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议中药的毒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志恒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8):2034-2035
现代关于服用中药导致中毒的报道不时见到,从而有否定中药的趋势,特别在国外,中药受到排斥。如何认识中药的毒性及合理使用,是我们当前需解决的问题。中药是古人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而总结出来的,“药食同源”,大部分中药的安全性已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也承认部分中药的确有毒性。古人对中药的毒性也有认识。《淮南子》记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神农本草经》中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并指出下品多毒,不可久服。隋代《诸病源候论》提到:“凡药物云有毒及大毒者,皆能变乱,于人为…  相似文献   

2.
中医对“毒”的认识与现代毒理学、毒副作用不尽相同,中医传统上认为“毒”和“药”相通,“毒”既可表示药物的治疗作用,也可表示药物的毒副作用。正是认为中药具有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的双重性,中医强 调辨证论治、方剂配伍、药物炮制,从而弭除药物安全性问题。随着现代药理毒理、药物警戒等手段与中医药研 究结合,中药安全性研究有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药毒副反应的因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治病用药与之同理,药能治病,亦能致病,中西药物概莫能外。我国历代医学家体“药毒”早有一定认识,并告诫人们:“凡药三分毒。”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药的广泛应用以及人们对药源性疾病认识水平的提高,对中药应用中所出现的毒副反应,也引起了重视。1药材品种1.1品种混乱中药来源复杂,一些药物其基源往往有多种甚至数十种,药物基源品种不同,其所含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毒性也不同,中药因品种混乱或误服伪品而引起的毒副反应者甚为多见。如五加科植物细往五加和萝摩科植物杠柳之根皮均称五加皮(前…  相似文献   

4.
纵观毒理学的发展史,古人在寻找食物、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发现并使用了毒物和药物,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探索。随着医疗实践的积累,历代医药学家开始妙用有毒之药,即通过配伍、控制剂量、炮制等方法来安全取效,也包括“炼丹服石”的历史警示,并提出“以毒攻毒”理念,突显中药学的独特智慧和优势,在此基础上亚砷酸注射液的诞生造福了世界人民。中国人民不畏毒、不忌毒,在不断的实践中积极认识、巧妙制约、有效驾驭应用毒性药物的智慧,最终通过对科学毒理学的不断研究形成中药的毒理学这一中医药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5.
有毒中药浅谈李杰兴和县中医院(013650)张拴珍内蒙古中蒙医医院(010020)古今医家对药物“毒性”的认识是不同的。古代医家认为:凡药皆有偏性,这种偏性就是“毒”,其将所有的药物统称为“毒药”。张子和云:“凡药皆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又张...  相似文献   

6.
在古今本草、中药著作中。常见到某些药物性味项下标明“有毒”、“大毒”等字样,几千年来相依为习。然而,人们对中药的毒性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中药是草根树皮,没有什么毒,服量多少关系不大,而忽视了中药的毒性。也有人对中药书籍记载有毒的药物,就不敢应用。分析其原因是对中药学中“毒”的认识不清所致。今作者  相似文献   

7.
从《本草纲目》误药与中毒案例看中药毒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聂晶 《江西中医药》1998,29(3):40-40
对中药的毒性,长期以来认识不一。而从现行本草著作及中药学教材看,对中药毒性的认识多倾向于有毒药物应用不当可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因此,对有毒中药均标出其毒性之大小,如砒石、升药、轻粉等标大毒,瓜蒂、朱砂、附子标有毒,桃仁、鸦胆子、吴茱萸等标有小毒。而未标明的大概就属“无毒”之品。然观《本草纲目》误药与中毒案例10余则,可见所谓“毒药”,其涵义绝非仅此,今择其中数则以析之,供同道参考。互有毒之“毒”所谓有毒之“毒”即指本草著作中明确标明“有毒”之药,服用导致中毒。如《本草纲目》卷九丹砂条引发明时珍曰…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有关中药的毒性反应和副作用的报道日益增多,引起了中医临床和科研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中药的毒副作用根源于中药的毒性,本文循流溯源,就中药毒性的含义、全面认识、确定因素以及临床实践如何避免毒副作用、化害为利浅述如下。1中药毒性的含义1.1毒性即药物的偏性在古代医药文献中,对药物毒性的认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毒性认为,药物之所以能祛邪疗疾,是因其具有某种偏性,这种偏性就是它的“毒性”。凡药均有寒热温凉之偏性,“毒”即药,药即“毒”,“毒药”即为药物的总称。1.2毒性指药物的毒副作用凡有毒的药物,大都性质强烈,对…  相似文献   

