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7 毫秒
1.
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建立根尖生物膜模型,观察粪肠球菌根尖生物膜模型的形态及结构。方法 选取人新鲜拔除的单根离体牙24颗,随机分为8组,每组3颗,浸泡于粪肠球菌 ATCC 29212菌悬液中,分别于1、2、7d建立根尖生物膜模型。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观察生物膜形成过程;使用碘化丙啶(PI)和刀豆球蛋白 A异硫氰酸荧光素(ConA-FITC)对生物膜细菌及细胞外基质进行双染色,通过激光共聚焦扫描电子显微镜(CLSM)观察其形态和结构;计算生物膜覆盖率。结果 随时间的增加,根尖样本表面细菌覆盖面积增加,7d组与1、2d组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d与2d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7d组形成生物膜结构,其样本表面的覆盖率为 17.23%±1.52%,样本表面有大量细菌附着,细菌被细胞外基质包绕,并呈群落分布。生物膜中的细菌被 PI染成红色,细胞外基质被 ConA-FITC染成绿色,可见多层次的空间结构以及亲水性通道。结论 粪肠球菌根尖生物膜于培养7d时形成完整的生物膜结构,由细菌群落及其周围大量的不定型基质组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通过报告基因技术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CLSM)研究变异链球菌荧光报告株(UA140-mrfp)在不同修复材料表面形成生物膜能力,比较树脂与玻璃离子的抗菌性能,为研究双菌、多菌生物膜在材料表面的黏附打下基础,探索CLSM技术在研究生物膜领域中的优势。方法:制作(直径15mm,厚度0.5mm)大小相同的树脂片和玻璃离子片,在其表面形成单菌生物膜,用CLSM分别观察4h、8h、12h、24h生物膜生长情况,在不同位置用CLSM沿Z轴进行扫描,测量其厚度和组织结构。结果:CLSM观察结果显示在不同时段玻璃离子表面形成的生物膜量及其厚度均少于同一时间段树脂表面。结论:变异链球菌荧光报告株在玻璃离子表面形成生物膜的能力低于树脂表面。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人工合成抗菌肽(十肽)对口腔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生长、结构及活性的影响能力。方法???人工合成十肽(氨基酸序列:KKVVFKVKFK-NH2)通过对细菌生物膜药物最低抑制生物膜形成浓度(MBIC)和药物最低清除已形成生物膜浓度(MBRC)2个指标的测定,研究和评估十肽对变异链球菌单菌生物膜的抑制和清除作用;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LSM)下观察十肽作用下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的形态、结构及活性变化。结果???当十肽浓度为62.5~125μg?mL-1时,能够抑制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的形成;当十肽浓度为250~500μg?mL-1时,可破坏已形成24?h后的生物膜,CLSM下观察到十肽作用后生物膜结构残存,死菌增多,生物膜厚度明显降低。结论??新型人工合成抗菌肽(十肽)不仅可抑制主要致龋菌变异链球菌单菌生物膜的生长形成,而且可破坏已经形成24?h后的生物膜结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备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CS/β-GP)温敏凝胶新型可吸收性引导组织再生膜,通过体外细胞培养初步评价其生物相容性。方法:利用(CS/β-GP)体系的温敏相转变特性,合成温敏凝胶膜,并通过FTIR、SEM对膜的结构进行表征。MTT比色法对体外共培养的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cell)的生长及增殖情况进行初步评价。结果:壳聚糖与β-甘油磷酸钠分子间存在静电作用和化学键结合,最终形成了新的复合生物膜,且具有多孔的表面结构和内部结构。MTT比色法显示与L929细胞体外共培养第3、4、5d,以生物膜为实验组的吸光度(A)值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温敏凝胶膜具有多孔结构和良好的生物活性,能促进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增殖,作为一种新型引导组织再膜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变异链球菌(S.mutans)绿色荧光蛋白(GFP)报告株在单、双菌种生物膜的形成、代谢和抗药性研究的应用。 