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观察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LMWH)用于创伤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疗效及出血风险.方法 随机应用低分子肝素(A组,26例)、普通肝素(B组,25例)、无肝素(C组,26例)治疗 77例创伤性DIC患者,3组均同时应用血制品(新鲜血浆、冷沉淀物、浓缩血小板悬液)和积极处理原发病, 监测凝血因子、28 d病死率、出血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患者 28 d病死率比C组低38.46%,B组则低33.69%,两种肝素的治疗效果相近,但普通肝素组不比低分子肝素组增加出血发生率.结论 低分子肝素和肝素治疗创伤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剂量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治疗重度脓毒症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的护理配合。方法以2013年2月至2015年1月我院重症加强护理病房入住的60例重度脓毒症伴DIC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LMWH小剂量治疗及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观察治疗、护理干预后两组相关指标[出血停止时间、肝素使用时间、DIC指标恢复正常时间]、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血小板计数(PLT)]、治疗护理干预前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 II评分)及治疗护理干预后病死率比较情况。结果治疗、护理干预后观察组较对照组出血停止时间(1.43±0.31)d、肝素使用时间(4.13±1.31)d、术中引流量DIC指标恢复正常时间(3.98±0.50)d分别均显著短(P0.05);治疗、护理干预后两组PT、a PTT分别均显著降低,PLT显著升高,APACHE II评分分别均显著减小;且观察组较对照组PT(16.12±2.48)s、a PTT(27.26±0.61)s分别均降低显著,治疗护理后1 d、7 d、14 d,APACHEII评分(20.81±4.49)分、(15.62±3.89)分、(9.13±2.38)分分别均减小显著,PLT(98.82±28.98)×109/L升高显著,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配合低分子肝素小剂量治疗对重度脓毒症伴DIC患者病情控制作用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低分子肝素治疗重症中暑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LMWH)对重症中暑的治疗作用.方法:将收治的48例重症中暑的成年患者分为LMWH治疗组(A组)24例和对照组(B组)2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中暑治疗,A组除常规ICU中暑治疗外,入院后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100IU/kg皮下注射,每日2次,疗程7d.比较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变化;住ICU的时间、住院时间、最终转归.结果:A组PT,APTT,PLT明显改善,B组PT,APTT,PLT改善不明显;A组住ICU的时间明显少于B组(P<0.05);A组好转率(75.0%)明显高于B组(58.3%).结论:LMWH治疗可显著改善重症中暑患者的凝血指标,减少患者在ICU的住院时间,且无严重副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在人工肝(ALSS)血浆置换(PE)治疗重型肝炎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0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组(LMWH组)15例,应用普通肝素抗凝组(SH组)15例,两组行ALSS-PE治疗前后均记录出血、凝血情况及有关凝血功能指标变化。结果:30例患者行60例次PE治疗后,LMWH组在出血倾向、血浆分离器及管路凝血发生率方面均优于SH组(P<0.05),且其检测有关凝血功能指标的改善方面均明显优于SH组(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在重型肝炎PE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优于普通肝素。  相似文献   

5.
