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不同术式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对22例22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分别行4种术式:A组,单纯玻璃体腔注气(C3F8)10眼;B组,玻璃体切割+注气术12眼;C组,玻璃体切割+自体血清滴注+注气术4眼;D组,巩膜外垫压+注气术2眼。结果A组5(5/10眼视网膜复位,黄斑孔闭合,最高视力0.7;但5(5/10)眼随访中黄斑裂孔再开。B组11(11/12)眼视网膜复位,最高视力0.4。C组(3(3/4)眼视网膜复位,黄斑孔闭合,最高视力0.4。D组2(2/2)眼网膜均复位,最高视力0.2。结论(1)单纯玻璃体腔注气术简单易行,可重复多次,对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主有一定疗效,但术后复发率较高。必要时应联合巩膜外环扎或垫压。(2)玻璃体切割+注气术与玻璃体切割+自体血清滴注+注气术对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增加自体血清滴注并未显示好处,因此是否需要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超声乳化一期不植入人工晶状体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伴随晶状体混浊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伴随晶状体混浊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9眼,行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超声乳化一期不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玻璃体腔填充C3F8气体,术后观察黄斑裂孔封闭、视网膜解剖复位、视力变化和并发症情况.随访4~12个月,平均5.3个月.结果 9眼中最终视网膜复位8眼,其中1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7眼;二期植入人工晶状体2眼.视网膜复位的患者均获得视力提高及主观感觉的显著改善.结论 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超声乳化一期不植入人工晶状体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伴随晶状体混浊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作为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伴随晶状体混浊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C3F8在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对 2 2例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行复位术 ,术中应用C3F8。结果 术后随访 2~ 6月 ,2 0只眼视网膜复位 ,2例 3个月内复发 ,17只眼视力较术前提高。结论 C3F8应用于视网膜脱离手术 ,有利于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解剖复位率 ,并改善视功能。  相似文献   

4.
玻璃体手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玻璃体手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和初次手术失败原因。方法:对65例(65只眼)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施行经睫状体扁平部的玻璃体手术及惰性气体填充(C3F8或C2F6)。术后随访8-21个月(平均13.2月),结果:初次手术56只眼视网膜复位(占86.2%),9只失败眼,3只眼经补气成功,4只眼再次玻璃体手术联合惰性气体或硅油填充成功,2只眼放弃治疗,除2例未复位者,余视力均提高,其中0.05及以上者占69.2%,结论:玻璃体手术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报道36例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腔空气注入木,随访4d~33个月,一次性手术成功29例(80.6%),术中和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疗效确切,操作简便,为单纯性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玻璃体切除术对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效果。方法:对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6例(16只眼),施行玻璃体切除及空气、C3F8或硅油充填术,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16例患者,术后11例裂孔封闭、视网膜解剖复位,5例未愈,术后最佳视力0.05~O.2,近期治愈率达68%。结论:玻璃体手术中充分剥离黄斑前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膨胀气体及促进黄斑裂孔愈合的辅助药物的应用对提高手术效果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全氟丙烷(C3F8)玻璃体腔注射联合激光光凝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成功率及并发症.方法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38例38只眼,12例12只眼单行C3F8眼内填充,未作激光光凝治疗;26例26只眼在C3F8眼内填充术后作黄斑裂孔缘激光光凝.术后均作6个月以上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6个月).结果 非光凝组7只眼复发,占58.3%,术后矫正视力0.1以上视力8只眼,占66.7%;光凝组2只眼复发,占7.7%,术后有17只眼视力在0.1以上,占65.4%.两组黄斑裂孔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0.05),视网膜脱离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9<0.05).