方法采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S.mutans GFP报告株C67-1 pDM15和UA159 pDM15;通过荧光显微镜和荧光光度计,评估报告株转化效率、生长能力和荧光表达规律;构建S.mutans GFP报告株与戈登链球菌(S.gordonii)的单、双菌种生物膜,比较单、双菌种生物膜中S.mutans的生物膜形态、糖代谢活力及氯已定(CHX)作用下的抗药性差异。数据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与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S.mutans GFP报告株可稳定地表达gfp基因,生长能力和生物膜形成能力与野生株相似;生物膜加入0.2%的葡萄糖后荧光量迅速增加,可检测细菌代谢改变,4 h的相对荧光增长值(ΔRLU)可反映生物膜量,二者显著相关(r=0.9818~0.9985,P<0.001);S.gordonii改变S.mutans C67-1和UA159的生物膜结构,抑制UA159菌株生物膜的形成;剩余荧光增长率[ΔRLU(%)]反映耐药能力,单菌种生物膜C67-1和UA159的ΔRLU(%)相似,分别为(70.2 ± 8.0)%和(72.3 ± 7.9)%(t=-0.521,P=0.630),在双菌种生物膜中S.mutans的ΔRLU(%)发生改变,与各自单菌种生物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67-1升高至(85.6 ± 4.3)%(t=-2.872,P=0.045),UA159降低至(41.2 ± 10.1)%(t=3.551,P=0.024)。 结论S.gordonii对S.mutans生物膜形成能力和抗药性的改变具有亚型差异。GFP报告株可作为多菌种生物膜定量与空间结构研究的模式菌。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厚朴酚、小檗碱、锌离子单品及三者联合应用对两种口臭致病菌在生物膜状态下的抑菌效果。方法采用厚朴酚(厚朴酚组)、小檗碱(小檗碱组)、锌离子(锌离子组)的单一成分药液及各成分混合药液分别作用于培养12h、24h的牙龈卟啉单胞菌、具核梭杆菌双菌种生物膜,去离子水滴加于生物膜作为对照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各药物单品及联合应用对双菌种生物膜的抑制效果,计算各组生物膜活菌百分比。结果在加入厚朴酚、小檗碱、锌离子及3种成分的混合液之后,培养12h双菌种生物膜中的活菌百分比均下降,与对照组活菌百分比(70.03%±4.9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液组活菌百分比明显减少(21.51%±3.31%)。在加入厚朴酚、小檗碱、锌离子及三者混合液之后,培养24h双菌种生物膜中的活菌百分比均下降,与对照组活菌百分比(84.23%±4.0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液组活菌百分比明显减少(38.71%±4.25%)。结论厚朴酚、小檗碱、锌离子均能抑制口臭致病菌生物膜状态下的生长,3种成分联合应用抑菌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变异链球菌临床株体外生物膜形成规律以及不同pH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微孔板培养,染色、分光光度测定法(A630)绘制体外不同pH条件下(pH=7.0~5.0)593号、18号菌株以及变异链球菌标准株(ATCC25175)的生物膜生长曲线。结果:体外变异链球菌各株在pH=5.0时均不能形成生物膜;pH=7.0时细菌生物膜形成表现为缓慢的非线性生长,12~24h生物膜开始成熟,24~36h出现一相对的生长停滞期;pH=5.0时对已形成12h的变链菌生物膜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经历12h的酸休克后各菌株的生物膜均能恢复生长。结论:变异链球菌在体外pH=7.0时于12~24h形成稳定的生物膜,该生物膜能抵抗一定程度的酸(pH=5.0)攻击,而浮游状态的细菌则不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戈登链球菌(S.gordonii)对牙龈卟啉单胞菌(P. gingivalis)生物膜超微结构及生物膜中牙龈卟啉单胞菌数量的影响。方法 分别形成P. gingivalis单菌种生物膜和P. gingivalis-S.gordonii混合生物膜,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定量PCR法对生物膜中P. gingivalis数量进行定量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 gingivalis生长72 h,与单菌种生物膜相比,P. gingivalis-S.gordonii混合生物膜形成量明显增多;而且混合生物膜的超微结构更规则、有序、多孔隙。在生物膜形成24、48、72 h后,混合生物膜中P. gingivalis的数量分别是单菌种生物膜中P. gingivalis数量的5.4、3.8和4.4倍。结论 早期定植菌S.gordonii的存在,使P. gingivalis更容易定植、形成生物膜。  相似文献   

9.
