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对妇科疾病患者凝血功能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相关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妇科疾病手术患者320例,根据术式不同分为两组,腹腔镜组167例,开腹组153例。观察比较两组围术期凝血功能指标变化和术后下肢DVT发生情况。结果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指标没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及术后24h,两组患者PT和a PTT显著下降,Fbg和D-D水平显著上升(P0.05),但术后及术后24 h,两组患者PT、a PTT、Fbg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 h的D-D水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腹腔镜组下肢DVT共23例(13.77%),开腹组下肢DVT共3例(1.96%)(P0.05)。结论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均使妇科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增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引起下肢DVT发生,且腹腔镜术较开腹手术下肢DVT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抗凝对老年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以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80例老年UA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及治疗前后凝血纤溶活性相关指标[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凝血功能[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纤维蛋白原(Fbg)、血浆凝血酶时间(TT)]变化情况,同时观察治疗后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87.50%较对照组67.50%(P0.05);两组较治疗前PAI-1、Fbg表达水平显著降低,t-PA、PT、a PTT、TT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PAI-1、v WF,Fbg表达水平降低显著(P0.05),t-PA、PT、a PTT、TT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 LMWH对老年UA患者的治疗,抗凝作用显著,临床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手术前后结直肠癌患者凝血、纤溶指标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42例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组,另收集同期来我院治疗的42例良性结直肠疾病手术者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手术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变化,比较术后7 d外周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术前1 d术后7 d研究组Fbg、均较对照组显著高(P0.05);术前1 d术后7 d研究组究组D-D、,PAI-1均较对照组显著高(P0.05),研究组外周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及时监测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凝血、纤溶指标变化,是预防术后血栓性疾病及确保良好预后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胃癌切除手术前后凝血及纤溶分子标志物的变化,评价腹腔镜胃癌手术的安全性。方法本组71例胃癌患者,分为腹腔镜辅助下全胃切除术组(A组)35例和开腹全胃切除术组(B组)36例,对两组病例手术前后的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和凝血酶一抗凝血酶复合物(TAT)三项凝血及纤溶分子标志物进行分析比较。结果A组与B组组间比较,手术前后各时间点反映凝血和纤溶系统活性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t—PA、PAI-1和TAT)的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t-PA、PAI-1和TAT的变化趋势相似:术后1h、24h较术前1d均明显升高(P〈0.01),术后72h恢复到术前1h水平。结论行腹腔镜与开腹胃癌切除术患者术后血液均处于高凝状态,但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并未显著加重对血凝状态的影响,可有效降低术后发生血栓的风险,腹腔镜胃癌全胃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微创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手术前后血小板参数及凝血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以2010年2月至2015年6月我院妇科收治的40例子宫内膜癌及同期来我院体检的40例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子宫内膜癌记为研究组,健康志愿者记为对照组,对两组治疗前及研究组术前术后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PDW)、血小板压积(PCT)]、凝血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血浆凝血酶时间(TT)]、纤溶指标[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 PA)、D二聚体(D-D)、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治疗前研究组较对照组血小板参数PLT显著升高,MPV显著降低(P0.05),PDW、PCT两组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PLT、MPV、PDW、PCT分别均较术前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前凝血指标Fbg较对照组显著高(P0.05),其它凝血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aPTT、TT分别均较对照组及研究组术前显著降低,Fbf显著升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前纤溶指标分别均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t-PA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AI-1、D-D显著升高,分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37.50%较对照组0.00%显著增高(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手术前后血小板参数变化可作为判断患者病情发展的有效参考指标,对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术后采取积极预防措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中腹膜纤维蛋白溶酶的变化。方法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前、后、立即,分别测量腹膜组织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的浓度及t-PA的活性。结果腹膜组织t PA浓度在腹腔镜手术和传统腹部手术两组术中均下降,在传统腹部手术组下降更显著(P<0.05),而腹膜组织PAI-1水平在腹腔镜手术组术前较高(P<0.05),在传统腹部手术组术中明显升高。手术后,两组PAI-1浓度无显著差异。t-PA活性在两组术前、后均无明显差异,但术中两组均显著下降(P<0.05) 。