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动态血糖监测联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8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观察组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联合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CSII),即"双C"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仅采用CSII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水平的变化、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和2h餐后血糖(2hPG)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观察组患者胰岛素用量及血糖达标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观察组有8例患者出现低血糖,均无其他伴随症状,对照组有18例患者出现低血糖,均伴有冷汗、心慌等症状,2组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结论 "双C"疗法可有效降低T2DM患者的血糖水平,减少胰岛素用量及缩短血糖达标时间,降低低血糖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初诊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的效果.方法 将4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20例.2组均使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试验组使用CGMS系统监测,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胰岛素剂量,对照组采用手指末梢血糖监测仪监测血糖,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胰岛素剂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血糖控制达标时间明显缩短(P<0.01),低血糖发生次数明显减少(P<0.01).结论 CGMS与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联合应用能更为迅速、有效、安全的控制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和胰岛素泵皮下持续输注(CSⅡ)组成的“双C”方案应用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控制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老年T2DM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CSⅡ+CGMS为观察组,45例,CSⅡ+多次指尖血糖检测血糖为对照组,45例.观察两组治疗后患者血糖值的变化、波动幅度、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患者血糖控制更平稳,达标时间更短,胰岛素用量更少,低血糖的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动态血糖监测联合胰岛素泵短期治疗是老年T2DM患者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和胰岛素泵在围术期中控制脆性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效果。方法:将60例围术期脆性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组1术前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与胰岛素泵治疗模式(CGMS+CSII组),组2术前采用单纯胰岛素泵治疗(CSII组),组3术前采用胰岛素多次注射治疗(MDI组),后两组采用指端血糖监测;比较3组治疗3d后的血糖控制情况、血糖达标率、平均血糖(M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及低血糖次数。结果:治疗3d后CGMS+CSII和CSII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3餐后血糖、晚23:00血糖及凌晨3:00血糖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血糖达标率分别为75.0%和60.0%,MDI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及全日血糖稍低于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糖达标率仅为10.0%;胰岛素泵治疗3d后患者的MBG和MAGE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其中CGMS+CSII组患者的MBG、MAGE均显著低于CSII组(P〈0.05),MDI组MBG、MAGE较治疗前无明显下降(P〉0.05);胰岛素治疗前CGMS+CSII组患者1d发现低血糖次数多于CSII组和MDI组(P〈0.05);治疗3d后CGMS组患者的低血糖次数低于治疗前(P〈0.05),而CSII组和MDI组患者的低血糖次数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可以快速稳定控制血糖,动态血糖检测系统能全面提供血糖水平的信息,及时发现和减少血糖波动及低血糖反应,与胰岛素泵在临床上联合应用更有利于脆性糖尿病患者围术期中的血糖控制达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尿病烧伤患者接受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治疗后血糖调控的有效方法.[方法]12例合并糖尿病的中重度烧伤患者入院后即密切监测其血糖水平,并以胰岛素泵调控血糖,血糖达标后,注射rhGH治疗,并于注射rhGH的当天佩戴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3 d后取下CGMS,分析血糖波动情况,调整胰岛素剂量或加用二甲双胍、拜糖平进行血糖精细调节.[结果]经治疗后,7例患者通过定期换药创面自愈,创面愈合时间为16~25 d;5例患者通过手术治疗而愈合,创面愈合时间28~51d.12例患者血糖达标需要时间7~13(8.1±2.3)d.佩戴CGMS后,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低血糖不良反应.[结论]糖尿病烧伤患者应用rhGH后,使用CGMS联合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可快速、平稳的调控血糖,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治疗妊娠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160例妊娠糖尿病围术期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治疗,观察组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血糖水平、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及母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血糖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但观察组血糖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0%〈12.5%,P〈0.05),观察组母婴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泵降糖达标时间快,血糖平稳,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妊娠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0例妊娠糖尿病病人分为胰岛素泵组(CSII组,40例)和常规胰岛素皮下注射组(对照组,30例),比较两组血糖控制情况、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次数.[结果]胰岛素泵组血糖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次数均低于对照组.[结论]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能更有效提高妊娠糖尿病的疗效,使病人血糖控制平稳,综合护理保证了胰岛素泵在妊娠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的血糖稳定和达标率.  相似文献   

8.
