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合并冠状动脉重度钙化及狭窄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行经导管冠状动脉旋磨及支架置入+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一站式”手术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19年4到10月于阜外医院接受冠状动脉旋磨及支架置入+TAVR“一站式”手术治疗的患者3例。收集患者的术前临床、影像学(包括超声心动图及主动脉根部及全主动脉CT)评估资料,及冠状动脉介入、TAVR手术资料和手术效果、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例患者,其中2例为女性,年龄范围66~80岁,平均胸外科医师学会(STS)风险评分为7.8%,术前平均主动脉瓣最大流速为4.4 m/s,平均跨瓣压差为52.3 mmHg(1 mmHg=0.133 kPa),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为48.6%。2例患者需旋磨靶病变位于前降支中段,1例位于左主干到前降支,3例均合并非旋磨靶病变,平均SYNTAX积分为20分。术中均采用股动脉入路,先进行主动脉瓣跨瓣留置猪尾导管,然后行冠状动脉靶病变旋磨并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同期进行非旋磨靶病变的支架置入,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予以主动脉瓣球囊扩张及自膨胀瓣膜置入,1例因瓣膜位置偏高予以“瓣中瓣”置入。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即刻效果满意,术中均无并发症。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示:平均主动脉瓣最大流速为2.1 m/s,平均跨瓣压差为9.3 mmHg,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为59%。随访6个月内无死亡,无冠状动脉再次血运重建。结论对于合并冠状动脉重度钙化及狭窄且外科风险较高的AS患者,行冠状动脉旋磨及支架置入+TAVR“一站式”手术治疗初步结果满意,该技术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重度动脉瓣狭窄/关闭不全(AS/AR)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及河南省胸科医院全麻下行TAVR+PCI治疗重度AS/AR合并CAD的患者27例,根据术前超声心动图分为AS组19例(包含重度AS合并重度AR患者3例)、AR组8例,收集患者资料,根据VARC-2标准分别于术前、术后1、6、12月行超声心动图和纽约心功能分级,评估死亡、心血管再住院、冠状动脉事件等事件发生率,记录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及血管并发症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7例(100%)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关闭不全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均经股动脉行TAVR+PCI术。AS组与AR组患者均为外科手术中高危风险。所有患者均于瓣膜置入前行PCI术,除AS组1例患者术中死亡,其余患者手术过程中无术中转外科手术,无冠状动脉阻塞、瓣膜损坏、瓣中瓣置入、中/重度瓣周漏等事件发生。两组患者术后1,6,12个月随访期间,无患者因心力衰竭再入院治疗;两组患者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左心室舒末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切割球囊预扩张后置入金属裸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开口病变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对66例有冠状动脉开口病变的患者行切割球囊预扩张后置入金属裸支架,并对上述患者进行了6~8个月的冠状动脉造影随访和4年的临床随访.66例中冠状动脉主干开口病变9例,前降支开口病变50例,回旋支和右冠脉动脉开口病变各为3例和4例.按照切割球囊与血管直径1∶1的原则,选择切割球囊的大小.结果66例患者中完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6~8个月冠状动脉造影随访者38例,造影随访率为57.6%,其中9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66例中完成4年临床随访55例,其中死亡2例,1例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死亡,1例死于肺癌,发生非Q波心肌梗死2例,均由支架内严重再狭窄所致,经再次PCI治疗成功.4年间行血管重建术8例,其中再次PCI 4例,行CABG 4例,总计心脏事件发生率为16.4%(9/55).结论本研究显示切割球囊预扩张后置入金属裸支架有良好的近远期效果,未发现有晚期血栓形成致心脏事件的证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支架影像增强显影技术(SB)在冠状动脉置入支架可视性和球囊后扩张必要性评价中的指导作用.方法 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并置入支架的冠心病患者102例.通过标准的冠状动脉造影(CA)和SB对支架可视性进行评价,并进行积分评价(1分为差,2分为可,3分为良,4分为优).经CA定量分析、SB对球囊后扩张的必要性进行评价(球囊后扩张必要性:0为支架贴壁良好不需要后扩张;1为支架贴壁可,不需要后扩张;2为支架贴壁不良,需要后扩张).结果 CA显示支架可视性为(2.03 ±0.84)分(其中1分44例,2分71例,3分33例,4分8例),SB显示支架可视性为(2.79 ±0.84)分(其中1分14例,2分32例,3分82例,4分28例),两者相比,P<0.05.根据CA定量分析结果拟行球囊后扩张31例,根据SB评价结果实际行球囊后扩张48例,两者相比,P<0.01.结论 SB可明显提高冠状动脉置入支架的可视性,有效指导球囊后扩张.  相似文献   

5.
