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厘清当代“肝主疏泄”的理论框架和构建方式,作者通过比较各个版本的全国统编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分析肝主疏泄理论框架的构建过程。认为,“疏肝解郁”等治法的广泛应用是当代“肝主疏泄”的临床基础,“西医知识”和“命门学说”是重构当代“肝主疏泄”的主要知识基础,当代阴阳五行学说及气机理论是当代“肝主疏泄”的构建方法。从理论框架的角度分析,肝主疏泄是当代学者,采用当代阴阳五行学说,整合古代肝脏理论、当代肝脏疾病诊治知识、西医学相关知识以及当代哲学思想,创造性构建的一个新理论。当代“肝主疏泄”理论框架构架分析从理论构建的角度证明了中医理论的发展需要采用新方法分析新知识、新临床经验,创造性地构建新理论。这无论是对肝脏象理论、中医脏象理论的研究、现代肝脏象理论、中医脏象理论和中医理论的构建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恽铁樵医学著作中关于肝脏理论的论述,对恽铁樵肝脏理论构建的方法、结构及学术演变做一研究。结论:恽铁樵的肝脏腑理论学术体系演变主要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基于“气化论”,认为“肝”并不是实体解剖的肝脏,而是授春气的时序的脏腑,肝所表现出来的功能都是气化的结果。中后期,将西医生理病理与中医理论相结合,运用生理解剖及神经生理对“肝藏血”“肝郁”等中医理论进行了解释,将实体肝与中医的气化(功能)肝通过病理“形能观”结合在了一起,为现代从肝郁病理反推生理而得出的肝主疏泄理论奠定了病理学基础。厘清恽铁樵学术理论演变的过程,无论是对现代肝脏象理论、中医脏象理论体系构建的研究,还是对现代中医理论的创新都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肝脏象理论演变的历史过程以及关键影响因素。方法:从理论的构建方法分析概念的含义与理论的结构。即通过历代阴阳五行学说分析脏象的含义,通过脏象含义分析肝脏象理论的内容与结构。结果:1)汉唐时期,阴阳五行学说为精气学说,脏为库藏、象为气象,肝储藏少阳、木气,与春通应而化生爪、筋、目等,舍魂,在腑合胆,外有足厥阴肝经。2)宋明及清代中早期,《太极图说》中的阴阳五行学说为宇宙发生论,脏为本体、象为“用象”,肝为厥阴风木、内寄相火,相火疏泄从肾精不断扩展到二便、水液、情志、脾胃等。3)清代末期至今,当代中国哲学将阴阳五行学说定义为事物与现象的属性与关系,脏为本质、象为现象,肝属木,藏血而主疏泄、体阴用阳成为肝脏象理论核心性内容。结论:肝脏象理论的历史演变过程与阴阳五行学说发展同步,理论内容由不同历史时期脏象的含义决定。意义:探索二者关系,无论对于肝脏象理论的学术发展史,还是脏象及中医理论研究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浅谈肝郁     
“肝郁”是中医“肝气郁结”或“肝气郁滞”所表现的一系列病症的简称,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研究“肝郁”的实质,就必须对中医脏象(肝)和西医有关肝脏的一般情况有所了解。中医和西医对肝的认识,在解剖部位上是一致的,在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方面有某些近似之处,但在生理病理方面的不同之处则是主要的。如中医认为肝藏血,西医也认为肝脏门静脉系统可储存全身血容量的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晋唐时期肝属木理论的特点,采用知识考古学的方法,将肝和木放在晋唐时期的哲学框架下,着重考察木和肝的对象及这两个概念间的关系。认为晋唐时期,肝属木理论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泥古"和"疑古",即其理论内容得到统一,其理论框架出现了危机。具体可分为两点:第一,肝属木理论成为权威理论,世俗权力的作用重大;第二,肝属木理论出现了范式危机,但是没有完成范式转换。厘清晋唐时期肝属木理论的特点,无论是对肝藏象理论、中医藏象理论的研究,还是对现代中医理论的研究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肝的中西医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生理、病证角度对中西医有关肝的认识加以比较 ,认为 :中医肝的形态学基础为实体性肝脏 ,其生理病理的某些认识也不同程度源于实体 ,实体肝脏生理、病理特点的观察可能作为认识来源之一 ,参与构筑了中医肝脏象理论。由于两者社会背景不同 ,认识视角、研究手段迥异 ,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脏器概念。通过对中西医肝脏相关性的探讨 ,提出“肝脏调节链”的假说。  相似文献   

