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肢体抖动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S-TIA)于1962年由C.Miller-Fisher首先描述,该病以单侧肢体发作性不自主抖动为主要临床表现,一般持续数秒钟至数分钟不等,发作期间多不伴有意识障碍。发病机制目前较公认的为低灌注理论。我们报道1例合并意识障碍的LS-TIA,经规律药物治疗后症状未缓解,与家属充分沟通后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症状缓解,未再发作。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2岁。因"反复发作性左下肢抖动伴跌倒、  相似文献   

2.
抖动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病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抖动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因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对11例抖动型TIA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患者均表现为1侧肢体或单肢反复抖动发作,其中2例抖动发作时伴随抖动肢体不自主运动。MRI检查提示3例有大脑中动脉(MCA)分水岭区梗死。血管检查提示8例有抖动肢体对侧MCA中度狭窄,6例有抖动肢体对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颈总动脉与颈内动脉的串联狭窄。CT灌注显像及MRI灌注成像显示抖动肢体对侧MCA区低灌注。脑电图检查未见癫痫波。患者经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或适当药物治疗后症状消失。结论抖动型TIA与颅内外动脉狭窄造成MCA分布区脑血流的低灌注有关,增加血流灌注可使发作减少或停止。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所致肢体抖动发作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总结我科5例短暂性脑缺血所致肢体抖动发作患者的临床特点、颈部血管超声、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MRA)、头部磁共振成像(MRI)和脑电图检查,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探讨。结果5例患者表现为发作性肢体抖动,所有病例均发现抖动对侧肢体1条或多条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经过抗血小板聚集、扩容等治疗有效。结论对于表现为不伴意识障碍的发作性肢体抖动患者要警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可能,常提示有血管严重狭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优化检查和治疗,减少误诊。方法选择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5例,分析其临床特点,所有患者均进行经颈部血管超声、头颅MR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其中2例行头颈部联合CT血管造影检查、1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1例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像检查,3例行脑电图检查,并进行分析。结果 3例表现为发作性肢体抖动,2例表现为肢体力弱合并肢体抖动,抖动肢体对侧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狭窄或闭塞,给予扩容、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后,症状好转。结论临床遇到发作性肢体抖动、特别是在肢体力弱的基础上合并肢体抖动,要考虑到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可能,该类患者常常存在严重的颅内外血管狭窄,扩容、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5.
<正> 以肢体抖动为临床表现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临床少见的一种类型,类似于帕金森病的肢体颤动或局灶性运动性癫痢发作,易被误诊。我们回顾性总结我科收治的2例以肢体抖动为临床表现的TIA患者,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 1 临床资料例1,男性,60岁。患者入院前1周于活动后出现发作性右下肢抖动,不能自主控制,每次持续约5min,休息后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后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的改变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SD成年大鼠 12只 ,分成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实验组 ,采用 4 VO动物模型模拟SD大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应用透射电镜观察TIA后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实验组星形胶质细胞增生明显 ,胞突终端水肿 ,造成微血管管腔狭窄。结论 星形胶质细胞的胞突终足在短暂性脑缺血后发生水肿 ,机械性压迫微血管 ,从而成为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正>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为临床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2009年AHA/ASA专家委员对TIA的最新定义是由局灶性脑、脊髓或视网膜缺血导致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发作,不伴有急性梗死形成。临床症状多表现为言语障碍、肢体运动感觉障碍、视觉异常等,但无脑梗死证据。该病常见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房颤、血液成分改变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等,由颅内血肿引起TIA发作的病例临床少见,现报道我  相似文献   

8.
<正>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通常称为"小中风",更像是一个紧急呼叫。因暂时的血流缺乏,而引起脑组织部分受损,而导致类似于中风的症状。当血液再次流过时,症状消失。短暂性脑缺血是中风发生的一个警告信号。如果您发觉自己有一个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关键还是尽快到医院就诊,给予治疗,来降低中风发作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短暂性肢体抖动综合征(LSS)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择LSS患者12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结果 12例患者均以肢体抖动为首发症状,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MRI及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均有相应的阳性发现,经支架置入和药物保守治疗后多数患者未再发作。结论 LSS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形式,临床上应与其他发作性疾病如局灶性运动型癫痫相鉴别。血运重建,改善脑血流动力学状态是治疗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0.
脑缺血发作大多是血栓栓塞性的,但脑灌注血液动力学障碍偶尔也可引起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血液动力学型卒中的发生一般因全身血压下降所致。体位性低血压可能导致短暂性缺血。然而,在没有任何血压变化的少数病例中,可出现同体位相关的局部症状。作者报道1例只...  相似文献   