王兢兢  王娟 《口腔医学》2015,35(2):85-88
[摘 要] 目的 了解根管外细菌在持续性根尖周炎患牙根尖区根面上的定植状态,以探讨根管外生物膜在持续性根尖周感染致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扫描电镜与组织病理学染色相结合的方法,观察正畸拔除牙(5例)和持续性根尖周炎(10例)患牙根尖区根管外生物膜的分布和结构。拔牙和根尖外科手术过程获得的根尖样本经洗涤、固定和冷冻干燥后,用扫描电镜(无损伤性)观察根尖区外表面的超微结构。同样的样本再经过脱钙和横断面连续组织切片后,进行细菌Brown & Brenn染色观察。结果 在扫描电镜下,正畸拔除牙的根尖区结构无异常。所有持续性根尖周炎患牙的根尖区呈现病变状态,根尖区几乎没有胶原纤维的覆盖,牙骨质暴露和吸收,其表面观察到根管外生物膜结构。细菌Brown & Brenn染色结果显示,根管外生物膜由大量基质成分包裹的红染的革兰氏阴性菌和呈紫色的革兰氏阳性菌相互交织排列形成,其厚度约为18~30μm。结论 根管外细菌以生物膜形式定植在持续性根尖周炎患牙根尖区外表面, 根管外生物膜的存在有可能是导致持续性根尖周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即我们临床所应用的PRF,是新一代血小板浓缩制品,最早为法国科学家Choukroun研发,目前,在欧洲诸国口腔种植领域应用广泛。PRF为淡黄色凝胶状生物膜,富含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TGF)等多种与软硬组织愈合相关的细胞因子,因此其具有良好的促进软硬组织再生的能力,可以广泛应用于口腔种植临床。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体外模型中不同运动模式和不同频率的电动牙刷对邻面菌斑生物膜的影响。 方法培养变异链球菌(S.mutans)、血链球菌(S.sanguis)和内氏放线菌(A.naeslundii)形成三菌种生物膜。实验分为4组,其中3组分别用高频率声波型电动牙刷、振动旋转型电动牙刷和低频率声波型电动牙刷在体外模型中对邻面生物膜进行非接触去除,另1组为对照组,不处理。结晶紫吸附实验半定量计算各组邻面生物膜去除量,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菌斑生物膜,Comstat 2.1软件测量生物膜的总生物量、平均厚度、平均扩散距离。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对数据统计分析。 结果结晶紫吸附实验结果显示,高频率声波型组的生物膜去除量(0.40 ± 0.08)大于振动旋转型组的生物膜去除量(0.24 ± 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4.289,P<0.001),同时也大于低频率声波型组的生物膜去除量(0.24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4.407,P<0.001)。高频率声波型电动牙刷组的生物膜总生物量[(7.54 ± 1.35)μm3/μm2]小于振动旋转型电动牙刷组[(11.86 ± 1.56)μm3/μm2]和低频率声波型电动牙刷组[(11.84 ± 1.42)μm3/μ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振动旋转型组=3.373,P振动旋转型组=0.005;t低频率声波型组= 3.215,P低频率声波型组= 0.007)。高频率声波型电动牙刷组的生物膜平均扩散距离[(0.23 ± 0.02)μm]小于振动旋转型电动牙刷组[(0.76 ± 0.10)μm]和低频率声波型电动牙刷组[(0.71 ± 0.13)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振动旋转型组=2.852,P振动旋转型组= 0.014;t低频率声波型组=2.470,P低频率声波型组= 0.028)。 结论在体外模型中,相比振动旋转型电动牙刷和低频率声波型电动牙刷,高频率声波型电动牙刷可更高效去除邻面菌斑生物膜,降低生物膜密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对内皮细胞血管生成的促进作用。方法:利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与猪脱细胞真皮基质( P?ADM)和牛脱细胞真皮基质( B?ADM)共培养,以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和空白组作对照,ELISA法分别检测细胞接种4、6、12、24、48、96 h共培物上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含量;GFP慢病毒转染于HUVEC后,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计数共培物上细胞管型的数目。结果:在细胞接种24 h时,ADM组与Bio?Gide组和空白组比较VEGF的浓度更高( P<0.05);48 h时P?ADM组VEGF的浓度高于与Bio?Gide组和空白组( P<0.05)。转染GFP慢病毒的HUVEC与生物膜共培养6~48 h时,B?ADM组细胞管型多于P?ADM组和Bio?Gide组;24 h内,P?ADM组多于Bio?Gide组;空白组未见明显管型。结论:P?ADM与B?ADM比Bio?Gide具有更好的成血管作用,且B?ADM效果更明显,提示异种ADM有较好的促新生血管的作用,可作为替代物应用于膜龈手术。  相似文献   

13.
