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5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4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病变脱离(MHRD)的适应证及治疗效果。 方法 选择29例(29只眼)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同时伴有视网膜周边裂孔,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及内界膜撕除。术后保持头低位3周,随访6~12个月,其中硅油填充时间3~6个月。观察患眼手术后矫正视力、视网膜复位、黄斑裂孔闭合情况以及并发症。 结果  手术后29只眼视网膜完全复位,复位率为100%。视网膜脱离复发1只眼,占3.47%。黄斑裂孔复位闭合11只眼(37.9%);术后视力提高者26例26只眼(89.7%),不变者3只眼(10.3%);术后2周,出现高眼压 4只眼,占13.8%,给予降低眼压药物治疗后眼压控制。硅油取出手术前出现高眼压 2只眼(6.89%),硅油取出手术后眼压均得到控制。 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撕除及硅油填充可在伴有视网膜周边裂孔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病变脱离患者中获得较高的手术复位率。  相似文献   
2.
背景:应用硬膜外阻隔材料是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粘连的一种方法,而制备既有机械阻隔能力,又有抑制成纤维细胞能力的复合膜是其研究方向。目的:制备壳聚糖/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与干扰素/PLGA复合膜,观察其减少脊髓伤害性刺激因子c-fos表达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2005-05/2007-04在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完成材料制备,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在解放军第二○八医院实验动物室完成。材料:PLGA膜、壳聚糖/PLGA及干扰素/PLGA复合膜由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制备。方法:大耳白兔120只行L2及L4椎板切除,然后随机分为6组,每组20只,于椎板缺损区处理如下:①空白对照组:硬膜外不放任何物质。②自体游离脂肪组:取皮下脂肪贴于硬膜表面。③透明质酸钠组:透明质酸钠1mL涂于硬膜外。④PLGA膜组、壳聚糖/PLGA及干扰素/PLGA复合膜组:分别将各种膜修剪成合适大小植于硬膜外。主要观察指标:术后2,4,6,8周处死动物,取L1~2节段脊髓,对L2脊髓横切片并行免疫组化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并计数Fos样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结果:脊髓内有c-fos的表达,随时间的增长,其表达量逐渐增多,主要在脊髓背角浅层;实验各组Fos样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计数均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晚期以壳聚糖/PLGA复合膜及IFN/PLGA复合膜组的表达量少,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壳聚糖/PLGA与干扰素/PLGA复合膜可减少椎板切除术后脊髓c-fos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背景:应用硬膜外阻隔材料是预防椎板切除后硬膜外瘢痕粘连的一种方法,而制备既有机械阻隔能力,又有抑制成纤维细胞的能力的复合膜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目的:制备壳聚糖/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与干扰素/PLGA复合膜,观察其防止兔椎板切除后硬膜外瘢痕粘连的作用.方法:大耳白兔120只行L2椎板切除,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硬膜外不放任何物质;自体游离脂肪移植组取皮下脂肪贴于硬膜表面;透明质酸钠组将透明质酸钠1 mL 滴于硬膜外;PLGA膜组、壳聚糖/PLGA及干扰素/PLGA复合膜组,分别将各种膜修剪成合适大小植于硬膜外.术后2,4,6,8 周处死动物,观察L2术区的瘢痕形成及与硬膜粘连的情况并评分.术后4周,透射电镜下观察成纤维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与结论:随着时间的延长,对照组形成较广泛的瘢痕.游离脂肪组和PLGA膜组的瘢痕量少于对照组.透明质酸组早期瘢痕形成量明显少于自体游离脂肪组和PLGA膜组,后期无显著性差异,但优于对照组.壳聚糖/PLGA膜组与干扰素/PLGA膜组硬膜外瘢痕的形成量最少,与硬膜无或轻微粘连,其作用明显优于其他各组,但两种复合膜组间差异不明显.术后4周,对照组、游离脂肪组和PLGA膜组的成纤维细胞的状态和功能明显好于壳聚糖/PLGA膜组与干扰素/ PLGA膜组.壳聚糖/PLGA复合膜与干扰素/ PLGA复合膜是预防椎板切除后硬膜外瘢痕粘连的有效材料.  相似文献   
4.
