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本病例心电图特点入院时心电图有典型SⅠ、SaVL加深>1.5mm,Ⅲ异常Q波,即SⅠQⅢ图型。入院后2周的心电图表现逐渐出现TⅢ倒置,即TⅢ图型,胸前导联V1~4,R增高、ST段下移和T波深倒置,SⅠ、SaVL变浅,QⅢ消失并且出现小r。2应考虑的疾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本例心电图Ⅲ异常Q波应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鉴别,但该患者吸气后Ⅲ异常Q波变小、aVF异常Q波消失,Ⅱ无Q波;同时本例心电图V1~V3R波增高和T波倒置需与正后壁心肌梗死鉴别,后者V7~V9Q波大于R波的1/2,并且心肌肌钙蛋白和肌酸激酶同工酶应明显增高,超声心动图显示局部室壁运动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T波的动态变化与左心室功能之间的关系。方:56例前壁Q波型AMI患者,其中T波由倒置转为直立,即T波正常化38例,T波持续直立4例,T波持续倒置14例。AMI后常规记录12导联心电图。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彩色心室壁动力分析和超声学定量技术检测室壁运动和左心室收缩功能状况。结果:T波持续倒置组血浆肌酸肌酶(CK)峰值明显高于直立组,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峰值排空率(PER)和射血分数(EF)显著低于T的持续直立组。且T波正常化越早左心室功能恢复得越好。T波持续直立组血浆CK峰值高于T波直立各亚组和T波持续倒置组,而FS、EF和PER均显著低于各亚组。结论:AMI后12个月异常Q波导联的T波动态变化能用于评价左心室的局部和整体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3.
冠脉旁路移植术后心电图改变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楠  吴清玉 《中国急救医学》2003,23(12):853-855
目的 探讨冠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后各种缺血性心电图改变的临床意义,评价其围术期心梗和心肌缺血的早期诊断价值及与术后早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108例患者于CABG术后2—10d进行2次/d的12标准导联心电图检查,术后第7天、第14天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1次。依据急性心梗及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诊断标准记录阳性改变。根据有无心电图阳性改变将本组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进行手术前后超声心动图EF值及室壁运动情况、术后心肌酶、血流动力学情况和相关并发症等的比较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单纯ST-T改变者51例(研究组1),出现Q波者15例(研究组2),无阳性改变者42例(对照组),各研究组与对照组在以上观察指标的比较中无显著差别。结论 CABG术后心电图的缺血性改变并非围术期心梗和心肌缺血的特异性诊断指标及术后早期顸后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3D-STI)研究无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RWMA)的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前后左心室心肌改变特性,探讨该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CABG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拟行冠脉搭桥术无RWMA的冠心病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术前、术后1、3周、1个月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及3D-STI检测,获得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每搏输出量(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整体长轴应变值(GLS)、圆周应变值(GCS)、径向应变值(GRS)、面积应变值(GAS)以及三维应变(3D-Strain),比较分析各参数的变化;对36例健康人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及3D-STI测检测,并与冠心病组比较。结果 CABG组患者手术前后各时间节点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的LVEF、LVEDd和S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ABG组术前的GLS、GRS、GAS、3D-strain的绝对值均明显减低(P0.05),GCS略微减小,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除GCS无明显变化外,其余各项三维应变值均有所减低,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周GAS明显增加(P0.05),GLS、GRS、3D-Strain稍有增加,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除GCS无明显变化外,其余各项三维应变值均明显增加(P0.05),但仍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 3D-STE能快速直观地定量分析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特性,可应用于无RWMA冠心病患者CABG手术疗效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1.1 病史摘要 患者,男性,35岁。因反复背痛6年,加重伴胸闷2年入院。体检:BP120/80mmHg,HR68次/min,心前区及胸骨左缘可听及3/6级收缩期杂音,可触及震颤。12导联心电图:窦性节律,HR68次/min,Ⅱ、Ⅲ、aVF导联T波倒置,V3~V6导联T波负正双向,V4-V5导联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2mm。外院超声心动图(Philips Sonos 5500):左房扩大,室间隔增厚为26mm,余左室壁厚度正常范围,收缩期见二尖瓣前叶前向运动(SAM现象),  相似文献   

