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周海平 《河北医学》2014,(11):1888-1890
探讨西地那非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呼吸科接受治疗的80例COPD 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西地那非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瑞舒伐他汀)各40例。随访6个月,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肺功能( FEV1及FEV1/FVC值)、血清中NT-proBNP及CRP水平值变化、肺动脉平均压的变化。结果:治疗后,①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FEV1、FEV1/FVC值均较治疗前提高,但观察组患者提高更为显著,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②观察组患者NT-proB-NP、CRP 水平值、肺动脉平均压值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西地那非联合瑞舒伐他汀方案对COP D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疗效确切,能够降低肺动脉高压,改善患者肺功能,是一相对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杜玉明  刘红 《安徽医学》2012,33(3):332-33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西地那非在肺心病肺动脉高压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43例患者,使用阿托伐他汀联合西地那非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心肺功能以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患者治疗后FVC、FEV1以及PaO2较治疗前升高(P0.05),右心室收缩末期内径较前减小(P0.05),平均肺动脉压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右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小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6 min步行距离长于治疗前(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西地那非治疗,能较好的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并减轻患者肺动脉压力,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阿托伐他汀对吸烟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55例吸烟伴COPD合并慢性肺心病、肺动脉高压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AL组,27例)和常规治疗组(28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组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d,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肺功能、超声心动图和6min步行距离的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治疗6个月后肺动脉压较治疗前和常规治疗组治疗6个月时明显下降(P〈0.05)、6min步行距离明显增加(P〈0.05),FEV1、FEV1/FVC等肺功能指标比常规组治疗6个月后有明显改善(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改善吸烟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生活质量及肺功能、降低肺动脉压。  相似文献   

4.
蔡志芳  姚汉玲  周胜兰 《海南医学》2013,24(13):1900-1902
目的探讨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改变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110例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C组),比较三组血清hs-CRP、肺功能及肺动脉平均压(MPAP)的差别。B组给予基础治疗,A组给予基础治疗同时加用阿托伐他汀口服,比较两组治疗前后hs-CRP、肺功能和MPAP的改变。结果 A组、B组两组治疗前血清hs-CRP、肺功能与MPAP无明显差异,治疗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B两组患者治疗后hs-CRP与MPAP都出现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B两组治疗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EV1%与FEV1/FVC治疗前后都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B两组治疗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两组治疗后与正常组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RP参与慢性肺心病患者的气道炎症反应,阿托伐他汀可抑制炎症反应并改善肺动脉高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南阳医专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3—5月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基础治疗,包括吸氧、止咳、化痰、解痉平喘等,A组患者加用阿托伐他汀口服治疗。采用呼吸困难评估表判断患者呼吸功能并进行分级,评估治疗效果。检测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内毒素(ET)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采用肺功能仪测量治疗前后FEV_1和FVC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治疗前后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LVID)、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三尖瓣最大反流速度(TRV_(max))、右室射血分数(RVEF)变化情况。结果 A组患者治疗后FVC、FEV_1水平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RP、ET、IL-6水平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心肺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在合并肺动脉高压、右心功能衰竭各个时期的血浆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变化特点,以及NT-proBNP与动脉氧分压(PaO 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 2)、肺动脉收缩压(PASP)、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 1)的相关性,为评价病情严重程度,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60例COPD患者,根据有无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分为单纯COPD组,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组,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组,3组均测血浆NT-proBNP、PASP、FEV 1、PaO 2、PaCO 2。结果3组血浆NT-proBNP、PASP、FEV 1、动脉血气PaO 2、PaCO 2,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与PASP、PaO 2、PaCO 2、FEV 1的相关性分析发现,NT-proBNP水平与PASP呈正相关(r=0.725,P=0.00),与PaCO2呈正相关(r=0.461,P=0.000),与PaO2水平负相关(r=-0.36,P=0.005),与FEV1负相关(r=-0.376,P=0.003)。结论 COPD患者在合并肺动脉高压期及合并右心衰竭期,血浆NT-proBNP水平逐渐增高,与临床过程相关。血浆NT-proBNP水平可作为评估COPD患者病情及右心室功能不全严重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浅谈黄芪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脏病伴肺动脉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心脏病伴肺动脉高血压患者90例,分别对其进行阿托伐他汀与黄芪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观察其具体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所观察项目均与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且实验组患者的SPAP/mm Hg、m PAP/mm Hg、FEV1/%、FEV1/FVC、FEV1/FVC指标明显由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出现轻微不良反映,但症状时间段,不作处理患者均可自行恢复。结论黄芪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脏病伴肺动脉高血压是目前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安全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早期干预对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12月确诊为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患者58例。