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头针、体针结合康复体位训练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均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50例予体针结合康复体位训练,治疗组予头针、体针结合康复体位训练治疗,2组均以15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疗效。结果①治疗组总有效率92.00%,对照组总有效率74.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少于对照组。③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除红细胞比容外,其余各项指标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头针、体针结合康复体位训练治疗脑梗死能显著改变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头体针结合康复体位对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11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予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头体针结合康复体位治疗,对照组给予体针结合康复体位治疗。2组治疗均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所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留取静脉血,进行血液流变学及纤维蛋白原检查。结果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纤维蛋白原水平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均<0.05)。结论头体针结合康复体位治疗脑梗死患者疗效好,能显著改善血液流变学及纤维蛋白原。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运用五线七针运动疗法治疗脑梗死后下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梗死下肢功能障碍的患者50例,根据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采用五线七针疗法治疗),对照组25例(采用国标头针疗法治疗).均以28 d为1疗程,随后将2组患者治疗后的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  相似文献   

4.
杨国荣  赵援非 《河北中医》2007,29(5):449-450
目的观察头皮针结合体针治疗脑梗死后复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梗死后复视患者7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5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3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头皮针结合体针治疗。2组均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1%,痊愈率为51.4%;对照组总有效率65.7%,痊愈率28.4%。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皮针结合体针治疗脑梗死后复视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耳压合穴位注射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成林  朱丹  王明陵 《中国中医急症》2005,14(3):208-208,253
目的观察头针、体针与耳压加水突穴位注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予头针和体针治疗,治疗组加用耳针和水突穴位注射,并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耳压加水突穴位注射配合头针、体针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优于单用头针、体针治疗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西药联合耳针、头针、体针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随机把100例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脱水、降压、改善脑细胞代谢治疗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耳针、头针、体针治疗,每天一次,10天为一个疗程.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西药联合耳针、头针、体针治疗脑梗死能提高临床疗效,可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痛苦,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头穴久留针配合体针治疗脑卒中亚急性期肢体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脑梗死、脑出血亚急性期合并NIHSS评估为4~24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头穴久留针(留针6~8 h)配合体针治疗。评估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肢体运动功能(FMA量表)和日常生活能力(Bathel指数)。结果治疗组治疗1个疗程后NIHSS量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NIHSS量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2个疗程后FMA评分和Bathel指数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2个疗程后NIHSS量表评分和Bathel指数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久留针配合体针能改善脑卒中亚急性期肢体运动障碍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于氏项针治疗脑梗死所致假性延髓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梗死所致假性延髓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各30例,治疗组采用于氏项针、于氏头针、常规体针治疗;对照组采用于氏头针、常规体针治疗。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两组针灸治疗均以6天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两疗程间休息1天。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吞咽功能及语言功能的评分均有显著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提高程度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吞咽功能的临床疗效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语言功能的临床疗效为93.33%,略高于对照组的76.67%,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氏项针治疗脑梗死所致假性延髓麻痹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及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治疗组在西药综合治疗基础上予补阳还五汤加减;对照组予单纯西药治疗.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进行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结果 治疗组在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运用补阳还五汤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灌药联合头部穴位强刺激针法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3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予常规调整血压、酌情脱水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另予灯盏花素、消栓灵从颈动脉灌药,联合头针及口服自制蛭香胶囊。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疗程短于对照组。结论颈动脉灌药联合强刺激头部穴位针法治疗脑梗死能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疗程,减少致残率。  相似文献   

