是晚期前列腺癌疾病进展的独立预后因子.结论 绝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经为疾病晚期,内分泌治疗是主要治疗方法.Gleason分值、有无骨转移和PSA最低点是晚期前列腺癌疾病进展的独立预后因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CCP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21年10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泌尿外科治疗的40例CCPRCC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比较其与我院同时期40例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CRCC)和19例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患者的预后情况。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并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 40例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31~84岁;38例为单侧,2例为双侧肿瘤;3例呈多灶性病变。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肿块最大径3.0~95.0 mm,平均(27.6±18.1)mm。病理分级均为Fuhrman 1~2级。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K7、CA-IX阳性。患者术后随访5~12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6个月:1例骨转移后死亡,2例同侧复发,1例罹患原发食管癌。CCPRCC患者生存预后明显好于CCRCC(P<0.001)和PRCC(P=0.005)患者,而CCRCC与PRCC患者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结论 CCPRCC恶性程度低,确诊依靠特征性的病理学与免疫组化特点,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BPH切除术后前列腺癌的临床特点。方法:报告9例BPH切除术后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前列腺癌发病距BPH手术时间为0.5~8年,平均4.6年。患者BPH术后主要因尿频、排尿困难、肉眼血尿或骨痛而再次就诊。血清PSA异常8例,前列腺结节5例,同位素扫描(ECT)骨转移1例。9例均行最大限度雄激素阻断治疗,1例骨痛者行辅助放疗。结果:7例获随访0.5~8年,其中死亡2例,病变稳定4例,病变进展1例。结论:BPH切除术后的病例仍有发生前列腺癌可能,术后应定期随访,及早发现术后前列腺癌。血清PSA、直肠指检及前列腺穿刺活检是BPH术后前列腺癌诊断的主要方法;早期可行前列腺癌根治术,晚期或转移者则以内分泌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男性乳腺癌(male breast cancer,MB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方法、生存及影响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02例男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治疗及生存资料.结果 全组随访率100%,随访期为3~279个月,中位随访65个月.随访期间,全组共有49例复发,5年内复发者占71.4% (35/49).其中有21例局部复发,28例出现远处转移.远处转移患者中肺转移8例、骨转移7例、肝转移9例、脑转移3例,其他少见转移部位包括软组织、肾上腺1例.全组5年无复发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54.3%和72.8%.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和辅助化疗是影响男性乳腺癌患者无复发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预后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腋窝淋巴结转移(P=0.085)是影响患者DFS的独立预后因素,而肿瘤大小(P=0.041)和腋窝淋巴结转移(P =0.024)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早期诊断及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提高男性乳腺癌患者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探讨前列腺癌根治术联合早期内分泌治疗盆淋巴结阳性前列腺癌(T3N1期)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25例T3N1前列腺癌患者,采用耻骨后前列癌根治术,术后应用抗雄治疗9个月。术后分析患者的生存时间、盆淋巴结侵袭数目、切缘阳性率、并发症发生率、控尿恢复时间、生化复发及肿瘤进展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获成功,25例术后病理均为盆淋巴结阳性,其中双侧阳性2例,单侧阳性23例,2例为淋巴管内癌。术后切缘阳性者10(40%)例。除1例术后出现尿道直肠漏外无其他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良好控尿,平均控尿恢复时间3.5月(0天~9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0.5个月(15~57个月),无一例死亡。20例术后无PSA进展复发。术后生化复发者5例。