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成人颅咽管瘤术后水电解质紊乱的临床特点、治疗以及预后。方法根据术后血钠的变化情况,对57例成人颅咽管瘤术后水电解质紊乱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进行了分析。结果除20例(35.1%)患者术后水电解质正常外,37例(64.9%)患者在术后出现了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水电解质紊乱。其中低渗性脱水(血清钠<135 mmol/L)17例(45.9%),高渗性脱水(血清钠>150 mmol/L)7例(18.9%),等渗性脱水3例(8.1%),典型的"三期"变化6例(16.2%),高钠-低钠交替出现4例(10.8%)。结论颅咽管瘤术后水电解质异常纠正是颅咽管瘤治疗和患者恢复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方面,需要及时监测其变化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咽管瘤术后并发症和处理方法及原则。方法分析41例颅咽管瘤患者术后临床资料,术后常规记录24 h尿量,监测血糖、水和电解质的变化。结果颅咽管瘤术后并发症较多,随访20~38个月,死亡1例,不能生活自理3例,能生活自理7例,恢复正常生活30例。全切除30例,次全切除11例。所有并发症中,垂体功能低下29例,钠代谢紊乱32例,高热20例,尿崩症38例,精神障碍5例,意识障碍1例,深静脉血栓1例,癫痫1例。结论颅咽管瘤术后并发症较多,早期监测和及时处理可进一步提高该病的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咽管瘤手术入路,影响全切除的因素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5年1月至2005年1月颅咽管瘤手术病例46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视力视野障碍、下丘脑功能障碍、尿崩症。分别采用经翼点20例(43.5%)、经额下12例(26.1%)、经胼胝体-透明隔间腔-穹隆间入路3例(6.5%),经前额纵裂入路5例(10.9%),经额叶皮层造瘘-侧脑室室间孔入路2例(4.3%)、翼点联合侧脑室室间孔入路4例(8.6%)切除肿瘤。结果:全切除+次全切除31例(67.4%)、大部切除15例(32.6%),围手术期死亡1例(2.2%)。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尿崩症、血电解质紊乱及癫痫。结论: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术者娴熟的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及术中对下丘脑及重要穿支血管的保护、术后并发症积极防治是影响颅咽管瘤预后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目的:儿童颅咽管瘤是好发于鞍区的良性肿瘤,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肿瘤,选择适当的入路既可将肿瘤完整切除又能避免肿瘤周围重要的神经结构损伤,是减少肿瘤复发及术后并发症的关键。我们选择27例手术治疗儿童颅咽管瘤的临床资料以探讨治疗儿童颅咽管瘤的手术入路选择、手术技巧。方法:回顾分析27例儿童颅咽管瘤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总结治疗过程中的体会。结果:27例中肿瘤镜下全切22例,次全切3例,部分切除2例。手术经额硬膜下入路18例,经翼点入路4例,经蝶入路切除3例,经半球间-纵裂入路2例。24例获随访2个月至5年,效果良好者21例,生活需照顾者2例,死亡1例,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为垂体功能低下及尿崩。结论:显微外科手术全切颅咽管瘤,效果良好,额下入路能提供鞍上大颅咽管瘤手术切除良好的暴露。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颅咽管瘤常见症状及不同的治疗方法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颅咽管瘤患者手术切除后放射治疗的结果。结果:24例颅咽管瘤患者全切术后放疗6例,复发1例,5a生存率100%。次全切除术后放疗10例,复发2例,5a生存率90%。部分切除加放疗8例,复发4例,5a生存率62.5%。结论:颅咽管瘤手术加放疗是综合治疗的主要手段,患者的预后与手术切除的程度及放疗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咽管瘤切除的常用手术间隙和下丘脑的保护方法.方法:36例经显微手术切除的颅咽管瘤中,男性12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41.8岁.其中30例经翼点入路,6例经纵裂终板入路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全切除31例(86.1%),次全切除5例(13.9%).术后出现多饮多尿33例,血钠紊乱32例.1例死于肺栓塞.术后随访1年~4年,31例全切除的患者中有3例复发,再次手术后治愈.