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四逆散出自《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主治少阴病之四逆证,是疏肝解郁、调和肝脾的祖方。后世疏肝诸方,如《景岳全书》之柴胡疏肝散、《和剂局方》逍遥散等皆是从本方发展而来。唐宗海《血证论》认为四逆散乃"疏  相似文献   

2.
正四逆散为《伤寒论》所载经方,原文曰:"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1],该证虽言少阴病,但并非少阴寒化证,而是肝胃气滞,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四肢所致,故见手足不温。正如《医宗金鉴》曰":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惟气不宣通,是为逆冷。"笔者临床运用四逆散治疗脾胃疾病常收良效,兹介绍验案3则如下。  相似文献   

3.
张娆 《光明中医》2013,28(9):1839-1840
四逆散由柴胡、枳实、白芍、炙甘草四味药组成。其方证见于《伤寒论》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明确指出四逆散的主症为四逆,其他均为或然症,并在书中列出或然症的用药加减。仲景虽然将四逆散方证归于少阴病篇,但从《伤寒论》六经辨证和八纲辨证以及后世医家对于四逆散的临床应用看,四逆散并不是少阴病之方,放在少阴病篇中只是为了提醒后世医家厥证有寒热之分。四逆散所致四逆系气机不畅,因热致厥,形似少阴四逆证,但绝非少阴病之寒厥。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中四逆散证见于少阴病篇,原文如下:“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心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之”。四逆散证除四逆为主证外,余皆为或然之症。本病以“少阴病”冠于首句,少阴病的辨证纲要为《伤寒论》中281条所言:“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这显然与四逆散之症状迥然不同。四逆汤所主为少阴阳虚证,而四逆散所主为少阴阳郁证。  相似文献   

5.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古今学者大都认为,四逆散列于《伤寒论》少阴病篇,并冠以"少阴病",但不是用来治疗真正的少阴阳虚证,  相似文献   

6.
四逆散见于《伤寒论》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因其或然证较多,临床医生应用存在困惑,故认为脉象在四逆散方证的辨识中有重要意义。四逆散所治四逆系气机不畅,因热致厥,应属少阳,故考察四逆散方证尤其是其脉象当从少阳切入。弦细脉是少阳病的主脉,但四逆散方证虚象并不明显,而是以热郁气血阻滞为主,临床上四逆散方证的脉象少见弦细而多见弦脉,因此弦脉应是四逆散方证的主脉。  相似文献   

7.
四逆散为张仲景《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3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泻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四逆散方,药仅柴胡、芍药、枳实、甘草四味。药味虽少,而组方却很严谨。临证运用中,必须辨证施治,加减化裁,方可显效。  相似文献   

8.
王德立 《河南中医》2006,26(10):11-11
四逆散为《伤寒论》方,由柴胡、白芍、枳实、炙甘草四味药组成。“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泻痢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其证源于外邪传经入里,阳气被遏,气机不得疏泄,以致阳气不能达于四末,而见四肢不温。张璐玉说:“此证虽属少阴而实脾胃不和”;后世《伤寒论讲义》则认为“只要具有肝胃气滞证候,用本方化裁主治,均有较好疗效。”《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李中梓曰:“按少阴用药,有阴阳之分。如阴寒而四逆者,非姜、附不能疗。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湿,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惟气不宣通,是以逆…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318条云:“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因为仲景在论述主症的时候仅仅给出了一个四逆,而真正到了临床,仅凭这一个四逆就可以辨证为四逆散证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对本条的机理的阐释就产生了很多分歧,从而使本条成为《伤寒论》诸多疑案之一。  相似文献   

10.
何敏婉 《河北中医》2010,32(5):690-691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该方用药精炼,组方有度,运用广泛,疗效卓著。兹举四逆散治疗癌症的疼痛验案3则如下。  相似文献   

11.
郑亚琳  倪婧  高彦彬 《新中医》2018,50(9):230-232
正四逆散一方源于《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原文为:"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泻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该方由柴胡、白芍、枳实、炙甘草四味药组成,组方虽简但配伍精当。关于此方证的病机讨论,历代医家多执不同意见,有热厥说、寒厥说~[1]等。笔者  相似文献   

