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研究当归和川芎对尾吊大鼠比目鱼肌(SOL)肌球蛋白重链(MHC)表达及肌萎缩的影响.方法 尾部悬吊法建立模拟失重模型,将大鼠分为同步饲养组(Con)、尾吊灌溶媒组(HLU+W)、尾吊当归灌胃组(HLU+Ang)和尾吊川芎灌胃组(HLU+Lig).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比目鱼肌肌球蛋白重链的表达.结果 与同步饲养组相比,尾吊组比目鱼肌的湿重,肌重体重比以及Ⅰ型和Ⅱ型肌纤维横截面积均有所下降,而MHC Ⅱ的表达和Ⅱ型肌纤维的比例上升.与未治疗组相比,当归可以使Ⅰ型和Ⅱ型肌纤维横截面积分别提高29%和35%,MHC Ⅱ的表达下降.川芎可使Ⅰ型肌纤维横截面积提高25%(P=0.064)并相应减少MHC Ⅱ的表达.结论 当归和川芎均能显著抑制模拟失重导致的MHC Ⅱ型表达的升高,并缓解尾吊大鼠肌纤维横截面积的缩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四君子汤对尾部悬吊大鼠比目鱼肌肌萎缩的影响.方法 尾部悬吊法建立模拟失重模型,3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5组,同步饲养组(CON)、尾吊组(HLU-W)、尾吊+四君子汤高(HLU-H)、中(HLU-M)、低(HLU-L)浓度组,每组6只.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药物对比目鱼肌肌球蛋白重链(MHC)的影响.结果 与尾吊组相比,四君子汤高、中浓度组使比目鱼肌湿重分别增加了33.11%和37.57%,与同步饲养组亦无显著性差异;四君子汤高、中、低浓度组使比目鱼肌I型肌纤维比例增加了34.04%~54.90%,I型肌横截面积增加了8.50%~36.86%,且中浓度组与同步饲养组相比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3种浓度的四君子汤对模拟失重引起的比目鱼肌肌萎缩有显著的对抗作用,且中浓度四君子汤的效果优于高、低浓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电针刺激对抗模拟失重大鼠比目鱼肌萎缩的作用。方法采用-30°尾吊大鼠模型模拟失重的生理效应。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n=10):对照组(CON)、30 d尾吊组(TS)和30 d尾吊+多穴位刺激组(TS+MA)。CON组自由活动;TS组大鼠尾吊30 d;TS+MA组大鼠尾吊30 d,外加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双侧对称穴位隔日刺激30 min。结果 TS组大鼠比目鱼肌肌纤维束排列不规则,肌纤维横截面积变小,间质水肿并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TS+MA组与TS组变化相似,但肌细胞核数量增多,没有观察到炎性细胞浸润。与CON组比,TS和TS+MA组大鼠Ⅱ型肌纤维数量均出现显著增加(P0.01);与TS组比,TS+MA组肌纤维数量显著下降(P0.01)。与CON组比,TS组大鼠比目鱼肌指数显著降低(P0.05),TS+MA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多穴位电针刺激对抗模拟失重所导致的大鼠比目鱼肌萎缩作用明显,但更好的穴位刺激处方和刺激方式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尾悬吊大鼠比目鱼肌肌钙蛋白I异构体的转化与睾丸萎缩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确定大鼠比目鱼肌肌钙Ⅰ(TnI)发生转化的时间。