刘伶  林英忠  王风  徐广马  袁军  黄宗燕 《内科》2010,5(5):498-499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无保护左主干分叉病变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无保护左主干分叉病变择期行PCI的28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单支架12例,双支架16例。术后每2周或1个月门诊复查1次,8~12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结果 28例PCI均取得成功,16例置入双支架的患者均成功进行球囊对吻扩张。所有病例术后达TIMI3级血流,住院期间无严重不良心脏事件,术后随访20~30个月,6个月内有4例再次出现心绞痛症状,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显示支架内再狭窄3例(10.71%),随访期内死亡1例。结论经选择的无保护左主干分叉病变PCI即刻成功率高,有较好的近、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Judkins Left系列指引导管在起源于左冠状窦的右冠状动脉经桡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11例患者起源于左冠状窦的右冠状动脉存在狭窄或闭塞病变,均采用右侧桡动脉穿刺,选择JL 3.5或JL 4.0指引导管行右冠状动脉PCI,根据病变情况必要时应用双导丝技术或5进6子母导管技术增加指引导管同轴性和支撑力。慢性闭塞病变常规应用微导管增加指引导丝支撑力,以便于更换导丝。观察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和近期随访结果。结果 11例患者中,3例为右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8例为严重狭窄病变,同时合并左冠状动脉病变。所有患者均使用Judkins Left系列指引导管经桡动脉成功完成右冠状动脉PCI,7例应用JL 3.5指引导管,4例应用JL 4.0指引导管。2例在Judkins Left系列指引导管基础上应用5进6子母导管,其中包括1例右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4例应用双导丝技术增加支撑力。3例慢性闭塞病变在微导管支持下均成功行PCI,其中1例先应用双导丝技术、后5进6子母导管增强支撑力。所有患者均成功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共置入支架19枚,每例右冠状动脉置入支架1~3(1.7±0.7)枚,置入支架长度为18~99(44.1±23.8)mm。术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冠状动脉穿孔、栓塞或夹层等并发症,手术成功率100%。住院期间无心脏压塞及支架血栓等并发症。术后临床随访6~12个月,无死亡及心肌梗死等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对于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窦病变,经右侧桡动脉途径,可以选择Judkins Left系列指引导管行PCI,支撑力不够时,可辅以其他增加支撑力的技术,如微导管技术、双导丝技术、子母导管技术等完成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Chimney支架技术联合All in One技术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中应用的初步经验。方法:收集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瓣膜病介入中心在TAVR术中联合应用Chimney支架技术和All in One技术的1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手术操作、住院和出院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10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76.2±3.9)岁,三叶式主动脉瓣7例,二叶式主动脉瓣3例,术前CT评估均有冠状动脉阻塞危险因素,并且术中球囊预扩张提示冠状动脉阻塞。所有患者均使用一枚药物洗脱支架完成Chimney支架技术,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有8例位于左主干,2例位于右冠状动脉,支架平均直径(3.7±0.3)mm,平均长度(20.6±2.4)mm,在住院及平均随访(7.8±3.7)个月期间,无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结论 :TAVR术中Chimney支架技术联合All in One技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8.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是目前治疗主动脉瓣疾病的主要策略之一,术前影像学评估对TAVR手术方案的制定和并发症发生风险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不同于平面影像图像重建技术,3D打印技术的应用,可以精准呈现主动脉根部解剖结构,并通过体外模拟进一步评估TAVR手术风险及治疗策略,尤其是对于冠状动脉梗阻风险的评估及干预策略的制定。本文报道2例术前经3D打印主动脉根部解剖仿真模型并结合体外球囊扩张/瓣膜置入测试,评估及应对CT血管造影平面影像重建提示冠状动脉梗阻风险的TAVR患者。  相似文献   

9.
