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血小板生成素(TPO)是巨核细胞增殖、成熟和血小板产生的主要调节因子,并且在成熟血小板生成中,TPO的作用强于目前已知的几种相关造血因子。TPO模拟肽(TPOmimeticpeptide,TMP)或TPO非肽类模拟物(TPOnonpeptidemimics)是与TPO具有相似功能但不具有同源结构的小分子物质,能与TPO受体结合,产生类似TPO的生物学作用,且不具有免疫原性,因而越来越受到青睐。本文对TPO及其模拟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GPIb/Ⅸ)特异性抗体表达和促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与血小板计数(PLT)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改良血小板抗原单克隆抗体固相化检测技术(MAIPA)、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50例ITP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抗GPⅡb/Ⅲa、GPⅠb/Ⅸ特异性抗体及血清TPO水平,同时检测其PLT及骨髓巨核细胞数。结果抗GPⅡb/Ⅲa及GPⅠb/Ⅸ抗体吸光度(A值)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血清TPO较健康对照组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表明ITP组血小板计数与两种特异性抗体水平呈负相关;ITP患者血清TPO水平与血小板计数、骨髓巨核细胞数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抗体检测对确定ITP诊断有重要意义,血清TPO检测对探讨血小板生成的调节机制及辅助ITP的诊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杨默 《中国处方药》2004,(10):25-30
血小板生成主要由血小板生成素(TPO)调节。多个细胞因子亦参与了该过程,包括白细胞介素-1(IL-1)、IL-3、IL-6、IL—11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等。血小板减少症是临床上常遇到的问题,尚缺乏有效的治疗。尽管TPO已被克隆和纯化,还未能在临床上使用。因此,寻找有效的提升血小板的药物有重要的价值。我们的工作证明5-羟色胺(5-HT)是一个巨核细胞生长因子,它对血小板生成有促进效应。中国传统医学认为对虾等海洋生物有“补血”的作用,现代医学进一步发现对虾的“补血”作用可能是通过刺激体内的5-HT受体.从而促进造血功能。海洋植物富含多糖物质、多糖类已被证明通过增强造血生长因子活性和提升连血生长因子水平起促进造血细胞生长作用。如果能够在动植物中找到升血小板物质,开发为升血小板新药,将为血小板减少的病人带来新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网织血小板检测在血小板减少性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网织血小板(RP)检测对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病因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判断骨髓移植后造血功能恢复的良好指标之一。骨髓巨核细胞数量与RP密切相关,巨核细胞增加或正常者,RP显著升高;而巨核细胞减低组,BP下降或正常。因此,临床中主要用RP循证血小板减少的病因。2001年6  相似文献   

5.
特比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晓蕙  金伟华  陈华 《中国新药杂志》2006,15(13):1122-1123
[通用名称]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poietin,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主要成分]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人血白蛋白,氯化钠 [性状]本品为无色澄明液体,无肉眼可见不溶物. [药理作用]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on,TPO)直接作用于骨髓造血干细胞,调控血小板生成的各个阶段,有别于仅作用于血小板生成某一阶段的其他造血因子.TPO是刺激巨核细胞生长及分化的内源性细胞因子,对巨核细胞生成的各阶段均有刺激作用,包括前体细胞的增殖和多倍体巨核细胞的发育及成熟,从而升高血小板数目.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由中国仓鼠卵巢细胞表达,经提纯制成的全长糖基化血小板生成素,与内源性TPO有相似的升高血小板的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6.
血小板生成素 ( thrombopoietin,TPO)为调控巨核细胞造血和血小板生成的细胞因子 ,经研究发现其调节机制发生在转录后。为了探讨 TPO在不同发病情况下的调节机制并为 rh- TPO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我们测定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ITP)、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 CAA )患者血小板生成素水平 ,测定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1.1.1 血小板减少疾病组 :CAA13例 ,平均年龄 40岁 ( 18~ 71岁 ) ,男 9例 ,女 4例。 ITP患者 2 6例 ,平均年龄 3 8岁( 12~ 76岁 ) ,男 11例 ,女 15例 ,诊断均符合文献 [1]标准。1.1.2 正常…  相似文献   