并分析其与比目鱼肌萎缩时间过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睾酮水平降低与抗重力肌萎缩速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雄性大鼠分为8组,悬吊时间分别为3、4、5、7、14、21、28与42d。测量雄性悬吊大鼠睾丸和比目鱼肌的湿重并计算相对重量(湿重/体重);同时采用Western blot对悬吊大鼠比目鱼肌TnI的表达水平进行观测,将雌性大鼠分为3组,悬吊时间分别为3、4与5d,测量其比目鱼肌的湿重并计算其相对重量,结果 雄性悬吊大鼠的比目鱼肌湿重和相对重量在第4天显著降低。14d萎缩程度最明显,悬吊大鼠睾丸的湿重在第5天出现显著萎缩,相对重量在第4天发生了显著萎缩,雌性悬吊大鼠比目鱼肌的湿重与相对重量4d时没有明显变化。在第5天才显著降低。比目鱼肌TnI在悬吊14d出现由ssTnI向fsTnI的转化。结论 雄性悬吊大鼠抗重力肌(比目鱼肌)发生由ssTnI向fsTnI转化的时间为14d,这与抗重力肌发生显著萎缩的时间(4d)并不一致;提示 TnI可能不是引起模拟失重后抗重力肌萎缩的随重力的降低而发生敏感变化的蛋白,同时,雌性大鼠抗重力肌发生显著萎缩的时间是5d,提示睾酮的降低可能加速了模拟失重抗重力肌的萎缩速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豆异黄酮与中等强度运动联合作用对去卵巢大鼠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将50只12周龄雌性Wistar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正常对照组)、去卵巢组(OVX)、去卵巢+大豆异黄酮组(OVX+IF)、去卵巢+运动组(OVX+EXE)及去卵巢+大豆异黄酮+运动组(OVX+EXE+IF),每组10只。补药组大鼠以50mg/kg体重大豆异黄酮灌胃,其余组以等量溶剂灌胃。各运动组大鼠进行跑台训练。实验期包括2周适应期和8周训练期。实验前后称重。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测量其股骨骨密度。结果:实验后,去卵巢组大鼠体重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去卵巢+运动组和去卵巢+大豆异黄酮+运动组大鼠体重均显著低于去卵巢组(P<0·05)。去卵巢组大鼠股骨骨密度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1)。去卵巢+运动组和去卵巢+大豆异黄酮组大鼠股骨骨密度与去卵巢组相比显著增加(P<0·05,P<0·01)。去卵巢+大豆异黄酮+运动组大鼠的股骨骨密度非常显著高于去卵巢组(P<0·001)。结论:大豆异黄酮和运动联合对抑制去卵巢大鼠骨密度减少有一定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尾部悬吊与30月龄大鼠比目鱼肌的形态学特征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尾部悬吊和30月龄大鼠比目鱼肌发生萎缩过程的异同点.方法 SD雄性大鼠42只,随机分为7组,即尾部悬吊5 d、7 d、14 d组,相应的同步对照和30月鼠龄组,在各时间点制备比目鱼肌横截面冰冻切片标本,用抗MHC Ⅱ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比目鱼肌Ⅰ、Ⅱ型肌纤维横截面积并计数各型肌纤维数目.结果 与同步对照组相比,悬吊组大鼠比目鱼肌的湿重,相对湿重,Ⅰ、Ⅱ型肌纤维横截面积,经体重归一化的肌纤维横截面积均显著降低,Ⅱ型肌纤维比例显著增加,而Ⅰ型肌纤维比例减少.与14 d对照组相比,30月龄组大鼠比目鱼肌湿重和Ⅰ、Ⅱ型肌纤维横截面积均明显增大,但其相对湿重和经体重归一化的肌纤维横截面积却显著降低,与悬吊14 d组无显著差异.30月龄组大鼠比目鱼肌中Ⅰ、Ⅱ型肌纤维比例与各对照组相比亦无显著差异.结论 30月龄大鼠比目鱼肌萎缩以首先出现相对湿重与归一化肌纤维横截面积降低为特征,且发生较慢,而尾部悬吊大鼠比目鱼肌则在较短时间内发生全面萎缩.  相似文献   

7.
