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姜微   《中国医学工程》2013,(4):43-44
目的通过比较脑血管支架成形术前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的参数指标,评价支架成形术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善情况。方法选择行脑动脉支架成形术患者44例,术前及术后1天行TCD检查,记录颅内外各支血管的血流速度、血管搏动指数。结果本组患者大脑中动脉支架成形术6例,术后狭窄部位血流速度减慢(P〈0.01)。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17例,术后颈动脉狭窄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增快(P〈0.01)。椎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19例,术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增快(P〈0.01)。结论支架成形术有效改善颅内血流动力学,TCD可作为术后简单、快捷的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脑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植入术前后的心理状况。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脑动脉狭窄患者40例(研究组),行脑动脉造影血管内支架治疗,选择同期行脑动脉造影无血管异常的患者40例(对照组),全部患者脑血管造影后进行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定,对于研究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干预,1周后行第2次SCL-90测定,比较研究组干预前后、对照组以及常模组的心理状况。结果研究组干预前强迫、焦虑、抑郁等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常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干预后,研究组各项SCL-90评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躯体化症状、焦虑、抑郁、恐惧、人际关系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模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敌对、偏执、强迫仍高于常模组(P<0.05)。结论脑动脉血管狭窄支架植入治疗患者存在明显的心理状况问题,有必要在支架植入前后进行心理干预,以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3.
孙虹  刘晓欢 《中国民康医学》2013,(24):82-82,142
目的:调查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患者"临床精神卫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及心理护理工作量.方法:连续选择2012年1~6月在我科住院的卒中后SHS患者29例,另选择同期在我科住院急性脑卒中非SHS患者33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SCL-90量表及"心理护理工作量统计表"评估及调查.结果:SHS组SCL-90总分(198.70±46.2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2.32±40.58)分(t=2.149,P〈0.01);SHS组的心理护理总时间、心理护理总次数、平均每日心理护理时间和每日心理护理次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均〈0.05~0.01).结论:卒中后SHS患者住院期间负性情绪较为常见,心理护理工作量加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性期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将AMI患者8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人性化护理措施。所有患者入院后当天行焦虑自评量表(SAS)、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住院7 d后再进行第2次评定。结果:干预组实施人性化护理措施后SAS评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1),且干预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1);SCL-90中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惧、精神病症、其他等因子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1)。2组患者SCL-90评分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恐惧、偏执和其他等因子得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性化护理措施能够显著降低AMI患者的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分级心理护理模式对胸外科患者的干预效果,为今后临床心理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2年10月至武警内蒙古总队医院外三科住院治疗行择期胸外科手术的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干预组(n=86)和对照组(n=30)。计算患者术前SCL-90量表及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得分,并根据评估结果将干预组患者划分心理护理等级,采取相应的分级护理策略进行干预,在术后出院前再次评估SCL-90量表及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得分,同时比较术后恢复活动的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出院前干预组的SCL-90平均得分为(1.79±0.48)分,匹兹堡睡眠指数得分为(2.96±0.44)分;对照组SCL-90平均得分为(2.96±0.44)分,匹兹堡睡眠指数得分为(3.21±0.48)分,干预组及对照组得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分级心理护理干预,出院前干预组SCL-90平均得分及匹兹堡睡眠指数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术后恢复活动时间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级心理护理模式能够改善患者的术后负性情绪及睡眠质量,效果优于普通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6.
黄海燕 《中国病案》2012,13(8):75-76
目的分析术前实施心理干预如何影响额叶胶质瘤患者的心理状态。方法选取我院2003年2月-2011年11月额叶胶质瘤患者45例,除实施神经外科的术前常规护理以外,同时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实施一对一的心理干预。随机选取实施神经外科术前常规护理的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使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和SCL-90评分来评定)以及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两组病人入院时的HAMA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1天的HAMA评分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SCL-90的术前强迫症、精神病性、焦虑、抑郁、人际关系等五个项目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实施心理干预的病人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前心理干预可以明显减轻病人术前的不良情绪,帮助患者克服恐惧和焦虑心理,临床价值和社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颈动脉狭窄(CAS)合并认知功能障碍(CI)患者支架植入后脑血流动力学(CHD)变化,以及CHD改善与CI的关系。方法选择江门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一区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入院的CAS合并CI患者26例,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分别在术前和术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简易精神评估量表(MMSE)评价患者的认知功能,同时以64排螺旋CT进行灌注成像显影(CTP),统计患者狭窄血管供血区和非供血区(大脑后动脉供血区,一般选取狭窄血管同侧的枕叶)的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和相对达峰时间(rTTP)等CHD指标。结果患者MoCA、MMSE得分术前分别为(15.3±3.9)分、(21.0±3.4)分,术后3个月分别为(20.6±3.4)分、(25.2±3.0)分,术前术后MoCA、MMSE得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血管供血区术前rCBF、rCBV和rTTP得分分别为(0.98±0.15)分、(0.97±0.12)分和(1.05±0.11)分,而术后分别为(0.96±0.11)分、(0.97±0.14)分和(1.00±0.06)分,rCBF和rTTP术前术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植入手术能显著改善CAS合并CI患者的CHD,同时也能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8.
