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三七茎叶黄酮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茎叶的黄酮类成分进行分离鉴定。方法利用水煎煮提取、大孔吸附树脂吸附、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等方法分离提纯,通过理化性质及IR,UV,MS,1H-NMR,13C-NMR等光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得到6个黄酮类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kaempferol,Ⅰ)、槲皮素(quercetin,Ⅱ)、山柰酚-7-O-α-L-鼠李糖苷(kaempferol 7-O-α-L-rhamnoside,Ⅲ)、山柰酚-3-O-β-D-半乳糖苷(kaempferol 3-O-β-D-galactoside,Ⅳ)、山柰酚-3-O-β-D-半乳糖(2→1)葡萄糖苷[kaempferol 3-O-(2″-β-D-glucopyranosyl)-β-D-galactopyranoside,Ⅴ]、槲皮素-3-O-β-D-半乳糖(2→1)葡萄糖苷[quercetin3-O-(2″-β-D-glucopyranosyl)-β-D-galactopyranoside,Ⅵ]。结论除山柰酚(kaempferol,Ⅰ)、槲皮素(quercetin,Ⅱ)之外,其余4个化合物皆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Ⅲ与Ⅵ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厚藤化学成分研究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药用滨海植物厚藤[Ipomea pes-caprae(Linn.)Sweet]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从厚藤的正丁醇提取物中分离到7个化合物,经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确定这7种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这7种化合物分别为:山柰酚(1)、槲皮素(2)、杨梅黄酮(3)、胡萝卜苷(4)、山柰苷(5)、栎皮苷(6)和槲皮素-7-O-β-D-葡萄糖苷(7)。结论其中化合物杨梅黄酮、胡萝卜苷、山柰苷、栎皮苷和槲皮素-7-O-β-D-葡萄糖苷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葛枣猕猴桃[Actinidia polygama(Sieb. et Zucc.)Miq]叶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方法利用多种色谱手段对化学成分分离纯化,利用ESI-MS、1H-NMR、13C-NMR等光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得到8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Ⅰ),胡萝卜苷(Ⅱ),伞形花内酯(Ⅲ),山柰酚-3-O-β-D-吡喃半乳糖苷(Ⅳ),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Ⅴ),山柰酚-3-O-α-L-鼠李糖基-(1→6)-β-D-吡喃半乳糖苷(Ⅵ),芹菜素-6-C-葡萄糖基-8-C-木糖苷(Ⅶ),山柰酚-3-O-α-L-鼠李糖基-(1→3)-α-L-鼠李糖基-(1→6)-β-D-吡喃半乳糖苷(Ⅷ)。结论化合物Ⅰ-Ⅷ均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4.
鲜鱼腥草的黄酮类化合物研究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目的:研究三白草科Saururaceae蕺菜属植物蕺菜Houttuynia cordata的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利用Diaion HP-20,Sephadex LH-20,ODS和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3-O-β-D-半乳糖-7-O-β-D-葡萄糖苷(1),山柰酚-3-O-β-D-[α-L-吡喃鼠李糖(1→6)]吡喃葡萄糖苷(2),槲皮苷(3),金丝桃苷(4),槲皮素-3-O-α-D-鼠李糖-7-O-β-D-葡萄糖苷(5)。结论:化合物1,2,5为首次从该属及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掌叶覆盆子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掌叶覆盆子(Rubus chingii Hu)的果实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对掌叶覆盆子果实的甲醇提取物进行柱色谱,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得到7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山柰酚(Ⅰ)、槲皮素(Ⅱ)、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Ⅲ)、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Ⅳ)、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甲酯(Ⅴ)、对羟基苯甲酸(Ⅵ)、三十一烷(Ⅶ)。结论除了化合物Ⅵ,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胭脂花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报春花科报春花属植物胭脂花(Primula maximowiczii Regel)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多种色谱方法,从胭脂花全草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结构为:山柰酚3-O-β-D-葡萄糖基(1→2)-β-D-葡萄糖基(1→6)-β-D-葡萄糖苷(1),山柰酚3-O-(2″,6″-二-O-α-L-鼠李糖基)-β-D-半乳糖苷(2),槲皮素3-O-(2″,6″-二-O-α-L-鼠李糖基)-β-D-半乳糖苷(3),山柰酚3-O-β-D-半乳糖苷(4),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5),杨梅素3-O-β-D-半乳糖苷(6),山柰酚3-O-(2″,6″-二-O-α-L-鼠李糖基)-β-D-葡萄糖苷(7),槲皮素3-O-(2″,6″-二-O-α-L-鼠李糖基)-β-D-葡萄糖苷(8),樱草苷(9)。