经桡动脉行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将178例左主干开口病变、分叉病变、慢性闭塞病变、长度≥30mm的长病变、纡曲成角病变及严重钙化病变等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进行PCI。结果经桡动脉PCI完成率97.2%。因导引导管支撑力不够,采用双导丝技术18例,采用子母导管技术5例,微导管技术6例,锚技术3例。左主干开口病变8处即刻全部成功。左主干分叉病变双支架置入17例,单支架置入9例。其他分叉病变67处,单支架置入47处,双支架置入20处。双支架置入后对吻球囊扩张成功率100%。34处慢性闭塞病变PCI成功27处。长度≥30mm的长病变91处、纡曲成角病变23处、严重钙化病变27处全部PCI成功。术中支架内血栓2例,住院期间亚急性血栓形成2例。死亡1例。穿刺处并发症:桡动脉闭塞8例,前臂肿胀4例,无血肿及神经损伤。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的PCI有较高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Kiwami导管在冠状动脉重度钙化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的使用经验。方法 44例冠状动脉重度钙化病变患者在PCI手术中使用4F Kiwami导管进行支架置入。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并收集手术结果、术中并发症以及主要不良心血管(MACE)事件。结果 其中43例(98%)患者通过Kiwami导管成功置入支架,并达到造影成功标准,1例(2%)患者因球囊扩张后夹层扩展至血管远段未能植入支架。所有患者手术过程中均未发生冠脉穿孔、血管急性闭塞、支架脱载等严重介入并发症。住院期间及随访期内所有患者均未发生MACE。结论 Kiwami导管操作简便,易于通过钙化病变,安全性好,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Guidezilla?导引延长导管在复杂冠状动脉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13例患者均为冠状动脉复杂病变,PCI术中球囊或支架难以送达靶病变时,应用Guidezilla?导引延长导管技术。结果 13例患者中慢性完全闭塞病变7例,钙化病变7例,迂曲病变6例,弥漫病变8例,远段病变8例,靶血管有支架置入史8例。13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后靶血管残余狭窄20%,TIMI血流Ⅲ级。1例术中发生Guidezilla?导管嵌顿,于该处置入支架后改善。无血管夹层或破裂、急性支架内血栓、导丝所致的穿孔和心脏压塞等事件发生。结论 Guidezilla?导引延长导管用于复杂冠状动脉病变行PCI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总结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治疗的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术中发生循环崩溃可能的原因、危险因素及有效的处理方法。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5月 2021年8月北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住院行TAVR术中发生循环崩溃的AS患者。记录患者术中循环崩溃的发生情况、处理方式及随访结果,并逐一分析病例特点。结果:完成TAVR手术200例,术中发生循环崩溃10例(5%),预扩张前(2例,20%)、预扩张后(3例,30%)、瓣膜植入中及植入后(5例,50%)均有发生;其中5例(50%)左室射血分数(LVEF)≤40%,最低达23%;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42mm合并室间隔(IVS)≥13mm共3例(30%);陈旧性心肌梗死2例(20%)。分析发生循环崩溃可能的原因:冠状动脉闭塞2例(20%),自杀左心室2例(20%),预扩后大量反流2例(20%),对瓣膜释放时冠脉缺血无法耐受2例(20%),心功能过差无法耐受麻醉2例(20%);其中转外科开胸1例(10%),心肺复苏(CPR)5例(50%),应用体外循环或体外膜肺氧合(ECMO)3例(30%),快速球囊扩张或植入瓣膜6例(60%),单纯大量血管活性药1例(10%)。住院期间死亡1例(10%);随访1、3及6个月(8例入窗),9例均存活。结论:循环崩溃的发生率并不低,低LVEF、小心室并心肌肥厚、心肌梗死病史可能是术中发生循环崩溃的高危因素;冠脉堵塞、球囊扩张后大量反流、自杀左心室、心功能过差无法耐受麻醉可能是循环崩溃的原因;持续有效的心肺复苏,迅速置入瓣膜及循环辅助装置是使血流动力学恢复的主要措施;出现循环崩溃的患者经积极处理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3.