均给予常规治疗15 d。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n=32)给予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组(n=26)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比较两组血气分析、C-反应蛋白表达水平、右室内径、肺动脉压。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阿托伐他汀组血气分析中动脉血氧分压(PaO2)在入院后6 h、3 d、15 d均略高于对照组[(83.25±10.01)mm Hg比(77.40±12.11)mm Hg,(90.34±4.01)mm Hg比(86.16±4.11)mm Hg,(89.59±3.05)mm Hg比(93.63±3.55)mm Hg,1 mm Hg=0.133 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C-反应蛋白表达水平在入院后6 h、15 d低于对照组[(20.53±7.66)μg/L比(25.50±7.91)μg/L,(11.58±5.61)μg/L比(15.36±6.72)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5 d阿托伐他汀组右室内径[(23.1±5.5)mm比(28.4±6.3)mm]、肺动脉压平均值[(30.4±6.3)mm Hg比(36.6±8.5)mm Hg]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治疗加用阿托伐他汀可进一步降低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C-反应蛋白表达水平,改善低氧血症,降低肺动脉压,可成为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辅助治疗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的治疗中,西地那非的应用剂量及临床效果。方法入选WHO心功能分级Ⅱ~Ⅲ级的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CHD-PAH)患儿,随机分为基本剂量组(A组,n=14)、加大剂量组(B组,n=14),采用随机非对照的前瞻性研究方法,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副作用。结果西地那非治疗前后参数比较,A组和B组患儿的右心功能收缩末期内径(RVSD,cm)及部分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动脉血氧饱和度(SaO_2,%)、动脉氧分压(PaO_2,mm Hg)、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mm Hg)、平均肺动脉压(mPAP,mm-Hg)均有所改善,而与A组比较,B组的右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参数改变更为明显,(P0.05),总体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较大剂量的西地那非药物治疗先心肺动脉高压患儿效果更佳,且副作用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阿托伐他汀治疗左心疾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左心疾病相关肺动脉高压患者分成2组,常规优化治疗组及常规优化治疗+阿托伐他汀组,每组40例,疗程6个月。应用彩色血流多普勒测量治疗前后肺动脉收缩压、组织多普勒测量右室Tei指数,记录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分级、6 min步行距离(6 MWD)。结果 1治疗6个月后,2组患者心功能改善,6 MWD增加(P<0.05),肺动脉收缩压下降,右室T-ei指数下降,阿托伐他汀治疗组较常规优化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更明显(P<0.05);2阿托伐他汀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在常规抗心衰优化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对左心疾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疗效确切,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1.
12.
Pulmonary histoplasmosis with cavit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3.
Pulmonary infarction with chickenpox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 Rosen 《JAMA》1972,222(12):1557-1558
  相似文献   

14.
肺叶切除肺动脉重建术治疗中心型肺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分析肺叶切除肺动脉重建术治疗中心型肺癌的效果。方法:采取肺叶切除肺动脉重建术治疗中心型肺癌,其肺动脉均受到肿瘤侵犯。肺部肿瘤部位左上叶45例,右上叶29例。处理方法为:浸润血管壁局部切除+直接缝合术27例;浸润血管壁局部切除+缺损血管壁补片术21例;浸润血管壁袖状切除+端端缝合术11例;浸润血管袖状切除+再造导管间置术15例。结果:本组74例患者中,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并发症15例,肺炎13例次,心律失常1例次,心功能不全1例次,胸腔积液5例,经保守治疗均痊愈。结论:肺血管成形肺叶切除是治疗中心型肺癌安全可靠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孙静  杜延玲 《医学综述》2014,(10):1829-183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系统常见的严重的疾病,具有病情迁延,反复发作,逐渐加重等特点。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肺血管发生改变,肺实质受到破坏,外周阻力增大,进而引起肺动脉高压,最终发展为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作为COPD发展至肺心病的重要病理环节,该文通过对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实验室检查、治疗和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1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应用辛伐他汀药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0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并按照先后入院顺序分成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6例)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辛伐他汀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3个月后,在呼吸困难,肺功能症状及ET-1方面改善情况,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5.7%、7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性显著,因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疾病,应用辛伐他汀药物治疗,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肺结核肺心病患者合并多脏器衰竭与死亡率的关系.方法:总结846例肺结核肺心病患者中316例并发多脏器衰竭(MOF)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本组MOF发病率高低依次为心、脑、肾、上消化道、肝等.年龄愈大,并发器官愈多,死亡率愈高.结论:MOF是肺结核肺心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早诊断、早治疗是防止MOF发生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肺动脉造影诊断肺动脉栓塞中的价值,及溶栓治疗后肺动脉的再通情况。方法:穿刺右股静脉(Seldinger穿刺法)置猪尾巴(pigtail)于肺动脉主干近端分别多个体位造影,观察肺动脉内充盈、缺损及肺野有无血流灌注,肺动脉分支充盈和排空延迟情况。结果:可见明显大动脉的缺损及肺动脉分支明显排空延迟。结论:肺动脉造影是诊断肺栓塞最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肺部受累患者的临床特点,并与特发性肺纤维化(IPF)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10年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27例MPA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胸部HRCT等临床资料,比较有肺纤维化表现的MPA患者(MPA/PF患者)与无肺纤维化表现MPA患者(MPA/NPF患者)之间的差异,并与同期56例IPF患者比较。结果 MPA/PF患者在呼吸道症状、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阳性率、全身多系统损害等方面与MPA/NPF患者无明显差异,但MPA/PF患者发生严重肾损害及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比例较高(P〈0.05)。MPA/NPF患者在呼吸困难、肾损害发生率、ANCA阳性率、严重肺动脉高压发生率以及全身多系统损害等方面与IPF患者有显著差异,IPF患者更易发生呼吸困难,而MPA患者更易出现肾损害、ANCA阳性、严重肺动脉高压,及皮疹、关节痛、体重下降、消化道症状、发热等多系统损害(P〈0.05)。结论当患者出现系统损害,如同时有呼吸系统症状、肾损害、皮肤损害、发热、关节肌痛等表现时,临床医师需考虑MPA的可能。对临床疑似间质性肺炎特别是肺纤维化的患者,应常规作ANCA检查,并注意肾功能监测,以避免漏诊MP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