6.
<正>【上期回顾】男,54岁。因双下肢水肿半个月,胸痛3d入院。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扩大,室壁阶段性运动减低,心功能减低,二尖瓣轻度关闭不全。无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史。本例到达我院急诊时胸痛明显缓解,即查心电图示:电轴左偏,V1~V4导联T波低平;心肌酶学指标未见异常。因患者属于中重度胸痛,无明显放射痛,当时测血压偏高且双上肢对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脉冲多普勒组织成像(PW-DTI)评价右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在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前后右室壁运动的变化。方法:16例研究对象均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右冠状动脉狭窄≥50%,2例为单纯右冠状动脉狭窄,14例合并不同程度的左冠状动脉病变(20%-85%),均在本院行CABG以改善其右冠状动脉血供。术前1周和术后3个月分别在右室游离壁基底段,中段和和心尖段行PW-DTI测定其室壁运动。结果右冠状动脉病变者在CABG手术前后右室游离壁基底段,中段的收缩期S波峰值速度(S)和积分(S-VTI)术后较术前增加(P<0.01-0.05和P<0.05)。基底段心电图QRS波起始至E波起始时间(Q-E)较术前缩短(P=0.05)。结论:CABE,右室游离壁基底段和中段的S、S-VTI增加以及基底段的Q-E缩短,可特异性地判断右冠状动脉血供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患儿男,2个月大。因“呼吸急促2个月”入院。查体:呼吸48次/min,呈点头状呼吸,心率130次/min,心界扩大,无杂音;12导联心电图表现为Ⅱ、Ⅲ、avF导联呈qR型,V1导联呈RS型,V3、V4导联呈rS型,Ⅰ、Ⅱ、avL导联T波倒置,avF导联T波略倒置,Ⅲ导联T波直立低平,V1~V4导联T波直立高耸,V5、V6导联T波倒置,V1~V3导联ST上抬0.2~0.3mV,V5导联ST下移0.1mV,提示前壁心肌梗死(亚急性期),心肌缺血性改变。入院后超声心动图检查:大动脉短轴切面显示右冠状动脉正常起源、内径增宽,主动脉左冠状动脉窦无冠状动脉显示(图1),可见左冠状动脉起自肺动脉…  相似文献   

9.
孔庆武 《临床荟萃》1999,14(7):325-326
U波是心电图中T波后宽而低平的小波,由于其在某些病理状态时可出现特征性改变,故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正常U波位于T波后0.02~0.04S处,其方向与T波方向一致,时间0.1~0.3S,振幅0.05mv以下(V_3导联可达0.2~0.3mv,均应低于同导联中的T波)。识别U波时要求基线平稳,测量V_1导联的Q-T间期,因为该导联通常无U波,再以测得的Q-T间期的长度确定其余导联T波的终点,以观察U波是直立或倒置。运动后心电图除avR导联外,其他导联出现不与T波终端及其后P波起点相融合的T-P段明显的负性偏移(与P-R比较),即判为U波倒置。另外,在判断U波变化时应除外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心房颤动及电解质紊乱等。冠心病常见的U波变化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心电图上Ⅲ导联异常Q波与超声定位诊断心肌梗死的对应关系.方法 观察临床与超声确诊的27例心肌梗死心电图Ⅲ导联Q波形态、大小等特征及其与声像图的对应关系.结果 24例下壁心肌梗死与单独存在的Ⅲ导联Q波有对应关系.结论 单独存在的Ⅲ导联异常Q波与超声定位的下壁心肌梗死具有明确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1.
1病例资料 男,53岁。因体检诊断为冠心病2月余入院。患者2个月前单位体检行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心率84/min;I、Ⅱ、aVL、V4-V6导联T波低平,T波顶部微凹或呈双峰;Ⅲ、aVF导联T波双相,aVR导联T波平坦;V1~V3导联T波直立,但V3导联T波的振幅较V1、V2明显偏低;Q-T间期为0.36s。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特征。方法对经临床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的25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所有病例均有异常改变,其中以胸前导联巨大倒置T波虽常见,且具有TV4〉TV5〉TV3特征,大多伴有ST段下移和左胸导联高电压,这些心电图改变主要导联为V4、V5。但心电轴和QT间期均正常,未见异常Q波。结论对左胸导联原因不明T波倒置的患者要特别注意V4、V5导联心电图改变,并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对有特征性心电图改变的患者,即使超声心动图检查未发现心尖肥厚,也应密切随访、观察。提高该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3.
王兰芳  张树才 《山西临床医药》2011,(11):833-833,840
目的:探讨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在诊断隐匿型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收治的120例疑似隐匿型冠心病患者,采用12导联同步全息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进行监测,分析两者在诊断隐匿型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动态心电图检查组阳性符合率与超声心动图检查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心电图检查组阴性符合率与超声心动图检查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诊断方法符合率为96.7%。结论:超声心动图与12导联动态心电图诊断隐匿型冠心病敏感性、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导联动态心电图更经济,操作简单,诊断效果好,适宜在基层医院应用。  相似文献   

