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慢性脑血管病发展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预测因子及预后模式。方法 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队列研究,对近3年的慢性脑血管病患者100例进行随访调查。结果 发现随访3个月、6个月、1年及2年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6、0%、11.1%、21.0%及42.8%。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家族卒中史、血浆比粘度、纤维蛋白原、流速等是影响顸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提示在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工作中,可将高血压、家族卒中史、纤维蛋白原、血浆比粘度、血流速度作为识别高危人群的重要标志,病后长期规律朋。用降压药物及对血液流变学、血流速度异常进行干预是改善慢性脑血管病患者预后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梗死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8例脑梗死患者和115例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血压、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血液流变学、经颅多普勒及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结果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梗死组中合并高血压史、糖尿病史、TIA史及脑血管病家族史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合并血压升高、高血糖、纤维蛋白原增高、D-二聚体增高、CRP增高、高脂血症、颈动脉斑块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血黏度低切和中切、全血还原黏度中切、红细胞比积、红细胞刚性指数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糖尿病、TIA、脑血管病家族史、纤维蛋白原增高、D-二聚体增高、CRP增高、高脂血症、颈动脉斑块及大血管狭窄与脑梗死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再梗死患者与初次脑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方法分别对60例初次脑梗死患者及60例脑再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血液流变学进行测定,并对患者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再次脑梗死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血浆粘度值、红细胞聚集指数均高于初次脑梗死组(P<0.05);在再次脑梗死组血浆D-二聚体与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显著相关(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与脑再梗死的发生及预后有一定的关系,是再发脑梗死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及临床实用价值。方法采用德国TECO凝血IV号仪器,试剂为美国太平洋药盒。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本文只统计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类)脑梗死组及TIA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与正常对照组,其中最高值达9g/L,经统计学处理,P均<0.01。结论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升高与脑梗死及TIA密切相关,测定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可预测疾病的进展与转归。建议将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必检项目。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梗死病死率及病残率均较高,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升高与脑血管病的不良预后有关。降纤酶是一种哺乳动物凝血及纤溶系统的蛋白质,目前蛇毒类凝血酶已成为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有效药物。我们采用国家卫生部脑血管病防治办公室提供的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以期观察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降纤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92例,治疗组48例,对照组44例。降纤酶首次、第2次、第3次剂量分别为10U、5U、5U,发病24h内,治疗组进行降纤酶治疗,对照组则按相同方式予以安慰剂治疗。对2组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PT及PA及发病3个月和1a后的病死率及脑卒中复发率等统计分析,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2.9%和54.5%,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2组治疗14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治疗3个月的Barthel评分及病死率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a后随访,2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照组卒中复发率高于治疗组(P0.05)。治疗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降低,由治疗前的5.10g/L下降至治疗后的2.57g/L(P0.05)。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降纤酶是降解血浆纤维蛋白原安全、有效的药物,能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脑组织低灌注相关指标与分水岭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1)分别对68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A组)和72例颈内动脉TIA患者(B组)进行颅内外多普勒、头部MRI、MRA检查,并记录两组患者颈内动脉系统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性质和不同狭窄率出现患病率.(2)对梗死组中38例重度狭窄患者(C组)和对照组中32例重度狭窄患者(D组)的血液流、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发病时血压、左心室射血指数、颅内侧支循环开放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1)A组颈内动脉系统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97.05%、以大脑中动脉(79.41%)、软斑(67.64%)、重度狭窄(58.88%)患者为常见,与B组(75.00%、36.11%、43.05%、44.44%)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A组狭窄率越大,分水岭脑梗死患病率越高(χ2=8.47,<0.05).(2)C组与D组之间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全血粘度高切、血浆粘度、餐后2h血糖、纤维蛋白原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左心室射血指数、发病时收缩压、颅内侧支循环开放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5).结论分水岭脑梗死与颈内动脉系统粥样硬化斑块及性质关系密切,与狭窄率呈正向关系,其中以大脑中动脉多见.并存的低灌注相关因素是诱发分水岭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但较少发生在侧支循环开放丰富的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观察其既往史、体温、血压、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感染及动脉狭窄程度,并与同期非进展性脑梗死42例患者进行比较。结果进展组患者糖尿病史、高血压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明显高于非进展组(P<0.05);进展组收缩压明显低于非进展组;空腹血糖、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非进展组(P<0.05));进展组感染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非进展组(P<0.05);进展组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明显多于非进展组。结论高血压、糖尿病、TIA发作史、感染、颈内动脉狭窄是脑梗死进展的危险因素,当患者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小时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速避凝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观察速避凝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双盲法、随机抽样,观察78例脑梗死患者,其中治疗组42例,对照组36例。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5.2%,显效率为66.6%,治疗后纤维蛋白原,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全血还原比粘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粘附率都有明显改变(P〈0.05)。无一例继发出血。结论 速避凝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好,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0.
降纤酶治疗缺血性中风的血液学指标动态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降纤酶是以蛇毒为原料经分离纯化精制而成的生物制品,它能将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降解为纤维蛋白多聚体,降低血液粘度和血液凝固性,改善微循环,从而有效地治疗缺血性中风。为观察注射用降纤酶的降纤效应,我们1997年12月至1998年3月应用昆明白马制药厂提供的国产精纯降纤酶治疗缺血性中风20例,并动态监测纤维蛋白原等实验室指标。1 资料11 病例选择: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20例,均经头颅CT检查证实,除外昏迷、具出血史及出血倾向、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及心衰的患者。男性16例,女性4例。年龄45~80岁(…  相似文献   