11.
朱蕴红 《河北中医》2012,34(8):1191-1193
目的观察早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63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2例予早期平阴补阳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对照组81例单纯予平阴补阳针刺法,2组均连续治疗4周。评定2组治疗前后欧洲卒中临床神经缺损(ESS)、简式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评定指数(BI)变化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ESS、FMA及BI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提高更明显(P<0.05)。结论早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可最大限度地促进急性脑梗死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头针配合体针与单纯体针治疗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急性期的疗效差异。方法:将42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分为2组,分别采用头针配合体针和单纯体针治疗,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神志、语言、肢体运动功能等进行综合评分并比较。结果:2组疗后积分均比疗前明显减少,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头体针组治疗前后积分差异显著大于体针组(P〈0.05);2组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而愈显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头体针组疗效明显高于体针组。结论:针刺可明显改善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神志、语言和肢体运动功能状态,头针配合体针疗效优于单纯体针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7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疏血通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疗效。结果:治疗15d后,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在针刺基础上配合疏血通治疗脑梗死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轻患者后遗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王玥  黄雷  张婷 《陕西中医》2022,(3):367-370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丁苯酞软胶囊对大面积脑梗死术后早期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大面积脑梗死术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灸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及颅内血流动力学.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76%,高于对照组的71.43...  相似文献   

15.
头针体针并用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头针体针并用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150例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头针组50例,体针组50例,头体针组50例,分别给予头针、体针、头体针并用方法治疗20日,观察三组疗效。结果 三种疗法均能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和肌力。头针组、体针组、头体针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6%、82%、94%,其中头体针组与前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头体针结合治疗脑梗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针刺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在2018年1-12月收治的120例脑梗死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60例)与观察组(6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补阳还五汤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针刺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损伤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评分,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变化情况、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含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前的神经缺损评分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评分(采用Barthel指数)及Fugl-Meyer运动功能两组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但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与Fugl-Meyer运动功能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浆粘度、全血粘度与纤维蛋白原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VEGF与NPY含量对比差异不明显,治疗后观察组血浆VEGF含量高于对照组,且血浆NPY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脑梗死采用针刺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效果显著,能够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神经功能损伤情况,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针药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痰热腑实型便秘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iao L  Wang LY  Cui Q  Xu Y  Yao LH 《中国针灸》2011,31(5):400-404
目的:探寻治疗急性脑梗死痰热腑实型便秘的较佳疗法.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中药组、针刺组、开塞露组,每组40例.4组患者均在神经内科常规处理及石氏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基础上,针药组予针刺配合中药口服,针刺穴取少商、商阳、丰隆、天枢、支沟等,中药组成为金银花、连翘、黄芩、栀子、胆南星、全瓜蒌等;针刺组单纯给予针刺疗法;中药组单纯给予中药口服;开塞露组采用开塞露纳肛.比较治疗7天、21天后的排便间隔时间、便质情况、便秘疗效及神经功能评分.结果:治疗7天后便秘总有效率针药组97.5%(39/40),明显优于中药组的87.5%(35/40)、针刺组82.5%(33/40)、开塞露组80.0%(32/40)(均P<0.05);治疗21天后便秘总有效率针药组92.5%(37/40),明显优于中药组82.5%(33/40)、针刺组80.0%(32/40)、开塞露组67.5%(27/40)(均P<0.01).4组治疗7天、21天的排便间隔时间及神经功能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针药组明显优于其他组.结论:针药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便秘效果确切,同时可以提高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提示针灸与中药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刘春梅  陈建权 《河北中医》2012,34(3):384-386
目的观察改良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患者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营养脑神经等内科基础治疗。治疗组40例加用改良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对照组40例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7 d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变化,并观察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总有效率67.7%,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改良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进展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明确,应用安全,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研究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按常规进行偏瘫肢体康复训练及认知功能训练.观察组特殊针刺手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电针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星期.治疗前后运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画钟试验(Clock Drawing Test,CDT)、延迟故事回忆(Delayed Story Recall,DSR)、功能活动问卷(FAQ)进行测评,对评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评分与自身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所采用的特殊针法对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优于电针疗法.  相似文献   

20.
头针对脑梗塞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观察头针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 62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成针刺组与对照组 ,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针前与针后的 TNF的血清测定及依上田敏法进行肢体功能评定。结果 两组病例疗程结束后血清 TNF均有下降 ,但针刺组下降明显 ,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1)。肢体功能评定显示 ,针刺组 15 d后肢体功能明显提高 ,针刺前后有明显差异 ( P<0 .0 5 )。而对照组经一般治疗 15 d后肢体功能无明显差异。结论 急性脑梗塞早期进行头针治疗能降低血清 TNF含量 ,促进脑组织的恢复 ,加强肢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