胰岛素泵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射(CS)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MS)强化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将8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CS组(40例)和传统的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MS)组(40例),进行强化胰岛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空腹及餐后2 h血糖、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反应。结果:胰岛素泵治疗组使血糖达标时间及所用剂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胰岛素泵是2型糖尿病短期强化控制血糖的安全有效、简便可靠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SII与CGMS联合应用治疗妊娠糖尿病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9月1日至2014年5月31日收治的妊娠糖尿病病人33例为对照组,监测空腹、三餐后2 h、及睡前10点血糖和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治疗调整血糖。2014年6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收治的妊娠糖尿病病人37例为观察组,采用CSII与CGMS联合治疗,分析两组血糖情况,血糖达标的时间、低血糖发生率、住院天数等情况。结果:CSII与CGMS联合应用妊娠糖尿病病人血糖下降明显,低血糖发生率低,血糖达标时间及住院天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 :CSII与CGMS联合应用治疗妊娠糖尿病病人可以明显、平稳的调整血糖达标,减少高血糖状态对母体及胎儿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传统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MSⅡ)与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Ⅱ)联合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治疗对血糖控制的区别。方法将20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CSⅡ联合CGMS为实验组,传统皮下胰岛素注射(MSⅡ)为对照组。实验组采用CGMS连续监测血糖72h,后者采用指尖血糖仪检测血糖72h。两组均进行胰岛素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血糖均明显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治疗后实验组血糖波动值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经胰岛素治疗后,实验组低血糖的发生率为2.0%,明显低于对照组低血糖发生率(15.0%)(P〈0.05)。结论两组治疗均能达到目标血糖值,但CSⅡ联合CGMS应用能及时发现低血糖事件,使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下降,故对指导糖尿病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魏琦  邓晓靖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8):4339-4340
目的观察持续皮下胰岛素泵注射(CSII)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76例,随机分为持续皮下胰岛素泵注射组(CSII组,40例)和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组(MSII组,36例)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分别监测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每日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所需时间、低血糖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均能有效的控制血糖,但是CSII组与MSII组相比血糖达标所需时间更短,胰岛素用量更少,且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减少。结论胰岛素泵(CSII)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是一种有效且安全性高的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规范化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规范化管理的有效性。方法选择山东省立医院内分泌病房2007年2月至2008年2月住院的60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泵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实施规范化管理方案,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进行血糖控制、用泵天数、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胰岛素泵相关故障及胰岛素泵知识、操作技能评价。结果两组患者血糖控制较强化治疗前明显改善,均可以控制血糖达标(P(0.01)。实验组比对照组更快达标(P(0.05),达标时早餐后2h及睡前血糖较对照组低(P(0.05)。实验组低血糖及黎明现象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针头脱落、导管堵塞、注射部位皮肤感染及硬结、胰岛素泵机械或电子故障等发生率也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两组患者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知识及操作技能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实验组掌握更好(p〈0.05)。结论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规范化管理能更有效地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提高患者对胰岛素泵治疗的认可程度和依从性。  相似文献   

13.
牛振霞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3):8098-8099
目的探讨CGMS与CSII联合治疗,即双"C"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意义。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成双"C"治疗组和CSII对照组,双"C"组给予72 h动态血糖监测,CSII组采用指尖血糖监测,比较两组治疗3 d时平均血糖、低血糖例数、血糖达标所需天数及每日胰岛素用量。结果 (1)两组的平均血糖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双"C"组更为明显。(2)双"C"组发现低血糖例数较CSII组增多。(3)双"C"组血糖达标天数短于CSII组,且每日胰岛素用量更少。结论双"C"治疗是糖尿病患者血糖良好达标的理想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态血糖检测系统(CGMS)和胰岛素泵皮下持续输注系统(CSII)组成的双"C"方案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中的临床效果和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研究86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应用动态血糖检测系统(CGMS)和胰岛素泵皮下持续输注系统(CSII)治疗(观察组)和多次胰岛素注射治疗(对照组)在胰岛素用量、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剖宫产率、平均住院日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在整个妊娠过程中,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胰岛素用量减少,血糖达标时间缩短,低血糖发生率及剖宫产率也减少,患者的平均血糖值、平均血糖波动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基础上,动态血糖检测系统与胰岛素皮下持续输注联合应用的"双C"方案能有效控制血糖,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15.