目的 确定模拟失重大鼠比目鱼肌肌钙蛋白 (Tn )发生转化的时间 ,并分析其与比目鱼肌萎缩时间的相关关系。 方法 将雄性大鼠分为 8组 ,悬吊时间分别为 3、4、5、7、14、2 1、2 8与 42 d。测量雄性悬吊大鼠睾丸和比目鱼肌的湿重并计算相对重量 (湿重 /体重 ) ,同时采用 Western blot对悬吊大鼠比目鱼肌 Tn 的表达水平进行观测。将雌性大鼠分为 3组 ,悬吊时间分别为 3、4与 5 d,测量其比目鱼肌的湿重并计算其相对重量。 结果 雄性悬吊大鼠的比目鱼肌湿重和相对重量在第 4d显著降低 ,14d萎缩程度最明显。悬吊大鼠睾丸的湿重在第 5 d出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缺氧预处理对肢体制动大鼠骨骼肌萎缩的作用。方法:将60只健康、体重150~200g的雌性SD大鼠按体重配对原则随机分为对照组(CON)、大鼠右后肢石膏固定组(IB)、缺氧预处理+大鼠右后肢石膏固定组(HCP)三组,每组20只。HCP组大鼠连续进行1周的缺氧预处理。每天处理的方法为:氧浓度10%,每次处理30分钟,间隔5分钟,连续处理5次。缺氧预处理完成后,将IB及HCP组大鼠右后肢石膏固定3周。实验结束处死三组大鼠,取双后肢比目鱼肌,分别称重。于比目鱼肌中段切取部分肌肉组织,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后用自动图像分析仪测定肌细胞直径及截面积,取部分比目鱼肌匀浆液上清液用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的检测。结果:大鼠右后肢石膏固定3周后,IB组大鼠右后肢比目鱼肌湿重、肌细胞直径及肌纤维截面积明显低于CON组及HCP组。与IB组相比,HCP组比目鱼肌SOD活性明显升高,MDA水平明显降低。结论:缺氧预处理可提高大鼠骨骼肌的抗氧化能力,对肢体制动大鼠骨骼肌萎缩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9.
氯化胆碱对尾吊大鼠比目鱼肌肌萎缩对抗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氯化胆碱对尾吊大鼠比目鱼肌肌萎缩的影响。方法 按体重配对原则将24只雌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CON)、尾吊组(TS)与尾吊给药组(TS+Cch),每组8只。尾部悬吊法建立模拟失重模型,1/2尾吊大鼠按150mg/kg的剂量用氯化胆碱灌胃,连续14d。Ca^2+-ATPase法测定比目鱼肌(SOL)的mATPase活性,常规方法制作石蜡组织切片。结果 1)以氯化胆碱灌胃后,尾吊大鼠SOL中Ⅰ型肌纤维比例明显升高,Ⅱ型肌纤维比例明显降低,P〈0.001;2)以氯化胆碱灌胃后,尾吊大鼠SOL的肌束之间间隙减小,Ⅰ型肌纤维横截面积(CSA)明显升高,P〈0.001,Ⅱ型肌纤维CSA和单根肌纤维的平均CSA亦明显高于尾吊组,P〈0.05;3)以氯化胆碱灌胃后,尾吊大鼠SOL的梭内肌纤维中,一核链纤维的mATPase染色呈阴性,其它各纤维与尾吊组相同,均呈阳性。结论氯化胆碱对模拟失重条件下大鼠SOL慢肌向快肌的转化与模拟失重引起的肌萎缩均有显著的对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4周间歇性禁食后大鼠体重、体脂及骨骼肌质量的变化与大鼠骨骼肌自噬的关系,为间歇性禁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和间歇性禁食组(IF组),每组各10只。采取每周三、周五间歇性禁食方案,每周按时记录大鼠体重,4周干预后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DEXA)分析体脂含量,之后分离双侧比目鱼肌称量湿重,免疫荧光法检测比目鱼肌laminin蛋白体现肌肉横截面积,透射电镜观察比目鱼肌自噬泡形态,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p62及调控蛋白AMPKα、p-AMPKα、ULK1的表达情况。结果:4周间歇性禁食后,间歇性禁食组大鼠体重与体脂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但各组比目鱼肌湿重及肌纤维横截面积并无明显差异(P>0.05)。