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无显著差异.结论 C3F8玻璃体腔注射联合激光光凝治疗可提高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玻璃体切除术对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效果.方法:对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6例(16只眼),施行玻璃体切除及空气、C3F8或硅油充填术,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16例患者,术后11例裂孔封闭、视网膜解剖复位,5例未愈,术后最佳视力0.05~0.2,近期治愈率达68%.结论:玻璃体手术中充分剥离黄斑前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膨胀气体及促进黄斑裂孔愈合的辅助药物的应用对提高手术效果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单纯玻璃体腔注气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采取放视网膜下液体和玻璃体腔注射气体的方法,术后采取俯卧位,使视网膜脱离复位.结果:本文18例病人随访6个月~12个月,16例一次手术成功,2例手术后2个月~3个月再次脱离,经二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术后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单纯放视网膜下液体加玻璃体腔注气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方法简便、疗效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单纯玻璃体腔注气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采取放视网膜下液体和玻璃体腔注射气体的方法,术后采取俯卧位,使视网膜脱离复位。结果:本文1 8例病人随访6个月1 2个月,1 6例一次手术成功,2例手术后2个月3个月再次脱离,经二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术后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单纯放视网膜下液体加玻璃体腔注气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方法简便、疗效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病变脱离(MHRD)的适应证及治疗效果。 方法 选择29例(29只眼)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同时伴有视网膜周边裂孔,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及内界膜撕除。术后保持头低位3周,随访6~12个月,其中硅油填充时间3~6个月。观察患眼手术后矫正视力、视网膜复位、黄斑裂孔闭合情况以及并发症。 结果  手术后29只眼视网膜完全复位,复位率为100%。视网膜脱离复发1只眼,占3.47%。黄斑裂孔复位闭合11只眼(37.9%);术后视力提高者26例26只眼(89.7%),不变者3只眼(10.3%);术后2周,出现高眼压 4只眼,占13.8%,给予降低眼压药物治疗后眼压控制。硅油取出手术前出现高眼压 2只眼(6.89%),硅油取出手术后眼压均得到控制。 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撕除及硅油填充可在伴有视网膜周边裂孔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病变脱离患者中获得较高的手术复位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玻璃体手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应用价值及其前景。方法选择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病例23例(23只眼),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及眼内气体填充,随访6—12个月,观察治疗效果,以视力、黄斑裂孔闭合情况为主要评价标准。结果23例(23只眼)术后1个月,19例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证实裂孔闭合,其中18例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两行以上;4例裂孔未闭合,3个月后复发,行注油术后裂孔闭合。结论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首选玻璃体手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有利于提高一次性手术复位率及视功能,并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及效果。方法:对21例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采用前房穿刺玻璃体腔注气术、冷凝放液玻璃体腔注气术、冷凝放液外加压玻璃体腔注气术、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硅油充填进行治疗。结果:21例21眼视力比较:视力提高19例,无变化2例。最终20例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完全复位,1例未完全复位。结论:根椐患者的具体眼底改变,选择适宜的手术方法,既可使视网膜解剖复位,又能保护视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2F6玻璃体腔注射 黄斑颞侧C形激光光凝治疗黄斑孔视网膜脱离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8例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PVR分级C级以下,无其他网膜裂孔,依视网膜脱离范围大小分别行眼球外放视网膜下液或不放液行前房穿刺,放适量房水后角膜缘后3.5~4.0mm巩膜外穿刺玻璃体腔纯C2F6注射0.33-0.5ml。术后取严格俯卧位,视网膜下液吸收后行黄斑颞侧C型激光光凝.结果:8例治疗患者,术后7天一3月随访。6例视网膜复位。2例视网膜未复位。改行玻璃体切割 硅油注入术,视力均较以前提高,但8例患者视力恢复较差,矫正视力在0.1或0.1以下,无明显并发症。