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骨髓巨核细胞数量、血小板相关抗体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和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中的不同,探讨巨核细胞数量、血小板相关抗体在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中的意义。方法观察132例ITP患者及48例非ITP患者的骨髓巨核细胞数量、血小板相关抗体水平,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32例ITP患者中巨核细胞数量正常者35例,增多者78例,77例ITP患者中血小板抗体阳性58例。结论由于血小板抗体生成使ITP患者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因此血小板生成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量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诊断中是必要的检查,血小板抗体与巨核细胞数量相关。  相似文献   

2.
获得性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汉新  敖忠芳 《江苏医药》1995,21(7):461-462
已知,获得性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cquiredamegakaryocytlcthrombocytopenicpurpura,AATP)是一类因骨髓中巨核细胞缺如或极度减少致血小板生成不足引起的出血性综合病征。本病临床相对少见。自80年代以来国内外仅有少数文献报道,因此,人们常将其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再障(AA)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相混淆。基于此,本文特就AATP病因、发病机理与治疗原则综述如下。一、病因和发病机理:已知本病后天获得,与遗传无关。男女均可罹患,综合文献报道[1~8]计45例AATP患者中男22例,女23例,发病年…  相似文献   

3.
流式细胞仪检测网织血小板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小板(PLT)减少引起的出血是血液系统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有血小板生成减少和血小板消耗或破坏过多。网织血小板(RP)是富含核糖核酸类似于网织红细胞的最年轻的血小板。RP的数目反映了人体内血小板的更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血小板计数与骨髓巨核细胞数及分类关系。方法:对145例ITP患者根据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进行分组:Ⅰ组53例(血小板计数〈20×10^9/L),Ⅱ组49例(血小板计数20×10^9/L),Ⅲ组43例(血小板数50-80×10^9/L),各组患者分别行骨髓穿刺、涂片、染色后,用光学显微镜计数全片巨核细胞数,再根据巨核细胞形态特点进行分类,每例患者分50个巨核细胞。结果:Ⅰ、Ⅱ、Ⅲ组巨核细胞总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巨核细胞分类中,除原始型巨核细胞Ⅱ、Ⅲ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幼稚、颗粒、产血小板及裸核型巨核细胞三组之间两两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在ITP时,外周血血小板数与骨髓中巨核细胞成熟情况有密切联系,骨髓中产板型巨核细胞越多,外周血小板计数就越多。  相似文献   

5.
血小板生成素对巨核细胞及血小板生成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巨核细胞血小板系统的生长发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与其他系统的造血细胞相比 ,巨核细胞血小板是一类比较特殊的细胞 ,在骨髓中所占比例很小 ,故对该系统的研究一直落后于其他造血细胞。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1994年 ,一种特异作用于巨核细胞系的造血生长因子——血小板生成素 (throm bopoietin,TPO)的成功克隆才使得该领域的研究有了飞速发展。本文就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生长过程及 TPO的调节作用概述如下。1 巨核细胞血小板系统的生长发育像所有的造血细胞一样 ,巨核细胞也来源于骨髓的多能造血干细胞 (pluripotential hem ato…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是以出血及外周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伴有成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出血性疾病。众所周知 ,血小板减少是本病出血的常见原因 ,并且就一般情况来说 ,出血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血小板减少程度是相平行的 ,但临床上 ,我们常见到一些 ITP患者 ,虽均有血小板数量减少 ,但减少程度与出血症状严重程度不相平行。有些患者 ,血小板计数 (BPC) <4 0 0 0 0 ,却出血症状轻微或罕见出血 ;有些患者 BPC>10 0 0 0 0 ,却有明显出血症状。提示 :BPC减少并非出血的唯一原因 ,为探索其 BPC功能方面的问题 ,我们对…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中药治疗与临床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与免疫因素有关的出血性疾病。其特点是血液中存在血小板抗体,血小板计数减少,骨髓中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并伴有成熟障碍。临床表现为身体各部位自发  相似文献   

8.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引起广泛皮肤、黏膜或内脏出血。以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及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出现为特征。我院对1例ITP住院患者应用免疫抑制剂泼尼松及中药治疗,效果较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引起广泛皮肤、黏膜或内脏出血.以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及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出现为特征.我院对1例ITP住院患者应用免疫抑制剂泼尼松及中药治疗,效果较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急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骨髓巨核细胞改变特点.方法 包括30例急性ITP及38例慢性ITP初诊患者,其骨髓片经瑞氏染色,显微镜下计数巨核细胞.结果 急慢性ITP的原巨核细胞、幼巨核细胞、颗粒型巨核细胞及裸核巨核细胞数量增多,尤其是急性ITP.急慢性ITP的产生,血小板型巨核细胞均减少,急性ITP更为显著.慢性ITP易见血小板型幼巨核细胞.结论 急慢性ITP巨核细胞增多,且显著成熟障碍,尤其是急性ITP.  相似文献   