间歇性禁食组比目鱼肌AMPKα、p-AMPKα、ULK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间歇性禁食组比目鱼肌内自噬标记LC3-Ⅱ/LC3-Ⅰ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62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4周间歇性禁食明显降低体脂水平,具有控制体重的作用,可激活AMPK-ULK1通路适度促进骨骼肌自噬,以维持骨骼肌质量,可作为一种潜在的"减肥"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跑台运动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骨骼肌毛细血管生成及apelin/APJ表达的影响。方法:5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高脂喂养组,分别进行普通饲料和高脂饲料喂养,12周后筛选肥胖大鼠16只,随机分为高脂安静组和高脂运动组。跑台训练持续10周,每周5次,每次60分钟,跑速26米/分钟。测定大鼠体重、体脂重及血脂水平,免疫组化法观察比目鱼肌毛细血管密度和apelin蛋白表达水平,放免法测定比目鱼肌apelin含量,real-time PCR方法测定比目鱼肌apelin和APJ的m RNA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脂饮食喂养大鼠体重和体脂显著增加(P<0.01),总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肥胖大鼠比目鱼肌毛细血管生成无显著变化,apelin和APJ m RNA表达无显著变化(P>0.05)。与单纯高脂饮食组大鼠相比,10周跑台运动大鼠体重显著降低(P<0.01),血脂改善;此外,比目鱼肌毛细血管密度显著升高,apelin和APJ m RNA表达显著上升(P<0.05),apeli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跑台运动能显著增加肥胖大鼠比目鱼肌毛细血管生成,其作用可能与运动诱导比目鱼肌apelin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2.
缺氧预处理对模拟失重大鼠比目鱼肌萎缩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缺氧预处理对失重状态下发生的骨骼肌萎缩是否有预防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尾部悬吊法建立模拟失重动物模型,将雌性SD大鼠按体重配对原则随机分为对照组(CON)、尾部悬吊组(SUS)及缺氧预处理+尾部悬吊(HCP+SUS)组。首先,对HCP+SUS组进行1周的缺氧预处理。处理完成后,将SUS及HCP+SUS组大鼠尾部悬吊2周。试验结束处死3组大鼠,取双后肢比目鱼肌,分别称重。将部分比目鱼肌制成匀浆,取上清液用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检测。结果尾部悬吊2周后,SUS组大鼠双后肢比目鱼肌湿重明显低于CON及HCP+SUS组(P〈0.01)。与SUS组相比,HCP+SUS组比目鱼肌SOD活性明显升高(P〈0.05),MDA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缺氧预处理可提高大鼠骨骼肌的抗氧化能力,对失重状态下发生的骨骼肌萎缩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8周爬梯负重训练对SD大鼠比目鱼肌和趾长伸肌PGC1α/FNDC5/MSTN表达及血清Irisin浓度的影响。方法:20只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Con组,n=10)和爬梯训练组(Lad组,n=10),Lad组采用改进的爬梯负重抗阻力量训练模型,3天训练1轮,共进行8周。训练结束后48小时取比目鱼肌和趾长伸肌,用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肌肉组织中PGC1α/FNDC5/MSTN的基因和蛋白表达,用Elisa法检测血清Irisin浓度。结果:与Con组相比,Lad组比目鱼肌PGC1α表达显著降低(P<0.05)、FNDC5表达有降低趋势,MSTN表达显著增加(P<0.05);而趾长伸肌PGC1α表达显著增加(P<0.05)、FNDC5表达有增加趋势,MSTN表达显著降低(P<0.05);血清Irisin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8周爬梯负重训练诱导SD大鼠比目鱼肌和趾长伸肌PGC1α/FNDC5/MSTN差异表达但不影响血清Irisin浓度,提示长期抗阻力量训练后机体可能存在复杂的平衡拮抗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毛蕊花苷和马蒂苷的体内抗运动性疲劳作用及其对自由基代谢的影响。