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相关的危险因素,为防治SBP及改善预后、降低SBP死亡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对2004年8月至2009年3月以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收治的住院患者病史等资料的相关因素回顾分析.比较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SBP与未并发SBP患者发病前的性别、年龄、嗜酒史、Child-Pugh级别、血清白蛋白(ALB)、腹水蛋白、血清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血清补体C3、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糖尿病、肝昏迷、消化道出血、便秘/腹泻、门静脉直径等20项因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56例慢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中,72例并发SBP,单因素分析显示:SBP组患者的ALB、腹水蛋白、PTA、血清补体C3、CH、ALT均明显低于非SBP组患者;而在Child-Pugh C级、TBIL、TG、消化道出血、便秘/腹泻诸方面均明显高于非SBP组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嗜酒史、糖尿病、肝昏迷、AST、GGT、ALP、门静脉直径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BIL>51.3μmol/L、ALB<28 g/L、PTA<40%是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独立的相关高危因素.充分认识上述各种危险因素,在临床上可以进一步降低SBP的发生率,改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4):4369-4370
目的探讨肝硬化腹水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247例肝硬化腹水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对两组病因、合并症、外周血和腹水实验室检查指标等进行比较分析,并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方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247例肝硬化腹水患者SBP发生率为40.89%。生存组和死亡组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白细胞计数、总胆红素、血肌酐、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升高,血清钠水平降低,腹水多形核白细胞(PMN)计数升高、总蛋白水平降低,高Child-Pugh评分,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是SBP死亡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高Child-Pugh评分、血清PCT水平升高是影响肝硬化腹水合并SBP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硬化腹水合并SBP患者中,血清PCT、低钠血症、Child-Pugh评分、合并症发生情况均是影响临床预后的重要指标,应加以重视和及时处理,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医用臭氧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医用臭氧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疗效。方法将92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50例和治疗组42例,对照组采用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及在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得以控制的前提下给予医用臭氧治疗。2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Child-Pugh积分和血清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层黏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及HBV DNA定量水平的变化等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血清HBV DNA及TBIL、ALT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Child-Pugh积分及血清PTA、ALB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血清HA、PCⅢ、ⅣC及LN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HBV DNA阴转组血清HA、PCⅢ、ⅣC及LN水平均明显低于HBV DNA未阴转组(P〈0.05)。结论医用臭氧具有改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抑制HBV DNA复制、阻断肝纤维化发展等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乙型肝硬化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5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患者,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给予维生素、复合辅酶、异甘草酸镁等一般综合治疗及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治疗后定期复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清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水平变化及Child-Pugh评分变化,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变化与不良反应。结果在治疗后第4周,治疗组较对照组患者血清ALT、AST、ALB、PTA均有明显改善(P<0.05),TBIL改善无显著差异。4周后治疗组各临床症状较对照组明显改善,乏力改善20例(76.9%)、食欲改善16例(61.5%)、腹水减少或完全消失22例(84.6%),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近期安全有效,患者肝功能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ALB)及凝血酶原时间(PT)对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本院消化内科住院并确诊为肝硬化的500例患者,根据有无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分为出血组(n=236)和非出血组(n=264),并对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利用ROC曲线分析相关指标的预测价值。【结果】①单因素分析:两组ALB、PT、Child—Pugh评分、消化道出血史、腹水、食管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性胃病等N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LB、PT、腹水及食管静脉曲张是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③ROC曲线:ALB曲线下面积为0.810,最佳阈值为16.35g/L,敏感度为0.806,特异度为0.692;PT曲线下面积为0.774,最佳阈值为22.75S,敏感度为0.722,特异度为0.860。【结论】联合检测ALB及PT水平对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探究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该院2008-2015年收治的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50例,依据预后结局不同,将患者分为死亡组(31例),存活组(119例)。将患者预后设为因变量,将年龄、性别、既往上消化道出血史、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基础疾病、出血量、合并症、贫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治疗后再出血等设为自变量,行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男性、肝功能Child-Pugh C级、合并腹水、既往上消化道出血史、出血量500mL、治疗后72h内再出血、合并肝性脑病、ALT≥120g/L、AST≥120g/L、TBiL17.1μmol/L、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均是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肝功能Child-Pugh C级、合并腹水、既往上消化道出血史、出血量500mL、治疗后72h内再出血、合并肝性脑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均是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多发于中老年男性,临床上应针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预后的危险因素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7.