结论: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熟练运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注意对下丘脑和穿通动脉的保护,能够提高肿瘤的切除率,减少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目的:颅咽管瘤位置深在,毗邻重要的结构,手术全切肿瘤往往比较困难。本研究探讨经纵裂经终板入路切除颅咽管瘤的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经纵裂经终板入路切除的14例颅咽管瘤的手术经过与疗效,重点讨论了手术入路技术、肿瘤切除技术和垂体柄的保护技术。结果:肿瘤全切除13例(92.8%),次全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术后视力症状(6例)均较术前好转,术后出现的尿量增多与低钠血症持续3—35天,给予垂体后叶素和常效尿崩停(弥凝)均可控制。结论:经纵裂经终板入路是切除颅咽管瘤的有效手术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儿童颅咽管瘤的临床特点及显微手术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儿童颅咽管瘤的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和术后并发症。结果肿瘤全切除13例(61.9%),次全切除4例(19.1%),大部分切除4例(19.1%)。术后尿崩症16例(76.1%),其中2例为长期性尿崩;7例(33.3%)出现下丘脑损伤症状;意识障碍10例(47.6%);垂体功能低下15例(71.4%);癫痫2例(9.5%)。全组无死亡病例。随访32.5个月,3例(14.2%)复发。结论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是儿童颅咽管瘤的有效治疗措施,术前影像学的详细检查,合适手术入路的选择,术后并发症的及时防治有助于患儿预后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提高儿童期颅咽管瘤的诊断水平与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 2 5例颅咽管瘤的诊断措施 ,手术技巧和治疗结果。本组均经 CT或 MRI扫描确诊。手术采取经蝶入路行肿瘤切除术。结果  1 3例肿瘤获全切除 ;8例次全切除 ;余 4例为部分切除 ,术后无死亡。2 0例获长期随访 (平均 3.6年 ) ,其中 1 7例 (85.0 % )恢复良好 ,3例 (1 5.0 % )肿瘤复发 ,需行再次手术治疗。结论 对儿童期颅咽管瘤采用 CT或 MRI进行诊断并选择合适病例经蝶入路显微手术切除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颅咽管瘤术后水钠代谢紊乱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手术切除颅咽管瘤36例,术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钠代谢紊乱,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与目的:目前临床上仍强调全切除儿童颅咽管瘤,但其术后并发症多且较严重。本文探讨儿童颅咽管瘤全切术后并发症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14岁及14岁以下颅咽管瘤全切除术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儿童颅咽管瘤全切术后的并发症有:电解质紊乱18例(100%),其中先高钠后为低钠血症或者先低钠后高钠者14例(77.78%)、单纯低钠血症3例(16.67%)、单纯高钠血症1例(5.55%);垂体功能低下18例(100%);术后出现尿崩症18例(100%),术后半年内尿量均恢复正常;高热13例(72.22%);癫痫发作10例(55.56%);额部硬膜下积液7例(38.89%);意识障碍5例(27.78%),经处理后出院前神志均转清醒;生命体征异常3例(均为4岁以下的婴幼儿),对症处理后均在48h内恢复平稳。结论:儿童颅咽管瘤全切术后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电解质紊乱、垂体功能低下、尿崩症、高热、癫痫等。经过严密观察和积极处理,均可获得满意控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我科1976~1989年间收治颅咽管瘤22例。均经病理证实。男性16例,女性6例。患者年龄4~45岁。术后放疗18例,术后复发单纯放疗2例,再切除后放疗2例。5、10年生存率分别为59.9%及28.6%。我区本病发生率及发病年龄较国内报道略低。年龄、病程及手术切除范围与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颅咽管瘤显微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及复发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儿童颅咽管瘤手术病例56例。分别采用经翼点入路28例(50%)、经额下入路14例(25%)、经前额纵裂入路6例(10.7%),经胼胝体-透明隔间腔-穹隆间入路5例(8.9%),皮层造瘘入路3例(5.3%)。结果:全切除+次全切除38例(67.9%)、大部切除17例(30.4%),围手术期死亡1例(1.7%)。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尿崩症、血电解质紊乱及癫痫。