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中药强骨胶囊对比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9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A强骨胶囊组、B利塞膦酸钠组及C对照组,治疗12个月,比较腰椎及髋部骨密度(BMD)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并检测血钙(Ca)、磷(P)、碱性磷酸酶(ALP)和骨钙素(BPG)及尿Ⅰ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与肌酐比值(NTXCr),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86例患者完成研究,A、B两组临床疗效较C组有显著差异,且A组起效更快;腰椎(L2-4)BMD12月时A、B两组分别增加(3.62±0.87)%,(4.45±1.53)%而C组为(-0.34±0.16)%(P<0.01),但A、B两组间差异不明显;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s三角区骨密度改变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LP和BGP在12月时与治疗前比较A组升高,而B组降低,且与C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A、B两组NTXCr在12月时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与利塞膦酸钠相比,强骨胶囊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亦疗效显著,改善肌无力、肌肉酸痛等临床症状起效更快,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阿仑膦酸钠预防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再次骨折的作用。方法将80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2组均应用碳酸钙D3片及阿法骨化醇软胶囊做为基础用药,治疗组加用阿仑膦酸钠。分别于治疗开始前及治疗2年后.检测2组患者腰椎及左侧髋部双能X线骨密度(BMD),并测定血清I型胶原氨基末端肽(NTX)和骨钙素(OC)浓度,随访再次骨折的发生率。结果阿仑膦酸钠治疗组治疗2年,腰椎及左侧髋部BMD均不同程度提高,血清NTX及OC则不同程度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BMD均不同程度下降,血清NTX及OC则不同程度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年治疗中,治疗组发生2例再次骨折事件,对照组发生8例再次骨折事件,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仑膦酸钠能够有效降低骨转换率、增加BMD,预防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再次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评估利塞膦酸钠和阿仑膦酸钠治疗对股骨粗隆下侧皮质(subtrochanteric lateral cortex,STLC)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变化的影响。方法共有168例受试者,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对其BMD进行2~4年间隔随访,纳入本次回顾性研究,分为3组:46例未服用任何抗骨质疏松药物(对照组),69例使用阿仑膦酸钠(阿仑膦酸钠组),53例使用利塞膦酸盐(利塞膦酸盐组)。通过在骨皮质上绘制矩形感兴趣区,在每位患者的STLC和转子下内侧皮质(subtrochanteric medial cortex,STMC)中测量BMD。通过使用协方差模型控制来分析STLC中BMD的百分比变化,以控制年龄、体质量指数、STMC百分比变化、髋轴长度、DXA检查之间的时间间隔的5个独立变量。结果对照组、阿仑膦酸盐组和利塞膦酸盐组BMD的最小均数±标准差分别为1.47±1.51、2.24±1.27和6.98±1.23。与对照组(调整后的P=0.010)或阿仑膦酸盐组(调整后的P=0.011)相比,利塞膦酸盐组的STLC显示出更高的BMD百分比变化。结论利塞膦酸盐组中STLC的BMD变化百分比大于阿仑膦酸盐组和对照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骨疏康胶囊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相关性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5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骨科治疗且符合标准的108例PMOP相关性转子间骨折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骨疏康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固定,对照组患者术后第3日口服阿仑膦酸钠和钙尔奇D,骨疏康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骨疏康胶囊,2次/d,4粒/次,连续治疗6个月。