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完全性房室(室房)传导阻滞者合并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实属罕见。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其折返环主要在房室结和/或周围组织,心房、心室并不参与折返性心动过速,因此,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时,偶尔可发现室房2:1传导,甚至房室2:1传导,这也证明了心房、心室不参与折返性心动过速。本例患者心脏电生理检查显示:房室结折返时经His束下传到心室,形成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由于房室结-心房阻滞,所以才伴房室(室房)分离,即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鉴于该患者既有心动过缓又有心动过速,治疗上需综合考虑。在植入起搏器之前,先行房室结改良术,然后再植入双腔起搏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差异性传导对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内电图产生影响的机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 选择室上性心动过速病人357例,其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出现差异性传导26/187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出现差异性传导6/170例,观察出现差异性传导时心内电图的影响。结果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出现差异性传导时,心动过速的频率和心内电图无改变。右侧旁道介导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出现右束支差传导心电图类似于慢一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同时伴心率下降。出现左束支差传时,心电图类似于慢一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运过速或房速,心率不变,左侧旁道介导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出现差传时,心内激动顺序不变,出现左束支差传时心率下降,右束支差传时心率不变。结果 差异性传导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及左侧旁道介导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心内电图无影响。但对右侧旁道介导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心内电图有较大的影响,旁道的电生理特性结合电生理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房室结慢径路对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影响方全吴宁焦镇程康安邓华姜秀春房室结双径路是一个常见的电生理现象。在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患者,这一现象的存在可能使临床认识和处理复杂化。158例因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而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患者中,26例(16.5%)...  相似文献   

4.
房室旁路或房室结双径路均可引起折返性心动过速,而两者并存且引起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典型心电图表现较少见到。现报道1例,其动态心电图显示:显性预激综合征,由房性早搏诱发和终止的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以及在其发生过程中分别经房室结快慢径路下传造成两种明显的频率变化。这是房室旁路合并房室结双径路的典型心电图表现。  相似文献   

5.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伴房室阻滞的心脏电生理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食管法心脏电生理检查探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伴房室阻滞的电生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经食管法电生理检查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伴房室阻滞18例患者的资料。结果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伴房室阻滞主要表现为2:1房室阻滞,多在诱发开始时出现数秒至数分钟,也可呈持久性存在,2:1传导转为1:1传导时多经过一过性3:2文氏传导并伴一过性束支阻滞。结论P波极向及P波与QRS波群的关系特点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伴2:1房室阻滞的诊断依据。以此排除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并注意与房速相鉴别。  相似文献   

6.
作者们假定比较交界性心动过速与持续右室起搏的房室间期,可提供与心动过速时同获得来自右室尖端插入性期外收缩相类似的诊断信息.以单一房室通道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RT)(n=23)或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n=16)患者进行研究,测量心动过速的房室间期,心室起搏与心动过速的房室间期速率是相同的,随后一个室性早搏消失在最小的重搏间期(reset int-erval)(最小室性早搏落入后继的心房复合波,  相似文献   

7.
房室旁道合并房室结双径路形成的窄QRS波群心动过速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中最常见的类型为房室旁道参与折返形成的顺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和房室结双径路折返引起的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两者均为窄QRS波群,心动过速频率又比较接近,有时较难鉴别。尤其隐匿性房室旁道合并存在房室结双径路者,因窦性心律时无心室预激表现,  相似文献   

8.
房室结双径路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研究进展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罗瑞萍综述于世龙审校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最常见的类型之一。房室结双径路(AVNDP)被认为是发生AVNRT的基础。近年,随着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导管消...  相似文献   

9.
间隔部房室旁道的射频消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间隔部房室旁道的射频消融胡大一杨新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红十字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北京100020)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成功率可达95%或以上,但也有较为疑难、复杂难以成功的病例。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结合文献,就房室旁道中消融较为困难的间隔部旁道...  相似文献   