14.
超声心动图诊断左心室巨大憩室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病例男,32岁,间断胸痛4个月,心悸4d入院。ECG:窦性心律;Ⅱ、Ⅲ、avF导联可见Q波;Ⅰ、Ⅲ、avF、V3-6导联T波倒置。超声心动图:左心扩大,左室形态不规则,呈哑铃形,左室心尖部探及巨大瘤体向外凸出(图1),大小约83mm×76mm×50mm,瘤体壁最薄处约4mm,壁运动幅度弱,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多普勒组织成像(DTl)技术及常规超声心动图技术对实施血运重建术患者心功能进行评估,并用于临床术后随访检查心功能的动态变化,同时对超声的两种技术进行对比性研究。方法:对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患者78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88人术前、术后进行DTI及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血运重建术后,左室射血分数(EF值)及应用DTI技术检测二尖瓣环四点(室间隔、侧壁、前壁、下壁)收缩期主峰S波速度的平均值术后较术前得到改善,S与EF之间的相关性较好,且S比EF的敏感性更高。DTI二尖瓣环四点的舒张早期与晚期主峰速度E/A比值的平均值术后较术前增大;而二尖瓣口血流舒张早期与晚期主峰速度E/A比值无显著差异。结论:血运重建后,冠心病患者整体心脏收缩、舒张功能得到改善;DTI技术观测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较常规超声心动图技术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血运重建是冠心病患者心功能改善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分析非心肌梗死患者体表心电图出现异常Q波及其对应的相关疾病,探讨非梗死性异常Q波的产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60例心电图均存在异常Q波的患者,在排除心肌梗死诊断后,分析与其基础疾病的关系,并分析异常Q波在不同导联上的分布情况,结果:一些疾病如心肌病,肺心病,某些心律失常合并存在的非梗死性异常Q波多呈定位分布,且以单一部位多见,单一部位出现异常Q波者又以Ⅱ、Ⅲ、avF及V1-V3导联最常见,结论:除心肌梗死外尚有很多疾患可出现异常Q波为特征的心电图表现,临床上勿将此类患者误诊为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 ,48岁。因重症肌无力和胸腺瘤住院治疗。住院期间突然出现胸痛伴胸闷、憋气。查体 :血压 60 /90mmHg( 1mmHg =0 .13 3kPa) ,双肺呼吸音粗 ,心率 98次 /min ,心尖区闻及Ⅱ /6级轻柔的收缩期杂音。心电图 :V1~V6导联见病理性Q波 ,ST段弓背上抬 ,Ⅱ、Ⅲ、avF导联ST段缺血性压低。心肌酶 :CK MB 3 0 .8ng/ml,肌钙蛋白T8.12ng/ml。 2h后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 :左心室轻度扩大 ,左心室前壁、前间隔和下壁的心尖段运动消失 ,心肌厚度和回声基本正常 ,二尖瓣口见轻度收缩期反流。 4d后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 :左心室前壁、前间隔和下壁的…  相似文献   

18.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急性心肌梗塞的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合并急性心肌梗塞(AMI)的心电图诊断准确性。方法:将单纯性CLBBB患者的心电图与CLBBB合并AMI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分析对比,分析CLBBB合并AMI的ECG特征性改变。结果:CLBBB合并AMI的ECG改变表现为QRS波群及ST-T改变:Ⅰ、avL、V5、V6导联的QRS波群出现异常Q波时,则常常是合并广泛的间壁梗塞所致;当心前导联的R波高度明显降低而V5、V6有明显的S波时,则常合并前壁或侧壁梗塞所致;Ⅱ、Ⅲ、avF有异常Q波时,则考虑合并下壁心肌梗塞。左侧心前导联ST段抬高,右侧心前导联ST段抬高0.80 mV以上,或超过同导联T波高度的一半,且J点不易识别,尤其是有动态变化的规律时,即可诊断合并急性心肌梗塞。结论:CLBBB心电图中异常Q波及ST-T的特征性改变对诊断CLBBB合并AMI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搭桥术前后心电图改变。方法对24例冠脉病变患者在入院做冠状动脉搭桥术前、术后第1周、2~4周及1个月后各记录常规12导联或18导联心电图。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第1周窦速、早搏、异常Q波、多导联ST段抬高均较前明显增多,ST-T改变较前明显,2周以后上述改变显著减少或消失。结论冠状动脉搭桥患者由于手术创伤、再灌注损伤等原因致使术后早期出现上述心电图变化,此后逐渐减少至术前水平或消失。  相似文献   

20.
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特点与超声心动图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特点与超声心动图的关系,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诊断意识。方法:对23例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所有肥厚型心肌病病人的心电图均有ST-T的异常表现,8例间隔肥厚型心肌病表现为Ⅱ、Ⅲ、aVF病理性Q波及ST段抬高;6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表现为Ⅰ、aVL、V2-V6导联巨大倒置T波;9例普遍肥厚型心肌病表现为V4-V6、导联T波倒置或伴有Ⅱ、Ⅲ、aVF导联T波倒置,其改变范围小。结论:重视心电图的改变特点并与心脏超声相结合可以提高该病的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