结论:该手术术式简单易行,对于发病时间短,无明显网膜增殖。不论裂孔及网膜脱离程度如何,均可采用该手术方法。尤其对于单眼或基层医院,不失为避免玻切手术并发症的一种有效方法。术后要求严格俯卧位,并早期行黄斑区氪黄激光光凝治疗。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玻璃体手术在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治疗中的应用,回顾性分析了12例12只眼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的病例,应用闭合式玻璃体手术,玻璃体腔内应用6mm长灌注针头,切除玻璃体,剥离视网膜前膜,气液交换,周边部下方裂孔置巩膜外填压,调整环扎带,玻璃体注气C3Fe15%。一例患者注入硅油。术前、术后常规全身激素用药。结果12例12只眼术中眼内压迅速重建,脉络膜下腔的液体经三个巩膜切口自行引流,脉络膜复位,无需另外的巩膜切口引流脉络膜下腔的液体,术后随访2~16个月,12只眼全部获得视网膜解剖复位,未诱发术后玻璃体视网膜增殖病变(PVR)。提示玻璃体手术在治疗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时是优先考虑的术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C3F8联合23 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确诊的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患者29例(29眼)纳入研究?患者入院后先行玻璃体腔内注射0.8 mL C3F8,3 d后行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除及硅油填充术?观察玻璃体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变化情况,以及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玻璃体腔注射C3F8后29眼眼压均得到不同程度回升,眼前节炎症减轻,注气后3 d内共有23眼脉络膜复位?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后,视网膜复位25眼,占86.2%,3眼通过二次手术达到视网膜复位?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平均LogMAR视力为2.14 ± 0.39?1.58 ± 0.57?1.23 ± 0.59,与手术前视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C3F8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在治疗先天性脉络膜缺损合并视网膜脱离中的效果。方法  6例 ( 6只眼 )先天性脉络膜缺损合并视网膜脱离患者均采用经睫状体平坦部的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手术 ,其中 3只眼填充硅油 ,3只眼填充C3F8。结果 所有 6只眼视网膜均解剖复位 ,术后 4只眼视力提高 ,2只眼同术前视力 ,平均随访时间 3 .6个月 ( 1月— 12月 )。结论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硅油或C3F8填充术是目前治疗先天性脉络膜缺损合并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王兵 《中国医学工程》2014,(1):19-19,21
目的观察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根据裂孔范围及视网膜玻璃体增殖程度不同,采用不同手术方法,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24例(24眼),对14例裂孔范围90°~180°者行常规巩膜外冷凝,环扎及硅胶外垫压术。其余10例裂孔范围〉180°~270°、视网膜玻璃体增殖严重者行标准三通道玻璃体切除术,采用气液交换平复视网膜,术后8眼眼内填充硅油,2眼眼内填充C3F8气体。结果随访3~12个月,视网膜最终复位21/24眼,复位率为87.58%。结论采取合适的手术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96例(96只眼)陈旧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选病例均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合并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C级改变,其中46只眼行玻璃体切割手术,50只眼行单纯巩膜扣带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随访3~36个月,平均随访9.6个月时的视力、视网膜解剖复位率和手术后并发症。结果:玻璃体切割手术组46只眼中,最终手术成功43只眼,占93.5%。视力提高38只眼,占82.6%;不变5只眼,占10.8%;下降3只眼,占6.5%。手术后并发性白内障3只眼,占6.5%;严重PVR3只眼,占6.5%。单纯巩膜扣带手术组50只眼中,最终手术成功45只眼,占90.0%。视力提高36只眼,占72.0%;不变8只眼,占16.0%;下降6只眼,占12.0%。手术后并发性白内障9只眼,占18.0%;严重PVR8只眼,占16.0%。结论: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切割术和单纯巩膜扣带术,手术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差异,玻璃体切割术术后视力提高优于单纯巩膜扣带术。  相似文献   

20.
孙素英  杜秋 《吉林医学》2000,21(5):285-287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除联合自体血清封闭黄斑裂孔的临床效果。方法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 9例 (9只眼 ) ,施行玻璃体切除及 C3F8气体充填 ,术后随访 3个月~ 2 4个月 ,对裂孔封闭情况及视力、Am sler方格表 ,即手术并发症进行观察。结果 :手术 9只眼中 8只眼 (89% )裂孔完全封闭 ,视力 0 .0 5~ 0 .1有 5只眼 ,0 .2~ 0 .5有 4只眼 ,仅 1例因裂孔封闭不佳继发视网膜脱离术后主要并发症晶体混浊加重。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自体血清封闭黄斑裂孔可使患眼裂孔无损伤及时封闭 ,在此基础上视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