刘磊 《中外医疗》2014,(12):107-108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新生儿脓毒症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效果,进一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该次研究选择该院收治的新生儿脓毒症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LMWH)进行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常规疗法,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及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在治愈率、出血停止时间、DIC纠正时间、出血加重病例等方面与对照组对比,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新生儿脓毒症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显著,可以作为可靠的治疗方法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在血液灌流(HP)救治急性中毒中应用普通肝素(SH)和低分子肝素(LMWH)抗凝,比较两者作为血液灌流抗凝剂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HP治疗中毒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肝素和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前及结束后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血小板计数(PLT),观察患者出血、灌流器和管路凝血情况。结果:灌流器及血管通路凝血发生率:SH组10%,LMWH组1.67%;出血发生率:SH组11.67%,LMWH组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H组治疗后APTT、TT较治疗前明显延长,有明显差异;LMWH组治疗前及后APTT、TT无明显差异;两组HP治疗后SH组较LMWH组APTT、TT明显延长,有明显差异;两组PLT治疗前及治疗后组内、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低分子肝素较普通肝素作为HP治疗急性中毒的抗凝剂,具有抗凝效果好、出血并发症少、使用安全、方便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LMWH)在创伤性弥漫性血管内凝(DIC)的临床疗效及出血风险。方法: 随机对照应用低分子肝素(A组,26例)、普通肝素(B组,25例)、无肝素(C组,26例)治疗 77例创伤性DIC患者,三组均同时应用血制品(新鲜血浆、冷沉淀物、浓缩血小板悬液)和积极处理原发病, 监测凝血因子、28d病死率、出血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低分子肝素组患者 28d病死率比单纯凝血因子补充治疗组低38.46%,普通肝素组则低33.69%,两种肝素的治疗效果相近,但普通肝素组不比低分子肝素组增加出血发生率。结论:低分子肝素和肝素治疗创伤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低分子肝素治疗严重脓毒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LMWH)对严重脓毒症的治疗作用。方法:59例严重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LMWH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LMWH组常规治疗同时给予LMWH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全身感染相关器官功能障碍(SOFA)评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住院28d病死率等。结果:LMWH组治疗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与治疗前比较,评分均显著下降(P〈0.01)。LMWH组的DIC和MODS发生率、28d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LMWH治疗严重脓毒症可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 (LMWH)和普通肝素 (UH)在人工肝脏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对人工肝治疗84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UH组 2 3例患者共进行了 3 0次治疗 ,血浆分离器Ⅲ级凝血 8次 ,Ⅳ级凝血 3次 ,其余为Ⅰ~Ⅱ级凝血 ;LMWH组 61例患者共进行了 71次治疗 ,血浆分离器的凝血情况均为Ⅰ~Ⅱ级凝血。两组均无严重出血情况发生。LMWH组在改善凝血酶原时间及黄疸消退方面均优于UH组 (P <0 0 5 )。结论 低分子肝素具有良好的抗凝结果 ,能保证血浆置换的顺利进行 ,同时不易加重出血 ,较适用于肝功能衰竭患者  相似文献   

10.
高秀霞  张若青  韩凌霄 《医学综述》2012,(20):3481-3483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LMWH)对妊娠期肾病综合征(NSP)高凝状态的疗效。方法将54例孕28~32周发病的NS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7例。肝素组接受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LMWH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等凝血指标及产后出血量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凝血指标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素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治疗后较治疗前延长,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较治疗前减少,血浆抗凝血酶Ⅲ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素组治疗后均未出现出血倾向及产后出血增多等不良反应。结论LMWH可以减轻NSP时的高凝状态,未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于围生期血液高凝状态的预防效果及使用安全性评估。方法:收集2011年4月-2012年4月本院住院分娩的孕产妇168例,随机编号法分为对照组67例和低分子肝素组101例,对照组仅给予气压治疗,低分子肝素组给予低分子肝素联合气压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改变,同时填写治疗效果调查表,评估孕期使用低分子肝素的安全性及副作用。结果:经阴道分娩及剖宫产的孕妇中,两组患者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子肝素组的D-二聚体、Fbg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PT、TT、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子肝素组剖宫产共53例,平均手术时间为32.75 min,与对照组的平均时间31.24 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子肝素组出现1例注射部位的血肿,1例出现过敏反应,3例出现转氨酶升高。结论:速碧林能有效地降低PLA、D-二聚体的含量或活性,从而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同时建议常规检测凝血功能。它与普通肝素相比,对于孕妇无明显毒副作用,更适用于孕妇血栓性疾病及DIC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熊炜 《医学综述》2014,20(18):3447-3448