牙髓炎及根尖周病患牙微生物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扫描电镜观察牙髓炎和根尖周病患牙微生物的超微结构。方法收集健康牙(n=6)、不可复性牙髓炎(n=10)、牙髓坏死(n=20)、慢性根尖周炎(n=20)及难治性根尖周炎(n=6)病例共62例,分为2组,每组各31例,采用扫描电镜观察根管内牙本质面(A组)和根尖周牙骨质面(B组)的微生物形态和定植模式。结果①A组:3例健康牙根管内没有细菌存在;其余28例感染根管内均能观察到被胶状基质包裹的菌落构成生物膜,其中26例(92.9%)可见细菌不同程度侵入牙本质小管;2例难治性根尖周炎样本根管内发现真菌感染。②B组:健康组、不可复性牙髓炎组、牙髓坏死组(共18例)根尖仅见牙周膜胶原纤维网,无细菌生物膜结构;其余13例根尖周炎的患牙均出现根尖骨质吸收纤维破坏以及斑块状根尖生物膜;3例难治性根尖周炎超充牙胶尖表面亦覆盖细菌生物膜。生物膜的超微结构由于基质的多寡和细菌组成不同而表现各异。结论口腔微生物在牙髓炎和根尖周病患牙中主要以生物膜的方式定植,并可侵入牙本质小管或隐匿于牙骨质吸收腔隙中。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应用多糖(以氨基多糖为主)及胶原蛋白复合生物膜对小型猪牙行直接盖髓术的作用。方法:用多糖及胶原蛋白复合生物膜做小型猪牙的直接盖髓术并与氢氧化钙对照。分别于术后2、4、12周、6个月将小型猪快速处死,本文是随机抽样不同时期的4个对照牙经固定,超声快速脱钙做组织切片,在光镜下观察。结果:4个术后不同时期的牙在穿髓孔处均有不同程度的修复性牙本质形成。周边造牙本质细胞排列整齐,牙髓无炎症及变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变异链球菌生物膜成熟初期可溶性蛋白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技术,分析变异链球菌生物膜成熟初期不同时间点(16、18、20、22、24h)菌体可溶性蛋白的表达情况.并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各时间点菌斑生物膜的形态和结构特征。结果镜下见16h形成的生物膜主要由散在微菌落构成.随时间延长其菌落逐渐变大并与相邻菌落融合(18~22h).最终相互重叠(24h)。比较5个时间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中菌体可溶性蛋白未见特异表达的蛋白条带.且相同位置的蛋白条带在蛋白表达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条件下,可观察到变异链球菌菌落从聚集到重叠形成成熟生物膜的过程.16-24h成熟初期变异链球菌生物膜中菌体可溶性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用五倍子和蜂房的有效成分作为实验药物研究中药对口腔细菌生物膜结构、活性的影响及对生物膜中葡萄糖转移酶(GTF)活性的影响,探讨中药防龋的可能性。方法用荧光显微镜结合特异荧光染料标记口腔细菌生物膜中死菌和活菌的方法,研究实验药物对口腔细菌生物膜结构和活性的影响。硫酸铵沉淀法提取粗酶,Neson-Somogyi法测定还原糖,G250微量蛋白定量GTF还原糖计算GTF活性单位,评价实验药物对口腔细菌生物膜中GTF活性的影响。结果早期细菌定植黏附到形成成熟生物膜结构的过程中都存在一定数量的死菌。24h常态生物膜结构中活菌面积占主导地位,有少量死菌存在,细菌互相紧密黏附在一起,生物膜结构清晰。0.05%氯己定对24h细菌生物膜作用后,细菌总量明显下降,残存滞留的细菌基本为死菌。0.023%的NaF作用于细菌生物膜后,生物膜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细菌总量明显减少,存在的细菌以活菌为主。经4g/L五倍子多酚性化合物(GCE)、五倍子化学组分B(GCE-B)及32g/L蜂房化学组分1(NVE1)作用后,生物膜结构模糊不清,细菌散开,生物膜结构密度下降,其中死菌和活菌量基本相同。生物膜细菌总量减少,与24h常态生物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实验组活菌百分比与阴性对照组活菌百分比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口腔细菌生物膜经4g/L GCE以及32异/L NVE1作用后,GTF的活性受到明显抑制,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CE-B在实验浓度下对GTF的活性未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五倍子和蜂房有效成分组成的实验药物对口腔细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不单纯是对口腔生物膜细菌有杀灭作用,还可能通过对口腔细菌生物膜结构的改变调整其内部的细菌组成及抑制细菌生物膜中GTF活性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外源性右旋糖苷酶(dextranase ,Dex)和氟化钠(NaF)对粘性放线菌生物膜的影响。