结论腹腔镜和传统腹部手术对腹膜的影响是相似的,腹腔镜手术最初腹膜组织中PAI-1浓度的升高是由于CO2气腹造成的,并影响腹膜组织的修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凝血纤溶活性检测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病情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我院70例甲减患者作为观察组,再根据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将患者分为轻度甲减组与重度甲减组,另选择同一时期60例来我院体检健康合格者最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三组D二聚体(DD)、纤维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纤维蛋白原(Fbg)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凝血纤溶活性及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分析其在诊断和预测甲减病情严重程度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轻度甲减患者D-D低于对照组,PAI-1、TAFI、Fbg及t-PA高于常规对照组,重度患者D-D为高于对照组,PAI-1、TAFI、Fbg及t-PA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TC、TG及LDL-C等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功能减退对机体凝血纤溶系统具有显著影响,检测凝血纤溶指标对评估患者病情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高血压患者术前术后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方法 将56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分为非高血压组(31例)和高血压组(25例),分别于气腹前及气腹后测定血浆组织因子活性(TF:A)、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结果 非高血压患者在气腹后TAT、t-PA和PAI-1较气腹前增高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患者组在气腹后TAT和PAI-1较气腹前增高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血压患者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存在高凝状态,提示高血压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采取抗凝措施,以预防术后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气腹对高血压病患者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96例患者,根据原发性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和患者的既往病史,分为高血压病组25例、非高血压病组31例和对照组40例。分别采集患者气腹前后的血样标本,测定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组织因子活性(TF: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四种凝血分子标志物的情况。结果①气腹前高血压病组TAT、PAI-1、t-PA高于非高血压病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②气腹后,高血压病组TAT、PAI-1较气腹前增高,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非高血压病组TAT、PAI-1、t-PA均较气腹前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气腹后血浆凝血分子标志物变化程度的比较:高血压病组驻TAT、驻PAI-1与非高血压病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非高血压病组驻t-PA与高血压病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气腹过程使高血压病患者的凝血功能增强而纤溶功能受抑制,增加了术后血栓形成的风险,因此术前应使用抗凝药物防治术后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凝血和纤溶的变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ELISA)、发色底物、免疫比浊和凝固等方法定量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凝血酶(A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和血小板聚体率(PAgT),分别与对照组凝血纤溶各项指标比较。结果脑梗死组PAgT、D-D、Fbg结果高于对照组(P<0.05);AT低于对照组;tPA低于对照组(P<0.01);PAI-1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存在明显的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异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治疗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时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2012年6月到2015年5月共收集64例AL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化疗,观察组加用,监测治疗前、后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酶(Fbg)、D二聚体(D-D)、外周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的变化,统计两组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PT、a PTT、TT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SP治疗4 d,观察组PT、a PTT、TT均延长,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结束3 d,观察组PT、a PTT、TT均缩短,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Fbg、DD、PLT对比时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4 d,观察组Fbg降低,D-D、PLT上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3 d,观察组Fbg上升,D-D、PLT有所降低,其Fbg、D-D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L-ASP治疗ALL可导致患者凝血机制异常,但停药后可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必净联合利伐沙班对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以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入住我院骨科的120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C组各40例,三组均给予常规剂量利伐沙班治疗,B组另联合小剂量血必净治疗,C组另联合常规剂量血必净治疗,观察3组术前、术后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失血量指标[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量]、炎症因子指标[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术前3组a PTT、PT、D-D、IL-6、IL-8、TNF-α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A组术后3 d、7 d a PTT、PT较术前明显降低,D-D、IL-6、IL-8、TNF-α较术前明显升高,B、C组仅术后3 d a PTT、PT较术前明显降低,D-D、IL-6、IL-8、TNF-α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术后7 d a PTT、PT、D-D、IL-6、IL-8、TNF-α与术前相较无明显差异,且B、C组术后3 d、7 d凝血功能指标及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量、DVT发生率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B、C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量、DVT发生率较A组明显小、低(P0.05);A、C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B组显著高(P0.05)。结论小剂量血必净联合利伐沙班可作为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炎症因子异常表达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香豆乙酯联合华法林治疗重度烧伤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因重度烧伤并发下肢DVT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与常规抗血栓药物华法林钠片口服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香豆乙酯口服;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 d,3 d,6 d采集静脉血样,测定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以及D二聚体以及纤维蛋白并使用血管彩色超神检测患者下肢DVT溶解率;出血率以及血栓的复发率。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血栓溶解率;出血率均较低且观察组的总出血率较对照组低(P0.05);血栓的复发率两组均有下降且观察组的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3%较对照组66.7%高。