探讨国产球囊扩张式瓣膜治疗主动脉瓣狭窄及二尖瓣生物瓣衰败的应用及治疗效果。主动脉瓣狭窄及二尖瓣生物瓣衰败的2例老年高危瓣膜病患者,于2020年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经股动脉入径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及经股静脉房间隔穿刺入径行经导管二尖瓣置换术(TMVR),首次置入国产球囊扩张式瓣膜,进行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价。2例老年高危瓣膜病患者成功接受TAVR及TMVR。术后通过影像学及3D打印模型可见,球囊扩张式瓣膜在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处形态、位置分布良好。患者术后血流动力学得到显著改善,心功能明显好转。国产球囊扩张式瓣膜在治疗主动脉瓣狭窄及二尖瓣生物瓣衰败等瓣膜病中,有着明显的优势及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应用国产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DES)导致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心内科2005年11月至2007年12月因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且置入国产DES支架的429例患者中发生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支架释放情况以及术前抗血小板治疗等相关因素。结果7例患者均具有多项心血管危险因素,其梗死相关血管1例为左前降支,6例为右冠状动脉而且均为弥漫长病变、术前服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到支架置入时间为(124.2±3.7)min、支架释放压力为(1261.39±213.78)kpa,有5例患者行高压球囊支架内后扩张,平均扩张压力为(1491.39±169.20)kPa,平均次数为(2.8±1.5)次;血栓发生后有3例患者经重复球囊扩张,1例经再次置入支架,3例静脉滴注替罗非班等治疗好转,无1例死亡。结论国产DES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而导致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患者多具有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其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的原因,可能与梗死相关血管为弥漫长病变,且多为右冠状动脉、术前服用抗血小板治疗不充分、支架释放后多次高压后扩张等因素有关。经再次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和使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All in One”技术在“一站式”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的初步经验。方法 连续收集2021年7月至2022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瓣膜病介入中心在“一站式”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联合PCI中应用“All in One”技术的患者2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手术操作、住院和出院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27例患者平均年龄(74.1±7.8)岁;男15例,女12例;平均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评分(6.02±3.25)%;主动脉瓣重度狭窄22例,单纯主动脉瓣重度反流5例;三叶式主动脉瓣20例,二叶式主动脉瓣7例。术前平均跨主动脉瓣血流速度(4.2±1.2)m/s,跨主动脉瓣平均压差(52.1±13.3)mmHg。所有患者均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其中左主干病变4例,多支血管病变11例,平均置入支架数量(1.8±0.9)枚,应用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1例。所有患者在PCI术后均置入自膨胀瓣膜,术中无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急诊转外科手术、血管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行瓣中瓣手术,无中重度瓣周反流。住院期间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05年1月我院置入西罗莫司洗脱支架的1304例冠心病患者中发生晚期支架内血栓的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支架释放情况以及术后的抗血小板治疗等相关因素。结果8例患者平均年龄(51±10)岁、7例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且伴有多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仅1例患者伴有左室功能不全,无肾功能不全患者;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6例且病变较复杂,包括闭塞、分叉、开口和弥漫长病变;支架释放压力平均(1175.37±167.19)kPa(11.60±1.65atm),全部患者未用高压球囊进行后扩张;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平均时间为(157.5±41.7)d,1例在停用氯吡格雷第7天、2例在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期间、5例停用氯吡格雷6个月后出现支架内血栓,平均血栓发生时间为术后(450.3±344.7)d,5例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1例死亡,5例再次置入西罗莫司洗脱支架,术后随访无症状,1例药物治疗。