方法用结晶紫(crystal violet,CV)染色法测量不同浓度外源性Dex和NaF作用下粘性放线菌生物膜量;用扫描电镜观察不同实验组生物膜的形态和结构。结果外源性Dex和NaF的浓度升高,对粘性放线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增强;在实验条件下,0.25 U/mL Dex与40/80μg/mL NaF联用对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二者单独作用。结论外源性Dex和NaF能够抑制粘性放线菌生物膜的形成,且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对粘性放线菌生物膜的形成表现出协同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应用多糖(以氨基多糖为主)及胶原蛋白复合生物膜对小型猪牙行直接盖髓术的作用。方法:用多糖及胶原蛋白复合生物膜做小型猪牙的直接盖髓术并与氢氧化钙对照。分别于术后2、4、12周、6个月将小型猪快速处死,本文是随机抽样不同时期的4个对照牙经固定,超声快速脱钙做组织切片,在光镜下观察。结果:4个术后不同时期的牙在穿髓孔处均有不同程度的修复性牙本质形成。周边造牙本质细胞排列整齐,牙髓无炎症及变性,根髓及牙周组织正常,最终形成牙本质桥将穿髓孔封闭使牙髓保存了活力。结论:实验结果证明了含有多糖及胶原蛋白复合生物膜对小型猪牙有良好的直接盖髓作用,从而推动实验深入进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致龋菌变形链球菌luxS基因在口腔细菌混合培养形成牙菌斑生物膜中的作用。方法 将变形链球菌野生株(UA159)及其2种luxS基因突变株(luxS基因高表达株和luxS基因缺陷株)分别与口腔细菌嗜酸乳杆菌(ATCC4356)按照1∶1比例接种于牛心脑浸液培养基,体外混合培养不同时间,包括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的初期(4 h)、中期(14 h)、晚期(24 h),通过MTT法检测混合菌在生物膜形成的量。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混合细菌24 h形成的生物膜结构,实时定量PCR检测变形链球菌相关基因(ftf, smu630, brpA, gbpB, gtfB, vicR, comDErelA)的表达。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变形链球菌野生株及其2种luxS基因突变株与嗜酸乳杆菌混合培养14 h后,生物膜的量分别为0.481±0.024、0.591±0.023和0.279±0.019;24 h后,混合细菌形成生物膜的量趋势与该时间点一致,变形链球菌高表达株高于野生株,而缺陷株明显降低;但4 h后形成的生物膜组间无显著差异。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果表明,高表达株和野生株的集聚程度更高,形成生物膜的结构更加紧密;而缺陷株生物膜菌间结构比较稀疏。以变形链球菌野生株和嗜酸乳杆菌混合形成的生物膜中相关基因的表达为标准,高表达株相关基因的表达均增加,缺陷株表达均降低,且各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变形链球菌luxS基因影响与具核梭杆菌混合培养形成的牙菌斑生物膜,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生物膜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四种生物膜的表面形态及生物相容性,比较它们对 MC3 T3-E1细胞粘附增殖能力的影响,及成膜材料与制备方法之间的交互作用。方法:以聚己内酯[poly(ε-caprolactone),PCL]与聚乳酸-羟基乙酸[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 PLGA]作为膜材料,浇铸及电纺两种方法分别制备生物膜,使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四种膜表面结构,CCK-8法检测膜上 MC3T3-E1细胞1、3、7 d增殖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评价细胞在材料表面的粘附情况,实时荧光定量 PCR反应检测粘附相关基因。结果:扫描电镜观察到浇铸膜表面具有孔隙结构,电纺膜表面电纺丝交织成网;CCK-8检测中3 d、7 d 时 PLGA 膜上细胞增殖量大于 PCL膜(P<0.05),与制备方法无关(P>0.0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除 PCL 电纺膜表面细胞铺展不佳外,其余膜上细胞生长良好;实时荧光定量 PCR检测发现 PCL浇铸膜上细胞整合素基因表达量高于其他组(P<0.05),且不同材料与制备方法间存在交互作用。结论:PLGA膜有利于 MC3T3-E1细胞增殖,而 PCL 浇铸膜适合细胞粘附。因此,相对单一材料或成膜方式,PLGA与 PCL及浇铸、电纺法的混合膜可成为以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