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为首次从胭脂花中分离得到,同时本实验将化合物9的13C-NMR数据补充完整。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蔷薇科植物月季花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方法 本实验采用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 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重结晶等分离纯化手段对化合物进行纯化,并根据波谱分析技术和理化性质对照等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其石油醚和三氯甲烷部位分离得到了15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菜油甾醇(2)、环桉烯醇(3)、齐墩果酸(4)、熊果酸(5)、2α,3α,19α,23-四羟基-12-烯-28-乌苏酸(6)、2α,3α,19α,-三羟基乌苏-12-烯-28-酸(7)、山柰酚(8)、槲皮素(9)、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10)、山柰酚-3-O-β-D-槐糖苷(11)、槲皮素-3-O-β-D-槐糖苷(12)、槲皮素7-O-β-龙胆二糖苷(13)、银椴苷(14)、芹菜素-7-O-(6″-O-对羟基苯甲酰基)-β-D-葡萄糖苷(15)。结论 其中化合物2,4,5,6,7,12,13,14,15等9个化合物,为首次从月季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过山蕨中黄酮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宁  李铣  冯志国  杨世林 《中国药学杂志》2007,42(14):1049-1051
 目的研究过山蕨(Camptosorus sibiricus Rupr.)中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柱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了其化学结构。结果从过山蕨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黄酮类化合物,并鉴定其结构为:山柰酚(1);山柰酚-7-O-α-L-鼠李糖苷(2);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3);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7-O-β-D-吡喃葡萄糖苷(4);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基-7-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5);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L-鼠李糖基-7-O-α-L-鼠李糖苷(6)。结论化合物2,3,4,5,6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香青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 :研究香青Anaphalissinica的化学成分。 方法 :采用柱色谱和光谱分析法分离和鉴定化学成分。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 6个黄酮类化合物 ,山柰酚 (kaempferol,Ⅰ ) ,3-O-β-D吡喃葡萄糖-(6-O-香豆酰基 )-山柰素苷(tiliroside ,Ⅱ ) ,槲皮素 (quercetin ,Ⅲ ) ,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 (quercetin-3-O-β-D- glucosides,Ⅳ ) ,黄芩苷(scutellarin ,Ⅴ ) ,5 ,7 二羟基-8-甲氧基黄酮 (5 ,7 dihydroxy-8-methoxyflavone,Ⅵ )和 1个吡喃酮化合物helipyrone(Ⅶ )。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肿节风中黄酮苷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研究中药肿节风的化学成分,为阐明其有效成分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聚酰胺、Sephadex LH-20,Lipophilic sephadex LH-20柱色谱进行分离,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IR,UV,MS,1H-NMR,13C-NMR)鉴定其结构。结果:从肿节风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黄酮苷类和3个其他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3-O-β-D-葡萄糖醛酸苷(1),槲皮素-3-O-α-D-葡萄糖醛酸苷(2),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甲酯(3),5,7,4′-三羟基-8-C-β-D-葡萄糖二氢黄酮碳苷(4),新落新妇苷(5),5-O-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6),3,4-二羟基苯甲酸(7),异秦皮啶(8)。结论:化合物1~6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得到,其中1~3为该属中首次发现的葡萄糖醛酸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1.