方法:将50只小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运动组、毛蕊花苷+运动组、马蒂苷+运动组和阳性对照组。每组10只。采用小鼠游泳训练模型,观察毛蕊花苷和马蒂苷对运动小鼠体重、力竭游泳时间和组织SOD、MDA等的影响。结果:实验第5周末毛蕊花苷+运动组和马蒂苷+运动组疲劳相关症状明显减轻,食欲增加,体重增加。毛蕊花苷+运动组和马蒂苷+运动组小鼠力竭游泳时间显著长于运动组(P<0.01,P<0.05)。毛蕊花苷+运动组小鼠力竭游泳时间长于马蒂苷+运动组(P<0.05)。毛蕊花苷+运动组小鼠心肌、骨骼肌和肾组织SOD活力显著高于运动组和马蒂苷+运动组(P<0.01,P<0.05);毛蕊花苷+运动组小鼠心肌、骨骼肌和肾组织MDA含量显著低于运动组和马蒂苷+运动组(P<0.01)。马蒂苷+运动组小鼠心肌SOD活力显著高于运动组(P<0.05);肾组织MDA含量显著低于运动组(P<0.05)。结论:毛蕊花苷和马蒂苷能提高运动疲劳大鼠SOD活力,促进自由基清除,减轻自由基及其引发的脂质过氧化对机体的影响,且毛蕊花苷的作用强于马蒂苷。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创伤性脑损伤合并海水身体浸泡对大鼠血液学、心肝肾等器官功能及肺、脑组织病理学的影响。方法将20只健康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sham)组、创伤性脑损伤(TBI)组、单纯海水浸泡伤(SI)组及创伤性脑损伤合并海水浸泡(TBI+SI)伤组, 每组5只。sham组和TBI组室温26 ℃放置10 h, SI组采用(28±0.5)℃海水身体浸泡10 h, TBI+SI组颅脑致伤后立即进行SI处理。致伤后检测各组大鼠的血常规、生化和凝血指标, 以及心肌酶谱(肌酸激酶)、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肾脏功能(血尿素氮和血肌酐)。比较4组大鼠间各项指标的差异, 并观察脑、肺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与sham组和TBI组比较, SI组和TBI+SI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均明显升高(P<0.05), 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P<0.05);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明显降低(P<0.05);AST、ALT、BUN及SCr均明显升高(P<0.01);脑外伤大鼠被海水浸泡后, 肺组织有出血改变, 脑组织的损伤程度也有所加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MRI质子密度脂肪分数(PDFF)探讨限时饮食(TRF)对高脂饮食(HFD)诱导肥胖大鼠股骨近端骨髓脂肪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按照体重分层随机抽样分为6个亚组, 每亚组5只, 2个亚组合并为1组, 共分为3组。对照组大鼠可24 h任意进食, 饲喂正常饲料;HFD组大鼠可24 h任意进食, 饲喂高脂饲料;HFD+TRF组大鼠只在9点(光照后2 h)至17点(黑暗前2 h)饲喂高脂饲料。实验第28天每组选取1个亚组的5只大鼠进行股骨MRI, 第56天时对每组的另1个亚组进行扫描, 基于mDixon-Quant定量序列图像, 测量股骨近端骨髓脂肪的PDFF值。扫描结束后处死大鼠, 采集血样, 测量血清瘦素含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H检验比较3组大鼠体重、PDFF和血清瘦素的差异, 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实验开始后第28天, 3组大鼠间体重、PDFF和血清瘦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56天时, 对照组、HFD组和HFD+TRF组大鼠股骨近端骨髓PDFF分别为(7.2±1.4)%、(9.7±2.4...  相似文献   

17.
