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近年来,我们将弥可保与川芎嗪联用治疗该病患者24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47例患者均符合WHO1985年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①肢体远端疼痛或感觉异常;②肢体远端对称性深和(...  相似文献   

2.
<正>糖尿病所致偏身舞蹈症为糖尿病少见并发症,一般发生在血糖控制较差的糖尿病患者,单侧肢体受累多见,临床主要表现为不规则的舞蹈样动作、面肌不自主抽搐及挤眉弄眼等。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临床对其认识不足,结合本病例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加强对该病的认识。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81岁,主诉"左侧肢体不自主运动1个月"入院。1个月前患者出现左侧肢体不自主运动,走路时似"醉酒步态",当时未在意,第二天左侧肢体不自主运动幅度较  相似文献   

3.
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且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日常生活,给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石蜡疗法为传统中医外治疗法,经过历代医家的传承与创新,其在辅助治疗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中疗效确切,能够有效减轻患者肢体疼痛程度、痉挛状态以及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学习工作能力。本文首先介绍了石蜡疗法的溯源及作用机制,然后综述了其在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中的应用现状,以期为该病的治疗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是中老年常见病和多发病,该病起病急,恢复慢,病程长,在恢复过程中极易产生各种并发症,偏瘫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统计高达60%~80%,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如何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使患者早日恢复肢体功能,恢复健康是全社会的责任,为此我们对脑卒中偏瘫采用了数字化健康教育管理的方法,取得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因糖尿病性神经病继发周围性浮肿已于1893年首次作了报道,但其发病原因不明,治疗困难。 该病可能是患者神经病肢体血流增加,如同交感神经切除而使血管扩张和动静脉短路一样,其结果能使静脉异常淤血,随之发生周围水肿。  相似文献   

6.
<正>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imb-shaking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LS-TIA)是一种以肢体不自主抖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导致该病发生的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公认机制是低灌注学说,在长时间站立或行走、体位改变、颈部过度伸屈、不恰当降压、过度换气等因素的诱发下,发生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均可导致脑的低灌注而使肢体不自主抖动。此外还有一些学说,如丘脑底核缺  相似文献   

7.
肝性脊髓病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性脊髓病是多种肝病引起的颈髓以下脊髓侧索脱髓鞘病变,呈现肢体缓慢进行性对称性痉挛性瘫痪。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主要有慢性中毒学说、营养不良学说和免疫因子学说等。该病预后不良,亦无有效的预防手段,肝脏移植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血栓性浅静脉炎是最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其可蔓延累及肢体深静脉,又可能是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还可并发肺栓塞。为了提高认识,加强防治,本刊编委尚德俊教授特组织有关专家、教授笔谈该病的防治经验体会,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是中枢神经系统由自身免疫导致的抗原抗体反应的一种脑炎。近年来有关该病报道逐渐增多,本文报道未合并卵巢畸胎瘤的NMDAR脑炎2例,并对该病进行文献回顾及讨论,从而提高临床医务工作者对该病的重视。1资料病例~([1]),女,25岁,因精神行为异常20余天,发作性面部及肢体抽搐伴意识丧失7d,发热2d于2015年7月28日入院。临床经过如下:2015年7月7日出  相似文献   

10.
正肢体抖动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S-TIA)于1962年由C.Miller-Fisher首先描述,该病以单侧肢体发作性不自主抖动为主要临床表现,一般持续数秒钟至数分钟不等,发作期间多不伴有意识障碍。发病机制目前较公认的为低灌注理论。我们报道1例合并意识障碍的LS-TIA,经规律药物治疗后症状未缓解,与家属充分沟通后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症状缓解,未再发作。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2岁。因"反复发作性左下肢抖动伴跌倒、  相似文献   