霍长虹    梁鸿  赵玉英  林文翰 《中国中药杂志》2006,31(24):2052-2054
目的:研究红树林植物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的化学成分。方法:用色谱法分离,用理化性质及波谱方法鉴定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甜菜碱(1),苯乙醇-8-O-β-D-吡喃葡萄糖-(1→2)-O-β-D-吡喃葡萄糖苷(2),苯乙醇-8-O-β-D-吡喃葡萄糖苷(3),类叶升麻苷(4),异类叶升麻苷(5),苯甲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6),香草酸(7)。结论:1,3,6和7为首次从老鼠簕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乌药叶[Lindera aggregata(Sims)Kosterm]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色谱柱层析、聚酰胺色谱柱层析、凝胶色谱柱层析等方法分离化合物,运用现代光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乌药叶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羟基香樟内酯(Ⅰ),乌药内酯(Ⅱ),pseudoneolinderane(Ⅲ),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Ⅳ),山柰酚-3-O-α-L-呋喃阿拉伯糖苷(Ⅴ),山柰酚-3-O-β-D-半乳糖苷(Ⅵ),槲皮素-3-O-β-D-木糖苷(Ⅶ),quercetin-3-O-(2″-O-β-D-glucopyranosyl)-α-L-arabinofuranoside(Ⅷ),quercetin-3-O-(2″-O-β-D-glucopyranosyl)-β-D-xylopyranoside(Ⅸ),丁香苷(Ⅹ),acantrifoside E(Ⅺ),2,6-dimethoxy-4-hydroxyphenol-1-O-β-D-glucopyranoside(Ⅻ)。结论 化合物III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Ⅵ~Ⅻ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蒌蒿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健  孔令义 《中国药学杂志》2005,40(23):1778-1780
 目的为阐明蒌蒿的有效成分,对其叶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乙醇提取、石油醚脱脂、大孔树脂、硅胶柱 层析。结果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经光谱方法鉴定分别为木犀草素-4',7-二甲醚(4',7-dimethylluteolin)(Ⅰ),11,13-dihydro- matricarin(Ⅱ),柯伊利素-7-O-β-D-葡萄糖苷(chrysoerid-7-O-β-D-glucoside)(Ⅲ),木犀草素-4'-O-β-D-葡萄糖苷(luteolin-4'-O-β-D-glucoside)(Ⅳ),槲皮素-3-O-β-D-木糖苷(quercetin-3-O-β-D-xylcoside)(Ⅴ),胡萝卜苷(daucosterol)(Ⅵ)。结论 除胡萝卜苷 (daucosterol)(Ⅵ)外,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1,13-dihydromatricarin(Ⅱ)在10-5 mol·L-1时对 B-16细胞(小鼠黑色素瘤细胞)和HL-60细胞(人原髓细胞白血病细胞)有显著的抑制活性,抑制率分别为93.42%和90.60%; 随着样品浓度的递减,制作用也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4.
光茎大黄化学成分研究(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光茎大黄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利用现代波谱技术(MS,1H-NMR,13C-NMR)及理化性质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该植物根中分离并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Ⅰ),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Ⅱ),芦荟大黄素-3-(羟甲基)-O-β-D-葡萄糖苷(Ⅲ),β-谷甾醇-3-O-β-D-(6′-十七碳酰基)葡萄糖苷(Ⅳ),山柰酚(Ⅴ)。结论该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猪殃殃黄酮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蔡小梅  杨娟  饶琼娟 《中国药学杂志》2009,44(19):1475-1477
 目的 对猪殃殃全草中黄酮类成分进行分离鉴定。 方法 采用硅胶、 C18 反相硅胶、聚酰胺、 Sephadex LH-20 凝胶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 MS , 1 H-NMR , 13 C -NMR 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 结果 分离得到 8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柯伊利素( I ),芹菜素(Ⅱ),木犀草素(Ⅲ),槲皮素(Ⅳ),柯伊利素 -7- O-β-D- 葡萄糖苷(Ⅴ),芹菜素 -7- O-β-D- 葡萄糖苷(Ⅵ),木犀草素 -4’ - O-β-D- 葡萄糖苷(Ⅶ)和木犀草素 -7- O-β-D- 葡萄糖苷(Ⅷ)。 结论 化合物Ⅰ~Ⅷ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6.
