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噻氯匹定引起白细胞严重减少三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编者按 噻氯匹定与阿司匹林在抗血小板聚集方面的作用机制不同,两药合用可明显增强其疗效,常用于预防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的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这种并发症大都发生在支架置入术后的3天内,故在常规口服阿司匹林每日0.3g基础上,主张短期并用噻氯匹定,方法是术前1~3天内开始口服噻氯匹定250mg,每日2次,2周后改为250mg,每日1次,再维持2周即可。噻氯匹定致白细胞减少的副作用发生率约为0.5%~3.0%,服药剂量越大,时间越长,其发生率也越高,因此噻氯匹定用药时间以不超过1个月为宜,口服噻氯匹…  相似文献   

2.
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PTCA术后冠脉再狭窄19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5月~2004年7月,我们采用冠状动脉(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经皮冠脉成形术(PTCA)术后冠脉再狭窄患者19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选择同期收治的PTCA术后再狭窄患者38例,男30例,女8例;年龄(59.8±12.4)岁。随机分为PTCA组、支架组各19例。均有缺血临床症状和证据(心绞痛,不正常的心脏负荷试验及201铊扫描);单支冠脉病变在成功行1次或多次PTCA术后,再狭窄程度超过其管腔内径的50%;受损血管长度≤10mm。方法:术前常规口服阿司匹林300mg,噻氯匹啶500mg,术中用肝素15000U。采用Seldinger法穿刺左或右股动脉,放入动脉鞘管,…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采用EPISTENT试验的资料,根据患者是否接受噻氯匹定预治疗,分析随访30天和1年时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方法 EPISTENT试验中,1603例行支架置入术的患者随机分组,使用安慰剂或阿苷单抗治疗。两组患者都使用阿斯匹林和肝素。术后所有患者均接受噻氯匹定治疗,其中932例(58%)术前7天内已经开始使用噻氯匹定。研究的主要复合终点为:(1)30  相似文献   

4.
41例患者45处病变行PTCA+支架术治疗,成功置入Radius支架45个。术后血流TIMI分级为3级。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和6个月冠脉造影病变狭窄程度分别为(87.4±11.3)%、(8±9.2)%、(49.8±10.7)%和(57.2±12.3)%。冠脉内超声显示,术后即刻、3个月和6个月支架横断面积(mm~2)分别为8.25±1.83、9.58±2.59和10.46±2.69(P<0.01)。表明冠状动脉内超声检查是研究支架内再狭窄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噻氯匹啶、肝素预防冠状动脉支架亚急性血栓形成(SST)的效果。方法 自1997 年7 月至1999 年4 月对36 例冠心病患者植入33 只支架。男32 例,女 4 例,平均年龄63.2 岁,成功率为92% 。所有病例术前3 天均改为阿司匹林300 m g,日一次;噻氯匹啶250 m g,日二次。动脉穿刺成功后注射肝素5 000 U,以后每小时给予800 U~1 000 U 肝素,维持24 小时。术后次日口服阿司匹林(300 m g,日一次)6 个月,噻氯匹啶(250 m g,日二次)1 个月。结果 随访1~2 个月,未见亚急性血栓形成。结论 阿司匹林、噻氯匹啶、肝素三联疗法对预防SST可能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Han YL  Wang SL  Li Y  Jing QM  Ma YY  Deng J  Yang GT  Yu HB  Ge JB 《中华内科杂志》2005,44(11):814-817
目的探讨西洛他唑对冠状动脉(冠脉)支架置入术后长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100例接受冠脉支架术的患者随机分两组,每组50例,分别内服西洛他唑(200 mg/d)6个月和噻氯匹啶(500 mg/d)1个月,两组均长期伍用阿司匹林(100 mg/d)。结果西洛他唑组和噻氯匹啶组6个月造影随访支架内再狭窄率分别为14.7%和27.0%(P=0.204)。3年随访结束时西洛他唑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噻氯匹啶组(16%比36%,P=0.023)。西洛他唑组与噻氯匹啶组相比心绞痛复发率(38%和54%)及西雅图心绞痛问卷(SAQ)运动受限积分变化值(21.8±12.3比16.8±15.9)均有轻度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洛他唑组SAQ心绞痛频率积分的改善显著优于噻氯匹啶组(22.6±12.7比16.1±13.3,P=0.015),因心、脑血管事件再住院率亦显著低于噻氯匹啶组(分别为和20%比40%,P=0.029)。结论西洛他唑可显著降低冠脉支架置入术后冠心病患者3年的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正>冠脉内支架植入是以应用支架来改善狭窄动脉远段心肌缺血手段。QT间期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是无创性评价心室肌复极化非同步的一个重要指标,心肌缺血可引起QTd增加[1,2]。成功的冠脉内支架植入可改善心肌缺血情况[3]。本文通过观察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脉内支架植术前后的QTd变化,以探讨机械解除冠状动脉狭窄对QTd的影响。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择1998年1月-2001年10月住院冠心病患者已成功行经皮冠脉内支架植入术者共34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8.5±14.4岁。冠脉造影结果,单支病变24例,2支病变8例,3支病变2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采用充分预扩张支架术、有限预扩张支架术和直接支架术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优缺点及远期疗效。方法 选择具有如下特点的病例进入观察:①临床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或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②年龄≥65岁。③无糖尿病史。④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狭窄程度≥75%但≤95%,长度≤30mm,参考直径≥3.0mm,成角≤45°。⑤透视下病变钙化程度中度以下。对人选病例的病变随机分为3组:①充分预扩张支架组,采用与病变参考血管直径1:1的球囊充分预扩张后置入支架。②有限预扩张支架组,采用比病变参考血管直径小30%左右的球囊作有限预扩张后置入支架。③直接支架组,不经过预扩张直接置入支架。全组病例术后常规服用噻氯匹定4周,联合应用β-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他汀类降脂药物。每半年随访症状和心电图,对有胸痛症状和缺血检查结果者复查冠脉造影。结果 共入选198例患者(263个病变),男/女为122/76,年龄(72±11)岁。3组病变分组情况及介入治疗结果:①充分预扩张支架组,87个病变(63例),支架全部放置成功,支架直径(3.3±0.7)mm,长度(2.68±0.7)mm,预扩张后33个病变(37.9%)出现夹层,其中11个(33.3%)需采用长支架或补放支架处理。②有限预扩张支架组88个病变(69例),支架全部放  相似文献   