结论前列腺癌根治术联合早期内分泌治疗T3N1期前列腺癌是安全的,并能获得良好术后控瘤效果和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胸腺扩大切除术术后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的远期疗效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共施行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34例,年龄32.6(16~50)岁。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计算有效率,了解疗效随时间的变化,并对患者性别、年龄、Osserman分型、病理类型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45例完成随访,随访率100%,随访时间58.3(36~108)个月。有效率80.0%(36/45),随访时间越长有效率越高。影响重症肌无力疗效的单因素分析表明,性别(P=0.666)不是MG预后的影响因素,而年龄(P=0.019)、Osserman分型(P=0.024)和病理类型(P=0.043)是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胸腺扩大切除术远期疗效满意,且随访时间越长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50岁以下前列腺癌(PCa)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分析11例50岁以下PCa患者的发病年龄、主要症状、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病理诊断、治疗方法、预后情况,并进行文献资料复习。结果:11例患者平均年龄45.6岁,平均PSA 22.3μg/L,平均Gleason评分为7.7分。资料完整患者9例,1例骨扫描提示全身多发骨转移,8例未见转移灶;临床分期T1期3例,T2期5例,T3期1例。随访9例,1例行内分泌治疗1.5年后去世,1例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后偶发癌观察等待,7例行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平均随访4年,3例生化复发,其余4例无生化和临床复发。结论:应提高对50岁以下PCa的警惕性,PSA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前列腺癌根治术对无远处转移的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Gleason 10分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诊疗及疾病变化过程,总结该类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 2005年1月至2010年5月,21例初诊为前列腺癌、Gleason 10分、行手术去势加抗雄激素治疗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初诊年龄56~85岁,平均73岁.PSA 8.9~261.0 ng/ml,平均60.8 ng/ml,其中6例PSA≤20 ng/ml.行核素骨扫描发现骨转移16例.予双侧睾丸切除术加氟他胺或比卡鲁胺全雄激素阻断治疗.术后1个月复查PSA,以后每3个月随访PSA.治疗后6个月为单纯内分泌治疗观察终点.6个月内PSA未降至<4 ng/ml且无远处转移者加用局部外放射治疗,伴骨转移者使用基于多西他赛与泼尼松的全身化疗.患者死亡为研究终点.结果 15例初诊PSA> 20 ng/ml患者中,5例治疗后6个月内血清PSA未降至正常水平,其中4例伴骨转移.该4例子全身化疗后PSA均未降至正常水平,3例1年内死亡,1例诊断后19个月死亡,1例疾病局限患者予外放射治疗,PSA下降至正常水平8个月后出现肿瘤进展,诊断后11个月死亡.10例治疗后6个月内血清PSA降至正常水平,其中3例分别于诊断后第19、28、36个月死于肿瘤,7例存活.6例初诊时PSA≤20 ng/ml患者中3例治疗后6个月内PSA未降至正常水平,其中2例伴骨转移予化疗后于1年内死亡;1例PSA下降至正常水平但仍出现肿瘤进展,全身多发骨转移,化疗无效,1年内死亡;1例4年后因前列腺癌死亡;1例随访6个月,PSA降至0.07 ng/ml. 结论 Gleason 10分前列腺癌肿瘤进展迅速,抗雄激素治疗疗效不佳,行伞雄激素阻断后6个月内PSA无法下降至正常水平患者病情进展凶险.初诊PSA≤20 ng/ml且病理证实Gleason 10分者可能预示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老年脊柱转移瘤患者手术治疗后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本院2015年2月-2017年9月收治的204例老年脊柱转移瘤患者,根据其术后24个月随访生存状态分为生存组(52例)、死亡组(152例)。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并通过COX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预后因素。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原发肿瘤性质、疼痛、Tomita评分、Tokuhashi评分、KPS评分、骨转移时间、术后局部放疗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P0.05);将上述指标经COX回归分析,Tomita评分、Tokuhashi评分、KPS评分、骨转移时间较短、术后局部放疗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Tomita评分、Tokuhashi评分、KPS评分、骨转移、术后局部放疗可作为老年脊柱转移瘤患者的预后指标,针对以上指标采取预防性措施,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偶发性前列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80例膀胱癌根治术中96例偶发前列腺癌的临床资料及病理学特征,并进行预后随访。结果:偶发前列腺癌的发生率为16.6%(96/580)。年龄42~90岁,中位年龄为73岁;其中≤60岁6例(6.2%),>60岁90例(93.8%)。肿瘤平均最大直径约3.5 cm(范围1.0~9.0 cm)。