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联络护士对注射胰岛素非内分泌科患者皮肤并发症的效果。方法联络护士对科室护士进行胰岛素注射培训,科室护士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再对患者进行胰岛素注射相关知识的普及;观察培训前后护士对胰岛素注射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患者在护士规范化培训前后皮肤损伤的发生情况。结果联络护士对科室护士进行培训前后,护士胰岛素注射知识掌握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前后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并发症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联络护士对非内分泌专科护理人员进行胰岛素注射相关知识的培训以及对患者进行胰岛素注射相关的健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规范了护士胰岛素注射的操作,而且减少患者皮肤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五指关节法进行胰岛素腹部注射定位,提高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知识知晓率和规范轮换率,降低胰岛素注射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采用类实验研究,抽取2016年9月至2017年2月我院我科需要注射胰岛素的100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6年9—11月50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设为对照组,接受常规指导;将2016年12月至2017年2月50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设为试验组,接受五指关节法指导。评价两组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知识知晓率及规范轮换行为达标率、胰岛素注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知识知晓率、胰岛素注射部位规范轮换行为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胰岛素注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五指关节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腹部注射轮换,可降低胰岛素注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知识知晓率和胰岛素注射部位规范轮换行为达标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认知干预对老年糖尿病合并痴呆患者规范胰岛素注射部位的影响。方法:将70例老年糖尿病合并痴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观察组胰岛素注射部位实施规范管理技能及健康教育干预,比较两组规范胰岛素注射部位的配合程度,注射部位规范轮换情况,注射部位并发症,血糖达标时间,出院2周后注射部位的依从性。结果:观察组规范注射胰岛素部位的配合程度及注射部位规范轮换情况高于对照组(P0.01),注射部位无并发症,血糖达标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出院2周后胰岛素规范注射部位依从性较干预前明显提高。结论:对老年糖尿病合并痴呆患者实施规范胰岛素注射部位的认知干预,能提高患者安全注射胰岛素的技能及准确率,减少用药并发症,缩短血糖达标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对1 862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胰岛素注射部位规范管理,制定胰岛素轮换注射图保证注射部位有效轮换|采取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保证患者掌握正确的胰岛素注射技术。实施胰岛素注射部位规范管理后,患者血糖达标率39%,皮下脂肪增生发生率33%。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提高住院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规范性和熟练度的方法。方法选择2011年7—12月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101例,按入院单双月随机分为传统组49例和工作坊组52例,传统组出院前1~2 d,护士床边指导患者胰岛素注射,指导内容有如何正确注射胰岛素,胰岛素笔装卸、笔芯置换、注射部位轮换方法,胰岛素贮存、医用废弃物处置等操作技术及知识,先由护士示范,再指导患者操作直至出院。工作坊组胰岛素注射技能培训的内容与传统组相同,10个工作日为1个培训周期,培训与治疗同步,时间提前,在患者入院后需要胰岛素注射治疗时即进行,配备有文字图片资料、影像设施、食物模具、各种胰岛素注射笔、血糖仪、注射模具等示教用具供患者学习、注射。结果出院时工作坊组胰岛素注射技能掌握情况好于传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随访两组患者注射操作情况,工作坊组预混胰岛素混匀手法不正确、未每次注射前排气、消毒方法不规范、进针方式和手法不正确、拔针方法不正确、胰岛素笔拆装不当的发生率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注射部位轮换不规范、胰岛素贮存不当、胰岛素针头重复使用、废弃针头处置不规范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工作坊形式开展胰岛素注射技能培训,能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操作的规范性及熟练度,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降低出院后注射操作相关问题发生率,可操作性强,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护理人员掌握胰岛素注射相关知识中的现状并分析。方法 根据2011版《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设计调查问卷,对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845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胰岛素注射技术相关知识正确率为51.76%,得分最低的依次为腹部胰岛素注射的部位(18%)、胰岛素笔注射结束针头停留的时间(20.1%)和注射部位的消毒(20.8%)。非内分泌科人员护理正确率(51.34%)比内分泌专业护理人员(70.0%)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对护理人员,尤其是非内分泌专业人员护理,加强相关培训,以提高临床护士糖尿病知识水平,规范注射技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品管圈对提高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合格率的影响。方法:成立QCC,选定主题,分析改善前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合格率低的原因,拟定对策并实施,对改善前后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改善后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合格率、注射部位并发症发生率优于改善前(P 0. 