结论:恰当地选择手术入路、术中娴熟的显微神经外科操作、术后积极防治并发症,是影响颅咽管瘤复发及预后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颅咽管瘤显微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及复发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儿童颅咽管瘤手术病例56例。分别采用经翼点入路28例(50%)、经额下入路14例(25%)、经前额纵裂入路6例(10.7%),经胼胝体-透明隔间腔-穹隆间入路5例(8.9%),皮层造瘘入路3例(5.3%)。结果:全切除+次全切除38例(67.9%)、大部切除17例(30.4%),围手术期死亡1例(1.7%)。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尿崩症、血电解质紊乱及癫痫。结论:恰当地选择手术入路、术中娴熟的显微神经外科操作、术后积极防治并发症,是影响颅咽管瘤复发及预后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颅咽管瘤患者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手术前后认知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2005年5月至2016年5月间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2例颅咽管瘤患儿,按不同手术方法分为胼胝体穹窿间入路组(22例)和非胼胝体穹窿间入路组(20例),术后6个月时进行认知功能检查,行韦氏儿童智力测试(C-WISC),观察两组患者认知功能情况,并分析颅咽管瘤患儿认知功能的危险因素。结果胼胝体穹窿间入路组患儿的知识、算术、词汇、领悟、图片排列、言语智商(VIQ)和总智商(FIQ)评分均低于非胼胝体穹窿间入路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患儿的图形拼接和操作智商(PI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7岁、肿瘤直径>4cm、全切除和术后放疗是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手术的颅咽管瘤患儿认知功能的危险因素。结论儿童颅咽管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受损可能与年龄、肿瘤大小、切除程度和术后有否行放疗有关。  相似文献   

16.
198 2年 1月至 1 993年 2月术后放疗颅咽管瘤 4 4例。 5年生存率为 78 9%。其中 ,成人 1 5例 ,儿童 2 9例。儿童颅咽管瘤与成人的比较 :5年生存率高 ,疗后生存质量差 ,但无统计学差异。儿童颅咽管瘤术后放疗剂量 5 6 1~ 6 0Gy组与 4 5~ 5 6Gy组比较 :5年生存率无差别 ,但疗后闭经 -性功能障碍发生率增加 (P <0 0 5 ) ;疗后生存质量Ⅱ~Ⅲ级的比例明显增加 (P <0 0 1 )。我们建议对儿童颅咽管瘤部分切除术后应给予放疗 ,术后放疗剂量以 4 5~ 5 6Gy/ 5~ 6周为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提高手术根治颅咽管瘤的方法。方法 对 2 0例颅咽管瘤 ,均在全麻下行翼点入路 ,采用显微外科技术 ,根据肿瘤的位置 ,采用视交叉前间隙、颈内动脉和视神经间隙及颈内动脉外侧等间隙切除肿瘤。结果 全切除 16例、近全切除 3例、大部切除 1例。近期明显好转 14例、改善 4例、无变化及死亡各 1例。半年以上随访 18例 ,能正常生活者 16例 ,生活需人照顾 2例。结论 翼点入路手术能满足鞍区多种类型颅咽管瘤的显露 ,能提高肿瘤全切率及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不同术式治疗颅咽管瘤的远期疗效,现将我院近10年来经CT检查、手术及病理证实的54例颅咽管瘤治疗及随访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共54例,其中男31例,女23例。年龄4.5~62岁,平均18.1岁,其中14岁以下儿童27例。病程2个...  相似文献   

19.
颅咽管瘤虽系良性肿瘤.但由于其生长部位累及下丘脑,肿瘤切除后部分患者可能发生严重的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我们手术治疗46例颅咽管瘤患者,在护理工作中,总结出术后常见并发症的护理经验,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颅咽管瘤占颅内肿瘤的9%,50%发生在儿童和青春期。国外综合资料报道占儿童颅内肿瘤的73%~130%。大多数作者认为颅咽管瘤术后放疗可降低复发率,提高远期生存率。1 材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从1975年到1992年17年间共收治颅咽管瘤患者52例,其中随访够5年者44例,够10年者24例,15年者4例。2例因放疗量未达1000cGy自动放弃治疗而除外,4例失随,以失随日按死亡计。50例患者,男性30例,女性20例,男∶女为15∶1,年龄分布为5~59岁,平均24岁。12 临床表现50例患者中最多见的临床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和视力、视野障碍。分别占78.0%和52.0%。13 治疗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