11.
感觉障碍是中风的主要症状之一,如感觉缺失、感觉减退、感觉过敏、感觉异常等。具有病程长、疗效差、见效慢等特点。容易被忽视,治疗针对性差,给病人日常生活造成极大的痛苦。中医在治疗该病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将近年来中医药在中风后肢体感觉障碍的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正>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肌张力障碍(PKD)是一种少见的以突然的随意运动或紧张、兴奋情绪引发异常运动。由于该病发作性、短暂性、重复性、刻板性以及发作间期正常的特点,极易误诊为癫痫。有报道发作性运动障碍误诊率达92.3%〔1〕,个别患者被误诊的时间长达20年〔2〕。另外,该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老年期发病者较少见,其病因有待分析。1临床资料患者,女,70岁。因发作性右侧肢体及面部肌肉强直痉挛  相似文献   

1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又称血栓性静脉炎,临床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发绀,严重者出现肢体坏死。以往对此病主要实行全身溶栓和手术治疗,前者风险大,易造成血栓脱落及全身出血,后者创伤大且效果不甚理想。1999年11月至2003年4月,我院对32例该病患者实行了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经健侧或(和)患侧股静脉入  相似文献   

14.
《中华内科杂志》2022,(6):682-684
家族性低钾性周期性麻痹临床罕见, 报告1个低钾性周期性麻痹家系, 该家系患病成员均为男性, 主要表现为肢体乏力, 反复低血钾, 但发病频率、起病年龄和严重程度有所不同, 基因检测提示SCN4A基因变异(突变位点R669H)。该位点突变在国内所报道的家系中未见报道。通过该家系分析, 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诊治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TAO)是一种原因不明、累及远端中小动脉和周围静脉、易复发、节段性的闭塞性炎性疾病。该病是一种世界性疾病 ,在我国 2 0~ 45岁年龄段的发病率为 5 2 /10万 [1 ] 。本文结合文献重点探讨 TAO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 ,以期提高该病的治疗效果。1 病因与病理TAO的确切病因至今不明 ,目前占优势的理论认为 ,其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综合国内外资料 [2 ,3 ,4] ,认为吸烟与TAO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某些人群可能存在对 TAO的遗传易感性。TAO早期即出现病变肢体末梢微循环的破坏 ,真皮乳头下层毛细血管后静脉节律改…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PDN)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感觉性周围神经病变,其中最常见的原因为远端对称性的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PDN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患病率达16%,而其中39%的患者未得到治疗[1].PDN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以肢体远端对称性的疼痛和夜间加重为突出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针对该病的治疗主要以控制疼痛为主,目前有较多的临床试验对此进行研究.认识该病的临床特点,给予有效的药物治疗,有助于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脑型血吸虫病是最重要的血吸虫病异位损害,肢体瘫痪是该病主要的并发症。我院从1987~1997年的10年中,共收治14例脑型血吸虫病。以偏瘫为主要体征有9例,均为男性,其中右侧瘫6例,左侧3例。均经“CT”确定占位的部位,完全符合脑型血吸虫病诊断  相似文献   

18.
多灶性运动神经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多灶性运动神经病(multifocal motor neuropathy,MMN)是一种由免疫介导的、主要累及运动纤维的、多灶性运动神经病,1982年由Lewist和Summer首先描述,1988年被Pestronk等正式命名为MMN。该病的主要临床特点为非对称性的、缓慢进展的以上肢为著的肢体无力;电生理表现为持续性节段性运动神经传导阻滞(conduction block,CB);病理上以脱髓鞘为主,  相似文献   

19.
丘脑痛中医辨治经验拾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丘脑痛是丘脑膝状体动脉或穿通动脉缺血性病变所致丘脑综合(Dejerine—Roussy Shydrome)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以丘脑病灶对侧肢体自发性疼痛为特点,常伴患肢无力、麻木等,隶属中医“中风”“痹证”范畴。现代医学对该病尚无有效疗法。笔者采取辨证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骨以外的组织发生骨化称异位骨化.继发于创伤或并发手术后的异位骨化称为创伤性或局限性骨化性肌炎,以区别于代谢或遗传因素引起全身性骨化性肌炎(进行性骨化性肌炎).骨化性肌炎形成后可造成肢体活动障碍,特别是患有肢体偏瘫的老年病人,有时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关于此类病例的治疗,中外文献报道中多强调切除骨化后1~2 w后开始功能练习[1,2],本文总结术后早期功能练习、CPM机配合治疗等措施取得的满意疗效,提出与现有治疗方案的不同之处,旨在完善该病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