7.
中医肝脏理论的现代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肝脏实体入手,对中医肝的脏象理论加以研讨,是脏腑学说研究的一个新尝试。有关研究表明:中医的“肝”与肝脏实体有着密切的相关性。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的该领域的研究概况,指出结合现代研究对两种概念进行比较,有助于中医基本理论的变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论中医健康状态精辨识理论框架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构建中医健康状态精辨识理论框架,为中医健康状态精辨识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中医“形神合一”健康观指导下,基于中医精理论,采用头脑风暴法,初步构建中医健康状态精辨识理论框架。结果:中医健康状态精辨识理论框架包括精充足辨识和精不足辨识2个类别,每个类别含有形象、窍象、神志象、舌象、脉象五个方面内容。结论:中医健康状态精辨识理论框架将更好地指导中医健康状态精辨识实践。  相似文献   

9.
脏象是人体内脏的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反应于外的征象,做好脏象理论研究有助于中医理论的发展。其中五脏理论最为重要。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脏象理论及应用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自成立以来,一直围绕心、脾、肾脏象理论关键科学问题进行研究,引入动物行为学实验方法,为脏象理论提供新的科学依据。近来动物行为学实验方法是中医学研究中的热门,文章从动物行为学角度,探索“五脏藏神”理论的科学内涵,说明动物行为学在进行科学研究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对动物行为学在未来得到更多应用的展望。  相似文献   

10.
清代名医陈士铎论治头痛卓见成效,陈士铎将头痛病因病机分为外感与内伤,外感头痛,辨明所袭经络;内伤头痛,以肝脏象理论为核心,责之脾肾。陈士铎认为外感头痛当疏散风邪,分经论治;内伤头痛当从肝脾肾三脏出发,以审因论治。用药规律则善用引经药以直达病所,常以柴胡、白芍相配,一散一收,一升一补,以获奇效。  相似文献   

11.
唐容川是早期倡导中西汇通的著名医家,在西医学的传入对中医学产生巨大冲击的历史背景下,唐容川立足中医基本理论,借鉴西医学重要生理病理学机理,重新诠释了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功能,是中西汇通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脏腑结构决定功能,有相应的形质才会产生相应的气化功能,并且对“肝藏血,主疏泄”这一肝脏功能有独特的认识,这对后世《中医基础理论》中脏象理论的形成产生的重要影响。立足学术历史演变,阐释唐容川在中西汇通视角下肝脏理论的形成过程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从而归纳出唐容川所构建的肝脏理论结构和学术特点,为今后中医理论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以时测脏"理论的分析和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总结前人和自身对中医脏象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时测脏”,即指在中医“天人相应”观指导下,根据中医五脏与“时”(即天气、自然之气,时令、时辰等)相通应的特点,观察特定时相下机体的整体功能变化,从而推测归纳中医五脏实质的脏象研究思路。这种将“时”与“脏”相结合研究脏象实质的思路,为研究人体五脏功能实质开辟了一条值得探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脏象理论中,肝不再是解剖学概念中的独一器官,而是具有一些特定功能的概念总称。肝在五行属木,为阴中之阳,通于春气。木曰曲直,故肝的功能为木舒畅调达的特性表现。《素问?调经论》云:“肝藏血。”提出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液、收摄血液功能。“肝应春”体现了四时变化可影响脏腑功能变化,又包含了疾病的发生具有季节性概念。以上功能为肝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医学研究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传统四轴、肝-血管轴等为切入点对肝脏象理论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一定成果。研究发现肝失疏泄抑郁样情绪变化与中枢皮层、边缘系统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等部位有关,研究内容涉及神经肽及神经营养因子、单胺类神经递质、中枢氨基酸水平等;肝藏血与人体凝血系统、EPO通路及血流变有关;肝应春功能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而松果体可能为其最高调节位点。现阶段研究从基因、蛋白水平全面认识肝脏象理论的微观机制,并验证调肝药物可多靶点调节肝功能异常所引发的相关指标表达异常,深入发掘了中医肝脏象理论的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肝生于左”, 语出《内经》。《素问·刺禁论》说:“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从之有福,逆之有咎。”这段原文,说明了人身脏腑之气,贵重无比,应当特别重视。笔者根据《内经》原文,参照历代医家注释,并结合临床实践,认识到“肝生于左”的内涵是指脏象肝的气化功能特点,是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值得说明的是:从解剖部位来讲,祖国医学对肝脏在人体的位置,早已有了明确的认识,这在《灵枢·本脏》篇和元·滑伯仁《十四经发挥》中,已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指出了肝脏的解剖部位是居人体右胁下、右肾之前稍偏左的。按中医脏象学说理论而言,  相似文献   