刘庆文  刘西平  李萱  高励  张仲 《西部医学》2012,24(9):1694-1696
目的探讨脑保护装置(EPD)在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2010年10月采用脑保护装置对42位颈动脉狭窄患者47支靶血管施行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分析和总结手术成功率,术中、术后并发症,以及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等。结果手术成功率100%,狭窄改善程度由(76.14±12.86)%下降到(16.45±8.37)%,术前术后对比有显著差异(P≤0.01)。并发症发生率7.14%,其中术中1例出现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2例出现微栓子脱落导致轻度脑梗塞,对症治疗后恢复,6例(12.8%)脑保护装置中可见斑块碎片。结论颈动脉支架+脑保护装置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手段,能明显降低术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和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的临床护理问题。方法回顾和分析34例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术前、术中和术后护理工作。结果34例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行38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成功置入37枚支架。手术成功率97.37%;术中1例出现血管痉挛,1例出现造影剂过敏;术后2例手术穿刺点血肿,1例出现高灌注综合征,全部病例经治疗痊愈出院。结论术前认真做好相关准备及心理护理,术中和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细致的护理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在支架植入术(carotid artery angioplasty and stent,CAAS)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6例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在CAAS手术前后分别进行CEUS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计算颈动脉狭窄率和血管内径.分别对CEUS和DSA的检测结果进行狭窄分级,Kappa检验评价两种方法的检测一致性.结果 CEUS检测显示颈动脉平均狭窄率从术前(83.12±16.23)%降至术后(15.32±8.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86,P<0.01);DSA检测显示颈动脉平均狭窄率从术前(81.32±13.63)%降至术后(13.11±6.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86,P<0.01).血管内径从术前(1.51±0.61)mm提高至术后(4.36±0.5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69,P<0.01).24处颈内动脉起始段及15处颈动脉分叉段狭窄CEUS和DSA检测狭窄分级一致性均较好(Kappa=0.753、0.779,P<0.01).结论 CEUS可作为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筛查、术前评估、术后随访的检查方法,对不便接受DSA检查的患者能基本替代DSA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元护理干预对食管癌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将100例食管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进行常规治疗、护理的同时给予多元护理干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测定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水平在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1 d和术后3 d干预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3.21、4.55、3.27、3.96,P〈0.01);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2 h:t=2.81,P〈0.01;术后6 h:t=2.90,P〈0.01;术后20 h:t=3.33,P〈0.01)。结论多元护理干预能减轻食管癌患者围术期的不良心理状况,增强患者对术后疼痛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食管癌患者围术期的心理状态,观察心理干预对患者术后心理情绪的影响。方法将86例已确诊的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食管癌围术期常规护理,实验组除采取常规护理外,同时进行分阶段心理干预。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正常对照。采用SCL-90量表进行心理评估。结果①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方面评分高于正常组。②术后实验组抑郁、焦虑和恐惧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③术后实验组在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方面评分下降(P〈0.05),对照组评分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术后两组躯体化症状评分显著高于手术前(P〈0.01)。结论食管癌患者手术前后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干预可缓解患者的负性心理情绪,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腹部手术患者实施特定的综合护理干预,观察其对患者负面心理和疼痛的缓解、纠正等影响作用。方法抽选到我院就诊的600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试验组施以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手术前后采用SCL-90量表对所有患者进行心理方面的情况的评估,记录和分析其各项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主观疼痛程度(VRS-5评分),记录分析其结果。结果试验组负面心理焦虑、恐惧、抑郁得分为(3.4±0.8)分、(3.0±0.7)分、(2.8±0.7)分,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试验组、对照组患者VRS-5评分分别为(2.7±0.5)、(8.6±0.4)分,结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适当施以综合护理干预,尤其针对其心理状态的影响,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可有效缓解腹部手术治疗患者术后的疼痛感,减少患者主观不适感和痛苦,促进疾病恢复。  相似文献   

14.
王丹玲  赵丽萍  陶英群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2):156-157,160
目的探究并分析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围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2年5月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00例,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上半年收治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下半年收治的患者作为观察组,每组均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再行护理风险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及术后护理并发症情况,采取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等评定工具对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抑郁情况进行评分,并记录数据。结果围术期间采取护理风险干预的患者术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4.00%,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护理后的SAS[(20.7±7.8)分]及SDS[(21.5±5.9)分]评分较护理前SAS[(40.9±4.9)分]及SDS[(41.7±5.6)分]评分明显降低,且对照组患者护理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0.00%,明显高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风险干预护理措施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中具有很重要的价值,明显减少了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5.