董保林 《临床医学》2010,30(3):19-21
目的探讨肝性脑病(HE)结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4月至2008年4月我科收治的52例肝硬化合并HE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17项临床、理化因素,分析其对HE短期生存的影响。结果全组患者在治疗30 d内死亡16例(30.8%)。影响生存的单因素为:血清胆红素、血清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Child-Pugh分级、血清钠、腹水、上消化道出血、继发感染、治疗方法、HE分级;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表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血清钠、上消化道出血、继发感染、治疗方法等5项指标与HE短期生存明显相关。结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血清钠、上消化道出血、继发感染、治疗方法等是影响HE结局的危险因素,准确把握这些危险因素为改善HE患者的短期预后及采取合适的治疗策略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94例,按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死亡组血清TBi L、TBA水平高于存活组,血清Alb、chol、CHE水平低于存活组,出现腹水、感染、上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并发症、并发症≥3个、脾脏径4. 5 cm、门脉主干内径1. 2 cm、MELD评分≤20分、Child-Pugh评级C级的比例高于存活组(P 0. 05); MELD评分、Child-Pugh分级、肝肾综合征、并发症个数≥3个、电解质紊乱是失代偿期肝炎肝硬化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ELD评分、Child-Pugh评级、血清TBi L、TBA、Alb、chol、CHE水平与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血清miR-130a表达情况及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20年1月诊治的肝硬化208例,根据是否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分为出血组90例与无出血组118例,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的志愿者57例为对照组,比较3组血清miR-130a相对表达量。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miR-130a表达对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评估价值。Spearman相关分析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血清miR-130a表达与肝功能分级、出血严重程度的关系,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出血组病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肝功能Child分级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血清miR-130a表达水平高于无出血组,白蛋白(ALB)低于无出血组(P0.05)。出血组和无出血组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FIB、国际标准化比值、血清miR-130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ALB、血小板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miR-130a表达水平评估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曲线下面积为0.861(95%CI:0.806,0.905)。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血清miR-130a表达与肝功能分级及出血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性(P0.05)。病程、肝功能Child分级评分及血清miR-130a表达水平是影响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血清miR-130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并与肝功能分级及出血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腹腔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20年12月于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腹腔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访记录按照患者预后好转程度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临床指标的差异,并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腹腔感染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139例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腹腔感染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发热(79.9%)、腹痛(76.3%)和腹胀(70.5%)。75例感染患者的腹水培养阳性病原菌86株,依次分别为大肠埃希菌、溶血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屎肠球菌。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年龄、白蛋白(ALB)、血Na+、总胆红素(TBIL)水平、ChildPugh分级、合并高血压、合并肝性脑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和肝肾综合征相比预后良好组显著更高。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ALB、血Na+、Child-Pugh分级、合并高血压、合并肝性脑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和肝肾综合征是影响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腹腔感染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合并胆囊壁增厚的发生率及其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肝硬化组与165例住院健康体检对照组的B超及肝功能资料.比较肝硬化胆囊壁增厚发生率与性别、门静脉内径宽度、血清白蛋白浓度、凝血酶原时间、腹水及Child—pugh分级的关系。结果肝硬化组胆囊壁增厚者达80.51%,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0.74,P〈0.05)。与肝硬化胆囊壁正常组比较,肝硬化胆囊壁增厚组门静脉宽度增加、血清白蛋白浓度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后、腹水发生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26、9.18、4.43,x^2=-18.32,P均〈0.05)。与肝功能Child—pugh A组比较,Child—pugh B、Child—pugh C患者胆囊壁增厚发生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6、19.49,P均〈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往往伴有胆囊壁增厚。肝硬化患者胆囊壁增厚的原因是多因素的。胆囊壁增厚对判断肝实质病变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癌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各生化指标变化及其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积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对124例肝癌肝硬化患者进行Child-Pugh分级并分别测定其相关肝功能各生化指标,同时检测了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 Child-Pugh肝功能分级加重,肝功能清蛋白(ALB)、总蛋白(TP)、ALB/球蛋白(GLB)、拟胆碱脂酸(Pche)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比值指标浓度呈递减现象,与Child-Pugh肝功能积分均呈显著负相关,肝功能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和PT指标浓度呈递增现象,与Child-Pugh积分均呈显著正相关,且各指标Child-Pugh A、B、C三级之间存在一定显著性差异。结论肝癌肝硬化患者存在明显肝功能异常,且与肝硬化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研究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血清和腹水降钙素原(PCT )的变化探讨其在肝硬化合并SBP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92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应用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清、腹水中PCT 并与腹水常规和细菌培养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SBP组及非SBP组患者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BP组血清和腹水PCT水平明显高于非SBP组;血清PCT对腹膜炎诊断的敏感度为89.3%,腹水中PCT对腹膜炎诊断的敏感度为71.4%。