目的分析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术治疗产后出血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武汉市第五医院2008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产科产后出血行急症子宫切除术治疗的患者47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45例产后出血未行急症子宫切除术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盘植入、子宫破裂、子宫肌瘤、双胎妊娠、胎位异常、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出血量多和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的发生率,分别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筛选出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在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盘植入、子宫破裂、子宫肌瘤、DIC、出血量多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盘植入、子宫破裂和DIC均为子宫全切除术发生的危险因素(P<0.01)。结论子宫切除术与多种因素有关,加强对妇女患者的监测、提高警惕、减少子宫切除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对脓毒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52例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和低分子肝素组(以下简称治疗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急性生理学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乳酸、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超早期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对66例高血压脑出血分成超早期组(34例)和早期组(32例)施行立体定向脑内血肿排空术,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超早期组术后死亡4例;获随访28例按ADL分级评定Ⅰ级(良好)5例,Ⅱ级(中残)18例,Ⅲ、Ⅳ级(重残)4例,植物生存1例。早期组术后死亡3例;获随访27例按ADL分级评定Ⅰ级(良好)3例,Ⅱ级(中残)12例,Ⅲ、Ⅳ级(重残)11例,植物生存1例。对两组患者良好.中残率及重残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c=2.015,P〈0.05),超早期组疗效优于早期组。结论超早期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如条件许可,应尽早实施立体定向手术清除血肿,减轻血肿对脑组织的损害,降低患者的致残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低体温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为创伤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严重创伤患者68例,根据入院第1个24 h内的体温分为正常体温组(36~38℃)和低体温组(<36℃),比较两组的凝血功能指标及预后情况。结果:低体温组APTT、PT、TT较正常体温组明显延长,Fib、PLT明显减少,D-D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低体温组ISS评分、感染率、DIC及死亡率明显高于正常体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重创伤患者易发生低体温,低体温对机体凝血功能及预后均可产生不良影响。因此,积极监测体温变化并采取有效保温措施,对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出现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病例,分析DIC发生率以及诱发DIC的因素。方法:按急性重型颅脑损伤诊断标准统计收治的本院神经外科与武警广东总队医院重型颅脑损伤1565例患者,按DIC诊断标准筛选出其中出现DIC的病例。采用Logistic回顾性分析DIC发生率、影响DIC发生的因素。结果:本组重型颅脑损伤1565例,其中,手术1012例,保守治疗553例。总病例中.出现DIC例数19例,其DIC在重型颅脑损伤中发生率为12.14‰,相关因素有复合伤,手术,感染,休克,止血剂的使用,肝功能异常以及凝血和抗凝血指标异常。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出现DIC死亡率极高,达63.2%,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对DIC诱因的充分认识,有利早期发现,及时阻断,减少DIC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下肢骨折术后应用丹参川芎嗪与低分子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45例下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与对照组(23例),对照组患者术后8 h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静脉滴注。两组患者均于术后2周内行彩色多普勒检查评估DVT形成情况,并检查患者治疗期间血常规及凝血功能。结果对照组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发生率为17.5%,观察组为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严重出血,其伤口引流量均由少至无,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可有效预防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且不增加术后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应用改良两点定位骨孔导向软通道微创介入体位液化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及超早期置双管手术再出血的危险性。方法:治疗组在cr片改良两点定位下,建立骨孔导向预通道,微创介入体位液化血肿清除术治疗9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同时选择同期应用硬通道技术治疗92例作为对照组,并随访3个月。治疗组超早期手术中置单管30例,置双管35例。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出院后3个月生存能力比较,治疗组死亡10例,对照组死亡22例,死亡率减少有统计学意义(X2=6.06,P〈O.05);恢复良好率与效果不良率比有显著差别(X2=12.93,P〈O.01);治疗组平均残余血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平均残余血肿量具有显著性差异,(t=10.93,P〈O.01);治疗组平均拔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t=6.87,P〈O.01)。超早期置双管比置单管手术再出血减少,差异显著(X2=4.93,P〈O.05)。结论:改良两点定位骨孔导向技术能精确置管,体位(头位)液化及最佳抽吸时机的选择能短时间内彻底清除血肿,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双管穿刺引流能有效地减低超早期手术再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20例频发TI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1例)和对照组(59例)。两组均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共10d。观察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治疗前后出凝血指标和复发率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44%)明显高于对照组(6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3.28%)明显低于对照组(13.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出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近远期疗效显著,安全性高,明显降低复发率和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