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探讨中医五志、五脏及五体的相互关系 ,明确提出五脏为内在基础 ,五志及五体为外在表现的理论 ,认为五志太过可伤及五脏 ,并表现于五体 ,为中医美容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黄帝内经》五音疗法思想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疗法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在中医整体观哲学思想影响下,以五行理论为指导,把五行与五音、五脏、五志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五音养生保健、五音调治五脏、五音调节五志“三位一体”的中医五音疗法思想体系,奠定了中医音乐疗法的临床实践基础,促进了中华音乐疗法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老年期痴呆,指器质性病变所致老年人记忆力和智能障碍,以及在智能障碍的基础上出现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的部分丧失或完全丧失的临床综合征.五脏藏五神主五志的五神脏理论,是对中医脑病与神关系的高度概括,充分反映了中医学以五脏为中心,认识整体生命活动和神志活动的基本特点.脑统五神脏,由脑所主的元神来调节和控制五脏,经五神之协同合作来完成神志的一切活动.老年期痴呆可以表现为五神脏病变.这种独特的五神脏理论体系体现了整体观与形神合一的思想,指导着中医对老年期痴呆病机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中医学认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所谓"痹"即"痹证",由五体痹和五脏痹组成。结缔组织疾病(CTD),中医又称风湿病,属"五体痹"范畴。间质性肺疾病(ILD)为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属中医学"肺痹"、"肺痿"、"咳嗽"、"肺胀"等范畴。肺脏受邪,气血失调,痰瘀互结,壅滞肺络,即可发为肺痹。虚、痰、瘀贯穿疾病始终。肺痹属五脏痹,为五体痹受邪深入发展而来。五体痹与五脏痹的发病关系以及证候表现体现了"五体合五脏"的理论思想,五体痹不愈,复感外邪,疾病传变入里,导致五脏痹。五体痹可导致五脏痹,五脏痹之间亦可相互传变。CTD是引起ILD的常见病因,五体痹不愈,内舍其合,继而引发多种呼吸系统损害,逐渐形成肺痹。近年来,随着社会工业化的进步,CTD相关ILD发病率明显上升。文章试从痹证"五体合五脏"论述CTD-ILD的关系,以求增强对CTD以及ILD的认识,为临床上诊疗开拓思路,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中医认为眼与五脏及经脉生理功能联系密切,本文介绍运用湖湘"五经配伍"理论治疗眼病,重视眼病的五脏、五经的辨证,分别从五脏论治,又兼顾五脏间的生克关系,全面调治,发挥中医整体辩证优势,为针灸治疗眼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中的神志,即五神与五志,其学说构建始于《黄帝内经》.虽然在先秦哲学中,心不仅是一个实体器官,而且具有欲望、情志、任物等诸种精神功能,因此被奉为一身脏腑之君主;但是,在《黄帝内经》中,精神功能却没有统归于心,而是被拆开,分别隶属于五脏.因此,神志与五脏之间的一一对应,便成为构建中医神志学说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中医五色理论在现代色彩心理学及疗法中的佐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医五色理论在现代色彩心理学及色彩疗法方面的证据。[方法]以中医五脏生理功能为线索,结合现代色彩心理学及色彩疗法,对中医五色理论在视觉刺激方面的应用加以探讨。[结果]现代色彩心理学理论以及色彩疗法,在很大程度上为中医五色理论在视觉刺激方面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结论]对根据中医理论辨证施以中医色彩疗法的探讨与研究具有相当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论五神、七情的五行五脏归属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五神、七情是中医学神志理论的重要理论之一,<内经>提出"五脏藏神",其中"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见<素问*宣明五气>、<灵枢*本神>、<灵枢*九针论>等篇),即以五行划分神志活动并归属五脏;提出五脏与七情的关系,即以阴阳五行划分情志活动.本文特对五神、七情各自的含义及其分属五行五脏的机理、临床意义简要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黄帝内经》作为一部中医经典著作,其中"五色五味"理论被后世医家谙熟并指导临床实践。此理论产生于五行、阴阳归属关系,基于此,"五色五味"入通于人体五脏,即青、酸入于肝,赤、苦入于心,黄、甘入于脾,白、辛入于肺,黑、咸入于肾。观察人体五色变化,可知疾病顺逆与病损部位,五味适宜,补养五脏,五味过及,有损五脏,故补益五脏,应谨和五味。掌握"五色五味"理论,对疾病的预防与诊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汗、涕、泪、涎、唾,中医称之为五液,它们是体内的津液在五脏之气的作用下而化生的.正如<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说:"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五液是五脏化生的,在正常情况下发挥其生理作用.而一旦人体发病,"五液"则出现异常情况.所以在临床上,可以根据五液与五脏的所属关系来推断五脏的疾病,从而为临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寇勋  金如玉  李永峰 《中医学报》2020,35(2):263-265