膀胱癌组织学类型:86例(89.6%)为高级别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其中7例伴鳞状分化,2例伴肉瘤样分化,4例伴腺样分化,1例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7例低级别尿路上皮癌,1例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2例膀胱腺癌,其中1例印戒细胞癌。前列腺癌的组织类型均为经典型前列腺腺泡癌。Gleason评分≤6分67例(69.8%),Gleason评分≥7分29例(30.2%)。具有临床意义的偶发前列腺癌共32例(33.3%)。随访59例(61.5%),失访37例(18.2%)。平均随访时间28.7个月(1~95个月),42例(71.2%)生存,17例(28.8%)死亡(其中2例非癌症因素死亡)。余15例死亡病例中,5例有临床意义的和10例无临床意义的偶发前列腺患者中位生存时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322)。结论:年龄>60岁的膀胱癌患者中,偶发前列腺癌的概率高,规范化取材对其检出率影响较大,但具有临床意义的偶发前列腺癌比例较低,因此偶发前列腺癌相较膀胱癌对预后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血管扩张刺激磷蛋白(VASP)与前列腺癌侵袭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将VASP shRNA慢病毒和对照shRNA慢病毒分别感染前列腺癌PC3细胞,采用跨膜迁移实验检测PC3细胞的侵袭能力;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6例前列腺癌患者癌组织中VASP的表达,并根据VASP表达差异及患者前列腺癌根治术后随访结果进行生存分析比较。结果:与shRNA慢病毒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相比,VASP shRNA慢病毒可抑制前列腺癌PC3细胞VASP的表达,并且显著降低PC3细胞的侵袭能力(P0.05);对56例前列腺癌患者的生存分析表明,与VASP阴性表达组相比,VASP阳性表达组及VASP强阳性表达组患者生化复发时间显著缩短(P0.05),后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ASP参与调控前列腺癌PC3细胞的侵袭能力;VASP蛋白表达差异与前列腺癌患者的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9.
经腹膜外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32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分析329例经腹膜外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2005年3月~2010年3月经腹膜外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329例,中位年龄67岁,初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中位数为17.35μg/L,活检Gleason评分中位数为7。结果:329例手术均成功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膀胱尿道吻合时间中位数为13min,手术时间中位数为90min,术中失血量中位数为75ml,术后尿管留置时间中位数为6d。整体切缘阳性率为16.7%,与病理分期和Gleason评分具有相关性(P<0.001)。术后1年内,年轻患者的尿控能力恢复较快,而且性功能恢复较好。术后随访时间中位数为27(14~72)个月,89例出现生化复发;多因素分析显示初始PSA值、切缘阳性率、病理分期和Gleason评分是无生化复发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术前新辅助激素治疗对病理Gl-eason评分(P<0.001)和手术切缘阳性率(P=0.027)有显著影响,但对生化复发没有显著影响(P=0.202)。结论:经腹膜外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是局限性前列腺癌安全有效的微创外科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宫颈粘液腺癌患者治疗后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并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2000年1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48例宫颈粘液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年龄分布、临床病理特点、治疗、预后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患者中位年龄为43岁(23~72岁);临床分期:IA2期1例,IB1期16例,IB2期12例,IIA期5例,IIB期9例,III期4例,IV期1例;病理分型:宫颈管型38例,肠型1例,胃型(微偏腺癌)7例,印戒细胞型2例;宫颈局部肿瘤直径:≤4cm者30例,4cm者18例。术后病理发现:33例子宫颈深间质受侵(浸润深度≥1/2),11例淋巴血管间隙受累(LVSI),14例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有转移。48例宫颈粘液腺癌患者中,近期疗效有效率75%,随访期内死亡者共20例,5年累积总生存率49%,中位总生存时间为68个月。随访期内共21例患者术后出现复发、转移,中位复发、转移时间为12个月(1~55个月)。20例已死亡,1例带瘤生存。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宫颈粘液腺癌患者的预后与肿瘤大小、脉管瘤栓、宫旁侵犯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仅淋巴结转移与否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P0.001)。结论宫颈粘液腺癌患者的总体预后较差,发生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