航天员因失重而产生肌肉萎缩,引起了国内外很多学者的关注,并进行了广泛研究。本文观察尾吊大鼠服用中药后比目鱼肌血流量和肌肉力学特性的变化。实验采用45只SD 品系雄性大鼠,体重240-300g,将鼠按体重分为3组。尾吊大鼠头低位20-25°。三组鼠每天按固定时间分别灌水和强肌Ⅰ、Ⅱ号中药(30g/kg),悬吊15天后,用戊巴比妥钠(4mg/100g)麻醉,用张力、位移传感器测量肌肉力学特性各参数,用标有~(51)Cr 同位素青蛙红血球方法测比目鱼肌的血流量。结果表明:强肌Ⅰ、Ⅱ号中药对尾吊大鼠比目鱼肌血流量、肌肉力学特性有改善作用。其中强肌Ⅱ号效果更明显。比目鱼肌的血流量与等长单收缩、强直收缩张力峰值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1、0.84。本结果为防护肌肉萎缩措施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间断性头高位倾斜对模拟失重大鼠肌萎缩的对抗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间断性45°头高位倾斜(HUT)能否减轻或防止模拟失重大鼠后肢骨骼肌的萎缩性变化.方法将SD大鼠按体重匹配的原则随机分为同步对照(CON)、模拟失重(SUS)和模拟失重每日6 h+45°头高位倾斜(SUS+HUT)3组.4 wk后,取大鼠比目鱼肌(SOL)、腓肠肌内侧头(MG)及外侧头(LG)与趾长伸肌(EDL),并称其湿重.采用组织酶化学染色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骨骼肌I、Ⅱ型肌纤维横截面积(CSA)、比例,及毛细血管与肌纤维数的比值(C/F)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与CON相比,SUS大鼠后肢骨骼肌的湿重均显著减少,但各骨骼肌变化程度不一致.所有骨骼肌的C/F比值均显著降低.SUS+HUT组的变化如下:①肌肉湿重,SOL完全恢复,MG+LG部分恢复;间断HUT对抗肌萎缩的相对对抗效果分别为93.4%及34.8%.②骨骼肌I、Ⅱ型肌纤维CSA及比例,SOL完全恢复,MG部分恢复,其余骨骼肌仅有恢复趋势.③所有骨骼肌的C/F比值均得到恢复.结论本项研究表明间断HUT性能有效地对抗模拟失重所引起的后肢骨骼肌萎缩性变化,但不同骨骼肌的反应尚存在一定差异.本工作提示,应用间断性人工重力对抗失重不利影响的同时,尚应辅以其他对抗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验证刺五加皂甙、水飞蓟素和红景天皂甙对运动训练大鼠糖原合成的作用,观察其对大鼠运动能力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72只雄性SD大鼠被随机分为6组:安静对照组、训练对照组、训练+小剂量刺五加皂甙(250mg·kg-1·d-1)组、训练+大剂量刺五加皂甙(500mg·kg-1.d-1)组、训练+红景天皂甙(500mg·kg-1·d-1)组和训练+水飞蓟素(50mg·kg-1·d-1)组,各给药组每天训练后30~40min分别给予相应药物灌胃,在给药的同时,给予蔗糖水溶液2g·kg-1·d-1;安静对照组和训练对照组同时给予等体积的含等量蔗糖的水溶液。训练组大鼠完成6天负重2%的递增负荷游泳训练,各组大鼠休息3天后,训练组大鼠负重3%游泳至力竭,记录各训练组大鼠力竭时间。休息4天后,各训练组大鼠最后完成5天负重3%的游泳训练,末次训练后22小时内处死全部大鼠,并测定相关指标。结果:(1)与训练对照组比较,除红景天皂甙组实验后体重显著降低外,其它用药组在各项形态指标(身长、体重、肥胖评定指数、附睾周围脂肪垫重量等)上均无显著差异;(2)红景天皂甙组和大剂量刺五加皂甙组游泳至力竭的时间显著长于训练对照组;(3)大剂量刺五加皂甙组的比目鱼肌糖原和肝糖原含量都显著高于训练对照组,小剂量刺五加皂甙组肝糖原含量与运动训练组相比虽有升高趋势但无显著差异;红景天皂甙组和水飞蓟素组的糖原含量与训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刺五加皂甙和红景天皂甙有利于提高大鼠运动能力,提示刺五加和红景天中的皂甙类化合物可能是其抗运动性疲劳功能的有效成分。刺五加皂甙能提高训练大鼠肌糖原和肝糖原水平,但有剂量依赖性,这可能是它提高运动耐力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寻在骨骼肌去负荷过程中,能够防止Z线改变的对抗措施.方法 将大鼠分为对照组(Con)、对照拉伸组(Con+stretch)、悬吊组(TS)和悬吊拉伸组(TS+stretch)4组,对照拉伸组及悬吊拉伸组在对照及悬吊基础上采用石膏固定方法将踝关节固定于背屈位.每组10只大鼠,共计40只.观测比目鱼肌湿重与其肌纤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