俞冬梅 《中国临床研究》2014,(12):1496-1498
探讨胰岛素泵和传统胰岛素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82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1例。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多次胰岛素注射治疗,而实验组采用胰岛素泵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24 h内血糖水平的变化、血糖达标的时间、胰岛素的用量以及低血糖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各时点血糖水平均优于治疗前(P均〈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验组血糖达标的时间短于对照组(t=5.903,P〈0.01),实验组胰岛素的用量少于对照组(t=9.032,P〈0.01)。实验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2.43%vs 19.51%,χ2=4.493,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泵的疗效优于传统胰岛素注射治疗,低血糖发生率较低,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妊娠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0例妊娠糖尿病病人分为胰岛素泵组(CSII组,40例)和常规胰岛素皮下注射组(对照组,30例),比较两组血糖控制情况、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次数。[结果]胰岛素泵组血糖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次数均低于对照组。[结论]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能更有效提高妊娠糖尿病的疗效,使病人血糖控制平稳,综合护理保证了胰岛素泵在妊娠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的血糖稳定和达标率。  相似文献   

17.
李勇峰  张慧  徐沛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8):4322-4322
目的探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血糖控制的效果。方法将100例应用胰岛素持续皮下注射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CGMS调整胰岛素用量,对照组采用手指血糖监测仪调整胰岛素用量,连续治疗7 d后,观察两组血糖控制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接受胰岛素泵治疗7 d后各时间点采血(三餐前、三餐后2 h、凌晨0:00、凌晨3:00)血糖控制情况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CGMS能全面掌握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优化胰岛素用量调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胰岛素泵和胰岛素笔在2型糖尿病强化治疗中对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将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阅绀,胰岛素泵组(A组)的患者采用胰岛素泵治疗,胰岛素笔组(B组)患者采用胰岛素笔治疗。监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变化,并比较血糖达标所需要的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等情况。结果胰岛素泵组与胰岛素笔组相比,在血糖达标所需的时间、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胴固醇、甘油三酯均有明显改善。结论胰岛素泵和胰岛素笔对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降糖调脂治疗均有效,且胰岛素泵降糖凋脂效果优于胰岛素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与护理特点。方法:将2006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的65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34例和CGMS组31例,常规组采用常规血糖监测,CGMS组应用持续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监测血糖。分析两组血糖达标时间、达标率、胰岛素剂量、低血糖频次以及治疗不同时期血糖情况。结果:CGMS组患者所需达标时间更短,达标率更高,低血糖发作次数更少(P均<0.05),两组间胰岛素剂量无差别。治疗结束时,两组患者平均FBG和2 h PBG均达标,但CGMS组2 h PBG控制更佳(P<0.05)。结论:在制定初诊2型糖尿病治疗方案时采用CGMS有助于血糖更好、更快达标,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system,CGMS)与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infusion,CSII)联合治疗危重症老年2型糖尿病(T2DM)(联合组)的效果进行观察,并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multiple daily insulin injection,MDII)组进行比较。方法:合并危重症的老年T2DM患者39例,随机为联合组(n=19)及MDII组(n=20),比较两组每日使用胰岛素量、平均血糖漂移幅度(mean amplitude of glycemic excursions,MAGE)、血糖达标天数、低血糖发生率、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发生率及死亡率的差异。结果:联合组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血糖达标天数、MODs发生率低于MDII组(P〈0.01或P〈0.05)。结论:CGMS与CSII联合治疗相较于MDII,可以更平稳、迅速的控制危重症老年T2DM患者的血糖,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