膀胱经“入络脑”的本质可以从四方面进行阐述:第一,从经脉循行上,膀胱经上连风府,入络脑;第二,膀胱经为诸阳主气,督脉为阳脉之海,两经之气相互支持、相互渗灌,而督脉与脑关系密切,膀胱经可通过督脉“入络脑”;第三,脑的基本生理功能分属于五脏,五脏六腑之背俞穴也在膀胱经上,膀胱经可通过五脏六腑“入络脑”;第四,人的情志活动分属于五脏,与五脏所对应的情志活动在膀胱经背部第二条侧线上有对应的五志穴,膀胱经可通过情志活动“入络脑”。在中医脑病的针刺治疗过程中,选用背俞穴、五志穴、膀胱经头部腧穴治疗,通过调节五脏、调畅情志,发挥穴位局部治疗与整体调节相结合的作用,为中医临床治疗脑病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王宇僖  王彤 《中医学报》2022,37(1):50-53
中医通过运用五行学说,将五音与五脏、五志相结合,利用中医心理学理论和中医气一元论思想,让其发挥舒神静性、颐养身心的目的,是中医五音疗法的理论基础.五音疗法有辅助治疗、改善中医情志病和心理疏导等作用,对情志类疾病患者情志和情绪可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能够畅志怡情、调和脏腑,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并且能有效提...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的情志致病及心理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绪的变化与键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五志说,五志配五脏,五志的太过与不及都会影响相应脏腑发生疾病;另外由于五脏又配五行,五行相克则脏腑相克,因此一种情志为病不单只引起一脏疾病,而引起几脏同时为病。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是本虚标实。寒凝、气滞、血瘀、痰浊是其主要发  相似文献   

14.
王庆华  肖莲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22):968-968
“七情”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分析研究情志及心理变化,并选择调整治疗方法的理论依据。“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心理活动形式。中医认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悲、恐(惊)。并以七情归属五脏,即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其中尤以心在精神活动中的作用最为重要,故有“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人的这些心理活动是可以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在此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中医阴阳、五行的辨证理论,总结出七情演变制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符为民教授运用中医五神脏理论辨治强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OCD)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师抄方、整理医案、翻阅中医古籍及相关文献,分析符师对OCD病因病机及其与五神脏关系的认识,探讨从脏论治的处方用药规律,并附临床病案加以验证。[结果]符师认为,“情志内伤”为OCD基本病因,“脏神失守”为OCD基本病机,“调神定志”为OCD治疗总则,立“宁心安神”“平肝摄魂”“安肺定魄”“益脾存意”“补肾坚志”五大治法。符师强调治疗本病需明辨虚实、审证求因、辨证施治,最终达到调五脏、安五神,神脏相合的目的。文中验案,符师审视五脏,把握病机,治以养血安神、平肝潜阳、调和冲任、解郁化痰,临床效果颇佳。[结论]符师基于中医五神脏理论辨治OCD,精准辨治,灵活用药,为中医治疗OCD开辟了新思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学术源流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内经》“五脏相通”、汉代张仲景“五脏病”论、金元时期刘完素“五运主病”,以及明清医家提出的“五脏旁通”、“五脏穿凿”、药性归经、五行相生子母相应之义、“五脏互相关涉”等理论学说比较研究,认为邓铁涛教授提出的“五脏相关”与上述理论有学术渊源,但五脏相关运用现代语言表述了自《内经》以来五行学说的合理内核,凝炼成为解释复杂病理现象、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体现了当代中医学术继承与创新的辨证关系。  相似文献   

17.
五精所并,是五脏之虚所造成,虚而郁,郁而并,证候由虚转实。脏实则其所主之志彰显,分别出现喜、悲、忧、畏、恐等情志改变。故此,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情志随五脏虚实之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赵志恒  穆超超  刘保红 《中医学报》2016,(10):1515-1517
凡治病,总宜使邪有出路,人体祛邪途径多端、表现形式多样,但总与官窍关系密切。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一个整体,官窍为五脏所主,亦为五脏所使,五脏又各有其液。五脏之液和五脏所主之窍与人体疾病的病解途径关系密切,人体疾患向愈无不以五液为载体、官窍为通道。五脏、五液、官窍构成了中医的病解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中医认为眼与五脏及经脉生理功能联系密切,本文介绍运用湖湘"五经配伍"理论治疗眼病,重视眼病的五脏、五经的辨证,分别从五脏论治,又兼顾五脏间的生克关系,全面调治,发挥中医整体辩证优势,为针灸治疗眼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七情,是人之“神”的功能表现。神,分五藏神、心神、脑神。传统中医理论认为七情只属五藏神和心神,此论被广泛地用于临床辨证论治中。被现代生理学证明的“情感”是脑机能的认识,在中医学中只具理论性。笔者从“五脏中心论”和“五脏贮藏精气是一切生命功能的基础”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神”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七情是五脏精气之“物质与功能相统一”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