7.
新型的血小板生成素类药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畅  王椿 《世界临床药物》2008,29(5):269-272
血小板生成素(TPO)可刺激处于增生各个阶段的巨核细胞,提高血小板数量.虽然重组TPO产品可刺激全身性的中和抗体产生,但目前正在开发的新药的临床研究提示,新型TPO产品有望安全有效地用于多种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网织血小板(RPs)、血小板生成素(TPO)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关系。方法48例SLE患者依据血小板计数(BPC)分为BPC正常组22例,BPC降低组26例和20例正常对照组,均通过流式细胞仪(FCM),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检测3组外周血网织血小板百分比(RP%)、TPO,并对部分患者进行骨髓巨核细胞(MK)直接计数。结果26例BPC降低组RP%(16.8±0.5)%、网织血小板绝对值RPC(3.7±0.6)×109/L与22例BPC正常组、正常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有显著性(P<0.01)。血小板减少或正常的SLE患者,其TPO水平分别为(47±6)、(49±6)pg/ml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SLE患者BPC降低组MK升高(15/26),SLE患者BPC正常组MK升高不明显(5/22)。结论①血小板减少的SLE患者RP%及RPC显著升高,提示外周血小板破坏可能是其主要原因。②SLE患者的TPO水平明显升高,提示SLE患者均存在巨核细胞的成熟障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TPO、GATA-1和NF-E2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骨髓表达水平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分别收集28例急性ITP(AITP)患儿、19例慢性ITP(CITP)患儿和21例对照组儿童的骨髓;用Percoll密度梯度及免疫磁珠法分离骨髓巨核细胞;采用ABC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巨核细胞GATA-1和NF-E2的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骨髓TPO的含量。结果AITP与CITP组骨髓巨核细胞GATA-1和NF-E2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CITP组的表达明显高于AITP组(P<0.05);AITP与CITP组的TPO浓度高于对照组,CITP组明显高于AITP组(P<0.05),三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TPO?GATA-1和NF-E2均参与了巨核细胞生成的调控及ITP的发病过程。检测三者的表达水平可能对ITP的早期分型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检测血小板生成素(TPO)浓度及网织血小板(RP)百分率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50例ITP患者(ITP组)和30例体检正常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应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2组TPO浓度;流式细胞术检测2组RP百分率。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血血小板计数;采用常规细胞染色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法检测骨髓巨核细胞数。结果ITP组和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分别为(30.65±18.34)×10^9/L和(222.60±45.32)×10^0/L,RP百分率分别为(28.11±14.08)%和(8.19±2.46)%,巨核细胞数分别为(132.58±73.95)个/4cm2和(20.10±7.64)个/4m2,2组间血小板计数、RP百分率、巨核细胞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PO浓度分别为(76.65±32.50)ng/L和(75.36±26.32)ng/L,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PO浓度和RP百分率对提高ITP诊断水平及指导临床有一定的意义,可作为血小板减少性疾病鉴别诊断的有用指标。同时ITP患者TPO浓度的检测对于针对性应用促进血小板生成的TPO模拟物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为调控巨核细胞造血和血小板生成的细胞因子,经研究发现其调节机制发生在转录后.为了探讨TPO在不同发病情况下的调节机制并为rh-TPO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我们测定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患者血小板生成素水平,测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血小板生成素(TPO)是一种能刺激巨核系祖细胞增殖、分化和成熟的重要造血调节因 子,能够促进血小板生成,控制循环血中血小板数量,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潜力。本文简述了TPO 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分离纯化、检测、生物学作用和临床应用前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血小板参数及骨髓巨核细胞对血小板增多症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组和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RT)组患者的血小板参数(BPC、MPV、PDW和PCT)和骨髓巨核细胞数及分类,探讨其对血小板增多症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结果 MPN组患者血小板参数BPC、PDW和PCT较RT组患者显著增高,MPV显著降低(P均〈0.05);MPN组患者骨髓巨核细胞数、原始及幼稚巨核细胞数较RT组患者显著性增高(P均〈0.05)。结论综合分析,血小板四项参数和骨髓巨核细胞计数及分类可作为血小板增多症鉴别诊断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骨髓巨核细胞数量、血小板相关抗体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和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中的不同,探讨巨核细胞数量、血小板相关抗体在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中的意义。方法观察132例ITP患者及48例非ITP患者的骨髓巨核细胞数量、血小板相关抗体水平,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32例ITP患者中巨核细胞数量正常者35例,增多者78例,77例ITP患者中血小板抗体阳性58例。结论由于血小板抗体生成使ITP患者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因此血小板生成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量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诊断中是必要的检查,血小板抗体与巨核细胞数量相关。  相似文献   