结论发生晚期支架内血栓的冠心病患者多表现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伴有多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多支、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支架低压释放,置入后未行后扩张;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时间短。发生晚期支架内血栓患者预后差,死亡率较高,再次置入西罗莫司洗脱支架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无保护左主干病变 (LMD)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 7例LMD经球囊预扩张后置入支架。术后 6和 12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结果 左主干开口病变 12例、体部 4例、末端 6例 (累及分叉开口 6例、单纯末端 1例 ) ,自开口到体部均狭窄者 5例 (含自开口处就完全闭塞 1例 )。术后 12个月时 ,左心室射血分数从 4 9 8%增加到 5 6 3% (P <0 0 5 )。球囊扩张时 2 0例 ( 6 2 % )出现显著心率减慢和血压下降。共置入 2 8枚支架 ,其中左主干内 2 7枚 ,主干内支架直径 ( 3 90± 0 4 7)mm、长度 ( 12 5 4± 3 95 )mm。全部患者均完成 12个月的临床随访 ,19例 ( 70 % )患者接受 6个月时冠状动脉造影 ,3例支架内再狭窄 ( 15 % ) ,其中 2例接受冠状动脉旁路术 ,1例行血管内放射治疗 ;术后 12个月时 15例 ( 5 5 % )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 ,1例再狭窄行冠状动脉旁路术 ,因此术后 12个月内累积再狭窄率为 2 1%。 4例再狭窄患者中 ,3例为末端病变 ( 75 % ) ,1例为开口病变( 2 5 % )。结论 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LMD疗效可靠 ,冠状动脉造影随访可及时发现再狭窄。左主干末端病变再狭窄率显著。  相似文献   

18.
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患者常合并冠状动脉疾病(CAD),此外,TAVR术中可能存在冠状动脉闭塞的风险。随着TAVR适应证的扩展,对于TAVR患者CAD管理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对TAVR患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流行病学及预后、处理原则及策略,TAVR术中冠状动脉风险的评估及应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陆士娟  Sengjue Tahk 《心脏杂志》2003,15(4):344-346,349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切割球囊及β射线 (1 66Ho)冠脉内放射治疗对支架内再狭窄的作用。方法 :对 2 0 0 1- 0 1~2 0 0 2 - 0 3韩国亚洲大学医院心脏中心完成的 6 0例支架内再狭窄的患者 ,全部使用切割球囊预扩张 ,满意扩张后使用充满液态 1 66Ho的长球囊 (30~ 40 mm )进行冠脉内放射治疗。术后随访主要临床不良事件 ,并于术后 8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 ,用 MEDCON Viewer软件包进行定量冠状动脉造影 (QCA)分析。结果 :6 0例患者 6 5处支架内再狭窄病变均被满意扩张 ,血管内放射治疗全部成功 ,无撕裂、血栓形成等并发症。随访 8个月 ,无 1例死亡。 5例 (8.3%)于术后 3个月出现心绞痛行靶病变血管重建术 ,其余 5 5例患者均于术后 8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 ,4例于支架内发生再狭窄 (7.3%) ,6例于支架边缘发生再狭窄 (10 .9%) ,全部患者无晚期血栓形成、假性动脉瘤及冠状动脉瘤发生。病变长度为 2 5 .1± 4.7mm。晚期管腔丧失为 0 .19± 0 .6 8mm。最小管腔直径术前为 0 .38± 0 .2 6 mm ,术后即刻为 2 .0 8± 0 .36 m m ,8个月随访时为 1.82± 0 .76 mm。结论 :联合应用切割球囊及β射线 (1 66Ho)冠脉内放射治疗对支架内再狭窄是有效及安全的 ,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16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PCI临床资料。结果:入选的165例AMI患者中单支病变45例(27.3%),双支病变49例(29.7%),三支或三支以上病变71例(43.0%)。165例患者行PCI,成功率98.8%,共置入支架205枚。梗死相关血管为前降支(LAD)90例(54.5%),置入支架112枚;左回旋支(LCX)21例(12.7%),置入支架23枚;右冠脉(RCA)54例(32.7%),置入支架70枚。PCI术前出现心源性休克者18例(10.9%),2例于术后死亡。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