12.
四逆散证见于《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 ,向被认为是探讨阳郁致厥、气机阻滞的证治 ,因而四逆散也就成为后世疏肝解郁、调畅气机的基础方剂 ,应用相当广泛。由于仲景将其列入少阴病篇 ,且原文开头即云“少阴病 ,四逆……”,而其所用方药与少阴阳虚阴盛的四逆汤类方又相去甚远 ,故使得后世研习《伤寒论》者 ,对此颇有争议 ,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四逆散证是否属于少阴证。笔者在学习《伤寒论》过程中 ,反复推敲此条方证 ,认为四逆散证乃少阴病阳虚轻证 ,兹浅析如下。1 从四逆散证的病机及用药加减来看原文云 :“少阴病 ,四逆 ,其人或咳…  相似文献   

13.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治疗胁痛、阳痿、三叉神经痛、胃痛及慢性胆囊炎每获显效,附以验案5则以佐证。四逆散出自《伤寒论》少阴篇318条曰:"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本方由柴胡、芍药、枳实、甘草四味药组成。具有宣达郁滞之功,除治疗以四肢逆冷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外,笔者用四逆散加减治疗胁痛、阳痿、三叉神经痛、胃痛、慢性胆囊炎等疑难杂证,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四逆散首见于张仲景之《伤寒论》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泻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全方由柴胡、白芍、枳实、炙甘草组成。原方为阳郁厥逆证而设,但究其病机不离肝气郁结,故四逆散现多用于肝胆气郁、肝脾不和所引起的胸胁胀满,脘腹胀满疼痛等病症。笔者取其疏通气机之功,灵活化裁,临床用于治疗男性乳腺增生,颇有收获,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四逆散"主证为四肢厥逆故方名以"四逆"而得名。后世疏肝诸方,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系列亦由桃红四物汤与四逆散综合加味而成。笔者用本方加味,治疗肝郁四肢厥逆、或肝脾不和而致脘腹、胁肋痛庝等病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董正华 《陕西中医》1993,14(1):44-45
以通行本《伤寒论》与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进行对勘,认为四逆散证属少阴阳虚阴盛,四逆散方即四逆加人参汤改汤为散,原书四逆散应名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属少阳病方。  相似文献   

17.
四逆散见于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一书,原治少阴病热化的四逆证。此后,历代医家在本方的基础上加减衍化,发展了它的使用范围,更多地用于治疗肝郁气滞、肝脾失调证。《和剂局方》之逍遥散,《景岳全书》之柴胡疏肝散,即由本方化裁而成,在内、外、妇、五官科应用广泛,疗效堪称满意。1方名新解人之四肢温和为顺,不温为逆,因热传少阴,气机郁滞,阳气不能温煦四末故不温,必不甚冷或指头微寒,脉不沉微,取其阴中涵阳之意;逆者,反也。《伤寒论》少阴篇318条指出:“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不重,四逆散主之。”咳…  相似文献   

18.
李欣红 《河北中医》2012,34(9):1343-1344
四逆散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第318条,原文如下:"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四逆散主方为:炙甘草、枳实、柴胡、白芍药。主治邪热内陷,传入阴经,阳气郁阻不能达于四肢而出现四肢逆冷之证。四逆散似乎并没有明确的  相似文献   

19.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曰:"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在五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方剂学>中,四逆散的主治即为原文,而六版及七版教材则多了"阳郁厥逆及肝脾不和证"两证,但并没有主次之分.临床上四逆散用途广泛,无论何脏病变皆可应用,但其方义并未能清晰揭示组方之真义,初学者容易混淆.  相似文献   

20.
四逆散为《伤寒论》少阴篇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之主方。历代有的注家认为本证的“四逆”是阴阳不相顺接所致的“热厥”。如朱广仁:“传经热邪至于手足四逆,最当辨悉。若见咳利种种之证,其为热证无疑矣。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