15.
抗病毒药对家兔血小板及巨核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利巴韦林、更昔洛韦、单磷酸阿糖腺苷对家兔外周血血小板和骨髓巨核细胞影响。方法家兔20只,随机分为A、B、C、D 4组,每组5只,由耳缘静脉分别注射利巴韦林15 mg.kg-1、更昔洛韦10 mg.kg-1、单磷酸阿糖腺10 mg.kg-1、等容积0.9%氯化钠溶液,每日1次,共14 d,定期抽取外周血及骨髓以观察血小板和巨核细胞变化。结果与D组比较,A和B两组停药1 d时骨髓巨核细胞量均减小(P<0.05),C组更为明显(P<0.01);停药8 d时A、B、C 3组家兔骨髓巨核细胞均有回升。B和D组血小板变化较平稳,而A组血小板先明显上升后回落,C组血小板呈持续下降。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呈现良好相关性(r=0.999,P<0.05)。结论不同抗病毒药对巨核细胞及血小板影响不一,提示临床对血小板或造血功能异常患者应慎重选药。  相似文献   

16.
<正> 血小板生成系统包括产生血小板的巨核细胞和循环池中血小板两大部分,是造血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巨幼细胞性贫血(简称巨幼贫),临床上常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表明DNA合成障碍时,不仅影响到红系统和粒系统,也引起血小板生成系统发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长期以来,国内外血液工作者对骨髓巨核细胞形态学、巨核细胞DNA多倍体化、血小板生成动力学以及血小板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 1988年Souyri等发现一种能与鼠骨髓增殖性白血病病毒外壳蛋白结合的生血细胞因子受体(V-mpl)激活后,能导致小鼠类似骨髓增生综合征。后来又发现与V-mpl相似的受体C-mpl,C-mpl的配体是巨核细胞的重要调节因子。1994年5个研究小组均成功地克隆出C-mpl配体基因,又称血小板生成素(TPO)。大量的体内外研究提示:TPO是巨  相似文献   

18.
罗晓菊  宪莹 《儿科药学杂志》2005,11(6):16-17,24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的抗核抗体(ANA)阳性率、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以及对激素与激素+IVIG治疗效果的分析.为临床提供辅助诊断依据及指导治疗。方法: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骨髓细胞彩色图文分析系统对巨核细胞进行人工分类计数.ELISA法检测TPO水平,采用金标免疫斑点试剂盒对ANA进行定性检测。结果:急慢性ITP儿童抗核抗体阳性率高于正常对照组.抗核抗体阳性与阴性的ITP患儿治疗前后PLT、TPO无显著性差异;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慢性ITP儿童PLT水平低于正常.巨核细胞数量高于正常,TPO水平无显著性差异;在治疗方面,激素与激素+IVIG两种方法治疗后PLT水平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慢性ITP儿童由抗核抗体阳性与阴性治疗前后PLT、TPO水平无变化推测抗核搞体阳性与阳性治疗前后PLT、TPO水平无变化推测抗核抗体阳性仅仅是一种伴随现象。TPO水平受到血小板和巨核细胞数量的双重调控。在治疗方面.激素+IVIG优于单用激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血小板计数与骨髓巨核细胞数及分类关系。方法:对145例ITP患者根据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进行分组:Ⅰ组53例(血小板计数〈20&#215;10^9/L),Ⅱ组49例(血小板计数20&#215;10^9/L),Ⅲ组43例(血小板数50-80&#215;10^9/L),各组患者分别行骨髓穿刺、涂片、染色后,用光学显微镜计数全片巨核细胞数,再根据巨核细胞形态特点进行分类,每例患者分50个巨核细胞。结果:Ⅰ、Ⅱ、Ⅲ组巨核细胞总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巨核细胞分类中,除原始型巨核细胞Ⅱ、Ⅲ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幼稚、颗粒、产血小板及裸核型巨核细胞三组之间两两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在ITP时,外周血血小板数与骨髓中巨核细胞成熟情况有密切联系,骨髓中产板型巨核细胞越多,外周血小板计数就越多。  相似文献   

20.
骨髓抑制是决定抗癌药剂量的因素之一。一般抗癌药剂量以给药后白细胞和血小板在2~4周内恢复正常为限。对于抗癌药所致的白细胞减少伴血小板一时减少,必须采取防止出血的对策。像用于白细胞减少的细胞因子G-CSF一样,对血小板有预防作用和对血小板的恢复有促进作用的促血小板生成素(TPO)目前正进行临床试验,但目前血小板输血是防止出血的唯一方法。动物实验已证明,TPO可刺激骨髓巨核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血小板的生成,人体实验也有同样效果,因此TPO有希望用于抗癌药所致血小板减少的预防和促进血小板恢复。防止血小板减少的血小板输血 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