苏云  孟祥俊  张新 《中国临床康复》2010,(47):8916-8920
背景:应用硬膜外阻隔材料是预防椎板切除后硬膜外瘢痕粘连的一种方法,而制备既有机械阻隔能力,又有抑制成纤维细胞的能力的复合膜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目的:制备壳聚糖/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acid),PLGA]与干扰素/PLGA复合膜,观察其防止兔椎板切除后硬膜外瘢痕粘连的作用。方法:大耳白兔120只行L2椎板切除,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硬膜外不放任何物质;自体游离脂肪移植组取皮下脂肪贴于硬膜表面;透明质酸钠组将透明质酸钠1mL滴于硬膜外;PLGA膜组、壳聚糖/PLGA及干扰素/PLGA复合膜组,分别将各种膜修剪成合适大小植于硬膜外。术后2,4,6,8周处死动物,观察L2术区的瘢痕形成及与硬膜粘连的情况并评分。术后4周,透射电镜下观察成纤维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与结论:随着时间的延长,对照组形成较广泛的瘢痕。游离脂肪组和PLGA膜组的瘢痕量少于对照组。透明质酸组早期瘢痕形成量明显少于自体游离脂肪组和PLGA膜组,后期无显著性差异,但优于对照组。壳聚糖/PLGA膜组与干扰素/PLGA膜组硬膜外瘢痕的形成量最少,与硬膜无或轻微粘连,其作用明显优于其他各组,但两种复合膜组间差异不明显。术后4周,对照组、游离脂肪组和PLGA膜组的成纤维细胞的状态和功能明显好于壳聚糖/PLGA膜组与干扰素/PLGA膜组。壳聚糖/PLGA复合膜与干扰素/PLGA复合膜是预防椎板切除后硬膜外瘢痕粘连的有效材料。  相似文献   
5.
摘要 背景:应用硬膜外阻隔材料是预防椎板切除后硬膜外瘢痕粘连的一种方法,而制备既有机械阻隔能力,又有抑制成纤维细胞的能力的复合膜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目的:制备壳聚糖/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 PLGA]与干扰素/PLGA复合膜,观察其防止兔椎板切除后硬膜外瘢痕粘连的作用。 方法:大耳白兔120只行L2椎板切除,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硬膜外不放任何物质;自体游离脂肪移植组取皮下脂肪贴于硬膜表面;透明质酸钠组将透明质酸钠1 mL 滴于硬膜外;PLGA膜组、壳聚糖/PLGA及干扰素/PLGA复合膜组,分别将各种膜修剪成合适大小植于硬膜外。术后2,4,6,8 周处死动物,观察L2术区的瘢痕形成及与硬膜粘连的情况并评分。术后4周,透射电镜下观察成纤维细胞的超微结构。 结果与结论:随着时间的延长,对照组形成较广泛的瘢痕。游离脂肪组和PLGA膜组的瘢痕量少于对照组。透明质酸组早期瘢痕形成量明显少于自体游离脂肪组和PLGA膜组,后期无显著性差异,但优于对照组。壳聚糖/PLGA膜组与干扰素/PLGA膜组硬膜外瘢痕的形成量最少,与硬膜无或轻微粘连,其作用明显优于其他各组,但两种复合膜组间差异不明显。术后4周,对照组、游离脂肪组和PLGA膜组的成纤维细胞的状态和功能明显好于壳聚糖/PLGA膜组与干扰素/ PLGA膜组。壳聚糖/PLGA复合膜与干扰素/ PLGA复合膜是预防椎板切除后硬膜外瘢痕粘连的有效材料。 关键词: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干扰素;壳聚糖;硬膜外瘢痕;椎板切除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47.043  相似文献   
6.
背景: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致盲性眼病,目前认为单纯疱疹病毒或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是其主要致病原。建立一个有效的、合理的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模型是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相关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步骤之一。 目的:拟证实视网膜下注射单纯疱疹病毒1建立兔实验性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模型的可行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2/10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中心研究室及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动物实验室、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所完成。 材料:健康成年灰兔40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5±0.5)kg;HSV-1 SM44毒株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疫苗三室;绿猴肾传代细胞(Vero)由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惠赠。 方法:培养1型单纯疱疹病毒。将灰兔随机分为2组,每组20只。实验组,右眼视网膜下注射无菌的HSV-1 SM44病毒液(PFU值约10 000)10 μL;对照组,右眼视网膜下注射同剂量无菌的Vero细胞上清液。 主要观察指标:术后第2,4,7,10,12,14,21,28天及第6周观察实验动物眼底后,分批处死动物取出双眼眼球标本,分别行组织学观察及透射电镜观察。 结果:实验过程中,除实验组死亡3只外,其余兔均进入结果分析。实验组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玻璃混浊、视网膜坏死、脱离,主要发生在术后7~21 d,第6周时玻璃体炎症减轻,视网膜炎稳定,未见活动性病灶;组织学检查视网膜及玻璃体发现大量的炎细胞及病毒包涵体;透射电镜下可见1型单纯疱疹病毒颗粒。