11.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及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学文 《江苏医药》1998,24(4):262-263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Autoimmu-nizationthrombocytopenia,AITP)是血液系统常见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患,由免疫机制介导血小板破坏率增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至少部分血小板减少还与巨核细胞的血小板产率减低有关。再则,血小板的破坏是否由于血小板群体选择性破坏,或是巨核细胞本身处于免疫机制的攻击之下,以及巨核细胞生长和增殖所需的细胞因子亦成为自身抗体的靶抗原均需进一步阐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由抗体(IgG为主,IgM较少见)所介导,细胞免疫介导血小板破坏至今尚未证实。原发性AITP中最常见的为…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血小板参数及骨髓巨核细胞对血小板增多症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组和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RT)组患者的血小板参数(BPC、MPV、PDW和PCT)和骨髓巨核细胞数及分类,探讨其对血小板增多症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结果 MPN组患者血小板参数BPC、PDW和PCT较RT组患者显著增高,MPV显著降低(P均〈0.05);MPN组患者骨髓巨核细胞数、原始及幼稚巨核细胞数较RT组患者显著性增高(P均〈0.05)。结论综合分析,血小板四项参数和骨髓巨核细胞计数及分类可作为血小板增多症鉴别诊断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3.
新型的血小板生成素类药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畅  王椿 《世界临床药物》2008,29(5):269-272
血小板生成素(TPO)可刺激处于增生各个阶段的巨核细胞,提高血小板数量.虽然重组TPO产品可刺激全身性的中和抗体产生,但目前正在开发的新药的临床研究提示,新型TPO产品有望安全有效地用于多种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血小板减少在脓毒症患者中常见,且与死亡率相关。因此对血小板减少的脓毒症患者早期干预有一定的临床意义。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poietin,rhTPO)具有与内源性血小板生成素相同的作用,刺激骨髓巨核细胞生长和分化,并最终分裂为成熟的血小板释放入外周血。由于rhTPO具有良好的升血小板作用和耐受性,近年来也逐渐用于治疗严重脓毒症引起的血小板减少。rhTPO在治疗脓毒症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中具有确切的疗效和耐受性,为血小板减少症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归纳总结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的骨髓象和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检测情况,分析各种治疗的效果与骨髓巨核细胞增生度和PAIg表达的关系及疾病的转归的情况,阐明骨髓检查对诊断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性。方法收集广州市五家三级甲等医院,1997至2008年近11年间住院的所有诊断为ITP的患者共198例,其中激素治疗有效136例,激素禁忌9例,激素治疗无效53例,激素治疗无效的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将其分为两组,脾切除组21例,免疫抑制剂组3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者占84.1%,激素治疗效果优于巨核细胞减少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脾切除组中巨核细胞增多者与减少者相比,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免疫抑制剂组中巨核细胞增多者与减少者相比,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115例患者行PAIg检测,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者抗体阳性率高于巨核细胞减少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抗体阳性者激素治疗效果优于抗体阴性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脾切除组中抗体阳性者与阴性者相比,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免疫抑制剂组中抗体阳性者与阴性者相比,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PAIg阳性且激素治疗、脾切除术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者,其抗体水平治疗前后对比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3种治疗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ITP患者中,骨髓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者占大多数,其PAIg阳性率高于巨核细胞减少者。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与治疗前巨核细胞数和PAIg表达相关,脾切除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疗效与巨核细胞数和PAIg表达无关。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对于ITP的诊断,是一项必要的方法,巨核细胞数及PAIg水平有助于激素疗效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6.
血小板是巨核细胞产生的细胞碎片,除了具有止血功能外,在免疫调节方面还起着重要作用[1].目前血小板输注主要用于预防或治疗各种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及血小板功能异常,其中最常用于预防治疗血液恶性肿瘤. 此外,在严重创伤或手术导致的血小板丢失或稀释以及血管内凝血因子减少导致出血情况下,也常进行血小板输注. 血小板在体内的生存期为7~10 d,体外条件下需要在(22±2)℃振荡保存. 常温保存易导致细菌污染,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 )规定血小板在体外常温保存期限为5d. 由于常温保存的血小板保质期太短,使得血小板的长期来源成为临床应用方面的一大问题,特别是对于偏远地区或军事环境中需要使用血小板时就会是个迫切的难题,而血小板冰冻保存技术的突破使得血小板保质期可以延长到4年,是解决该难题的重要途径之一[2-4].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网织血小板(RPs)、血小板生成素(TPO)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关系。方法48例SLE患者依据血小板计数(BPC)分为BPC正常组22例,BPC降低组26例和20例正常对照组,均通过流式细胞仪(FCM),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检测3组外周血网织血小板百分比(RP%)、TPO,并对部分患者进行骨髓巨核细胞(MK)直接计数。结果26例BPC降低组RP%(16.8±0.5)%、网织血小板绝对值RPC(3.7±0.6)×109/L与22例BPC正常组、正常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有显著性(P<0.01)。血小板减少或正常的SLE患者,其TPO水平分别为(47±6)、(49±6)pg/ml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SLE患者BPC降低组MK升高(15/26),SLE患者BPC正常组MK升高不明显(5/22)。结论①血小板减少的SLE患者RP%及RPC显著升高,提示外周血小板破坏可能是其主要原因。②SLE患者的TPO水平明显升高,提示SLE患者均存在巨核细胞的成熟障碍。  相似文献   

18.
<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又称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主要临床特点是:皮肤、黏膜自发性出血和束臂实验阳性,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和血块收缩不良。国内诊断标准如下[1]:(1)多次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2)脾脏不增大或仅轻度增大。(3)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  相似文献   

19.
吴红云  孙会 《淮海医药》1997,15(4):52-52
血小板减少性紫癍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主要特点是自发性出血,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良,骨髓中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巨核细胞的发育受到抑制。临床表现为皮肤瘀点和瘀斑,粘膜和内脏出血。现将我科从1995年1月~12月收治的13例患儿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matosus,SLE)是一种以免疫炎症为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血小板减少是SLE常见的血液系统表现之一。SLE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发病机制一直是研究的难点与热点。随着细胞的程序性死亡与SLE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关系的研究,巨核细胞程序性死亡在SLE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巨核细胞程序性死亡在SLE合并血小板减少中发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