记录2组手术前后腰椎、髋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骨钙素(bone glaprotein,BGP)、I型原胶原N端前肽(N-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 I procollagen,PI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β-CTX)水平,及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等。结果骨疏康组患者术后半年腰椎、髋部BMD均高于对照组(P0.05),骨疏康组术后半年血清ALP、BGP、β-CTX、PIN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骨疏康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末次随访Harri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药物相关不良反应,骨疏康组和对照组患者总并发症率分别为3.51%、15.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80,P=0.041)。结论骨疏康胶囊可显著降低PMOP相关性转子间骨折患者骨代谢水平,提高患者BMD,加快骨折愈合速度,减少PFNA内固定术后并发症率,同时并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利塞膦酸钠联合脉冲电磁场对去势大鼠骨质疏松的疗效。方法将32只雌性SD大鼠(250±20)g随机分成4组:正常生长组(Sham)、去卵巢模型组(OVX)、利塞膦酸钠治疗组(RIS)和利塞膦酸钠联合骨质疏松治疗仪治疗组(RIS+PEMFs),每组8只。后三组大鼠行双侧卵巢切除术。去势后12 w RIS组给予0.1 mg·kg-1·d-1利塞膦酸钠灌胃治疗,RIS+PEMFs组给予0.1 mg·kg-1·d-1利塞膦酸钠灌胃和1h·d-1脉冲电磁场治疗,Sham、OVX组每天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去势后12 w、灌胃治疗4 w、8 w、12 w后四组大鼠均用双能X线吸收法骨密度仪测量全身骨密度(BMD),治疗12 w后进行血生化检测、骨CT值测量和骨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去势后12w后三组BMD与Sham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1),大鼠骨质疏松模型确立;灌胃治疗12 w后,RIS、RIS+PEMFs两组较OVX组BMD(P0.01)、骨CT值(P0.01)均较高,且RIS+PEMFs组BMD、骨CT值均比RIS组高(P0.01);RIS组血清Ca、ALP浓度均较RIS+PEMFs、Sham组高(P0.05),且RIS+PEMFs组血清ALP浓度较Sham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颈病理形态学观察中RIS+PEMFs组的骨小梁形态较完整,较接近Sham组水平。结论去势后12 w可建立大鼠骨质疏松模型;利塞膦酸钠对去势所致骨质疏松大鼠有治疗作用,其与脉冲电磁场联合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载阿仑膦酸钠丙烯酸骨水泥与皮下注射阿仑膦酸钠抑制钛磨眉诱导的骨溶解的效果.方法 48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均分为无钛磨屑且无阿仑膦酸钠组(A组),有钛磨屑注射且无阿仑膦酸钠组(B组),钛磨屑分别注射0.1%、0.5%、1.0%载阿仑膦酸钠丙烯酸骨水泥组(C、I)、E组),钛磨屑注射且皮下手射阿仑膦酸钠组(F组),每组8只.将载阿仑膦酸钠骨水泥植入兔股骨远端.制备磨屑诱导骨溶解动物模型.术后8周对股骨行组织形态学分析、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测定及界面力学测试结果 B组假体周围可见明显的骨溶解,而C、D、E、F组骨溶解明显少于B组.B组假体周围BMD和骨-骨水泥界面抗剪强度分别较A组下降17%和56%;D组假体周围BMD和界面抗剪强度较B组分别增加29%和62%;E组假体周围BMD和界画抗剪强度较B组分别增加37%和29%;F组假体周围BMD和界面抗剪强度较B组分别增加51%和69%;C组、D组、E组分别与F组比较,假体周围BMD和界面抗剪强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载阿仑瞵酸钠丙烯酸骨水泥与皮下注射阿仑瞵酸钠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磨屑诱导的骨吸收,增强界画抗剪强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广场舞运动联合补充利塞膦酸钠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方法 168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妇女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广场舞锻炼联合补充利塞膦酸钠治疗,对照组单纯予以补充利塞膦酸钠治疗。实验前及实验干预后6个月和12个月分别检测两组受试者腰椎L1-4、股骨颈部及Ward区骨密度、VAS疼痛评分、骨代谢指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6个月及12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不同程度降低,其中以治疗组骨痛的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2个月后两组腰椎L1-4、股骨颈部及Ward区骨密度明显升高(P0.05),而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个月及12月,两组血清OC及NTX I较治疗前比较改善明显(P0.05),和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血清OC及NTX I水平改变更为明显(P0.05);而两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广场舞运动结合补充利塞膦酸钠可以有效改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3年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8月至2008年6月PMOP患者97例.