对照组未发现1型单纯疱疹病毒所导致的玻璃体炎症及视网膜病变;组织学检查未发现玻璃体与视网膜内有病毒包涵体及炎性细胞浸润;透射电镜下未发现病毒颗粒。 结论:通过在兔眼视网膜下注射1型单纯疱疹病毒的方法可以成功建立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模型,方法简便、实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IL-18 cDNA协同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1)糖蛋白B(gB)核酸疫苗免疫对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利用pcDNA3载体分别构建HSV-1gB和IL-18的真核表达质粒pgB和pIL-18,分pcDNA3、pgB和pgB+pIL-18三组,肌肉注射免疫接种BALB/c小鼠3次,每次间隔2周,每次接种质粒100μg,第3次免疫后2周,用ELISA检测特异性抗体滴度;利用^3H-TdR掺入法进行T细胞特异性抗原刺激实验;耳廓肿胀实验检测迟发型超敏(DTH)反应。结果与pgB单独免疫组相比,pIL-18的协同免疫可以显著增强ELISA特异性抗体滴度、T细胞增殖反应和DTH反应。结论IL-18cD-NA的协同免疫可以显著提高pgBDNA疫苗诱导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水平,增强核酸疫苗对机体的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构建、制备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Ⅰ)糖蛋白BDNA疫苗,检测其诱导机体产生的细胞免疫应答。方法:PCR扩增编码HSV-Ⅰ gB去除N端部分信号肽序列(39bp)的基因片段(2673bp),定向插入pcDNA3载体中,构建pcDNA3-gB基因疫苗并对其进行PCR、酶切及测序鉴定。于BALB/c小鼠注射免疫3次,观察小鼠CD4^ 、CD8^ T细胞亚群的变化,CFSE/PI双标记的流式细胞计数法检测CTL活性。结果:双酶切分析结果为目的基因(2.7kb)和线性质粒pcDNA3(5.4kb);PCR扩增结果为特异产物(2.7kb);测序结果与GenBank gB基因序列同源性达99.5%;CTL,活性增强;BALB/c小鼠脾CD4^ T细胞增加。结论:经鉴定证实了HSV-Ⅰ gB基因疫苗的构建;HSV-Ⅰ gB基因疫苗可以诱导较强的细胞免疫应答,应用于预防HSV-Ⅰ的感染具有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糖尿病大鼠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及视网膜病变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成年Wistar大鼠150只,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阴性组),糖尿病组(阳性组)。注射链尿佐菌素(STZ),造糖尿病大鼠模型。将糖尿病大鼠再随机分为3组:低剂量组(他汀10mg/Kg·d),高剂量组(他汀20mg/Kg·d),单纯糖尿病组。灌胃给药,对照组及单纯糖尿病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大鼠分别于3个月,6个月时按比例随机处死。取动脉血检测EPCs数量、取眼球固定后观察视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情况。结果糖尿病大鼠造模成功率81%。3个月及6个月时,低剂量组存活率均较高剂量组及单纯糖尿病组有所增加(P〈0.05)。他汀类药物促进EPCs数量上升,低剂量组与对照组、糖尿病组、高剂量组比较,3个月及6个月时各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与对照组及糖尿病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剂量的他汀类药物对视网膜VEGF蛋白表达情况:糖尿病组VEGF免疫阳性表达最强,高剂量组VEGF免疫阳性表达比糖尿病组减弱,低剂量治疗组VEGF免疫阳性表达最低。结论他汀类药物能够促进EPCs数量增加。小剂量他汀类药物可抑制糖尿病大鼠视网膜VEGF表达,减缓视网膜病变进展;并降低糖尿病大鼠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构建、制备单纯疱疹病毒1型截短糖蛋白B DNA疫苗,检测其诱导机体产生的细胞免疫应答效果。方法:利用PCR技术从HSV-1 SM44毒株基因组中扩增出编码HSV-1 gB14~507氨基酸序列的一段基因。定向插入真核表达质粒pcDNA3载体中,构建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gBt,并对其进行酶切分析、PCR鉴定及测序鉴定。于BALB/c鼠注射免疫3次,抗体分析CD4+、CD8+T细胞亚群的变化,羧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FSE)/碘化丙碇(PI)双标记的流式细胞计数法检测CTL活性。结果:PCR及测序鉴定结果显示,插入的克隆基因与GenBank中HSV-1F株gB基因序列一致,证实了HSV-1 gBt核酸疫苗的构建;pcDNA3-gBt免疫组BALB/c鼠的CD4+T细胞数较空质粒(pcDNA3)对照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增加,CTL活性也较对照组明显增强,但是pcDNA3-gBt免疫组BALB/c鼠的CD8+T细胞、CD4+/ CD8+T细胞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HSV-1 gBt核酸疫苗诱导较强的细胞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