结论香豆乙酯联合华法林治疗重度烧伤后并发下肢DVT有良好的疗效,可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和出血率,提高血栓的溶解率并能降低血栓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间歇性充气压力系统(IPC)预防下肢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29例宫颈癌ⅠB1~ⅡA1期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63例和观察组66例。观察组于术后6 h使用IPC,术后24 h注射低分子肝素;对照组给予一般性预防措施。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高危因素和卧床时间,并分别检测2组病人手术前后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等指标,并常规行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结果:2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卧床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输血及术后高危因素人数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术前PLT、PT、APTT和FIB、D-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7天,2组病人PL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IB、D-D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第1~5天,观察组PT和APTT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下肢DVT总发生率为1.52%(1/66),低于对照组的11.11%(7/63)(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IPC可降低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后下肢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AECOPD)患者血栓前状态相关指标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全自动血凝分析仪等检测AECOPD患者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前后及对照组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抑制剂(PAI-1)和凝血4项即Fbg含量及aPTT、PT、TT水平。结果AECOPD患者治疗组P-选择素的表达、血浆PAI-1、Fbg等3项指标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而tPA水平较对照组增高(P〈0.05);COPD患者治疗组aPTT和PT时间明显延长(P〈0.05);对照组与COPD治疗组,TT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对AECOPD患者血小板活化、凝血功能增强、纤溶功能减退等血栓前状态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DVT)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82例,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全麻组和硬膜外麻醉组,每组41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DVT发生率及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等凝血指标水平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术后1 d全麻组患者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积、Fbg水平较硬膜外麻醉组均显著较高(P0.05),红细胞变形能力较硬膜外麻醉组显著较低(P0.05);全麻组患者PLT、Fbg水平较硬膜外麻醉组显著较高(P0.05),PT、TT水平较硬膜外麻醉组显著较低(P0.05);全麻组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DVT的概率为39.02%显著高于硬膜外麻醉组7.32%(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硬膜外麻醉能降低术后DVT的发生率,且硬膜外麻醉不会对患者的血液流变学造成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合并糖尿病的腹腔镜手术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预防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 方法 将100例2型糖尿病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非LMWH组常规手术,LMWH组术后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于手术前后取患者空腹静脉血,测定血小板功能(PLT、MPV、PCT、CD62p、vWF),凝血-纤溶功能(PT、APTT、Fib、AT-Ⅲ、t-PA、PAI-1)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HCT、RBCAI);并以50例非糖尿病腹腔镜手术者为对照组行对比分析。 结果 非LMWH组下腔DVT发生率高于LMWH组和对照组(P<0.05),LMWH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非LMWH组和LMWH组之间PLT、MPV、PCT、CD62p、vWF、全血粘度、血浆粘度、HCT、RBCAI、Fib、AT-Ⅲ、PAI-1、t-P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AT-Ⅲ与t-PA低于对照组,其他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组AT-Ⅲ与t-PA降低,且非LMWH组低于LMWH组,LMWH组低于对照组;其他各项指标升高,且非LMWH组高于LMWH组,LMWH组高于对照组,其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血液流变学及凝血-纤溶参数异于常人,腹腔镜术后DVT发生率高,低分子肝素可起到预防效果,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伊马替尼对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患者血小板参数、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2月至2016年8月期间CML患者112例作为研究组,同期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112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研究组给予伊马替尼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检测血小板参数,凝血和纤溶指标,观察并记录患者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治疗前PL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PLT水平显著降低(P0.05),研究组PCT、MPV以及PDW治疗前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前Fbg、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Fbg、D-D水平显著降低(P0.05),研究组治疗前后PT、TT、a PT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血液学不良反应程度较轻,血液学不良反应:粒细胞减少57例(占50.89%),血小板减少26例(占23.21%),及时减少伊马替尼用量,并给予G-CSF治疗,均好转。结论伊马替尼治疗CML患者,可使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对血小板形态影响不大,可使Fbg、D-D显著降低至正常水平,调节凝血纤溶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凝血5项过筛试验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以利于DVT的诊断及治疗监测。方法采用ACL TOP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aPTT、PT、TT、Fbg、INR。结果检测92例DVT患者凝血5项过筛试验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其中检测的38例治疗前病例aPTT为26.6±2.93 s,Fbg含量为4.86±1.71 g/L,较之治愈组的54例aPTT 43.3±8.90 s、Fbg含量2.43±0.81 g/L,65例正常人组aPTT 29.8±2.92 s、Fbg含量3.21±0.68g/L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意义。结论凝血5项过筛试验对DVT患者是否存在血栓前状态判断和抗血栓治疗的监测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