细叶远志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常用传统中药细叶远志Polygala tenuifolia的根进行化学成分研究。 方法 :采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 ,通过1H ,13C NMR等波谱技术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 5个化合物 :4-C-β-D-吡喃葡萄糖-1,3 ,6-三羟基-7-甲氧基氧杂蒽酮苷(1) ,4-[C-β-D- 呋喃芹菜糖基 (1→6)-β-D-吡喃葡萄糖]-1,3 ,6-三羟基-7-甲氧基氧杂蒽酮苷( 2 ) ,远志皂苷元 ( 3 ) ,远志皂苷元-3-O-β-D-吡喃葡萄糖苷 ( 4 )和 β-胡萝卜苷 (5)。 结论 :其中化合物-1,3 ,4和 5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化合物 1为新的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17.
小叶锦鸡儿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小叶锦鸡儿的化学成分。方法:用各种现代色谱方法分离小叶锦鸡儿根的化学成分,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手段(MS,NMR,DEPT,1H-1H COSY,HSQC)鉴定结构。结果:从小叶锦鸡儿根的醋酸乙酯部分分离并鉴定了8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7-羟基-3′,4′-二甲氧基异黄酮,即赝靛黄素(2),阿魏酸二十五烷醇酯(3),阿魏酸十七烷醇酯(4),阿魏酸(5),胡萝卜苷(6),高丽槐树-7-O-β-D-吡喃葡萄糖苷(7),芒柄花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8)。结论:化合物1,3~7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3,4,5,7首次从锦鸡儿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荨麻水溶性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梦月  李外  李晓波 《中国药学杂志》2005,40(24):1853-1855
 目的 研究荨麻的水溶性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大孔树脂、聚酰胺柱色谱、硅胶柱色谱等方法对荨麻水溶性化学成分 进行分离;运用UV,IR,MS,NMR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荨麻全草中分离并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硝酸钾(potassi- um nitrate,Ⅰ)、异鼠李素(isorhamnetin,Ⅱ)、山柰酚-7-O-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7-O-β-D-glucopyranoside,Ⅲ)、槲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quercetin-7-O-β-D-glucopyranoside,Ⅳ)、异鼠李素-3-O-β-D-芸香糖苷(isorhamnetin-3-O-β-rutinoside,Ⅴ)、3,5-二 咖啡酰奎宁酸(3,5-di-O-caffeoylquinic acid,Ⅵ)、芦丁(rutin,Ⅶ)。结论 化合物Ⅱ-Ⅶ均为首次从荨麻中分得,其中Ⅳ,Ⅴ为首 次从荨麻属中分得。  相似文献   

19.
研究珍珠菜Lysimachia clethroides的黄酮苷类成分。珍珠菜乙醇提取物经硅胶、Sephadex LH-20和Pre-HPLC等色谱技术分离纯化,通过质谱和核磁共振等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珍珠菜中分离得到11个黄酮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紫云英苷(1),异槲皮苷(2),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3),槲皮素-3-O-β-D-6"-乙酰基吡喃葡萄糖苷(4),槲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5),江户樱花苷(6),2-羟基-柚皮素-5-O-β-D-吡喃葡萄糖苷(7),山柰酚-3-O-芸香糖苷(8),山柰酚-3-O-洋槐糖苷(9),芦丁(10),山柰酚-3,7-二-O-β-D-吡喃葡萄糖苷(11)。化合物4, 7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 、 59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体外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2, 6, 8具有一定的醛糖还原酶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2.69,1.00,1.80 μmol·L-1;化合物1 ~ 11对5种人肿瘤细胞均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活性(IC50 > 10 μmol·L-1)。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虎耳草科植物绣球花[Hydrangea macrophylla(Thunb. Seringe]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Diaion HP-20, Toyopearl HW-40, 硅胶等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 根据化合物的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结构。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12个化合物的结构, 即甲基-β-芸香糖苷(Ⅰ, 龙胆酸(Ⅱ, 邻苯二酚(Ⅲ, 8-表番木鳖酸(Ⅳ, caryoptoside(Ⅴ, 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Ⅵ, 山柰酚-3-O-β-芸香糖苷(Ⅶ, 5,4′-二羟基山柰酚-7-O-β-芸香糖苷(Ⅷ, 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Ⅸ, 1,2,4-苯三酚(Ⅹ, 7-羟基香豆素(Ⅺ, 芦丁(Ⅻ。结论 化合物Ⅰ~Ⅹ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