每月三次静脉输注帕米膦酸钠30mg.同时每天补充钙剂800 mg~1200mg和活性维生素D 0.25ug.疗程3年。定期测定治疗前后的腰椎、股骨颈与全髋骨密度值(BMD)及骨转换标记物(血清CTX、尿CTX、NTX、血清TRACP5b)。结果①治疗3年后.腰椎、股骨颈和全髋部位BMD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01);②治疗6个月,血清I型胶原交联羧基端肽(CTX)、I型胶原交联氨基端肽(NTX)、尿CTX/Cr、尿NTX/Cr、尿吡啶啉/肌酐(PYD/Cr)、尿脱氧吡啶啉/肌酐(DPYD/Cr)和血浆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其后各骨转换标记物仍维持较低水平,但无进一步下降。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治疗6个月时尿吡啶啉和脱氧吡啶啉、血浆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的变化与3年后腰椎、股骨颈和全髋部位BMD的变化值均呈负相关(P<0.01)。③治疗后疼痛明显缓解生活能力明显改善,治疗期间新发骨折2例。结论帕米膦酸二钠是治疗PMOP安全有效,早期骨转换标记物的下降与3年后骨密度的改善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相关生物力学方面检测,评价利塞膦酸钠对于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本实验采用健康6月龄SD雌性大鼠90只,随机分为A、B、C3组:正常对照组(A组),去卵巢模型+股骨干骨折模型+利塞膦酸钠灌胃治疗组(B组)和去卵巢模型+股骨干骨折模型+生理盐水灌胃组(C组)。各组大鼠骨折建模前随机抽取10只行断尾抽血,在处死大鼠后取出右侧股骨干内固定物,并制作病理,后检测右侧股骨干骨折愈合处骨密度(bone density,BMD)数值,检测右侧股骨的最大载荷、最大载荷恢复率。骨折建模后第3、6周,再次对各组大鼠进行检测。结果在各组大鼠骨折建模过程BMD值组间、组内对比情况中,建模前各组大鼠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组间、组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组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建模前后生物力学性能组间、组内对比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了在最大载荷恢复率中,B、C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最大载荷中,C组组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塞膦酸钠短期内应用可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阿仑膦酸钠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08年4月至2009年11月门诊收治经双能X线骨吸收仪(DXA)证实有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的27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男7例,女20例;年龄30~61岁,平均(41.52±10.7)岁。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14例,抗甲状腺药物加钙尔奇D口服治疗,抗甲状腺药物随着甲状腺功能的变化调整剂量,钙尔奇D每天600mg;B组13例,抗甲状腺药物加钙尔奇D加阿仑膦酸钠口服治疗,抗甲状腺药物、钙尔奇D治疗方法与A组一致,阿仑膦酸钠每周1次,每次70mg。同时选取21例健康自愿者作为对照组,不予任何干预。治疗1年后复查A、B两组患者腰椎、股骨颈、桡骨远端一般资料,比较A、B两组治疗前后骨密度(T值、Z值、BMD)及一般资料的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观察是否可达到完全恢复。结果:A组仅股骨颈、桡骨远端1/3处的BMD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值均为0.000),而B组腰椎、股骨颈、桡骨远端1/3处的T值、Z值、BMD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但均不能恢复至正常人群水平。A组腰椎、股骨颈、桡骨远端1/3处的BMD较治疗前分别升高(4.34±10.5)%、(3.21±1.38)%、(1.95±0.44)%;B组腰椎、股骨颈、桡骨远端1/3处的BMD较治疗前分别升高(6.10±8.12)%、(4.10±5.64)%、(3.10±3.23)%,各部位BMD上升的幅度,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一般资料治疗后较治疗前相比,AKP均下降,体重、BMI均上升,甲状腺功能均下降至正常(P均<0.05)。结论:阿仑膦酸钠联合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骨量丢失,对骨密度的改善,较单用抗甲状腺药物更有效,而且较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