11.
短暂性完全遗忘(transient global amnesia,TGA)是一种具有戏剧性特色的疾病,常有生理性和心理性诱发因素,表现为突发的顺行性遗忘,伴反复询问,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后好转.TGA的研究主要集中存病因和病理学机制方面,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假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学说、癫癎学说、偏头痛学说、脑静脉缺血或静脉栓塞学说、人格障碍或情绪刺激学说以及其他学说.TGA的预后较好,复发率低,无需特殊治疗措施.文章对TGA的研究进展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吸烟健康人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的变化,探讨吸烟在脑梗死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31例脑梗死吸烟者和31例脑梗死不吸烟者、3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吸烟者和2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不吸烟者以及26例健康吸烟者和28例健康不吸烟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应用经颅超声多普勒仪测定脑血流速度和吸烟后10min脑血流速度。结果脑梗死吸烟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吸烟组和健康吸烟人群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分别高于脑梗死不吸烟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不吸烟组和健康不吸烟人群(P<0.05),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升高与吸烟指数呈正相关(r=0.428,P<0.01);吸烟10min后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较吸烟前明显加快(P<0.05)。结论吸烟使健康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升高。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参与了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占全部急性脑卒中的85%以上,主要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其高发生、高复发、高死亡和高致残率的控制仍然是困扰我们的难题[1-2]。超早期预警和及时正确防治是降低其致残、致死的关键。研究表明,我国颅内动脉狭窄较欧美比例高,55%AIS是基于慢性脑缺血导致的严重区域性低灌注,颅内动脉狭窄慢性脑缺血基础上,急慢性脑缺血相互转换,互为基础[3-6]。  相似文献   

14.
<正>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指患者伴有局灶症状的短暂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患者主要表现出反复发作的短暂性失语、瘫痪或感觉障碍,一般情况下,症状在24 h内消失〔1〕。本疾病常易反复发作,尤其是短时间内反复发作极易导致患者脑功能损伤,严重者甚至出现缺血性脑卒中。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低分子肝素钙联  相似文献   

15.
经动脉内间断加压灌注治疗低灌注性脑缺血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选择性加压灌注治疗低灌注性脑缺血的方法及其可靠性。方法对11例持续头晕、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部分视物不清和失语患者,在除外颅内外动脉狭窄后,采用经椎动脉或颈动脉内间断加压的方法将纤溶药物直接注入脑低血流灌注区。结果术后1周内,神经缺损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前和术后的脑灌注核磁影像对比,缺血区脑血流影像得到显著增强。随访5个月~3年病情无复发。结论局部加压灌注治疗低灌注性脑缺血,可以改善脑缺血区微循环,增加血氧供应,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防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银丹心脑通软胶囊防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效果。方法将8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0例)。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及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两组随访观察60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改变、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复发率及脑梗死进展率。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有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复发率及进展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可有效治疗和预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相似文献   

17.
内囊预警综合征是一组具有高危脑梗死转化特点的频发刻板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亚型,颅内外大血管多无狭窄,主要发病机制为穿支动脉自身病变引起的供血区阵发性低灌注,梗死灶多位于内囊,亦可出现于脑桥,传统抗栓治疗效果不佳,联合抗血小板、溶栓、血管内介入、抗癫癎等治疗对部分患者可能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高危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外周血CD4+ CD25+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21例高危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9例眩晕综合征患者及20例健康成人外周血Treg占CD4+T细胞比例.结果 高危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外周血Treg/CD4+T细胞比例(5.66%±1.91%)显著低于眩晕综合征组(9.18%±2.26%)和健康成人组(9.21%±2.71%).结论 高危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外周血Treg比例下降.Treg比例降低可能破坏了外周自身免疫耐受并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可能是高危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一种不稳定的脑血管征象和神经科急症.神经影像学的发展不仅为深人认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而且,成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研究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20.
<正>过度灌注综合征(hyperperfusion syndrome,HS)是颈动脉血管重建术后相对罕见但严重的并发症,脑血管自动调节受损和脑血管重建术后血流改变是导致过度灌注综合征的主要机制。大多数最新的研究为回顾性,并且集中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忽略了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波兰的研究者Buczek等比较了CEA和CAS术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HS发生率及临床症状。他们回顾性评估了61例常规行CEA和CAS的患者。手术前后由神经科医师对每例患者进行临床评估。将严重头痛、眼或面部疼痛、意识模糊、视力障碍、癫痫发作或任何非脑缺血性局灶性缺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