9.
与传统的ly'--rex相比,冠状动脉支架植人术大大降低了再狭窄发生率。Ben.estent和用卫R6试验报道冠脉支架植人术后再狭窄率为Xi%-30%。再狭窄的发生机制目前仍未完全阐明,但在血管损伤处引起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是发生再狭窄的关键因素。ISAR试验主要观察冠脉支架术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和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冠心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分析43例PTCA和冠脉内67个支架植入术的资料。其中8处病变行单纯PTCA,12处病变直接植入支架;植入支架类型包括Cordis支架49个,NIR支架16个,CVD1个,AVE1个,靶血管病变特征;A型病变35处,B型30处,C型10处,支架植入病变血管分布为左主干1个,左前降支31个,对角支2个,左回旋支16个,右冠状动脉17个,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术前冠脉狭窄程度为80-95%,术后残余狭窄小于5%,管腔通畅,血流恢复TIMI Ⅲ级,随访2-36个月,4例患有支架内再狭窄,再狭窄率9.3%,结论:PTCA和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成功率高,疗效显,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直接冠状动脉 (冠脉 )内支架植入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对 1999年 12月~ 2 0 0 0年 6月接受冠脉内支架植入术的 171例患者中 ,孤立性、狭窄程度≤ 90 %、参考直径≥ 2 .5mm、长度≤ 18mm ;无明显的钙化、扭曲和成角 ,非完全闭塞和分叉处病变者 5 6例行直接冠脉内支架植入术。观察住院期和术后 3个月随访期内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5 6例的 6 0处病变成功 5 5处 (91.7% ) ;1处因支架未能通过狭窄处而改行球囊预扩张后的支架植入术 ,1处在支架植入后因远端血管发生撕裂而需再植入 1个支架 ,3例因支架植入后冠脉造影显示支架扩张不满意而再用高压球囊扩张。住院期和术后随访期内无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急诊冠脉旁路术发生 ;9例行冠脉造影复查 ,其中 2例因显示再狭窄而行再次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治疗。与经球囊导管预扩张后行冠脉内支架植入术相比 ,直接冠脉内支架植入术费用降低 2 9% ,造影剂用量减少 2 7% ,手术操作和X线照射时间缩短 2 6 %和 2 5 %。结论 :直接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在经选择的病变中安全可行 ,并可降低手术费用 ,减少X线照射。  相似文献   