①目的探讨聚焦解决理论对PCI术后患者心理的影响。②方法选取我科成功支架置入术的AMI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聚焦解决理论护理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组)各48例。两组护理4周和6周后,采用国际常用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效果比较。③结果护理后4、6周观察纽SCL-90量表各指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④结论聚焦解决理论对改善PCI患者术后心理的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6.
邱海平  魏建谊  余碧霞 《当代医学》2011,17(21):121-12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后的护理。方法 64例患者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基础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结果实验组术后VAS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小于对照组(t=4.695,P〈0.01;t=8.521,P〈0.01;t=5.732,P〈0.01)。结论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强化心理护理,可以促进患者更快的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考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和经验。方法对4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后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动脉彩超检查,进行影像学随访。结果狭窄血管均成功扩张,术前、术后狭窄段血管管腔分别为(2.84±1.18)mm和(5.86±0.65)mm,术后残余狭窄程度均〈20%。临床随访无TIA或脑缺血发作,无1例发生再狭窄,3个月后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检查,狭窄段管腔内径为(5.84±0.33)mm,与术后即刻狭窄段管腔内径(5.86±0.65)mm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前后凝血功能、活化血小板以及C反应蛋白与血管再狭窄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本院20例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于术前、术后3d及术后12个月检查凝血功能、活化血小板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并对术后血管再狭窄及无再狭窄患者的凝血功能、活化血小板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比较。选择同期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RP含量;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用凝固法;血小板活化指标中P选择素(CD62p)、糖蛋白(GP)Ⅱ b / Ⅲ a 受体复合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结果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3d及术后12个月的血清凝血功能指标、活化血小板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术前(P均〈0.05)。再狭窄组术后12个月时凝血功能、活化血小板及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无狭窄组(P〈0.05)。结论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导致血浆凝血功能激活,活化血小板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而且上述指标随访期间高表达是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翟小荣  王艳 《当代医学》2016,(14):87-88
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干预对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疗效的影响,总结心理护理经验。方法选取180例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2组,各9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足叶乙苷加顺铂方案化疗联合常规护理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干预进行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焦虑、抑郁量表评分情况,化疗疗效情况和急性毒性反应情况以评价心理护理的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顺利完成研究,治疗前2组患者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9.41±4.83)分vs(58.95±5.04)分],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41.40±3.41)分vs(63.87±4.48)分](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S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59.41±4.83)分vs(41.40±3.41)分](P<0.01),对照组患者治疗后S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58.95±5.04)分vs(63.87±4.48)分](P<0.01);治疗前2组患者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8.50±4.81)分vs (59.24±4.75)分],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44.67±4.02)分vs(65.23±4.08)分](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SD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58.50±4.81)分vs(44.67±4.02)分](P<0.01),对照组患者治疗后SD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59.24±4.75)分vs(65.23±4.08)分](P<0.01);观察组患者化疗后评分较化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化疗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0,P=0.04);观察组患者化疗急性毒性反应情况明显轻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9,P=0.04)。结论心理护理可以显著改善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化疗疗效,降低化疗毒性反应情况,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拟胆碱能药物联合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治疗前列腺增生过程中辅助舒适护理措施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前列腺增生并发逼尿肌无力患者6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n=34)和对照组(n=32)两组。对照组采取拟胆碱能药物联合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治疗,在治疗前后采取传统的常规护理;研究组采取拟胆碱能药物联合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治疗,治疗前后在传统的常规护理基础上再对患者进行舒适护理措施。结果研究组术后IPSS低于对照组,且明显低于术前(P〈0.05或P〈0.01);研究组术后QOL低于对照组,且明显低于术前(P〈0.05或P〈0.01);研究组术后Qmax高于对照组,且明显高于术前(P〈0.05或P〈0.01)。研究组护理前后SAS评分分别为(57.02±3.36)分、(48.12±4.34)分,护理后SAS评分低于护理前(P〈0.01);研究组护理前后SDS评分分别为(56.19±3.36)分、(48.14±4.36)分,护理后SDS评分低于护理前(P〈0.01);研究组和对照组护理后SAS评分分别为(48.12±4.34)分、(52.73±3.36)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和对照组护理后SDS评分分别为(48.14±4.36)分、(52.02±3.26)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拟胆碱能药物联合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治疗伴发逼尿肌无力的前列腺增生患者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辅助舒适护理措施,可以减少患者治疗过程中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的产生,从而增强治疗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