10.
房室结双径路与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经外科手术标测和经导管射频消融术选择性消融慢径路或快径路治疗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进一步证实房室结双径路不仅是功能性的,且有解剖学基础.双径路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和房室传导中的一些特殊现象正日益引起临床关注,现作简述如下.一、房室结双径路与室上性心动过速1.双径路与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房室结加速传导对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影响,对27例突发突止的心悸患者作食管心房调搏检查.结果有9例患者具有房室结加速传导,S-R间期仅轻度延长.诱发出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方法与无房室结加速传导患者具有完全不同的刺激方式.认为当食管心房调搏起搏频率≥200次/min;房室仍是1:1传导,应采取连续期前收缩刺激或Burst刺激,以促发心动过速,防止遗漏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诊断.  相似文献   

12.
房室结自律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室结自律性心动过速 ( Junctional ectopictachycardia)又称希氏束自律性心动过速 ( His bun-dle tachycardia)。近年来 ,随着临床心脏电生理的发展 ,临床病例报告逐年增多 ,而且部分病例经射频消融已被根治。因此 ,房室结自律性心动过速重新受到心电图及临床医师的关注和重视。图 1 房室交界区前传及逆传示意图  A图示房室结前传 ,即从房结区 ( 1)传到结区 ( 2 ) ,再传到结束区 ( 3 ) ,最后到达希氏束 ( 4 )。  B图示房室结逆传 ,即从危氏束 ( 4 )向房结区 ( 1)的反向传导。房室结自律性心动过速的起源可能为结区 ( 2 )的移行细胞 ,…  相似文献   

13.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约占室上性心动过速的50%。是房室之间存在异常传导通路—旁路引发。窦性心律时,激动经房室结和旁路同时下传激动心室,形成室性融合波,体表心电图出现预激综合征特有的心电图改变:①PR间期<0.12s;②QRS波增宽>10s;③有δ波;④继发性ST-T改变;⑤不合并束支阻滞时,QT间期正常。隐匿性旁路只有逆传功能而无前传功能,激动只能经房室结前传,旁路逆传。表现为窦性心律时体表心电图正常,心动过速发作符合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特征。一、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种类与机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可分成:①顺向型房室折返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报道一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同时合并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射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报告射频消融术治疗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心内电生理检查,明确诊断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275例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275例,其中左侧旁路168条,右侧旁路113条.消融总成功率为99.2%.结论 射频消融术是治疗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安全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房室结双径路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房室结双径路是引起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基础 ,目前房室结双径路的解剖仍是争论的焦点 ,本文通过对房室结双径路的解剖与电生理特征一般研究概况和最新进展的探讨 ,进一步理解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有关类型 ,明确射频消融治疗存在的问题。为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性 ,5 0岁 ,反复发作心动过速 ,心电图提示长RP’、RR间期长短交替的窄QRS波心动过速。电生理检查证实房室结存在多条路径 ,诊断为不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成功消融慢径 ,随访 3年心动过速无复发。  相似文献   

18.
反复性房室连接处性心动过速这一名称包括临床上很多类型的心动过速,如“房性心动过速”和“房室结性(房室连接处性)心动过速”。自从应用心电刺激和程序起搏技术以来,反复心律的机理已被证实。在三种类型室上性心动过速中,示有房室连接处组织参与:(1)预激综合征病人发生QRS不增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选择性改良房室结慢径放电过程中预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的新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l2月期间在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完成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的患者资料,统计放电过程中出现一过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分析放电过程中出现一过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前的心电现象。结果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诊断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患者412例,慢快型347例,84.2%;快慢型45例,10.9%;慢慢型20例,4.9%。均采用选择性改良房室结慢径治疗,成功率100%。复发2例,复发率0.5%,均在第二次消融成功。永久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罹患率为0。一过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为7例,罹患率1.7%。出现早发交界心律31例,罹患率为7.5%。总共放电1406次,出现早发交界心律的放电67次,发生率4.8%。在出现早发交界心律的放电过程中,即刻停止放电组一过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发生率是2.3%;延迟停止放电组一过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发生率是25.0%;两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结论早发交界心律也是预示三度AVB的指标之一,出现早发交界心律即刻停止放电是避免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报告1例房室结折返心动过速,其兼有快慢型和慢快型房室结折返心动过速的全部特征;经电生理证实,其心房刺激先跃入慢径而直接过渡成快慢型是经由房室结内的第三条传导途径。并对其发生机理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