12.
为降低经皮冠状动脉内血管成形术后冠状动脉(下称冠脉)再狭窄或再闭塞率,我们对53例行冠脉介入术(PCI,包括PTCA及冠脉支架置入)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于术后应用血小板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剂-噻氯匹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急性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是指发生于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24 h内支架部位的血栓形成,是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急性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报道不一,约0.4%~0.6%~[1]。造成急性冠脉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冠状动脉病变、技术操作及药物等因素。既往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病例报道较多,但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继发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的病例较少,本文报道1例冠脉支架植入术后24 h内先后出现了支架内形成及下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成功与否对严重心脏事件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成功与否对严重心脏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 632例冠心病患756处病变以标准方法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支架术。手术成功的标准为残余狭窄≤30%且心肌梗死溶栓研究(TIMI)血流3组。观察术后1个月内严重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全组病例的手术成功率为97.0%。支架成功植入患的严重心脏事件发生率为1.3%。19例患21处病变支架植入失败,其严重心脏事件发生率为31.6%。年老、糖尿病、左心室功能减退、残留内膜撕裂、长支架和噻氯匹定的应用为发生严重心脏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 成功植入冠状动脉内支架有助于减少介入性治疗时严重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正>冠状动脉(简称冠脉)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1]是冠脉介入治疗中少见却很严重的并发症,冠脉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并急性左心衰更是极其危重,如不积极诊断和治疗,会造成严重后果。本文就急性心衰发生的原因,冠脉内血栓形成的分期、形成原因,循证研究等方面进行简单分析。同时,就避免冠脉支架植入术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提出规范化抗血小板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1资料和方法 对象自1997年11月~1999年11月间,置入该类支架42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63±12岁。19例为心肌梗塞,23例为心绞痛。 支架术选用与参照血管直径相同Wiktor GX或Jostent肝素包裹冠状动脉(冠脉)内支架,以8~12大气压进行扩张。手术成功标准:残余狭窄≤30%和心肌梗塞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3级。术前和术后常规服用肠溶阿司匹林和噻氯匹啶,术后不予抗凝剂。 观察指标住院期和随访期的临床心脏事件(死亡、心肌梗塞、再狭窄和再次介入性治疗)。2…  相似文献   

17.
目的:随着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操作者经验的积累,支架置入技术的提高和术前、术后药物治疗方案的改进,已使大的冠状动脉(直径≥3.0 m m )置入支架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和闭塞的危险性明显降低,但是在小血管中(直径< 3.0 m m )置入支架是否也有同样好的结果尚不十分清楚,本文旨在检验在小血管中置入支架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方法:我们在79 例病人的83 支小冠状动脉中置入了84 个支架,采用的支架置入技术为支架置入后用稍大一点或相同大小的非顺应性球囊高压扩张,术前、术后予以阿司匹林和噻氯匹定(抵克力得)联合治疗。  结果:成功的支架置入使病变直径狭窄从(79.07±15.59)% 降至(- 0.38±7.17)% ,无支架内血栓形成,使并发症发生率降低,66 例病人在6 个月的临床随访中,大部分病人(89.0% )仍保持无症状;在冠状动脉造影随访中,支架内再狭窄率为29.6% 。  结论:在直径< 3.0 m m 的小冠状动脉中置入支架手术成功率高,有明显的即刻血管腔扩大,支架内血栓形成和术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低,并有可接受的再狭窄率,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噻氯匹啶(ticlopidine)作为一种ADP拮抗剂,能减少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治疗患者因支架引起的血栓化和其他不良反应(如斑块破裂、心肌梗死、死亡等)。但对噻氯匹啶在血管球囊成形术后是否仍能减少并发症及对后期血管闭合的抗血小板治疗效益尚无定论。该文对球囊血管成形术后将单独应用阿斯匹林与噻氯匹啶和阿斯匹林联合应用的远期疗效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9.
探讨和比较冠心病患者经过成功冠状动脉 (简称冠脉 )内支架置入术对有与无心肌梗死史的病人QT离散度(QTd)影响的程度 ,选择术前QTd≥ 60ms者 1 0 0例 ,根据有无心肌梗死病史分为两组 ,其中无心肌梗死组 62例 ,心肌梗死组 38例 ,于术前、后 72h分别做 1 2导联同步心电图进行测量QTd和计算校正QTd(QTcd)。在无心肌梗死组中 ,支架置入术后 ,QTd、QTcd明显缩短 (分别为 51± 1 9vs 72± 34ms,54± 2 4vs 81± 37ms;P <0 .0 5) ;而在心肌梗死史组中 ,术后QTd、QTcd上无显著变化 (分别为 70± 2 6vs74± 30ms ,80± 30vs82± 32ms;P >0 .0 5)。结论 :冠脉内支架置入术显著缩短无心肌梗死史冠心病患者的QTd和QTcd ,而对有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的QTd和QTcd无影响  相似文献   

20.
支架内再狭窄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介绍支架内再狭窄的处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56例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经PTCA或支架植入术治疗的即刻和术后随访结果.支架内再狭窄治疗前后行冠脉造影,并于术后5.7±3.8个月复查冠脉造影.结果 156例支架内再狭窄患者PTCA或支架术治疗均获成功,其中134例(144支血管)行PTCA治疗,占86.7%;22例(22支血管)行再次支架置入术,占13.3%.156例经再次PTCA或支架术治疗后随访平均6个月的再狭窄率为24.3%.40处弥漫性支架内再狭窄经PTCA处理后18处(45%)再次再狭窄,而96处局限性支架内再狭窄中有17处再次再狭窄(18%),弥漫性支架内再狭窄经PTCA治疗后,再次再狭窄率明显高于局限性支架内再狭窄(P<0.01).支架内狭窄严重程度(>75%)也是影响PTCA疗效的主要因素.结论对于大多数支架内再狭窄(70%)采用PTCA治疗安全有效,术后再狭窄率与首次支架置入术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