11.
赛莱乐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研究赛莱乐(丁咯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方法 随机选择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为治疗组静滴赛莱乐200mg,30例为对照组静滴706代血浆、丹参40ml,每天1次,持续2周,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做血液流变学、纤维蛋白原检查。结果 赛莱乐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及生活能力等级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液粘度及血小板聚集率下降(P<0.01),而血浆粘度及纤维蛋白原无明显变化。结论 赛莱乐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资料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2006年间临床诊断为TIA的97例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即颈内动脉系统TIA组和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分析其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和治疗随访结果。结果本研究中TIA患者发病到就诊时间的几何均数为3.31 d,发作持续时间为12.32 min,发作持续时间是否超过1 h与能否复发或进展为卒中无显著关系;TIA患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冠心痛、糖尿病和脑梗死病史;CT发现脑梗死灶的阳性率为29.4%~50%,MRI阳性率为100%;随访3个月发现,脑梗死发生率为4.5%:两组患者在发病到就诊时间、持续时间、危险因素、CT阳性率及脑梗死发生率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存在共同的临床特征,多数TIA患者不能及时就诊,发作持续时间几何均数接近文献报道水平;发作持续时间是否超过1 h不影响3个月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找出影响急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指导判断病情.方法 2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恶化者57例.通过对患者一般情况、既往史、入院时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性别、年龄、INR、血小板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高血压及糖尿病史、体温、平均动脉血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白细胞、血浆纤维蛋白原、铁蛋白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结论 既往史为不可控因素,血压、血糖、体温、纤维蛋白原等危险因素要针对处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找出影响急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指导判断病情.方法 2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恶化者57例.通过对患者一般情况、既往史、入院时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性别、年龄、INR、血小板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高血压及糖尿病史、体温、平均动脉血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白细胞、血浆纤维蛋白原、铁蛋白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结论 既往史为不可控因素,血压、血糖、体温、纤维蛋白原等危险因素要针对处理.  相似文献   

15.
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53例双盲对照3年随访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国产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3例发病在24小时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到用药间隔时间、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具有可比性。动态监测血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神经功能缺失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安全性,并在1年随访基础上,延长到3年随访观察病死率及脑卒中的复发率。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降纤酶组治疗后血浆FIB水平下降(P<0.05),第2天开始下降,第4天下降最明显(P<0.01);2.降纤酶组PT延长,但没有增加出血危险;3.治疗后14天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及3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4.随访1年,病死率及卒中的复发率无差异,延长至3年随访时卒中的复发率有差异。结论:降纤酶能降低血纤维蛋白原且使PT延长,1年随访时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及病死率、卒中复发率无差异,延长至3年随访时卒中复发率有差异,降纤酶能降低卒中的复发率。但选用合适剂量,时间窗及对神经功能缺失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及综合疗效评价以及再延长随访时间对卒中复发率、病死率的影响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再梗死患者与初次脑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改变。方法分别对68例初次脑梗死患者及68例脑再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进行测定并对不同脑再梗死体积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进行对比。结果再次脑梗死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均高于初次脑梗死组(P<0.05);在再次脑梗死组大面积梗死灶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中、小面积梗死灶者(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变化与脑再梗死的发生及预后有一定的关系,是再发脑梗死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Trousseau综合征相关急性多发性脑梗死(Trousseau syndrome-acute multiple cerebral infarction,TS-AMCI)和心房纤颤相关急性多发性脑梗死(atrial fibrillation-acute multiple cerebral infarction,AF-AMCI)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方面有无区别,为临床鉴别及治疗两类疾病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6月-2020年6月期间在日照市人民医院住院的30例TS-AMCI(TS-AMCI组)及39例AF-AMCI(AFAMCI组)患者的临床、影像等相关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TS-AMCI组高血压、糖尿病、既往卒中史所占比例低于AF-AMCI组(P 0.05)。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值显著高于AF-AMCI组(P 0.001)。TS-AMCI组在DWI脑梗死病灶数目10个所占比例显著低于AF-AMCI组(P 0.001);脑梗死灶分布区域为双侧前循环加后循环显著高于AF-AMCI组(P 0.001),而AF-AMCI组的脑梗死灶分布区域则以单侧前循环为主(P 0.001)。随访30 d mRS评分及30 d死亡例数均显著高于AF-AMCI组(P 0.05)。结论 TS-AMCI组较AF-AMCI组卒中传统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更少见,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值升高更明显,病灶分布以多支动脉供血区的多发小病灶更常见,两组患者在起病时临床表现无显著差异,但TS-AMCI组30 d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白细胞(WBC)及分类计数的变化与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68例)和单纯高血压组(65例),检测两组患者急性期血浆CRP、Fib和WBC水平。结果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急性期CRP、Fib水平、WBC总数、中性粒细胞数均比单纯高血压患者明显增高(P<0.01)。结论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和白细胞升高可能与脑梗死的发生和进展相关,抗炎治疗可能是脑梗死治疗的一个选择。  相似文献   

19.
血浆纤维蛋白原是参与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高纤维蛋白血症是脑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1],而且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升高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不良预后有关.因此,降低纤维蛋白原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3].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通心络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全血粘度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影响 ,以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 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通心络胶囊 +常规药物治疗组 ) 37例 ,对照组 (常规药物对照组 ) 35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后全血粘度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下降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通心络胶囊可以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全血粘度和纤维蛋白原含量 ,起到抗凝、降粘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