05);圈员的综合能力均有明显的提高。结论:品管圈能提高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的合格率、降低注射部位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圈员的QCC手法、团队协作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团队、科研设计及论文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胰岛素注射轮换记录单在糖尿病患者注射部位规范轮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需要胰岛素注射治疗的糖尿病患者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使用自行设计的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记录单结合注射部位轮换卡,对照组在腹壁处、大腿外侧处随机轮换注射部位。观察两组注射部位皮肤情况、疼痛、血糖控制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血糖控制稳定,局部红肿、皮下硬结、疼痛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进行胰岛素治疗时,运用注射部位轮换记录单结合注射部位轮换卡,可以减少注射部位并发症、减轻注射时疼痛感、不易导致血糖波动,提高了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信息化查检表在非内分泌科护士胰岛素笔规范注射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院2018年5月期间进行信息化查检表调查,选择非内分泌科护理人员437名进行调查,各科室护士长依据调查结果进行胰岛素笔规范注射培训,3个月后观察培训结果,统计理论得分、操作得分和各科室考核得分等。结果培训后护理人员胰岛素笔注射理论知识考核得分明显提升,且显著优于培训前,P<0.05;培训后护理人员胰岛素笔注射操作前准备、操作过程、操作后等得分均显著高于培训前,P<0.05。结论针对非内分泌科护理人员依据信息化查检表开展胰岛素笔规范注射培训可进一步帮助其丰富理论知识,增强操作能力,确保胰岛素笔规范注射整体水平得以提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图在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6年2月至9月在本院内分泌科住院需要胰岛素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224例,采用随机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分别为120例。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时采用常规胰岛素注射方法指导,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时采用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图进行胰岛素注射方法指导。出院后3个月及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注射皮肤局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出院后3个月及6个月两组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局部反应情况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局部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图在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中的应用,可避免患者注射胰岛素时在同一部位反复注射,降低了患者胰岛素注射局部皮肤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协同护理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低血糖发生率及胰岛素规范注射技术的影响。方法将240例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协同护理模式:包括重点指导患者正确掌握胰岛素规范注射9步骤方法、注射角度及手法、常用注射部位的轮换及消毒、注射针头一次性使用、注射完毕停留的时间及胰岛素的正确保存方法等。比较两组患者出院3个月后的生活质量和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低血糖发生率及胰岛素规范注射技术。结果应用协同护理模式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胰岛素规范注射技术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协同护理模式应用于2型糖尿患者,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控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降低低血糖发生率,规范患者胰岛素注射技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随着糖尿病患者逐渐增多,临床使用胰岛素的老年患者也越来越多。通过建立糖尿病俱乐部,提高老年患者糖尿病胰岛素注射的相关知识,从而规范使用胰岛素。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入院符合WHO诊断糖尿病胰岛素注射患者120例,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60例,每月参加糖尿病俱乐部健康教育讲座。对照组60例,常规糖尿病宣教。观察出院后6个月胰岛素注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测得数有无明显改变。低血糖和胰岛素注射后硬结的发生数。观察组出院后糖化血红蛋白测得数值明显改变,P〈0.01有统计学差异。胰岛素注射后低血糖的发生率及注射部位硬结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通过糖尿病俱乐部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了老年糖尿病患者规范注射胰岛素,做到及时更换针头和注射部位,有效减少低血糖和注射部位硬结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了解胰岛素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通过加强对医护人员及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知识、技能培训,强化护理人员风险责任意识和优化注射流程,为患者注射胰岛素提供安全有效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设计个体化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引导卡,并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糖尿病门诊初始胰岛素注射108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就诊时间的先后将其分为对照组(2015年1-6月)和观察组(2015年7-12月)。对照组患者接受胰岛素注射常规教育,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教育的基础上应用个体化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引导卡进行自我注射。