15.
心主神明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理论认为心脏的功能除了“心主血脉”之外,还认为“心主神明”。即是说心除了是循环系统的主持者外,还是精神活动的主持者。若从西医的解剖生理来看,这是不可理解的。因此有人怀疑中医的科学性。其实中西医是两种理论体系,不能说符合西医者就科学,不符合的便不科学。要理解“心主神明说”,首先要理解中医的脏象学说。所谓“脏象”就是心、肝、脾、肺、肾五个脏的宏观现象,即人体的五大系统。五脏是五大系统的核心。这一学说是中医通过几千年的治疗与预防疾病的观察而升华为理论的。这一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实践是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构建中医健康状态精气神理论框架,为中医健康状态精气神辨识的运用与实践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取象运数,形神一体,气为一元"原创思维的指导下,在中医精气神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中医健康状态精气神辨识的理论框架。结果中医精气神辨识理论框架包括精气神充足和精气神不足辨识2个类别,每个类别含有形象、窍象、神志象、舌象、脉象5个方面内容。结论中医健康状态精气神辨识理论框架对指导中医健康状态辨识的实践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7.
钱锐 《新中医》2012,(7):224-225
周嫦昆是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多年来周主任努力继承发扬家学,刻苦钻研中西医学理论,致力于临床疗效的提高,学验俱丰,深受患者好评。她善用调理肝脾法治疗疑难病证,特别推崇陈士铎在《石室秘录》中“诸痛治肝”的观点。中医学认为,“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痛责之于肝”,“痛随利减”。  相似文献   

18.
略论五脏调节学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略论五脏调节学说*蔡定芳(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脏象研究室上海200040)脏象学说是中医生理学与病理学的集中体现,在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脏象。”藏,是藏于体内的脏腑;象,是形见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心、肝、脾...  相似文献   

19.
<正> 类风湿一词中医医籍中未有记载,临床可见四肢关节肿胀、畸形、脱位、骨性强直。依其临床表现特点属中医之“历节病”、“骨痹”、“肾痹”之范畴,在临床治疗中如能辨病辨证综合系统治疗,可收事半功倍之功。 1 调肝养肝 现代医学认为RA 首发病变在关节滑膜,《素问·六节脏象论》曰:“肝者……其华在爪,其充在筋”,筋膜的活动依赖于肝脏的滋养。中医的筋膜即指现代医学关节的滑膜及周围肌腱、韧带等组织。气滞血瘀,肝血不足,则筋膜失养。外邪痹阻,血行不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基于本体技术构建脾脏象理论知识体系的方法。方法:以脾脏象理论相关古籍、中医权威辞书、高校教材等为本体构建素材。经脾脏象理论术语的初筛、合并、分类、复筛,确立领域概念1315个;以扎根理论为指导,采用人工知识抽取方法,构建脾脏象理论语义关系21 558条。利用本体构建工具protégé构建脾脏象理论知识图谱。结果:研制出基于脾脏象理论的52种语义关系;绘制出脾脏象理论生理体系、病理体系、诊疗体系、"脾主运化""脾主统血"等知识本体图谱,构建了脏象理论知识体系。结论:利用本体技术构建中医脾脏象理论体系,有助于脾脏象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本体可在中医领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