9.
效毒二重性是药物作用的基本特性。古人云:"是药三分毒",足以说明药物的毒性是存在每味药中的,随着临床中药不良反应日益增加,中药临床运用的安全性问题愈来愈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0.
注意中药不良反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注意中药不良反应顾维明所谓中药的不良反应,是指中药对机体产生的除治疗作用以外的毒性作用、副作用和过敏反应等。《本草》类文献在药物性味之下所标明的“大毒”、“小毒”,是指药物的毒性,而中药的不良反应罕有记载。近代医家对中药不良反应的研究亦很欠缺,笔者不...  相似文献   

11.
注意防止中药中毒——北京地区部分中药中毒事例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中药大多数是没有毒的,但少部分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历代本草都有记载,如我国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把所载的365种药,分为上、中、下三品,认为下品125种“多毒,不可久服”。说明古人已注意到中药的毒性问题,并为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用药经验。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毒剧药品管理工作。卫生部、商业部  相似文献   

12.
药物之所以能祛邪防病疗疾 ,其基础在于它具有某种“偏性”,这种“偏性”亦称为毒性。古人云“是药三分毒”,《神农本草经》载药 35 7味 ,其中“大毒”8味 ,有毒 5 7味 ,“小毒”16味 ,占 2 2 .7% [1 ]。张仲景《伤寒论》113方 [2 ] ,与《金匮要略》2 6 2方中 [3 ] ,就有 119方含有毒性中药 ,占总数 32 %强。名方小柴胡汤、四逆汤、金匮肾气丸等都含有毒性中药。近年来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 ,毒性中药的应用更为广泛 ,但毒性中药具有毒性猛烈、副作用大和治疗上疗效显著的两面性 ,“躁悍之将 ,善用之奏功甚捷 ,不善用之为害非轻”,因…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医学对有毒中药的认识是一类既有药理治病疗疾作用,又有毒副作用,可致毒性损害或引起中毒甚至死亡的中药。古代传统医学对有毒中药的认识有三层意思:(1)毒药即中药:《医学问答》曰:“夫药本毒物,故神农本草谓之尝毒,药之治病,无非以毒拔毒,以毒解毒”。  相似文献   

14.
中药毒性三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冀  杨蕾 《中医药学报》2003,31(3):20-21
对历代本草医籍中有关药毒的认识进行归纳,认为在对药毒的认识上主要包括三种涵义:一是药与毒相通且常并称;二是毒为药之偏性,药性峻烈之品被称作毒药;三是毒性指药物之为害,即近来较多研究的有毒中药的毒性。明确药毒概念的不同涵义,才能在研究有毒中药的安全应用时不失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中药的副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华 《中医药信息》1990,7(5):36-39
中医认为,药物都各有偏性,以偏纠偏就是药物治病的基本原理。《本草》类文献在药物性味之下所标明的“大毒”、“小毒”,是指药物的毒性,而中药的副作用罕有记载,近代医家对中药副作用的研究也很欠缺。近年来,中药副作用的临床病例报道日渐增多,因严重副作用而死亡的病例亦屡有报道,人们对中药副作用也渐渐有了较多的认识。本文综述近几年来国内文献有关中药副作用的报道,并提出对中药副作用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6.
中药毒性,即所谓的有毒无毒。有毒无毒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药毒性的认识,可以上溯到远古时代,早在东汉时,《神农本草经》就把所收录的365种药物,按无毒、有毒和毒性大小分为上、中、下品;其中下品就有125种,属于“多毒”不可久服的药物。古代医家针对中药的毒性大小分为大毒、常毒、小毒等三类,认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是说针对病体虚实,疾病深浅来适当选择药物和确定剂量,有毒副作用的药物治病收到相当效果后,就要停用,毒性…  相似文献   