1年后对患者的注射部位轮换方法方法正确率、皮肤并发症、注射疼痛和舒适度进行评价。结果自我注射胰岛素1年后,两组患者在轮换方法正确率、皮下出血、硬结、脂肪增生、注射部位疼痛和舒适程度比较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个体化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引导卡的设计和应用能有效提高居家胰岛素注射患者的部位轮换正确率,改善注射体验,减少皮肤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指关节定位轮换法在胰岛素注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胰岛素注射治疗的2型糖尿病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取指关节定位法轮换皮下注射胰岛素,对照组按常规的腹部环形轮换法注射胰岛素。观察两组护理人员规律轮换胰岛素注射部位执行情况、病人局部皮肤状况、病人执行轮换掌握情况。[结果]观察组胰岛素注射部位护士规律轮换率、病人定位掌握率高于对照组(P0.01),且注射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使用指关节定位能提高护士为病人注射胰岛素的规范性,同时病人减少疼痛、感染、皮下脂肪增生等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提高病人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胰岛素注射服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在无锡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18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时间的先后顺序以随机数字表达法分为观察组1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胰岛素注射技术,观察组采用自行设计的胰岛素注射服,观察两组住院时间内注射部位重复注射率及出院时注射区皮下硬结、皮肤红肿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重复注射在观察组中有4例,发生率2.9%;对照组中重复注射15例,发生率37.5%。皮下组织不良反应观察组发生1例,发生率0.7%,对照组8例,发生率20.0%。观察组重复注射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胰岛素注射服可有效提高注射规范率,减少胰岛素注射过程中皮下组织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临床护士胰岛素规范注射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以问题为导向的胰岛素规范注射培训,旨在提高注射管理质量。方法 2019年1月对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1425名护士进行胰岛素规范注射相关知识、信念及行为的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最优尺度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全部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调查综合医院临床护士胰岛素规范注射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对以问题为导向的胰岛素规范注射培训模式进行效果评价。结果临床护士胰岛素规范注射相关知识、信念及行为总体水平偏低,尤其是胰岛素规范注射相关知识掌握较差。最优尺度回归分析显示学历、工作年限、是否进行过胰岛素注射技术教育、近1年内接受胰岛素规范注射技术培训的次数、接受过几种形式的胰岛素规范注射技术培训是临床护士胰岛素规范注射相关知识的影响因素。基于问题为导向的综合医院胰岛素规范注射培训模式能提高临床护士胰岛素规范注射认知水平、技能水平及全院胰岛素规范注射护理质量。结论护理管理者应加强对低学历、低职称、低工作年限护士胰岛素规范注射相关知识、信念、行为的培训,并增加培训次数、培训形式,从而提高其对胰岛素规范注射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规范临床护士自身及患者的胰岛素注射技术,最终维护和促进糖尿病患者的健康。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五指定位教学法对胰岛素注射患者部位轮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6月使用胰岛素注射笔治疗的糖尿病患者12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常规进行胰岛素注射轮换指导,观察组给予五指定位教学法进行注射轮换指导。出院后3个月,比较患者注射部位轮换情况、注射部位皮肤组织情况和日常血糖控制情况。结果:出院3个月后,观察组规范轮转部位正确率较对照组高(P<0.05),而皮下硬结和脂肪萎缩发生率、空腹血糖和糖化氧化血红蛋白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五指定位教学法可以帮助患者进行胰岛素注射部位的更换,减少因重复注射同一部位对皮下组织造成的损伤,帮助患者更好的控制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19.
旋转注射卡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胰岛素注射是常用的一种无菌操作技术。部分糖尿病患者为控制血糖,常需一天中多次自行注射胰岛素。胰岛素注射方法及选择部位不当可影响胰岛素的吸收,并引起皮肤并发症。鉴于此,2005年1-8月,我院将BD公司的旋转注射卡(图1)应用于200例糖尿病患者中(男150例,女50例)。所有患者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胰岛素无针注射与胰岛素笔注射对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8月在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确诊的GDM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应用胰岛素笔注射胰岛素,观察组应用无针注射器注射胰岛素。对两组患者血糖水平、胰岛素用量、疼痛发生率、残留药物发生率、皮肤组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血糖发生率、妊娠结局及患者感受满意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分娩时空腹(FBG)和餐后2 h血糖值(PB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胰岛素注射1周后,观察组疼痛、残留药物及皮肤红肿硬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但皮肤出血或瘀斑发生率及低血糖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胰岛素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妊娠结局及患者感受满意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针注射与胰岛素笔注射对妊娠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及注射部位出血或瘀斑的安全性相当,但无针注射在降低血糖水平、减少胰岛素用量、减轻疼痛、避免皮肤红肿硬结、提高妊娠结局及患者感受满意率上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