结论血清及腹水PCT 水平对肝硬化腹膜炎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且血清PCT 具有更高的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经肝动脉移植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安全性、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本研究纳入了6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患者,其中32例患者接受了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同时选取与移植组在年龄、性别以及某些生化指标[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相匹配的3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集骨髓150~250ml,分离纯化骨髓干细胞,经肝动脉插管植入肝脏,观察植入治疗术前及术后第1周到第4周主要肝功能指标及临床症状的变化、不良反应.结果 32例患者骨髓干细胞的采集、分离以及灌注均顺利,成功率为100%.术后未观察到严重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在术后第1~4周ALT、TBIL、ALB、PT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当患者Child-Pugh分级均为ChildA +B级时,移植组患者在术后第1~4周肝功能指标的变化较对照组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患者Child-Pugh分级均为Child C级时,两组ALT水平仍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从移植术后第3~4周时,移植组中ALB、PT和TBIL水平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 经肝动脉自体骨髓于细胞移植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安全有效,短期内即可改善肝功能Child C级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从而使患者生存质量得到较大提高,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病理特点与临床非创伤性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08年6月南昌市第九医院住院的临床诊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76例,均行肝活组织检查及病理分期,根据组织学纤维化程度分为非肝硬化组(S0-S3期)、肝硬化组(S4期、活动性肝硬化),了解其构成比;研究非肝硬化组与肝硬化组之间非创伤性指标(包括性别、年龄、乙肝病毒标志物、血常规、生化、凝血系列、HBV—DNA载量、肝纤维化四项、脾脏肋间厚度、HBeAg阳性等25项)的关系。结果①在17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S0-S3期115例,占65.3%,S4期31例,占17.6%,活动性肝硬化30例,占17.1%。②在非肝硬化与肝硬化2组间,年龄、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HBeAg、AAR(AST/ALT)、直接胆红素、白蛋白(ALB)、球蛋白(GL8)、AGR(ALB/GLB)、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酸转肽酶、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国际标准化比率、凝血酶原活动度、纤维蛋白原、脾脏肋间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25项非创伤性指标中,患者的年龄、HA、PCⅢ、HBeAg、AAR、DBil、ALB、CLB、AGR、ACP、GGT、RBC、WBC、RCT、INR、PTA、纤维蛋白原和脾脏肋间厚与肝硬化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临床诊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存在一定比例组织学肝硬化患者,临床上有许多非创伤指标有助于判断组织学肝硬化;HBeAg阴性比阳性患者存在组织学肝硬化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异甘草酸镁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腹水患者,是否会加重水钠潴留,探讨异甘草酸镁用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8年9月至2012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住院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首次出现腹水的患者,根据是否应用异甘草酸镁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为应用异甘草酸镁联合其他保肝药物(主要为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等确认无水钠潴留副作用的药物);对照组为未应用异甘草酸镁,其他保肝药物基本一致.比较两组之间在腹水消退时间、人血白蛋白用量、利尿剂用量及相关安全性指标方面有无差异.结果 住院1周时治疗组中有55.9%的患者腹水消失,对照组中37.5%的患者腹水消失,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135);出院时治疗组中97.1%的患者腹水消失,对照组中93.8%的患者腹水消失,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519);治疗组的住院天数中位数为14 d,对照组为14.5 d,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49);此外两组在人血白蛋白用量、利尿剂用量及电解质肾功能变化等方面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异甘草酸镁在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有腹水患者的应用是安全的,不会增加水钠潴留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凝血常规在各型乙型肝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病变严重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乙型肝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样本75例,健康对照者样本20例,采用凝固法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结果 PTI、NR、PTA、APTT在各型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Child-Pugh A、B、C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FIB对照组、急性肝炎、肝硬化、重症肝炎组中逐渐减低,但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PTA异常程度与预后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PTA与重症肝炎、肝硬化预后有显著的相关性(pearman相关系数为0.41,P0.05),当PTA水平在20%-30%之间时,病死率为33.33%(1/3)预后不良,PTA低于20%时,病死率高达57.14%(4/7),PTA低于10%时病死率达100.00%。结论凝血常规尤其是PTA异常程度可成为判定重症肝炎、肝炎后肝硬化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张颖  张志广 《临床荟萃》2010,25(8):665-668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腹水降钙素原(PCT)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肝硬化腹水患者73例,单纯腹水39例(无SBP组),肝硬化合并SBP 34例(SBP组),进行腹水和血清的PCT以及血清的CRP水平检测.结果 SBP组和无SBP组血清CRP水平分别为(76.00±60.75)mg/L和(16.00±43.00)mg/L(P<0.01);以PCT≥2μg/L为阳性标准,SBP组血清和腹水PCT阳性率高于无SBP组(血清79.4%VS 10.3 %,腹水29.4%vs 5.1%,P<0.01);SBP组患者治疗好转后血清和腹水的PCT阳性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16.7%vs 3.3%,P<0.01).血清CRP及PCT联合检查有助于提高SBP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论 血清和腹水PCT及血清CRP检测对肝硬化合并SBP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戊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血浆置换(PE)、血浆灌流(PP)及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HP+HD)方法治疗戊型肝炎病人39例,评价疗效并观察治疗前后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清蛋白(ALB)、胆固醇(CHOL)、胆汁酸(TBA)、尿素氮(BUN)、肌酐(Cr)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的变化。结果ALSS可显著改善病人临床症状,治疗后肝功能明显改善,ALB、PTA较治疗前明显增高,血清TBIL、TBA水平降低(t=2.61~10.11,P〈0.01),而对肾功能影响不大。PE、HP+HD和PP治疗对血清TBIL降低无明显影响。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老年组低于非老年组(χ^2=1.97,P〈0.05)。结论ALSS可显著改善戊型肝炎病人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提高治愈率,减少重症肝炎的发生率,特别是对老年戊型肝炎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