17.
中药是我国的国宝,长期以来,人们对中药毒副作用不够重视,在思想上存在“纯中药制剂,安全可靠,绝无毒副作用”的误区。祖国医学认为,药物的有毒与无毒是指药物用于人体后能否造成不良反应。广义的毒含义有以下3个方面[1]:一是“毒”为药物的总称,药即“毒”,“毒”即是药。二是“毒”指药物的偏性,亦即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在于其有某种偏性,这种偏性既能治疗疾病,又能毒害人体。三指“毒”指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对人危害较大,多因过用而致。副作用是指在常用剂量时,药物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对人体危害轻微,停药后消失。判断药物有无毒副作用的依据[2],是通过临床实践与实验研究得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含不含有毒成分。一般不含有毒成分的药物对人体无毒,如芦根、麦芽、蜂蜜、茯苓等;而含有毒成分的药物对人体有害,如马钱子有大毒,是因其含番木鳖碱;巴豆有大毒,是因其含巴豆素;乌头有大毒,是因其含有乌头碱等等。②整体是否有毒。中药大多是多成分的天然药物,这些成分相互制约,有毒成分也不例外,致使有些含毒性成分的中药在整体上不显示毒性。如人参皂甙B、C有溶血作用,但人参皂甙A则有抗溶血作用,故人参总体并不显示溶...  相似文献   

18.
中药及其制剂所致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对西药的安全性用药都很重视.一般认为,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严重程度均低于西药,使许多人对中药不良反应问题有所忽视,少数人甚至有“中药无毒性,无副作用,无过敏反应”,中药“有病能治病,无病则健身”的错误认识.事实上,我国历代医药学家对“药毒”早有一定的认识,并告诫人们:“凡药三分毒”,即药物具有两重性,它既可治疗疾病,也可产生不良反应,充分认识药物的两重性是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保证.笔者查阅了部分有关中药及其制剂的不良反应的文献资料,列举如下,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药是中华民族先人在漫长的与疾病斗争的历史过程中经过长期探索和经验总结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防治疾病的药学体系。目前关于中药"毒性"的报道广受关注,有人认为"中药有毒",有人把有些中药称为"有毒中药",如何认识中药文献记载的毒与现代认识的毒性,不仅是正确认识中药作用和安全性的问题,而且是促进中药发展的重要问题。为了系统认识中药毒的有关内涵和概念,我们组织了一批对中药有兴趣而且具有扎实现代药物知识的基础研究人员,对《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收录的83味中药材,逐一对其与"毒"相关历史文献和现代研究资料进行研究总结和评价,从其毒的特点、药效作用、物质基础、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为认识中药的"毒"及药物创新提供参考。在此,我们把每一味药物的研究结果整理成文,供对此感兴趣的同仁参考,也借此机会求教于大家,以推动中药的现代研究和创新性发展,为防病治病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中药配伍禁忌理论探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配伍禁忌,涉及临床用药安全性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随着“十八反”为代表的配伍禁忌研究逐渐深入,对中药配伍禁忌理论的内涵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从中药配伍禁忌理论概念渊源、药物关系、禁忌的危害形式、规避原则方法,以及近年来对具体相反药物毒效机制的揭示,探讨了中约配伍禁忌理论创新发展.中药配伍禁忌在结构上表述为以七情为基础、两药相对的、具有经验特点的禁忌形式;合药配伍犯禁可能导致人体伤害,尤其是表现出“潜害”和干扰药物功效发挥而“不能治病”的特点;规避反药合用以及以病证-药物功效两相经权是趋利避害的基本方法.近年研究揭示了反药禁忌的5个特点:增毒、致毒、降效、减效是相反禁忌关系的4种主要表现形式,物质变化可以反映相反增毒致毒的本质,蓄积中毒及机体代谢改变是“潜害”产生的基础,主要功效的相反拮抗以及正性与负性同时并存的功效关系是配伍禁忌有别于一般药物禁忌的关键.相反配伍的内涵揭示为中药配伍禁忌理论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